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消费的“四大金刚”之一,汽车正在成为促消费的重点领域。
2月20日,广东省商务厅等22部门联合出台《广东省进一步搞活汽车流通扩大汽车消费实施方案》,提出支持新能源汽车购买使用、加快活跃二手车市场、扩大汽车更新消费、扩大汽车消费、推动汽车平行进口持续健康发展、优化汽车使用环境、丰富汽车金融服务7个方面共13项政策,进一步搞活汽车流通、扩大汽车消费。
随着实施了13年的新能源汽车国家购置补贴政策退出历史舞台,“真金白银”的离场导致成本压力开始向车企和市场层面传导。多地地方政府接过“补贴”大棒,相继发布促进汽车消费政策,释放汽车消费潜力。
为了促进汽车消费,广州、天津等限购城市的指标放松有所延续:广州2023年上半年额外增加3万个节能车增量指标配置额度,并临时放宽非本市户籍人员申请节能车增量指标资格条件;天津市个人普通车摇号将在原增量指标配置额度基础上增投3.5万个增量指标,配置到2023年2月至12月。
除了给予补贴、增加购车指标外,部分地区直接发放消费券。比如北京市大兴区推出总计1500万元的汽车消费券;天津市汽车消费补贴总计安排资金6000万元;无锡市发放1200万元新能源汽车消费券,其中纯电动新能源汽车3000元/辆,其他动力新能源汽车1500元/辆;山东省宣布今年上半年将继续发放2亿元汽车消费券……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走访广州多家新能源品牌门店时发现,客流量较春节期间已有明显回升,但消费者当前仍有观望情绪,成交率依然有待提高。一销售人员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2022年末为了赶上补贴窗口期,部分用户提前购车,对今年的需求造成部分透支,同时国补退出增加了用户购车成本,部分价格敏感用户仍在持续观望。
业内认为,汽车消费券能够带动观望客户提前消费,促进汽车消费持续升温,充分发挥汽车消费在畅通经济循环中的牵引带动作用。
事实上,多地陆续出台刺激消费政策背后是对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态势的看好。汽车产业在地方财政中占据着较高的份额,有效带动产业链的发展。随着汽车产业的变革与升级加速推进,火热的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赛道吸引了众多城市摩拳擦掌。
广汽集团总经理冯兴亚此前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相信从中央到地方会陆续出台刺激汽车消费的政策。在新形势下,消费动能将会被极大程度激发,各地发展经济、刺激消费的行动也将更加突出,同时宏观经济恢复对整个汽车行业发展肯定有推动作用。
不过,受部分消费提前透支、传统燃油车购置税及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退出,以及春节假期因素影响,2023年开年新能源汽车销售数据遇冷。中汽协数据显示,今年1月新能源汽车销量为40.8万辆,同比下降6.3%。在这种情况下,各地相继出台促进汽车消费政策,希望拉动新能源汽车销量保持增长态势。
“各地出台支持政策,对于稳定市场消费以及优化消费环境等方面有一定的促进意义,尤其是一些针对性的置换补贴,对拉动新能源汽车发展、淘汰老旧车辆都有较大意义,所在区域市场增量明显,有利于中国汽车消费市场向良性市场化发展。”全国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信达证券指出,预计年内乘用车销量绝对值及同比增速均于1月触底,后续政策刺激、消费回暖等共同作用下,看好车市回暖,预计销量增速将于2-4月逐月回升。
“地方政府补贴的体量、规模和国补完全不在一个层次上,很难弥补国补退出带来的销量损失。从周期来看,新能源汽车保持增长的核心依然要靠自身的竞争力、油电差价比以及更好的驾驶体验等优势去获得消费者的认同,提升产品技术实现有效的竞争。”有汽车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新能源汽车将和传统燃油车展开更公平的竞争,这将倒逼新能源车企集中资源攻克动力电池成本、充电、安全等短板。
“2023年,无论是中国市场还是全球市场,新能源汽车都将继续处于高增长阶段。”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理事长董扬表示,补贴退出在一定程度上会形成干扰,主要影响今年一季度或上半年数据,不会影响到全年。
“去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增幅接近100%,一般而言20%、30%以上就算较高的增长。我认为2023年新能源市场将继续保持高增长,目前多方预测涨幅在50%左右。”董扬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