对于多芯线来说,由很细、很软的芯线组成的绞合线,声音比较柔和,声底厚、醇和;由比较粗,硬的线统合而成的,能量感会加强;欧美牌子的多芯线讲究绕线、屏蔽、吸震等工艺,声音透明度增加,中高频偏亮;日本线不讲究绕线结构而专注线径、总数及纯度,声音自然、偏暗。对于单条硬质铜线,都有清爽冷艳、速度感快、分析力高的特点,不同的外皮对单枝铜线而言声音略有不同,PVC外皮的中高音表现力强,偏硬,采用两种以上不同外皮的,低频凝聚、高频清晰。对于银线而言,低频富于弹性、中频饱满、高频分析力极高,偏明亮,失真小,是很理想的线材,但价格很高,普遍难以接受。
AQ比较中性,高頻細緻,低頻量感不多,音染低,解析力好,音乐味不错,美国线圣线。
AudioQuest线圣线的设计有一个训令:传输讯号要全无改变。自从一九七八年我们已积极研究当音频或视频讯号通过一条线时因机械构造导致它们的改变。对这些机械构造越加了解,越能将有害的影响减至最少。我们只采取合理的研究方法,代替那种打破了东西之后再接合的方式,我们要防止它破裂。
每一条AudioQuest线圣线由最廉宜至最贵的,均设计成保持讯号通过变化最小。我们寻求克服的问题对所有线均相同,制造许多型号的AudioQuest线圣线是为了确保与各种消费力配合。我们确实备有几种在您的系统中经济效益极高的型号,不论用于迷你组合或最高级系统均适宜。最佳的线永远是最佳的线,虽然在设计不良的音箱上您可以听出分别,但那并不表示它的经济效益造成那种匹配。
AudioQuest线圣公司制造的线采用AudioQuest、AudioTruth及VideoQuest三种商标名称。
--------------------------------------------------------------------------------
AQ线圣Bedrock跨越Hi-End的理想台阶
Audioquest继CV-4这款至超值低卖的靓声喇叭线之后,最近再推出另一款在各方面表现皆比CV-4更胜一筹,而售价只调高些的Bedrock喇叭线。
Bedrock一开声已表现出其超卓的低频控制力以及延伸性,声底愈唱愈纯。分析力之高足以媲美AudioNote新产品AN-Spa纯银喇叭线水平,全频段的平衡度非常杰出,现已停产,本刊至今仍保持住2对用作参考用的AN-1表现不相伯仲。再加上其恰到好处的全频厚度感,令我一听难忘。或许可以这样说,如AudioquestCV-4喇叭线是初哥入门的首选,那么Bedrock则是每一位稍具经验的发烧友想跨越Hi-End门槛的理想台阶。
Bedrock喇叭线采用Audioquest独家开发的PerfectSurfaceCopper与LongGrainCopper混合导体结构,简称PSC&LGC。正负极各内置4条单枝经绝缘体包裹的PSC&LGC导体,并以顺时针方向互相缠绕。厂方称这结构为DoubleQuadhelixes.SSTHyperlitz,导体的粗度为12Gauge/3.19sq.mm。
Bedrock的音乐感柔扬悦耳
正如上文所说,Bedrock喇叭线一出声已显示出其超卓的低频控制力以及延伸性。Bedrock喇叭线比Viper讯号线更易煲熟,约50小时的音乐重播之后整体表现已见稳定下来,之后愈唱愈纯。Bedrock喇叭线的另一强项是它的那份收放自如的速度和控制力,来如风去如电,瞬变速度竟不弱于用作参考的AudioquestNoteAN-SPx和Spe,的确令人感到意外。
论低频的量感,Bedrock喇叭线明显更胜同场较技的AudioNoteAN-La一筹。然而论及机动性以及洒脱性,则是AN-La占先。平心而论,个人欣赏Bedrock喇叭线的柔韧性多过AN-LA那份机动性,因Bedrock可为我带来更佳的音乐感染力。不过,对于一些以聆听流行曲为主的发烧友而言,Bedrock喇叭线的柔韧性可能削弱一些动感,我相信AN-La较为适合这类用家。
在重播爵士乐时,Bedrock喇叭线索提供的低音大提琴声柔韧具控制力,且低频的垫底丰富质感突出。套鼓在乐手猛力抽打时逼力相当,不闻明显的抑制。而铙钹的金属味极浓,显见Bedrock喇叭线的音准极佳。
Bedrock喇叭线与Audioquest近年的出品一样,那份略带冰冷的音色已被彻底除去,全频段的表现与Viper讯号线相若;厚度感适中且音色清甜爽朗,属于同一格调。Bedrock喇叭线亦不闻一些中价线常见的毛糙感与对比度不足等不良效应。
高频段通清能量感突出,延伸性及分析力与较早前测试的AN-Spa相若,只在透明度方面略逊一筹。Bedrock喇叭线的场面营造能力比Viper讯号线更突出,3D感足可以挑战同是以高纯度铜作为导体,堪称同类制品代表作的CardasGoldenReference喇叭线!
总结而言,Bedrock是一款善于表达人声与古典音乐的中价喇叭线。若阁下认为现用的音响组合只侧重分析力而欠缺悠扬悦耳的音乐感,我认为用上Bedrock喇叭线之后必定能为你带来满意的改善。
AQCV6喇叭线
“仿佛缪斯降临在歌唱。”这是我在北京“大家的名线屋”处听这款今年10月刚刚上市的线圣CV6时想到的第一句话。
买线时一直在“伦敦”和CV6之间摇摆不定,我喜欢“伦敦”的味道,但心中又对刚出来不久的CV6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因为线圣的线一直以味道“正”而知名,最早的考虑是买1400元的CV4,但想想还是再“烧”一把,让我的皇太子春宫图再“毒”一下我的耳朵。
在店里开始比听,先放的是“伦敦”的喇叭线,我选了一张我熟悉的古尔德弹巴赫的哥德堡1981年版本,店主名线屋说选的好,这张碟最适合试音了。其实我选它是因为古尔德是我很喜欢的钢琴家,在北京的圈子里,这张碟几乎人手一份,颇有前几年里赫特版的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二的重现,这几年时尚古尔德。发烧大诗人欧阳江河和王家新都在《爱乐》上用几千字谈这个1981年的版本。
开听了,先用“伦敦”喇叭线,感觉是那种“银彩声”,但颇郁结,像九月雾中的伦敦,像一个落寂诗人漫游的伦敦,有一些感觉被推远了,一种迷离感,好象一个人在雾中找着一个国家的轮廓——音乐的国家,发烧的异乡和他处-------从网上知道。“伦敦”是银彩系列最低价的一款,所以,这次听我并没有“找到要买他的欲望”那种心电感应。提一句,我的信号线用的是“伦敦”。
换上AQCV6,在实听之前曾有调音师告我,AQ线很本色,很厉,像刀剁豆腐的感觉(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啊)。我其实也担心这点:会不会声音太硬了?一开声,我感到好象被什么光“照”了一下,觉得“中毒”了:我听到了一种很“正”的声音,而且控制力很好很到位,很质感,很有空气感。而刚才听“伦敦”喇叭线时觉得“状态”没出来,有一种置身于“郁结的雾”的感觉。声音如同穿了一件“伦敦雾”大衣的人在散步--------味道氛围是有的,但总觉得有些“看不清”,像一个谜语。
而CV6顿使我有拨开雾云见太阳之感触,原来发烧中的“中毒”就是这样的啊,怪不得有张在发烧界鼎鼎有名而我刚刚知道的试音天碟叫《黑毒》呢?
加了DBS的电池版CV6声音听起来很晶莹,如大珠小珠落玉盘,诗意和空气感很好,当然也很结实,有底盘,力量感就像一种很有质感很实在的“铜”----------他(它的声音走向)无疑是男性的,就如同上世纪30--40年代的大师级钢琴家发出的声音。我原来一直以为AQ线只是还原性好,一直认为他是一种“没有想象力”的线。原来我错了。
拿掉DBS,我们又开始听普通版的AQCV6,我感觉声音更硬了一些,那种“诗意”感好象消失了,也“干”了点。我原来以为加个电池的线材算不上“正门”,有点小聪明。但听比过后,有个念头:加了电池的CV6像一个有“变”量的系统,电池量和电介质的量肯定是有变化的,而我们在播放每一张唱片时,肯定对整个系统有一“变量”的影响,几乎每一张唱片的播放在理论上都会有未知的不同-吧---------另外,当然更重要的是听感上的不一样:我认为,加了DBS的CV6就像为一场音乐会加了个“月亮”那样的感觉。
听说电池可以用3年,有个指示灯会告诉你是否到更换电池的时候了。加了DBS的CV6卖2800元,(和我那款欧博小胆机一个价钱啊,要是让我妈妈知道我买根电线花那么多肯定认为我是完全疯了啊。)比普通版贵了800元啊(里面也多了更芯线),但我因为听过2者的异同,我还是咬咬牙买了最新的DBS版的CV6。
今天刚刚拿回家我的“心头好”,迫不急待地上线开机试听,放了张吉泽金的历史录音唱片,一开声立马觉得有种不一样的气息扑面而来,是一种贵气,声底安静,质感,密度感和以前大不同。CV6和我的伦敦信号线搭配如一,体现出了一种新的气象。而且,我觉得和我用的欧博c1。1CD机也很吻合:我上月用了伦敦信号线后听音乐听出了一种味道(专家们说是银彩的独有味道);现在再加CV6后,我最大的感觉就是这款CV6真的很适合欧博CD机,两两相交把那种音乐意义上的“质感”表现得触手可及——甚至让我对质感这个词有一个新的认识。CV6喇叭线表现出的质感和控制力绝对是和欧博1。1CD机相配的。
听着唱片,我觉得找到了一种“清澈的珍珠”的感觉,当然,一对刚出厂还没有煲的线(我的毛病是未煲先听),我现在听着还有些不自然和生硬,有些沙哑的感觉。但它的气质已令我动心,“在人海之中,我一眼就认出了他---------”是啊,缪斯已经开始歌唱,我也在大发烧中找回了一种青春的感觉。
试Audioquest的小精灵CV-4喇叭线
Audioquest(线圣)CV-4以一个外形十足以前电影拷贝的圆形铝盒包装,一收到已是令人喜上眉梢,我相信这可以作为送礼之首选,从产品的包装,已见厂方对CV-4下的心思及信心。(编按:现在所有AQ新款的线材都是采用电影菲林式铝盒包装。)打开铝盒,见到的是一对线身约有尾指粗的蓝色喇叭线,这股蓝光和ExtremeClear非常相似,而包线身的外皮也是同一样质料。你可能会想,CV-4似乎线身较幼,因而令你有点「心理上」的担心。老实说,笔者也是贪心的人,尤其我们很多时都被「大水喉」的外型吸引,更不自觉地「偏爱」了这种形格的产品。但心水清的朋友都知道「好声」与外形有关,但关系并不简单,也不绝对。
实试显威力
CV-4的威力,在实试时就一一表现得淋漓尽致!首先,作为喇叭线,它做到了一对好线最基本的要求,我以往多次形容过的:「隐形」。从一接上的不到…真的忘了要多久,总之很快,CV-4已完全「融入」我的系统中。你眼看它连贯Luxman507及AudixNileV之间,想像它此刻正在把无数的音响讯号从一边传送到另一边,一个理论上很简单的工作--把讯号不遗漏,不修改地「传送」。然而,就是往往很多线材都做不到,CV-4的「音染」,低到你无法在意这个问题。正如我刚才所形容,你眼看它,想像它的「存在」,但,最终当你再睁眼看扬声器及扩音机,你会发觉CV-4不见了。这就是优秀线材在「隐形」方面的惊人表现。
能做到「隐形」,已把许多许多不良产品比了下去。再上一层的话,又如何表现得有成为艺术品的条件?答案是:对音乐的反应--音乐感。音响世界实在是十分奇妙,它是物理:似乎一切皆可测量、运算、估计、验证;但它同时是艺术,只可感受!
回头再说CV-4的表现。在各类的音乐重播中,无一难到它,无论在层次感、深度、音色,以至讯号的传送量所直接影响的画面的密度与质感,无一见到CV-4的破绽。
CV-4可说是Audioquest又一成功的例子,验证多年来对制造线材的经验和研究。它以Audioquest以往制造Type4线材的设计制成,但引入更理想的金属质料(ExtremeClear也是采用这种完美表面纯铜〈PerfectSurfaceCopper〉作为线芯材料),加上Audioquest发展的SST(SpreadSpectrumTechnology),令到线材的"Signature"(个性--失真)减到最低!CV-4达到厂方的期望,它的表现:圆滑、纯净,而且富有动力,最重要的是能在此价位成就这等效果,实在是技术发展所带给乐迷的福气。
必然的推荐
正如厂方自己在资料上写明,CV-4尤其适合距离不太远而且电容量要求不太高的场合,CV-4是一对"小"线,不过它已有超越自身的表现,要笔者把它和ExtremeClear比的话,CV-4只输了一点空气中的水份,一种包含在音色内流动的感觉,在大音量时会有点不足,但不要忘记,说到尾ExtremeClear是大佬,身价都高好几倍,笔者依然会排队买ExtremeClear,但若有天需要为朋友「砌机」,CV-4会是心中必然的推荐首选!
鲨鱼线我没听过,对不起。爱索丝也比较柔顺,解析力不错。还有超时空Taralab,名字就体现了速度快,清爽的特性。荷兰范登豪VdH声音通透,低音富有弹性,中高音润泽。
AudioquestViper讯号线
听过Audioquest最新出品的平价讯号线Viper的突出表现之后,随即令我勾起7年前使用同一款现已成为历史性产品,音响效果突破同级水平的IndigoBlue喇叭线时的惊喜万分感受!Viper讯号线的建议零售价1米长1900元、1.5米2320元。它的整体表现比我近期曾大力推介的几款售价相若讯号线如:Goertz“MicroPurl”,SilverAudio“Hyacinth”、“Bullet6.0S”与及M.F.的“Nu-Vista”更胜一筹!
Viper讯号线的导体采用Audioquest独家开发的单枝PerfectSurfaceCopper的加强版“Plus”,简称PSC+。据说PSC+的音响效果比PSC更上一层楼,细致度以及动态对比尤为突出。从剖析图片中可以清楚见到Viper讯号线的内部是分别设有3条各自被绝缘体包裹的PSC+导体以及1条裸线(屏蔽网的接线),如焊接XLR插作平衡式讯号传输,Viper便是一款真正平衡式结构的讯号线。是次测试的Viper讯号线是RCA插头款式,3条PSC+导体的接法是1条正、2条负,屏蔽网的裸线在输出端的一方被浮起。Viper使用的RCA插头为Audioquest自制产品,内部经镀银处理,并采用纯银锡线焊接,确保讯号线传输时的损耗减至最少。从肉眼看,Viper讯号线的内部结构似乎不太复杂,但一切皆从科学的角度出发。Viper讯号线的内部各条导体以顺时针的方向互相缠绕,并以FoamPolythylene绝缘,而五颜六色的外套是以丝一般幼小的纤维编织而成,密不透风。
我把Viper讯号线接在SonySCD-1机与AudioNoteM-6前级之间,分别以Burmester956MKII与JeffRowlandModel10后级驱动B&WNautilus802进行试音,喇叭线是AudioNote的AN-SPx与Spe各一对玩Bi-wire。头一天我已感到Viper讯号线的声底是倾向于淳厚细腻,但又绝不闻半点甜美润泽带修饰性的音染。到了第2天、第3天……,Viper讯号线的整体表现才见稳定下来,再不闻明显的进展。
单论细致度,即分析力,Viper使我把它联想至一些售价介乎2至5千元之间的纯银讯号线。Viper不但具有纯银讯号线的独有高分析力,亦同时兼具高纯度铜导体制造的讯号线之优美音色。Viper讯号线的低频控制力突出,量感恰到好处,低音听来干净利落结像鲜明,绝无半点拖泥带水。若要挑剔,Viper只在权威性与霸气两方面不及一些极品贵价讯号线。要知道,Viper每米长的身价只是1900元,我对它在低频段方面的表现完全收货,而且更认为表现杰出。Viper讯号线的全频厚度感适中,不卖弄花巧,不玩音染,声底清甜爽朗,绝不含半点油腔滑调,音色优美自然细腻。回放人声录音时更具有令人逾听愈想听的魅力。Viper是一款售价相宜、表现毫不做作兼具有高水准音效的讯号线,Viper讯号线之所以能提供这份杰出的音效,我有理由相信是与它所采用的崭新PSC+导体有关。
在AudioNoteM-6与Burmester956MKII/JeffRowlandModel10前后级的高传真特性反映之下,Viper讯号线的优劣可说无所遁形。Viper讯号线的高频段表现绝对不让中低频专美,延伸性以及质感皆表现出超越身价水平。套鼓中铙钹被铁帚把轻轻敲打下所发出的高频声响光辉明亮不刺耳。回放小提琴时亦不闻粗糙与抑扬顿挫的高低起伏被抑制。若要在鸡蛋里面挑骨头,或许可以说Viper对于最微弱的信息量重现方面未达一些极品级讯号线的水平。此外,Viper讯号线的场面营造能力亦表现相当,只略逊于上期我测试的SilverAudio“Appassionata”纯银讯号线一筹而更胜Bullet6.0S与Nu-Vista,与AudioNoteAN-Vx属同级水平,但身价则便宜一倍有多。
总结而言,因Viper讯号线的音效走中庸之道,显然有利于与大部分个性截然不同的器材相配。Viper讯号线值得引以自豪的地方是:它既拥有纯银讯号线的高分析力,又拥有高纯度铜讯号线的优美音色,具有这种特色的Viper讯号线,肯定会成为Audioquest另一款常青的畅销产品!
Siltech科技的起源
MITerminator2讯号线和喇叭线
MITerminator2是MITerminator系列中最顶级的型号,整个MITerminator系列共有2,3,4,5四个型号,不同的型号会有不同体积的TerminaorNetwork。而线身粗幼反而分别很小,而不同的T.N.就有不同的EEAR系数比率,MIT2是最高的16.3,而最小的MIT5虽只有看落颇低的4.9,但亦已比一般所谓发烧线强了百倍。MIT2喇叭线的EEAR系数比率跟讯号线一样是16.3,若是MIT2BiWire双线分音型号EEAR系数比率则更强更高,有20.4。嘉迪是次试听只是MIT2型号。MIT2喇叭线同样Network,而接线头是用MIT独有的“iconn”百搭接头,无论你要什么类型接头,如蕉去蕉,蕉去叉,又或是叉去蕉,或叉去叉,而叉又有分大叉和细叉,总之发烧友无须头痛接头问题,总之叉叉蕉蕉都用。
邂逅、厌恶、欣赏
每一件器材或线材皆会有其独有的音响烙印,就以MIT2为例,“强”是他的本性,而“劲”就是他的本色。使用了MIT2,整个系统就像长出了一身结实的肌肉,劲力亦更为充沛,即使重力出击亦胜任有馀,真想听听MIT2BiWire喇叭线,看他比SingleWire靓声多了几多。
MITerminator2接线售价:$1,360.00(11.2m),MITerminator2SingleWire喇叭线售价:$2,400.00(8’)
评MITMITerminator5喇叭线
郑善鸿
试听搭配器材
数位讯源:SONYCDP-X3000。扩大机:DenonPMA-2000。喇叭:ThielCS1.5。线材:MITTerminator2、Cardas、Furukawa。
MITTerminator5喇叭线。售价:3,950元(10呎一对)。总代理:进音坊(02-87873318)
老实说我一直不大相信高价线材的神话,可能是因为这些线材的价位都高到我都买不起;即使我有钱,也会宁愿拿来换机,而不会拿一大笔钱只买了一条线。为了驳斥我的说法,朋友使出浑身解数一条条试给我看。在听完他带来的名牌发烧线与土炮自制线后,我不得不承认:某些高价发烧线,接上去还真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只是花大把钱,用几条线换来的效果你愿不愿意接受?
发烧线≠神话
线材好坏比一比
一开始我用最便宜的红黑线连接ThielCS1.5来测试,首先可以清楚的感受到细节变少,动态变小,规模感,与活生感通通都变差。不过,要有这种感觉的先决条件是用高级的线材比较过。如果你的音响原来就是使用红黑线,没有与较高级的线材交互比较过,就不会知道其中的差异。拿JoanBaez的斗牛场演唱专辑为例(ACDM1406),接红黑线的JoanBaez声音就显得比较毛躁,那种原本很轻松的声音都不见了,演唱会特有的热烈场面,也变得像暴动一般吵杂不堪。于是我将喇叭线换成光华牌OFC线,原本期待会有大幅度的改善,没想到它与红黑线的差异几乎到了不可测的地步-几乎听不出来!我甚至怀疑这些差异会不会是因为心理因素作祟,以为价钱较高表现就应该较好。
同样是JoanBaez的演唱会专辑,接上Terminator5后透明度更好了,而且并非局部的改善,而是全面性的提升。那种差异就好像是晨雾受到阳光的照射,一下子就无影无踪,清晰了起来。再来就是人声变得更厚实了,原本毛躁不堪的声音变得更圆润。不过,可能是线还未Run透,声音还是有点偏亮,但是并不会让人觉得刺耳。我再用一张最近台湾最炙手可热的大提琴家马友友最新力作「SouloftheTango」(SONY/CBSSK63112),来看看Terminator5的弦乐表现。结果,它也是表现得可圈可点,如果硬要找出它的毛病,大概只能说低音还不够结实,高音部分也不够通透。不过看在它只卖三千多元的份上,我认为这些问题都可以接受。
越级挑战,虽败尤荣
最后当然得和我现在的参考线材Terminator2,也是它的老大哥来作个比较。首先是弦乐方面,我用大家都很熟悉的穆特「流浪者之歌」为例(DG437544-2)。流浪者之歌中有一段以指拨弦的小节,Terminator2诠释起来就比较圆润,比较有该曲特有的沧桑感,而Terminator5的声音就比较冲,因此那种看透尘世的胸怀就没有Terminator2那么明显。那种差异就好像一个是流浪多年的流浪者,一个是无家可归的跷家少年,此外Terminator2的弦乐质感也较Terminator5为佳,不过在换成一般的流行音乐时,Terminator5那种较年轻的声音就明显比Terminator2适合。就像SavageGarden的最新专辑「TheAnimalSong」(SONY/CBS38K79112)中强烈清楚的鼓拍、流畅轻快的旋律,Terminator5就硬是比它的老大哥对味。因此,我们可以发现这种比较年轻、有活力的音乐,Terminator5可能比较能表现,而讲求质感,规模编制较大的音乐还是Terminator2的专长。因为在播放大编制如交响曲等曲目时Terminator5会比较容易混乱,一些细节会因此比较交代不清,这也是为什么Terminator2的价钱会是Terminator5的三倍了。
好线不一定要高价
Terminator5适合什么样的人呢?我想应该是一般初入门的音响迷吧!在它所属的价位中,想要像它一样表欠那么全面的线材应该不多,但是对一个初窥音响门径的人而言,它所能给予你的乐趣却远大于实质价格。强烈建议每位使用红黑线或光华牌喇叭线的读者,找机会试试看Terminator5,你会发现「好线不一定要高价」!
标准入门级讯号线/喇叭线--KimberKablePBJ+8TC
於许多初哥或有限消费的发烧友而言,选要算是一大烦恼!他们当然知道那些每对干甚至近万元的产品中有不少好货色。但当他们CD机、合并机连喇叭全套也只不过是万多、两万岂可叫他们同样花万多两万元来配讯号线及喇叭线在四千元上下较台比例。可是奸选择著实不太多,经常提及的vdH或AudioNote外,以下要介绍KablePBJ讯号线及8TC喇叭线亦是好选择之一.
爽快、生动、讲求速度与动态,一向是KimberKable的追求,似乎由十年前笔者认识KimbleKable开始都没变过。仍然记得第一次听到KimberKable银讯号线的效果,爽快、狠辣、透明得叫笔者惊叹。可是当时周遭占大多数的都是喜欢暖润声的感性派玩家,他们大都未能接受KimberKable银线那份不论觊声、衰声照样传真的中性倾向;即使到今天,依然是感性派多过理性派!有见及此,笔者建议初入门者或想开始认识KimberKable,这个享誉发烧圈十数年的发烧线品牌之人士,若仍未认定自己属于那派别前,大可由PBJ讯号线及4TC,8TC喇叭线等入门级型号开始入手.
今回由KimberKable中国总代理[力高音响]借出一对PBJ讯号线及8TC喇叭线.PBJ讯号线为KimbleKable中最经济的型号,采刚3股Hyper-PureCopper复合纯铜镀体,每股均以高压低温挤压而成的Teflon独立包裹作绝缘介质,再配合KimbleKable最享负盛名的专利注册技术VaristrandTM几何辫织法绕制,可有效杜绝RF[射频]入侵,令讯号保持纯净。并配以原厂的Ultraplate镀银RCA插。
论音色PBJ加8TC跟同等价位的Audic~,lote或vdH可谓各有取向,以PBJ加8TC最爽快,速度感最强。因此用PBJ加8TC来听弦乐的话,例如《发烧提琴四重奏》,可以听到PBJ加8TC的Hi-Fi效果最明显,线条感与擦弦感或有点点刻意放大,但来得相当鲜明。大提琴琴腔共鸣的感觉或不及vdH及AudioNote丰满(以vdH最丰满),但力感与线条的强调,使到听起来PBJ加8TC的推动力更为突出,其Hi-Fi味很大程度就是由此而来。
就铜线来说,以笔者所听过,跟PBJ与81C身价差不多;凭记忆比较或AB比较过的,例如AudioNoteAN-L,要以8TC更为乾净,音色最紧凑。或欠了一点轻松与动人的感性味,但清淡、爽快又线条分明的声音,足以令到音像份;立体,凹凸感觉特别强。最大好处是绝不会出现将录音原有的效果修饰成演译好坏难分的一把音染声、感性声!再者,低音驻波、失控、过载,音染等,通常是初发烧者会遇到的难题,PBJ加8TC必能助你驾御得贴贴服服.
感性与理性绝对没有对与错之分,一切只看你口味,更要视乎你那组合是否有低音失控,中音线条不清,或有明显拖拉等问题,需要如PBJ加8TC等中性,清淡,修身的导线来调节一下.
只四千元消费,无论以价论声或以发烧角度来衡量,笔者都无全投诉,收货!
试音组合音源:MusicalFidelityDVD-1合并机:AudioAnaloguePuccini喇叭:HHBCircle5
VDHIntegration讯号线
这条VDH(范登豪)的信号线外观可是一点都不起眼,棕黄色的线身并不很粗壮,虽然拿在手里有些分量,但在这个注重包装的时代,这条“M.C.IntegrationHybrid”信号线很容易就让人忽略了。
首先,这条线是由锌、银、铜三种金属的特殊合金作为导体的。说是“特殊”,因为其加工方法与众不同:先把三种金属放入真空烤炉中加高温进行蒸发处理(Evaporationprocess),在蒸发过程中,强力的电场会令三种金属原子聚合起来,形成一条150微米的合金导体;随后,进行最关键的制作程序——“极温熔合处理”,令这三种纯金属完全融合。VDH施加的降温速度达到100万摄氏度/秒,在极度高温的情况下作如此急速的冷冻,能令合金结构变成无定型状态。由于合金在瞬间降温变化下被立即凝固,令金属原子不能恢复原有的晶体结构,新原子结构不再有金属晶体之间的交接面(Intercryitallineboundsiries)。这样,就是一条接近理想的信号线,电子信号的传输非常顺畅,超高频讯号传输性能理想。
我们知道,所有的金属均是以晶体结构组成,金属晶体间有无数的晶体交接面,当电子信号流通时便会出现大量晶体交越失真(CrossCrystalDistortion,简称CCD),CCD是阻碍电子流通的主要因素,令音响信号产生额外的谐波失真,并影响到信号的相位准确性。相信看过《高保真音响》2000年10期的读者都记得,为了消除晶体交越失真,著名的HiEnd线材厂商Siltech就是采用了用黄金来填充银原子间的空隙。
Integration的全频染色都相当小。我知道有不少朋友买线材都爱作为一种校声手段,但是Integration就没有这种明显的倾向。它的声音不算厚,没有很浓重的中频,低频也不会很庞大;但它绝对不薄,听男低音和大提琴时,共鸣腔依然很庞大,并不会缩水。Integration似乎追求的是一种中性、精干的声音,不偏不倚,不夸张也不缩小,有很高的清晰度,但密度感也很充实。是不是说它就达到了“无色无味”的中性境界呢并不然。Integration毕竟是一条平价线,在它身上还是有一些个性化的东西。在和其它平价钱相比时,仍能感觉到有一点稍带甜润的个性音色。在M3身上这一点非常明显。我把Integration接上M3听蔡琴的“渡口”,蔡琴抒缓哀怨而凄美的声音份外动人,发声的细节,柔润的空气感、充实的密度,良好的口形都表明了Integration这条平价线的魅力。再听听弦乐,发现这条信号线非常通透,音像非常好,并且还有着这个价位线材的难有的美好音色。
原创A9CD机是一台不错的国产CD机,以往我常常认为它的中高频偏亮、中频偏薄,在和Meridian506.18对比时这一点相当明显,但它分析力较高,动态大,在此价位上仍不失为一台好机器。在测试M3时,由于506的古董级机芯CDM4有时读盘不畅,所以有时也用用A9。用A9时特别能发现这条Integration的好处:因为它不象那条银线那么灿烂明亮,中高频突出,反而能让人听到更多真实的细节。M3的声底较为音乐化,声线不薄,搭配通透的Integration信号线正合适。经过两个月的接触,我基本上摸清了Integration的声底,那就是通透圆润。
Integration声底不属厚暖型的,所以并不适宜本来就偏薄的系统。有位朋友用影碟机作音源,系统除了薄声外还分析力不够,接上Integration后,音源不好的缺点更加充分地暴露出来,反而不如一条厚声的分析力不高的线材能让人听下去。不过我想这也是高级线材的一个特点,那就是尽可能的不带修饰,让好的差的都尽情展现。Integration除了分析力高,细节充分,音色中性而略带甜美外,它的线条感很明晰,音场的再现也非常好。笔者非常喜爱克莱姆佩勒指挥的《马勒第二交响曲》,EMI最近重新再版的这张CD不仅演绎经典,录音也相当好。用Integration作信号线时,发现这张CD的音场非常棒,庞大,深远而清晰,音乐和音效都相当感人。萨瑟兰在Decca录制的《茶花女》有一张是和贝尔贡齐联袂演出的,虽然笔者认为她唱得不如柯特鲁芭斯那么本色感人,但漂亮的花腔和优秀的录音依然让人难以割舍。Track2舞会上的一段,用Integration听来细节相当丰富,音场非常大;Track7萨瑟兰漂亮的花腔轻松自如,丝毫不尖不紧,非常润也非常透,让笔者忍不住又买了一张《茶花女》。
有一张大家喜欢的钢琴“天碟”(当然不是下图中的那张“画展”),笔者也买了一张,但正如我以前说过的,拿回来听过后,却发现这是“做出来的”,Integration让我更坚定了这个认识,因为在它真实而通透的监听风格之下,这张CD的一些不自然的地方也暴露出来了。但是,我仍能从Integration身上发现该CD的好处:它的录音相当干净,泛音相当多,低频丰富有弹性,低频的弹性也是Integration的一个特点,它的低频不算很多,但密度大,有弹性,这也是相当真实的表现。笔者私下把Integration和同档次的几条信号权衡比较了一下:论包装论外表;它并不突出;论声音的通透、平衡,它相当出色;而且档次的不少线材都有“高频亮或中频厚或低频多”的“特色”,论声音的厚暖、甜美,它打不上高分;论声音的中性、准确、平顺,它又是个中翘楚。它不会让乐器变大让低频变多,也不会让高频变甜变柔,不会让锋利的变钝让明亮的变暗,它不是讨好人的音色走向;但它能真实地展现乐器的音色和录音的水准。它基本上是一条客观、中性的线材,更为难得的是它的音色并不平庸,还有这个价位线材难得的高贵感。
Integration适合什么样的系统呢我相除了音色太冷,音色太亮的系统外,它都能适应,尤其用电子管机的用户值得考虑,因为它润泽而通透,分析力高而且瞬态好,请不妨一试。
vdhTheWell信号线
vdh是一个历史悠久,理念先进,技术含量高的老牌线材名厂。个人最欣赏它的是除了技术上勇于创新、精益求精、主观听感和技术参数并重以外,同时它在市场推广上却相当务实,所推出的型号绝大部分属于长寿型号,绝不卖弄花巧,轻易“改良”。比如喇叭线中的“红衣主教”、D352、CS122等这些价廉质优常青型号,一卖就是10多年,至今依然历久不衰...
近年,当它家的“超合金”系列线材推出市场以后,VDH再次引人瞩目,其技术理念引领潮流,声音表现超班、售价合理的众多优点,使得它在发烧线材市场上一时风头无两。自此vdh创意不断,多项独家专利技术陆续面世,并融会贯通将多项高技术含量的专利交错移植而创造了一些低价入门型号,以造福众多工薪烧友,实显大牌名厂的成熟风范!
这次试听的这款TheWell讯号线,就堪称是其中的表表者。thewell是今年3月左右才推出市场的新型号,档次定位在畅销的入门型号102III与中价的integation(超合金)之间,实际的市场零售价在2K楼下,而且宣称融合多项高端型号才应用的独家专利技术,对大部分烧友可谓颇为吸引...
先简单介绍一下技术:
1.thewell采用比较特别的同轴设计(说是特别其实是相对于以外它家的中低价型号而言),与顶级的MC-silveritmkII同出一彻。
2.基材上选用MC-OFC(即所谓的配对晶体铜),理念是通过这个独家技术去减低晶体交接面间隙的交接失真,这与线材“贵族”siltech(银彩)一向所倡导的理念颇有共通之处,只是手段不同罢了。可以说这种理念已经是跳出传统材料纯度或者绕线结构的框框,从一个微观电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了....
3.MC-OFC基础上的包银技术,这种物理包银技术是VDH独家首创,区别于普通的化学镀银技术,其实这种物理包银技术多年前VDH就已经广泛应用,比如大家非常熟悉的红衣主教喇叭线就是紫铜包银,根据以往对VDH多款线材的主观试听经验,这种物理包银技术保留了银线的光泽感、高频细节以及空气感,同时克服了普通化学镀银线辉煌过度,中低频频瘦弱的翘翘板效应。由此看到,在一些很小的细节,交织了VDH多项专利技术的综合应用,实在令人赞叹。而特别留意到,thewell在基材应用上,与下级的D102III最大的不同就是屏蔽层同样应用了MC-OFC包银,而D102III没有。
4.LSC线性碳素层,这种VDH标志性的技术,被广泛应用到各款成名线材中,主要用于隔离各类高频磁波干扰,而且碳素本身具有非常优越的超高频滤波性能,同时它还是一种耐机械扭曲的环保材料。此技术的应用,可谓一举多得,同时作用与光电、机械、化学特性。
能量分布特性和平衡度:
一如以往VDH的平衡平顺,骨肉均婷,没有任何凹凸,与102III比较,它的中低频相对没有这么厚重,可能因为是同轴结构的缘故,但它的低频延伸更加自然、并带有绵力,低频层次比102III要好,且下潜更深一些,高频延伸则好上一个档次,而且非常的细腻而水分充足,102III相对之下显得粗了些。与integation比较,它的全频显得更加宽松润泽,但integation全频的控制力要好上一个档次,所以听感上,integation显得“收”得更好,节奏感更佳,thewell则相对显得自然宽松,似乎更厚一些。
分析力:
正如价格所反应出来的那样,integation>thewell>D102III。在速度上,D102显得稍苯促一些,integation则一张一驰理性到位,而thewell展现出不徐不疾的、闲庭信步优雅气度,使得与大部分器材的适配性更加随和,当然integation在全频表现出出色的速度同步性还是thewell未能企及的!密度感同样是如价格那样integation>thewell>D102III。
音色:
三者thewell最讨好,尤其是它的中高频,飘逸绵滑幼细,水分最充足,整体表现自然舒展,略带一丝清甜。在VDH所有线材都比较突出的高频光泽感上,102III相对显得不够细致,颗粒感稍粗,integation则细致到位具较强的传透力,而thewell表现有点特别,它的光泽感总是带着一层薄薄的水雾,似乎是黏着似的,细致明媚但一点不耀眼,颇为讨好。
适配性:
显然integation不太适合低价器材,它的解析力,密度感、质感都相当优秀,容易暴露一些系统不足。D102III厚度相对最佳,三端均衡,但器材档次稍好则暴露出颗粒感稍粗的弊端,同时凝聚力不足。thewell三者中最随和,音色细腻绵滑,不徐不疾,hifi分数中等。
缺点:
毕竟是价格所至,thewell缺乏一些低频重量感,比如钢琴的表现,基音显得稍飘一些,未如integation老辣而铿锵到位。thewell的低频控制和凝聚力也不算出色,同价带aqviper在这两个方面明显超越它,但它的中频密度和细致的光泽感却又要比viper胜出一筹!
总体来说,在2K以内,thewell算是非常平均而出色的选择,其主要的对手还是来自aqviper和siltechlondon,所谓青菜萝卜,搭配无定法,各取所长就要看系统和个人口味而定了。
Cardas新Cross系列产品
转自台湾音响论坛95
文鸿代理。售价:讯号线18,000元、电源线12,000元、喇叭线34,000元
台湾音响论坛105期
终生聆赏的乐趣
CardasGoldenReference平衡讯号线
杨德宜
如果您也是Diamond的用家,听到这款铜线的低频凝聚力竟然比银线还出色,而且还是很饱满的凝聚类型,恐怕也要和我同声感叹:太过分了!
搭配试听器材
讯源:TEACVRDS-20/ThetaGⅤa。前级:MarkLevinsonNo.38SXL。后级:MarkLevinsonNo.23.5XL。喇叭:WilsonBeneschBishop,ATCSCM-100P,mbl300d。参考讯号线:AudioquestDiamond。其它线材:ProphecyVolecity/Progressive、ApogeeElectronicsA-110数位线,MITCVTMI-330Terminator、Siltech4-120,PowerSourceSEⅡ、CardasGoldenReference喇叭线,PowerSourceSEⅡ、EnsemblePowerflux电源线。电源处理器:TicePowerBlockIII,EnsembleIsolink/PowerPoint。
在早期发烧线刚崛起的时候,市场上的著名品牌并不多,本地音响迷特别注意的产品也只有少数几款。对于刚跨进Hi-End领域的人,Hitachi与AudioTechnica的一千多元讯号线是首要选择,数千元的中价位路线就由MonsterCable、Strightwire、KimberKable、AuralSymphony等包办,数万元级线材则以Siltech、MIT、Audioquest与Cardas等品牌为主。这些指标品牌各有各的声音类型与设计理念,拥护的音响迷族群也不尽相同,所以它们大多能够在新锐尽出的线材市场中生存下来,而且一直保有相当程度的领导地位。
GoldenReference采用镀铑端子,XLR接头的三个Pin上先镀银,然后再镀上一层铑金属,硬度极高且非常耐用,完全不用担心接头与插座之间的振动会使电镀层脱落。
相较之下,Cardas就算是比较不幸叩钠放屏恕km然这些年来原厂一直有新产品推出,而且价位带分布得很广,除了超高价位的发烧线用家以外,几乎任何族群都照顾得到,可是他们家的线材偏偏就是没啥机会曝光,也很少听到音响迷或是店家提起这个品牌。所幸,最近Cardas在本地由新代理商接手,原厂又适时了推出全新的顶级线材─Reference系列,大家可以藉这个机会重新了解Cardas的世界。
黄金比例-消除共振的金科玉律
谈到Cardas,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应该就是「黄金比例」,这也是主事者GeorgeCardas的主要设计理念。黄金比例是一种建立于1.618(约略值)的比例数值,与鹦鹉螺内部螺线由中心向外愈绕愈远、不会自我交错的等角螺线(注),都是属于自然界的奇妙现象。Cardas采用鹦鹉螺作为商标,二者之间虽然没有直接关联,不过Cardas线材内部线蕊质量依黄金比例呈指数级数发展的设计方式,正与鹦鹉螺的等角螺线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GeorgeCardas大学主修化学,对应用数学的了解也非常透彻,所以懂得如何哂命S金比例这种指数发展来设计线材。就GeorgeCardas的说法,绝大多数设计者都是以尺寸不同的线材扭紧绞绕,以达到减少应力、消除线材内部共振的目的。其实,线材中一旦有电流通过,导体的尺寸就会涨大(可以经由测量而得),原因在于电流流经导体时,导体内部的分子结构一定得扩展开来,才能容纳流进来的电流。如果电流的流量随着音乐讯号一样忽大忽小,导体的尺寸也就跟着忽胀忽缩,这就是存在于线材中的一种共振现象。
不过,GeorgeCardas认为一般设计者所采用的扭紧绞绕方式,并无法完全解决机械性共振的问题,所以他便从指数级数发展的咚惴绞街制稹F淅
论在于:二个物体要产生机械共振的条件,其中一个的质量必定是另一个的2n倍或2-n倍,按理来说只要能避开这种关系,选择任何数值作指数都可以。
不过,如果这个数列要发展得无限长,且必须避免任何二个数字落入前述的倍数关系中,最终就只有一种指数可以选择,那就是黄金比例─1.618。
至于GeorgeCardas如何哂命S金比例在线材设计上,还有一大段故事可以谈,可能要另外找篇幅来说明。接下来,让我们来了解Cardas在黄金比例以外的设计理念。
Hi-End线材的必备条件
GeorgeCardas的结论究竟是否正确?我还没有机会针对过去每个阶段的指标性产品逐一观察,所以无法告诉您事实如何。不过,就原厂所公布的GoldenReference设计型态来看,包括传播速率配对、黄金比例、固定Q值、交叉编织、纯铜材质、李兹结构等,Cardas确实是针对这些特质而来。
全新的参考系列
在Reference系列出现之前,Cardas旗下共有GoldenCross、Cross、Quadlink、Microtwin/Twinlink与Crosslink等模拟音频与电源线材,另外还有三款数字线材产品。这次推出的Reference系列又分为GoldenReference与NeutralReference二种等级,其中GoldenReference是最新的顶级线材,而NeutralReference则是比旧有旗舰GoldenCross次一等的产品。这些线材都标榜低电抗特性,原厂并宣称能够表现出非常自然且充满音乐感情的声音特色。
Cardas在专业领域收到欢迎,其实是很容易理解的。在一般的导线中,中心部份的讯号传递速度会比周围部份来得慢,这就撬^的「集肤效应」。这种起因于传播速度不一致的现象,在敏感度较高的系统或是长距离传输下就容易听出问题来。录音室需要的线材长度往往数倍于家用系统,对于讯号传输的线材集肤效应当然更要尽量避免,因此GeorgeCardas利用低电感值的蕊线,设计出传播速率较为平均的线材,就很容易受到专业录音室的欢迎。
特性极佳的镀铑接头
如果将这些新产品设计理念和过去的Cardas理论相比,您会发现Reference系列就是集GeorgeCardas多年来的设计精髓之所成,加上近年来线材产业相当重视的抑噪理念而得。以下为GoldenReference讯号线的原厂公布规格数据:
外径尺寸:0.415吋(10.54mm)介电质:铁弗龙/空气电容量:12pf/ft(RCA)/7pf/ft(XLR)导体线径:26╳3屏蔽型态:双层
这次新代理商引进的产品,这要是以GoldenReference与NeutralReference,还有早先的GoldenCross等高价产品为主力,送到杂志社试听的型号则是最顶级的GoldenReference讯号线(1.5米)与喇叭线(10米)。说实话,GoldenReference虽然贵为Cardas家族的旗舰,外观却没有什么卖像,少了那个发烧在线头常见的小盒子不说,黑色的线身也不特别粗壮,因为原厂并没有在填充物、外皮厚度上特别着力,所以您摸到的线身就几乎与实际线径差不多,这也是它为什么会特别沉重的原因。
Cardas的高级线材采用镀铑端子行之有年,在这款GoldenReference上也不例外,XLR接头则是在三个Pin上先镀银,然后再镀上一层铑金属。「铑」是一般电镀技术中能够哂玫阶钅湍ゲ恋慕饘伲词笴ardas端子仅有百万分之数英吋的铑电镀层,但是它的硬度极高且非常耐用,完全不用担心接头与插座之间的振动会使电镀层脱落,而且耐磨、抗腐蚀、非常干净。许多DIY高手对于Cardas的端子情有独锺,确实有其道理存在。
无方向性且严格配对的线材
这几年来,我为系统添购的线材其实不少,不过平衡式讯号线还是一直以早期的AudioquestDiamond为参考标准。二者之间的价位有段差距,而且Diamond采用纯银线蕊,GoldenReference则是纯铜导体的设计,二者的声音走向理当会非常不同才是。可惜的是,我手边并没有其它Cardas线材可供比较,因此无法精确地告诉您新旧产品之间的差异性何在。不过,就印象所及,老Cardas的声音是属于中低频偏向丰腴,音色是属于暖色调相当浓郁的个性,新的GoldenReference就是属于较干净、各频段较具有一致性的感觉,而且质感与声音纯度更加提升。除了我这种凭印象作比较的结论以外,GeorgeCardas自己也写了一些简单的描述「……与Cross系列比较起来,Reference系列的温暖音色减少了,取而代之的是精确性」,这些或许可以让有意升级的老Cardas用家作为参考。
令我动容的音质与音乐性
与参考线相比,GoldenReference有许多声音特质让我非常喜爱,其中以「音质」和「音乐表情」最是令我激赏。
弹性、松软的音质,是我听到这款线材的第一印象。松软的特质在许多新生代线材上都可以察觉,这是因为厂商懂得去平衡现代器材高解析力的声音走向,例如PowerSource、Strightwire等品牌都是个中翘楚。不过,透过GoldenReference的松软特色,我还听到了在参考系统上前所未有的音质弹性,尤其是琴弦的张力表现,便在这种弹性质感上显得格外地清楚。用AlDiMeola的「WinterNight」测试,近距离拾音下的吉他声音依然清脆,松软适度的声底却是参考线材所没有的特质,琴弦张力更是让细微瞬时、凝聚形体有着超水平的演出。
其它令我欣赏的声音特质
各频段的音色一致性,一般在线材的声音表现中较少被提及,不过GoldenReference在这方面的优秀演出,却让我不得不特别注意到。一般我们常说银线的高频比较亮丽,铜线的中频比较丰润,或是李兹线的中低频特别饱满,我必须告诉您,这些说法对GoldenReference而言真的是一点意义都没有,因为它的各频段特质都很均匀,音色也都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在大编制的管弦乐团录音中,不会硬生生冒出特别壮观的大提琴组,也不会有赫然嘶吼的小提琴群,而是各群组间量感一致、音色一致的和谐表现。以小提琴或是吉他独奏来测试,高、低把位变化没有断层,音域之间也没有明亮与晦暗之别。这种特质可以称为音色的平衡,也是音乐性表现的重要元素之一。
低频凝聚力,是GoldenReference带来的另一项惊喜。前面提到它具有松软的个性,不过这是针对音质特色的描述,并不代表它的声音会松散,这点光是用随便一张低音乐器的录音就可以轻易察觉。我拿「宇宙河马」录音来测试,无论是WilsonBeneschBishop、ATCSCM-100P或是mbl300d的任何搭配组合,用上GoldenReference之后的低音线条都会显得格外出色,形体感与精准比例都没有什么遗憾了。如果您也是Diamond的用家,听到这款铜线的低频凝聚力竟然比银线还出色,而且还是很饱满的凝聚类型,恐怕也要和我同声感叹:太过分了!
这是一款参考级线材
GeorgeCardas说,他设计GoldenReference的目标是创造「终生聆赏的乐趣」这种价值等级。以一组1.5米长度的平衡讯号线来说,将近五万元的定价确实是相当高昂,所以即使我非常欣赏它的表现,但是也不会用「便宜」这样的用词来说服您购买,更无法赋予它「最佳推荐」的赞誉。不过,以GoldenReference讯号线的设计理念和声音特质,我仍然要说它是物有所值的线材;若是就目前市面上动辄六位数的发烧线材价格来看,我更要说它的表现水平相形之下绝对是「物超所值」。
如果这种价格远远超过您的消费哲学,请不要去听它,以免乱了您多年来的坚持。对于买习惯了高价发烧线,甚至于消费等级远超过GoldenReference这个价位带的人,我建议您一定要找机会试听看看。或许,您将会像我一样,迫不及待地将这款GeorgeCardas的最新力作列为参考标准。
注:等角螺线由瑞士数学世家Bernoulli第二代JacquesI(1654-1705)所提出,其理论为切线与中心到切点的联线永远保持等角。以前曾有人将这种Bernoulli等角螺线说成Archimedes螺线(阿基米得螺线,也就是曲线与中心的距离与所绕圈数成正比),其实这是不正确的说法。杠杆原理、浮体原理、π值求法和圆柱含球成定比等,都是Archimedes(公元前287年-212年)一生的伟大成就,不过并没有包括等角螺线在内。
我用过怪兽、鲨鱼和AQ的,感觉AQ线音乐味好些,所以目前在用的是AQ的CV--4,当然CV---6更好了。爱索丝的没用过。不知效果如何,不敢回答。
我用AQ信号线,音乐味真是不错的。
线圣低价的很一般。怪兽适合入门。沙鱼较爽朗。mit一定中频浑厚.
简评美国“线圣”CV-4喇叭线与“超时空”RSC-AXIOM信号线天神
美国“线圣”CV-4短评:此线最明显的就是质感强烈,无论是乐器还是人声都充满真实的感觉;它全频平衡通透,音场整齐划一,高频圆润,毫无毛刺之感;它中频充实,低频充满弹性,但下潜并不太深,控制力不错。总之,这是一条较为中肯的、物有所值的中低价名线。
“超时空”RSC-AXIOM信号线短评:它的低频表现令人为之一振!对比起我以前所用的低价美国“忠实线”,它的低频简直大大超越!它能令AE-100LE小型书架箱一下子“长大”不少!听交响乐比以前好听多了,低频的弹跳、下潜、量感都一下子提升不少!此线令原本的中低频速度加快,在CV-4的基础上,中频来得更有质感,人声变得纯厚自然,充满感情。高频就更不能不提了,在和谐合金方芯铜的帮助下,此线的空气感简直热情洋溢,通透自然,一听之下令人惊喜!总之,在它的介入下,音箱的全频明显被拉阔了,但这完全是正面的作用,毫无高得发刺、低得发闷的感觉。超时空的高级线材果然名不虚传!
小陶
CV4中频只是密度提高,厚度加厚不明显的。
个人觉得CV4的特点:
结像和质感很好,声场前移变宽,低频略收,力度好但下潜不够,速度一般偏快,高频透明度好但延伸一般.
在听感上有"瘦"(不是薄),总体平衡度不错,比较中性.
关于几款线材的使同心得
优点:结象力,质感好,通透,低频干净,音场宽,定位准,平衡佳
缺点:低频量感不够,下潜不足,有打在表面的感觉,高频空气感和泛音稍弱
参考线材:MIT5,古河单晶铜散线
超时空QUANTUMCX,一直听说超时空的线材适合胆机或马机的CD,所以特意借了回来,最深刻印象的是柔软自然的高频,很“顺”和“透”,宽松从容。分析力却让我有点失望,人声的轮廓感有模糊的感觉——可能在CD17D上太松了,凝聚力比不上金宝,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该线低频下潜不错,整体自然流畅,中频偏暖。听说超时空的平价线材分析力不算好,我想是价格原因吧(QUANTUMCX原价800)。特别提一下,超时空的速度不觉得很快,估计方芯铜系列才是名副其实的吧!
优点:高频柔顺,空气感好,自然宽松,高低延伸可以
缺点:有点“柔焦”,分析力稍欠,密度差点,捉地感和实在感有待提升
参考线材:AQJADE、KIMBERPJK
KIMBERPJK,首先说一下,这条是用散线加CMC头,并非原厂的WEB头,不过线身倒是力高行货。与超时空相比,金宝的紧密程度倒是印象深刻,结像细腻,控制力出色,中性度更高。如果说超时空是自然和流畅,那么PJK就是理性沉稳。高频适度,低频也处理得稳稳妥妥,干净利落。中频PJK厚度和密度都不俗,刚柔适中。但较明显的是,高频和低频的延伸都略为不足,与AUDIONOTE的参考银线比较,输了高频细节和低频的量感,可能由于偏理性的原因,场面的活生感和现场感是其弱项。
优点:控制力十分出色,细致中肯,中频厚度高,密度,分析力出色
缺点:太“干净”,高频有缺失,低频量感和下潜不够,质感铺垫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