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把握社会期盼,助力实现“能加、愿加则尽加、快加”的工作目标,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于2021年2—3月开展老旧小区加装电梯有关情况的调研。此次调研选择18周岁以上居民为调查对象,在中心城区及老旧小区密集的部分郊区进行抽样,采用线上问卷与入户访问相结合的方式,共回收有效问卷13240份。
01近三分之二居民有加装意愿
受访居民中,65.4%表示愿意加装,17.0%表示不愿意,17.6%表示无所谓。加装意愿总体随楼层递增而上升,低楼层(1~2楼)居民加装意愿较低,1楼仅16.4%愿意加装,2楼为36.0%;高楼层(5~7楼)居民加装意愿较高,均在80%以上。数据显示,虽然有五成1楼居民持“不愿意”态度,但仍有近三分之一的底楼居民持“无所谓”态度,协商空间较大;居住在高楼层的老年人(60岁及以上)加装意愿最高,平均为94.3%。见以下图表
上海加装电梯意愿一览表
不同楼层在加装电梯意愿方面的对比图
02五大难点令民心工程受阻
一
协调难:业主间达成共识难
在意见征询方面,“底楼业主不愿加装且难协调”(80.0%)的问题较为突出,其次是“业主表决比例不合理”(41.3%)。2019年12月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做好本市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工作的若干意见》(简称《意见》)将业主同意率从90%降为三分之二且取消一票否决制,虽在一定程度上助推加梯工作,但给居委会等基层组织的统筹协调工作带来更大挑战。一边是持反对意见的居民在电梯安装过程中以投诉、抛物乃至人身伤害等方式阻挠施工进程;一边是加装意愿强烈的居民在提交意见征询表之后见电梯迟迟未能完工启用而怨气集聚,其中还可能涉及工程误工费、材料损坏费等额外费用,不仅提高加装成本,更加剧了邻里矛盾。此类事件的消极影响一旦扩散,会让更多有加装意愿的居民犹疑不前、望而却步。
二
主体模糊:责任主体不清
本次调研还反映出居委会与居民在职责认定上存在较大分歧。从居委会的角度看,加装电梯是一项典型的居民自治行为,居委会只是协助把控;不少居民却认为,成功加装是居委会乃至街镇的政绩,居委会应在矛盾协调、沟通联络方面起主导作用。
乌鲁木齐中路某小区加装电梯施工现场
图片摄影|邢千里
三
费用高:电梯加装和后期管理费用高
四
审批慢:行政审批慢、耗时长
此外,许多单元都将政府补贴资金用作维保专项基金,政府补贴资金拨付慢、耗时长恐影响电梯后续运行和管理。
五
03破解加装电梯难题的对策和建议
破解“底楼尴尬”,解决“高楼层悬空”
破解协调,需要统筹兼顾。一是倡导广大党员干部带头,争做加装电梯民心工程的助推者、宣传者与践行者,引导底楼居民树立大局观,不要只着眼于自身或眼前的利益,而要从打造精品小区、强化社区治理的角度去看问题。二是对底楼公共空间进行重新布局与楼道美化,提升底楼居民的获得感。三是在规划设计阶段,尤其注意电梯的加装方位、入口的选择、施工的位置,把通风、采光、噪声等方面的消极影响降至最小。
坚持业主主体,引入社会组织
探索区级补贴机制
破解费用高,设立维保资金,制定后期管理费指导线。一是各区街镇可根据财政状况试行补贴机制,对加装意愿强烈但确有困难的居民,明确界定标准并开设困难群众专项补贴渠道。二是引导居民从政府补贴中拿出一定比例作为专项维保资金,设立考核机制激励物业参与管理,引入保险机制,让电梯维护保养有一定的保险托底。三是制定电梯启用后的管理费、物业费指导线,供协商参考。四是制定提取公积金用于电梯建设资金的细则并予以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