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阳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2007~2020年)

青阳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2007~2020年)

说明

第一章概况

一、青阳经济开发区发展的背景

青阳县位于皖南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为长江中下游平原与皖南山区交界处(北纬30°19′16″~30°50′44″)。县境东接南陵、泾县,南邻石台、黄山,西连池州,北交铜陵。全县境域东西宽约40公里,南北长约65公里,总面积1180.6平方公里(含九华山管理处辖区面积12.6平方公里)。中低山和丘陵居多,俗称“七山一水二分田”。县城蓉城镇位于县境中部偏西。佛教名山、旅游胜地九华山位于县境西南。距离上海约420km,南京210km,合肥196km,铜陵60km,池洲41km。

青阳县属安徽省池州市,也是安徽省沿江城市群所辖29县(市)之一。

(一)沿江城市群“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

以马芜铜宜为重点的沿江城市群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加快沿江城市群发展步伐,对于推进全省的跨越式发展,实现奋力崛起,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马芜铜宜4市以占全省5%的国土面积和7.6%的人口,创造了全省20.4%的地区生产总值和26.7%的财政收入。

沿江城市群包括马鞍山、芜湖、铜陵、池州、安庆、巢湖、宣城、滁州(包含市区及全椒、来安、天长)8市及所辖29县(市),国土面积5.6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40.3%;2005年末人口2120.3万,占全省的32.5%;地区生产总值2261.6亿元,占全省的42.1%。

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沿江城市群发展。1990年7月,作出了开发皖江的重大决策。1995年4月,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皖江开发开放若干问题的意见》,编制了《长江经济带开发开放规划纲要》。1995年、1996年、2002年和2005年先后四次召开会议,研究进一步推动沿江城市群发展问题。经过多年努力,沿江城市群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发展环境得到改善,在全省发展格局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沿江城市群“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将沿江城市群定位为:全省跨越式发展的龙头、全省对外开放的门户与长江流域重要的重化工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十一五”时期沿江城市群发展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广泛吸纳国内外资本和要素,加快构筑各类要素集聚的载体和平台,形成“两带一群两网”的经济体系。力争到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800亿元,年均增长13%以上,占全省经济总量的比重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2500元;财政收入达到580亿元,年均增长17%。其中马芜铜宜4市生产总值达到2600亿元,年均增长16%,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5000元;财政收入420亿元,年均增长19%,率先融入长三角,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池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十一五”时期,是池州市加快追赶、奋力崛起、实现跨越的关键时期。“十一五”规划是指导池州市未来五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规划提出,“十一五”期间要着力实施“583”工程(大力培育非金属新材料业、旅游业、农副产品及深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深加工业和能源产业等五大支柱产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00亿元;确保经济总量、人均GDP、财政收入三项指标均比“十五”末实现翻一番,力争实现经济总量300亿元、人均GDP3000美元<按常住人口计算>、财政收入30亿元的目标),促进池州奋力崛起。具体预期目标是:全市生产总值确保年均增长14%以上,到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240亿元(当年价),力争达到300亿元;人均GDP达到1850美元,力争达到3000美元;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7%以上,达到25.8亿元,力争达到3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8%;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23.2:36.9:39.9的调整到15.0:46.8:38.2。

规划要求全市工业按照从资源开采向深度加工转变、分散加工向园区集中转变、园区聚集向产业带转变的发展要求,在市域沿江黄金水道、高速公路和国、省道沿线区域,加快建设一批生产加工基地,推进产业集聚,力争形成若干个支撑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重点产业。加大工业投入,确保工业投入超过300亿元。到2010年,初步形成主导产业突出、产业结构优化、骨干企业优势明显、中小企业集群化发展的新格局,力争工业占GDP的比重提高到3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65亿元,年均增长25%。在工业发展的重点领域,规划将非金属新材料业作为重点发展领域之一,要求青阳大力建设非金属新材料产业集群基地,“十一五”期间完成投资20亿元。

二、现行青阳县城总体规划简介

青阳县位于安徽省重要的皖南旅游经济区——“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旅游区内。其交通区位条件较好,318国道、103省道、合九黄高速公路均从青阳县域经过,为其创造了有利的对外交通条件,从而确立了其为“两山一湖”旅游区北大门的地位。其地理位置优越,离县域内的九华山距离适中,可发展成为九华山的旅游服务基地,直接服务于九华山。便利的交通条件,将为青阳县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有利于推动城市经济发展。近年来,随着青阳县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就业和再就业形势良好,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城市化进一步发展,城镇人口不断增长,城市规模亦不断扩大,现行《青阳县城市总体规划(调整)》(2007-2020年)以内涵发展与适当外延发展相结合的原则,由内向外发展,其简要内容如下:

(一)城市性质

根据青阳县的历史发展、现状特点、区域资源条件,结合当前条件与对未来发展的预测,本次规划将青阳县城市性质定为:“两山一湖”旅游区的北部服务城市,九华山风景名胜区的旅游依托城市,池州市市域副中心。

(二)城市规模

青阳城市规划区范围为东至合黄高速公路,南、西、北均以蓉城镇的行政辖区范围为界线。并将朱备镇镇区4.5平方公里,纳入青阳城市规划区范围,总面积113.9平方公里。

城市人口规模

近期(2010年):8万人;

远期(2020年):12万人。

城市建设用地规模

近期2010年城市建设用地8.5平方公里。

远期2020年城市建设用地12平方公里。

(三)规划结构

规划青阳城区由河流、山体等自然因素分隔,形成四个城市片区。在县城已经形成的蓉东片区和蓉西片区的基础上,在东河以东发展河东片区,在长龙山以西发展长龙片区。沿东河、青通河建设沿河宽30-50米的绿化带,建设长龙山城市公园。河东片区、蓉东片区、蓉西片区、长龙片区四个城市片区由东河、青通河、长龙山形成的城市绿带自然分割。

四个城市片区之间,用东西向城市主干道路相连。为引出过境交通,318国道向北外迁,103省道向南外迁。公路外迁后形成的公路外环、现有318国道(西峰路)、规划的七步泉路、五溪路串联四个城市片区。四个城市片区连成一体,隔而不断。

四个城市片区在功能布局上各有侧重。

蓉西片区:蓉西片区在现有的青通河以西的蓉西片区上发展而成,规划确定为行政中心、文化中心,全县的文教中心、体育中心和重要的居住区。完善现有的县级行政区;继续建设完善文教区,在现有的博物馆的基础上建设有皖南特色的祠堂建筑群。建设九华路商业街。

蓉东片区:蓉东片区在现有的青通河以东的蓉东片区上发展而成,规划确定为蓉东片区是发展商贸业和居住用地为主导功能。依托103省道和现有的皖南市场、宝灵观文化商城的已有基础,继续向东南发展市场和商贸业用地。在天柱路西侧,向南发展居住用地。

河东片区:东河以东的河东片区,规划确定为一类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区,依托318国道和合黄高速公路出入口的交通优势,作为县城的工业基地,也是蓉城——新河的县域工业走廊的一部分。由于,河东片区处于县城的上风向,为此河东工业区要坚决限制发展带大气污染的二类工业。

长龙片区:长龙山以西为县城发展旅游服务业的基地,该片区以西自然环境较好,向西是通向九华山风景区的必经之路。规划将体现青阳作为九华山旅游依托城市的主要功能区安排在长龙山以西。可以安排宾馆、度假村、游乐场所、旅游停车场等设施。其建筑风格需体现皖南地方特色和佛教文化特色。长龙片区也可以安排一部分一类居住用地。

三、上轮青阳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回顾

(一)青阳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简介

青阳经济开发区前身为青阳县县级工业园区。2003年,芜湖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受委托编制完成了《青阳县县级工业园区总体规划(2003~2020年)》,现将其主要内容简介如下:

1、规划年限

近期:2003~2005年;远期:2006~2020年。

2、性质与规模

(1)性质:以现代新技术、新材料工业为主,轻纺工业、机电加工工业为辅的现代化工业园区。

(2)规模:总用地建设规模为602.92ha。

3、规划结构

规划结合现状和自然地形地貌,形成“一区三园”的结构模式,“三园”由东河园、新河园和木镇园三个独立的工业园构成,由318国道联系成一体。

(1)东河园: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东河以东,工业走廊的最南端。规划确定为一类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区,作为县城的工业基地,也是县级工业园区的一部分。

(2)新河园:位于工业走廊的中部,发展一类和二类工业,结合新河镇的发展建设,布置工业、管理研发、金融服务、居住和污水处理等用地。

(3)木镇园:位于工业走廊的北端,发展一类工业和无废气污染的二类工业,主要布置工业用地。

4、功能布局

三个工业园区在功能布局上各有侧重。

(1)东河园:是县城的工业基地,主要发展以轻纺工业为主的工业区。该园用地面积为126.54ha,其中工业用地79.51ha。

(2)新河园:主要发展一类、二类工业,布置以非金属矿精加工、农副产品深加工和旅游工艺的生产为主的产业;配套安排居住、研发、管理服务和金融商服用地。该园用地面积为307.30ha,其中工业用地为155.96ha。

(3)木镇园:主要发展一类工业和无废气污染的二类工业,布置以非金属矿精加工和机电加工业为主的产业。该园用地面积为169.08ha,其中工业用地123.77ha。

(二)青阳经济开发区总规实施情况

《青阳县县级工业园总体规划》经过近几年的实施建设,有效地指导了开发区的园区建设,引进了一批工业项目,拓展了工业园的用地空间和规模,开发区正处于如火如荼的建设之中,“三园”初现雏形。土地平整、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也顺利推进,其中东河园发展势头强劲,现状已突破了原规划确定的用地规模,有必要进行新一轮的总体规划编制。

随着经济开发区的发展,东河园的迅速拓展,原规划未能考虑安排东河园的配套功能,如工业园职工居住功能和商业服务功能,区内的农民安置等,均是上轮总规存在的主要问题。因此新一轮总体规划必须高瞻远瞩,统筹兼顾,完善园区功能。同时,随着招商引资工作的开展和深入,原规划对东河园的产业定位已满足不了新的发展需求,有必要对东河园的产业发展定位进行新的思索和新的探讨,合理准确地制定东河园的产业发展方向,使之成为池州市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是本轮总体规划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

四、开发区总体规划修编的必要性

开发区(工业园区)从2003年启动建设以来,取得了重大进展,实现了由县级工业园向省级开发区的跨越,已经成为培育产业集群、推动青阳发展的主引擎和扩大对外开放、鼓励全民创业的主平台。加快开发区发展,是青阳“解放思想、实现赶超”的战略选择,是发展特色产业、优化经济结构、培育产业支撑的客观需要,是集中优势资源、破解发展难题、实现跨越发展的必然要求。

为此,青阳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特委托芜湖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在原《青阳县工业园区总体规划(2003~2020年)》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新的发展模式,按照市、县政府新的发展要求与思路,修编《青阳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2007~2020年)》。

第二章开发区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开发区现状概况

青阳经济开发区的前身为创建于2003年3月的青阳县工业园。2003年6月,青阳县工业园区管委会委托芜湖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完成了工业园的总体规划。经过近5年的建设,青阳经济开发区已初步形成“一主两辅”的开发区雏形。“一主”为东河园,“两辅”为新河园和木镇园。

1、地理位置

青阳县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皖南山区北部,南依黄山、北枕长江,是安徽省“两山一湖”旅游经济区的北大门,县境东接南陵、泾县,南邻石台、黄山,西连贵池,北交铜陵,总面积1180.6平方公里。2005年末,青阳县总人口为265419人。青阳县距上海约420Km,南京210Km,合肥196Km,铜陵60Km,池州(贵池区)41Km。

青阳经济开发区是中共青阳县委、县政府按照工业相对集中、发挥青阳资源优势、优化投资环境的原则,为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工业集中度、提升和优化县域经济发展的层次和水平而建立的。青阳经济开发区位于青阳县境内的318国道的中段,青阳县城的东部,西起县城东河一带,东至木镇镇西,由西向东分别途径县城、新河镇和木镇镇,沿线长约10Km。开发区西连县城,东接木镇,位于青阳县域城镇体系发展轴的横向轴线上,具有明显的交通优势和区位优势。

2、自然条件

青阳经济开发区位于青阳县域中部偏北。青阳县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气候温暖湿润,夏热冬寒,春秋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无霜期短,梅雨期40天左右,年均气温16.1℃,年均降水量1573.0毫米,年均降水日151天,年日照时数平均为2004小时,年均蒸发量1269.0毫米,平均湿度一般为80%。青阳县的风向多为东北到东北偏东,随季节变化,风向也不断变更。3~4月风向不定,5~8月为夏季风控制,风向以东北风为主,9~12月为冬季风控制,风向以西北风为主。冬季风速较大,一般为4至5级,年均风速全县为每秒1.6米,无风频率为28%。

3、地形地貌

青阳经济开发区现已形成“一主两辅”的布局形态雏形。“一主”为东河园,位于天柱路——陵阳路以东,合黄高速以西,318国道以南,该园的地形地势起伏不大,地势相对平坦,境内散布有若干小山丘和小水塘。“两辅”为新河园和木镇园。新河园位于新河镇镇区的东部,跨318国道两侧发展,该园的地形地貌主要以岗丘用地为主,地形有一定的起伏,其中318国道西北侧,地形起伏较大,坡度比318国道的东南侧用地要大一些。木镇园位于新河园的东部,处于青阳经济开发区的东端,该园沿318国道的东南侧发展,用地多为岗丘用地,地形有一定的起伏。

4、地震

青阳县所在区域,地震活动频繁,但震级较低,查《中国地震动系数区划图》(GB18306-2001),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相应区域地震基本烈度为六度。

5、入园企业现状

目前,青阳经济开发区入园企业(含已签约)达70家,其中已建成(含已投产)32家,在建25家,已签约(含筹建)13家。经济开发区已投入固定资产55970万元,协议固定资产投资额129633万元,企业用地面积(含出让用地)达2785.53亩,合185.702ha。固定资产投入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23家,占入园企业总数的32.9%。

①东河园

截止2007年3月,东河园入园企业达32家,其中,已建(含已投产)11家,在建10家,已签约11家。协议固定资产投资额达72520万元,已投入固定资产22660万元,企业用地面积(含出让用地)1616.45亩,合107.76ha。从入园的企业来看,企业主要属于服装纺织、食品、机械制造和汽车零部件等产业。固定资产投入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达13家,占东河园入园企业总数的40.6%。(详见下表)

青阳经济开发区东河园企业情况一览表

序号

企业项目(名称)

协议固定资产

投资额

已投入

固定资产

用地面积

(亩)

经营范围

项目建设情况

1

安徽方兴实业有限公司

4500

1500

79.45

阀门铸造

已建

2

青阳飞达制丝有限公司

30

原丝生产

3

安徽青阳新徽复合面料有限公司

贴合面料

4

苏旺你

2500

2870

50

运动手套加工

5

青阳县乐辰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

玩具生产

6

逸伦麻业

20

棉麻纺织

7

安徽省九华建筑集团钢构有限公司

1600

1200

钢结构

已投产

8

安徽意诚食品有限公司

1100

方便食品

9

安徽瑞泰汽车零部件

2400

汽车零部件

10

安徽青阳东青制衣有限公司

2000

1050

37

制衣生产项目

11

安徽九华铜业有限公司

1350

40

漆包扁铜线

12

青阳县思源麻业有限公司

在建

13

青阳县天河麻业有限公司

1000

600

29

14

青阳县锐意纺织有限公司

580

15

青阳华鼎包装材料有限公司

1300

150

包装材料

16

安徽青阳东林木业有限公司

800

23

竹木工艺品

17

青阳县金都服饰有限公司

300

服装加工

18

安徽省久松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机械制造

19

青阳县仁亮冷冻食品有限公司

食品加工

安徽华瑞科技有限公司

3200

汽车配件

21

青阳县鼎盛制衣有限公司

500

22

浙江东阳中兴墙纸有限公司

4800

80

墙纸生产

已签约

深圳泛飞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6000

441

电动汽车生产

24

池州市瑞华航空部件有限公司

航空部件

25

青阳县加怡服饰有限公司

1620

27

26

上海嘉乐股份有限公司

8500

143

安徽成阳电器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3000

节能变压器

28

赵敏

机械加工

安徽省九华消防器材公司

消防器材

安徽华力电器有限公司

70

电器设备

31

鲁树荣

仪器仪表

32

为民装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

塑钢及中空玻璃

合计

72520

22660

1616.45

②新河园

截止2006年12月,新河园入园企业达23家,其中已建10家,在建11家,筹建2家。协议固定资产投资额23180万元,已投入固定资产10380万元,企业用地面积(含出让用地)466.68亩,合31.11ha。从入园的企业来看,新河园主要是以非金属矿加工(方解石粉)为主导产业,固定资产投入1000万元以上有3家,占入园企业总数的13%,分别为安徽三立石业有限公司(2250万元)、安徽新河竹业有限公司(1000万元)和安徽金田通信科技实业有限公司(1200万元)。(详见下表)

青阳经济开发区新河园企业情况一览表

协议固定资产投资额

安徽三立石业有限公司

2250

34.5

方解石粉

青阳县磊鑫粉业有限公司

320

10.2

青阳县龙海化工有限公司

160

5.5

青阳县新昌化工有限公司

5.4

青阳县新宇矿业有限公司

130

6.3

青阳县永生粉业有限公司

380

280

青阳县华丰电源有限公司

260

蓄电池

青阳县维志新型材料有限公司

400

安徽马东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630

37.28

“马东”牌农机具

安徽大九华酒业有限公司

“金九华山”系列白酒

安徽新河竹业有限公司

竹制品

安徽九华山法器有限公司

950

法器

安徽华青物流有限公司

560

运输服务

安徽金田通信科技实业有限公司

4560

数据电脑排队线数据软件

青阳县富天科技有限公司

通信电缆、光缆

青阳县国兴木业有限公司

900

7.8

建筑模板、复合板

青阳县荣发精细化工原料有限公司

青阳县阳光麻业有限公司

麻纺坯布

筹建

安徽省青阳九华延顺酿酒有限公司

2.7

白酒

青阳县通达制氧有限公司

工业氧气

青阳县皖南土鸡孵化中心

250

170

雏鸡

青阳县真信涂料化工有限公司

乳胶漆

青阳县天正包装有限责任公司

230

95

23180

10380

466.68

③木镇园

截止2006年12月,木镇园入园企业达15家,其中,已建11家,新建4家。协议固定资产投资额33933万元,已投入固定资产22930万元,企业用地面积(含出让用地)702.4亩,合46.8ha。从入园的企业来看,木镇园主要是非金属矿加工(碳酸钙)和机械加工等。固定资产投入1000万元以上有7家,占入园企业总数的46.7%,分别为:英格瓷颜料(青阳)有限公司(5000万元)、安徽华隆钙业有限公司(3000万元)、安徽大华新型材料有限公司(1300万元)、青阳九华矿山机械制造有限公司(1000万元)、安徽国风非金属高科技有限公司(7000万元)、青阳县少林保温材料有限公司(1000万元)和安徽托力建筑科技有限公司(1500万元)。(详见下表)。

青阳经济开发区木镇园企业情况一览表

已投入固定资产

用地面积(亩)

项目建

设情况

英格瓷颜料(青阳)有限公司

5000

34

重质碳酸钙

安徽华隆钙业有限公司

180

轻质碳酸钙活性白灰

安徽大华新型材料有限公司

四氧化三锰

青阳县宏远织造有限公司

纺织系列产品

青阳县九华矿山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矿山机械设备

安徽国风非金属高科技材料有限公司

14500

7000

218

超细重质碳酸钙

青阳县华宇钙业有限公司

青阳县天平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200

阀门铸造精加工

青阳县朝云球铁铸造有限公司

7.5

热油泵体、蝶阀体

青阳县春诚汽车配件有限公司

383

12.9

汽车变速换档操纵设备

青阳县少林保温材料有限公司

屋面保温材料、外墙体保温系统

青阳县永丰玻纤有限公司

玻璃纤维

新建

安徽托力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4000

100

建筑节能材料

青阳县龙亚钢结构有限公司

钢结构制造

青阳县欣田机电公司

33933

22930

702.4

二、现状用地权属

青阳经济开发区是依托318国道发展而建的工业走廊,主要是由东河园、新河园和木镇园构成的“一主两辅”式开发区,三个园区用地分属三个行政属地。

1、东河园:青阳经济开发区的主园,处于青阳经济开发区的西端,规划用地面积控制在10Km2左右,现属青阳县城管辖,其用地紧依青阳县城城区,是青阳县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2、新河园:青阳经济开发区的两大辅园之一,处于青阳经济开发区的中部,规划用地面积控制在1Km2左右,其用地现属新河镇,紧依新河镇镇区的东部。

3、木镇园:青阳经济开发区的两大辅园之一,处于青阳经济开发区的东端,规划用地面积控制在1Km2左右,其用地地处木镇镇,与新河园毗邻。

三、建设用地现状

青阳经济开发区现已形成“一主两辅”式工业园区雏形,各园建设现状各异,现分述如下:

1、东河园

东河园的规划用地范围东自合黄高速西侧100米处,西至现103省道——天柱路——东河一线,北起改线的318国道——西峰路一线,南讫远期103省道新线。东河从东河园中部偏西穿过,将东河园划分成东西两大片区。根据青阳县城总体规划,东河以东片区发展一类工业用地,东河以西片区发展生活居住用地,目前青阳经济开发区东河园的建设基本上延续了县城总体规划确定的用地布局结构。

①东河以东片区:东河以东地区是青阳经济开发区东河园的工业发展用地。目前,工业用地紧依318国道逐步向南拓展,同时修建了“三纵四横”的道路网,入园企业达32家,用地面积超过1Km2(含出让用地)。该地区除已建成(含出让用地)1Km2左右的工业用地外,其余大部分用地现为农业用地,同时区内还星散地分布着30多个大小不一的自然村庄,共有807户,具有一定的拆迁量。

②东河以西地区:规划作为工业园配套服务的城市建设用地,主要发展居住(含安置用地)、开发区管委会、市场及商业用地。目前,该地外围建有天柱路、103省道和老318国道,在老318国道与天柱路交汇的东南角建有一处建材市场,占地5.1ha,除此之外,其余大多为农业用地,同时分布有8个大小不一的农村居民点,共有415户。

2、新河园

新河园位于青阳经济开发区的中部偏东,目前主要沿318国道两侧建有若干企业,入园企业达32家,其中2家在筹建之中。新河园的建设用地均为工业用地,现已建成面积约31ha左右。从现场踏勘调查中发现,新河园已进行了大面积的土地平整工作,而且新河园与木镇园已基本相连。

3、木镇园

木镇园位于青阳经济开发区的东端、318国道的东南侧。目前,木镇园入园企业达15家,其中已建11家。木镇园现已建成一条纵向主干道,一条横贯本园的横向道路正在建设之中。工业用地目前沿318国道东南侧呈线型排开,已建成工业用地面积达47ha左右。

四、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近5年的建设,青阳经济开发区初具规模,发展势头强劲,从现场踏勘调查和资料分析,青阳经济开发区近几年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但也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用地空间亟待拓展

青阳经济开发区前身为青阳县县级工业园区,根据《青阳县县级工业园总体规划》(2003~2020年),青阳经济开发区的东河园总用地仅1.27Km2,新河园1.56Km2,木镇园1.69Km2。经过近几年的建设,东河园的工业企业用地(含出让用地)已超过1Km2,新河园达0.31Km2,木镇园达0.47Km2。东河园发展尤其强劲,其工业用地现状规模已接近总规确定的用地规模,随着招商引资工作的深入开展,东河园的用地亟需拓展,以满足工业园的未来发展需要。

2、功能单一,城市功能有待健全完善

目前开发区的“一主两辅”三个园区几乎是清一色的工业企业,功能单一。随着开发区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单一功能的弊端将日益显现,完善城市功能的客观要求将日益突出。开发区的主要功能是生产,而为生产服务的物流业、生活居住和商贸流通等城市功能会越来越重要,将深刻地影响到开发区的进一步发展与壮大。因此,健全完善城市功能是开发区未来发展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

3、经济开发区尤其是东河园的产业发展定位需要进行新的思索与探讨

2003年6月编制的工业园总体规划,工业园(开发区)主要发展轻纺、非金属矿精加工、农副产品深加工、旅游工艺和机电加工业,其中东河园以轻纺为主,新河园以非金属矿精加工、农副产品深加工和旅游工艺为主,木镇园以非金属矿精加工和机电加工业为主。目前的开发区建设基本上是按总规的要求进行了产业引导。但随着招商引资工作的深入开展、周边城市产业发展的影响和建设新思路的进一步确立,青阳经济开发区的产业发展定位必须立足更大区域、更高层次,高瞻远瞩,科学论证,重新思考,积极反思,合理确立经济开发区的产业发展定位。

4、环境污染现象开始显现,环境保护必须进一步加强

据有关资料显示,2006年,东河园SO2排放量为151.3t/a,烟尘排放量为46.76t/a,废水排放量69300t/a,CODcr排放量为33.12t/a,石油类0.2t/a,一般工业固废100.48t/a;新河园SO2排放量为33.12t/a,烟尘5.17t/a,工业烟尘6.83t/a,废水排放量27968t/a,CODcr排放量为2.644t/a,石油类0.001t/a,一般工业固废31.17t/a,危险固废0.4t/a;木镇园SO2排放量为108.32t/a,烟尘388.14t/a,工业烟尘264.25t/a,废水排放量42660t/a,CODcr排放量为4.053t/a,石油类0.0022t/a,一般工业固废15.75t/a,危险固废3.174t/a。开发区的环境污染现象开始显现。

青阳县山灵水秀,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两山一湖”旅游圈的北大门。维护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对建设山灵水秀、生态平衡的现代化城市具有极其重要的积极意义。青阳经济开发区作为青阳县的重要功能区,保持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避免环境污染,应作为开发区建设首选的发展目标。当前,一方面应加强现有环境污染源的综合治理,使之达标排放,满足环保要求;另一方面在未来的招商引资工作中,应采取环保一票否决制,严禁招进有环境污染的工业企业。

5、建筑景观有待重塑

318国道是青阳县县域城镇体系的发展主轴,其沿线建筑景观风貌反映着青阳县的整体形象。目前,318国道沿线的木镇园和新河园的工业建筑景观控制力度不强,景观形象缺乏整体性和协调性。开发区应加强318国道沿线建筑景观的城市设计和管理,打造优美的工业景观线。

第三章规划重点、范围、期限、依据、原则与技术路线

一、规划重点

基于青阳经济开发区用地权属三个镇,由“一主两辅”三个相对独立的园区组成,其中新河园与木镇园分别与新河镇区、木镇镇区关系密切,其规划应与镇区规划结合与充分协调,新河园与木镇园的规划可在开发区总体结构与产业规划的指导下,相对独立编制。因此,本次规划的重点为两个层面:第一层面为开发区总体功能结构规划,重点对“一主两辅”三个园区进行具体发展定位与产业引导;第二层面为主园区东河园的总体规划,对东河园进行具体的用地布局、道路系统、绿地系统、市政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等各项规划。

二、规划范围

与规划重点相对应,本次规划的范围分为两个层面:

第一层面,为青阳经济开发区整体范围,含“一主两辅”三个园区,总用地面积约15平方公里(具体界线详见图纸);

第二层面,为主园区东河园,东起合九黄高速公路、西至天柱路、陵阳路或东河、北起新三一八国道、南至新一零三省道,总用地面积约10平方公里。

三、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的期限近期为五年,远期与现行县城总体规划期限保持一致,即:

近期:2007~2011年;

远期:2012~2020年。

四、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令第146号《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年);

3、《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

4、建设部《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乡规划部分》;

5、《青阳县城市总体规划(调整)》(2007-2020年);

6、《青阳县县级工业园区总体规划(2003~2020年)》;

7、青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五、规划原则

1、坚持系统规划建设的原则;

2、坚持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三大效益统筹兼顾的原则;

3、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4、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5、坚持因地制宜、节约土地的原则;

6、坚持近远期结合的原则;

7、坚持合理、全面、科学、创新的原则。

六、规划技术路线

规划拟定技术路线如下:

青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青阳县城总体规划(2007~2020年)

开发区发展的区域背景

上轮开发区总体规划回顾

现状调查与分析研究

开发区发展条件分析

开发区产业发展定位

开发区性质与规模

开发区总体功能结构规划

开发区分园布局引导

东河园功能结构规划

东河园用地布局规划

东河园支撑体系规划

东河园控制体系规划

东河园近期建设规划

规划实施措施与建议

青阳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技术路线图

本次规划从开发区发展的区域背景分析与上轮开发区总体规划回顾入手,根据青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与《青阳县城总体规划(2007~2020年)》要求,结合现状调查与开发区发展条件分析,首先确定开发区产业发展定位、性质与规模,重点完成两个层面内容:第一层面为开发区总体功能结构规划与分园布局引导,第二层面为东河园功能结构规划、用地布局规划、支撑体系规划、控制体系规划与近期建设规划,构成整个规划的主要内容;最后形成规划实施措施与建议,保障规划的实施与落实。

第四章开发区发展定位

一、青阳县经济运行分析

(一)青阳县经济总体状况分析

1、基本情况

“十五”末,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9953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3%,增幅较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9633万元,增长3%;第二产业增加值53556万元,增长14.4%;第三产业增加值56863元,增长11.4%。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5655元,比上年增长7.6%。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7.0:34.1:38.9调整为26.4:35.7:37.9。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16226万元,比上年增长27.6%。

2006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约175000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3%。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21000万元,比上年增长29.4%。

2、与周边县的主要经济指标对比

规划选取周边的八县,选取GDP、人均GDP、财政收入、人均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职工平均工资、农民人均纯收入等经济指标进行比较,见下表:

2005年青阳县与周边县的主要经济指标对比

指标

县名

地区GDP

(亿元)

位次

人均地区GDP

(元/人)

地方财政收入(万元)

人均地方财政收入

职工平均工资(元/人)

农民人均纯收入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万元)

青阳县

15.00

5486.5

9980

354.5

15111

2858.1

73322

东至县

28.33

5309.3

10515

197.0

12047

2711.4

83128

石台县

4.67

4256.4

2382

217.5

15464

1492.9

27501

繁昌县

45.71

9916.9

29523

639.8

15662

3894.7

142423

芜湖县

44.47

8319.2

24584

459.7

16447

3998.5

158000

南陵县

36.03

6624.5

18198

334.1

13101

3941.5

142102

泾县

23.28

6568.4

8488

239.7

13897

2656.6

74775

铜陵县

20.98

7084.7

11531

391.3

13405

3251.3

62072

当涂县

58.18

9010.0

27959

433.0

15757

4397.6

146228

注:表中数据摘自《安徽省统计年鉴2006》。

由上表可知,青阳县总体经济水平在皖江城镇带属中下水平,经济总量较小,有待加强。

青阳县人均GDP约700美元,城镇化水平略高于30%,对照世界发展模型,经济发展水平进入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城镇化第二阶段的前期。这一阶段也是工业的起飞阶段和城镇化的加速阶段,工业化率、城镇化率每年提高的幅度较大,经济结构处在转轨、大变革时期。

(二)青阳县产业构成分析

1、总体结构分析

青阳县2004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7.0:34.1:38.9,2005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6.4:35.7:37.9,2005年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为39633万、53555万与56765万元。据统计,青阳县的二、三产业比重达到73.6%,在全省同级县市中,属中等偏上水平,尤其是第三产业所占比例较大。

2、第二产业构成分析

2005年,青阳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38490万元,比上年增长16.2%,社会建筑业完成增加值15065万元,比上年增长9.5%,无论是绝对值还是增加速度,均可以看出,近几年青阳的工业发展态势良好。

3、第三产业构成分析

2005年青阳县第三产业分行业构成一览表

分行业

增加值(万元)

比例(%)

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

7090

12.5

批发和零售贸易业

15560

27.5

住宿和餐饮业

3260

5.7

金融保险业

3824

6.7

房地产业

6269

11.1

其他服务业

20762

36.6

第三产业

56765

100.0

由上表可以看出,其他服务业所占比例较大,其中旅游收入贡献较大,但从其占全县生产总值比例及近年增速来看,其绝对值与速度并不快,由此可知,随着九华山风景区划归池州市直管后,旅游服务产业虽为青阳县的支柱产业之一,但不可作为唯一的产业,工业的健康发展将是青阳县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三)青阳县工业构成分析

规划依据青阳统计年鉴(2004~2005年),分别列出青阳县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利润总额的前六个细分行业。

1、工业总产值构成分析

青阳县工业总产值分行业位次一览表

行业类别

工业总产值(万元)

非金属矿采选业

27641.2

33.5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20085.3

24.3

纺织业

17019.3

20.6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7698.7

9.3

通用设备制造业

3740.6

4.5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2292.4

2.8

工业合计

82502.5

由上表可知,青阳县工业总产值行业前三位分别为非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与纺织业,三者所占比重之和达75%以上。

2、工业增加值构成分析

青阳县工业增加值分行业位次一览表

工业增加值(万元)

10454.2

41.2

5142.0

20.3

4711.1

18.6

2207.1

8.7

1075.3

4.2

597.7

2.4

25369.9

由上表可知,青阳县工业增加值行业前三位与工业总产值排序相同,分别为非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与纺织业,三者所占比重之和达80%以上。

3、利润总额构成分析

青阳县利润总额分行业位次一览表

利润额(万元)

2989.4

84.0

370.4

10.4

256.4

7.2

56.8

1.6

34.4

1.0

工艺品及其它制造业

16.0

0.4

3556.9

由上表可知,青阳县行业利润中贡献最大的是非金属矿采选业,其比例高达84%,其表明青阳县制造业发展较为落后,其所占比重极低,有待加强。

二、开发区发展条件分析

(一)优势条件

1、区位条件独特

青阳县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为两山一湖的北大门,区位优势明显。青阳经济开发区座落在县城以东、318国道木镇到蓉城镇段两侧,以“一主两辅”的结构布局。由宏观区位关系分析,开发区为池州地区联系长三角及马芜铜地区的最前沿,由中观区位关系分析,开发区紧密依托县域城镇,尤其主园东河园作为县城的一部分,可与县城实现资源共享,与县城发展互相促进,相依共存。

2、交通优势明显

青阳县居于池州地区东北部,童埠港水运直通长江,水运条件具备。青阳境内318国道、103省道交汇,公路交通便捷,铜九铁路由童埠新区经过,合九黄高速已通车,开发区交通优势将愈加明显。

3、丰富的原材料资源

青阳县具有丰富的农业资源,桑、麻、茶、竹、中药材特色明显,开发利用潜力较大。值得一提的是,青阳县非金属矿产资源丰富,方解石、白云石、石灰石等矿产储量大、品质优、享誉海内外,其中方解石矿床被有关专家评价为“中国最大、亚洲罕见”的方解石矿床。

(二)劣势条件

1、支柱产业有待形成

青阳经济开发区筹建于2003年,经过近几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其产业规模优势尚未形成。现状贡献率较大的非金属矿加工业虽已有诸多企业,但技术含量不足,产品附加值不高,而其它如纺织业、机电业等产业规模均不大,支柱产业有待形成。

2、土地与水资源条件有限

青阳地处皖南北部,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开发区周边用地低山、丘陵密布,三园均有一定的用地限制,东河园受合九黄高速及东侧山体限制,用地呈南北带状形态,东西向腹地不大,而木镇园与新河园用地空间更为有限。

另外,由于青阳县主要水源青通河水流量有限(常年流量1.5至2.0立方米/秒),随着县城与开发区规模不断扩大,水资源保障能力不足,青阳县需着力解决此问题,同时应对开发区的入园企业有所选择。

(三)机遇条件

1、中部崛起与皖江城市群建设

中部崛起战略的提出和实施,意味着国家将从政策、资金、重大项目布局等方面给予中部各省以支持和实惠,目前中部各省市正利用这一重大机遇,谋划自身的发展与崛起。为响应中部崛起战略,最近安徽省委、省政府在深入分析安徽加快发展的内外各种环境条件的基础上,做出了加快“皖江城市群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旨在加快构筑自身发展高地,主动承接长三角辐射。

2、青阳县跨越式发展的支撑要求

“未来五年,是青阳县做大经济总量、加快跨越发展、打造安徽强县的关键时期”,在最新的2007年青阳县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以新型工业为核心、加快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城乡一体化进程”。强调“青阳目前正处于工业化的初期,工业是青阳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支撑,没有工业的快速发展,就没有青阳的全面崛起,没有工业化也就没有城市化,加快推进工业化是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工作的重中之重。”报告要求加快经济开发区建设,力争到2011年,开发区建成面积达到10平方公里,使开发区成为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四)制约条件

青阳山灵水秀,旅游资源丰富。大自然的神来之笔,绘就了青阳的秀美山水,青阳境内林地面积70179.7公顷,森林覆盖率达50.8%。其所在地区池州市为我国第一批国家级生态经济示范区,而青阳同时为“两山一湖”地区的北大门,未来开发区的发展,必须以维护良好自然生态环境为前提,避免对环境造成破坏。

三、开发区与环境的关系分析

1、开发区与县域的关系

青阳经济开发区位于青阳县域中北部,“一主两辅”三个园区横跨蓉城、新河、木镇三镇。从县域分区来看,县域南部地区受到九华山风景区的控制,属于限制开发地区,不适宜发展大规模工业,因此在全县的产业布局中,青阳经济开发区为青阳县域内唯一的规模型工业集中建设区。

2、开发区与县城的关系

根据青阳县城总体规划,开发区主园东河园即为青阳县城的组成部分,位于县城规划建设区的东部,借鉴各市县开发区的发展经验,开发区与县城紧密相依,既可有效利用县城的基础设施,同时也可作为县城的新城区,提高县城的集聚能力,推动县城的快速发展。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开发区位于县城的东北部,为县城主导风向的上风向,对其未来产业的引进必须加以选择,以保护好城区的生活环境。

四、开发区产业发展方向

1、产业发展现状

青阳经济开发区自2003年3月成立以来,按照原开发区总体规划逐步实施,截止2007年3月,开发区入驻企业约70家,其中非金属材料加工业、纺织业与机电产业稍具规模,但总体而言,产业规模均不大,产业聚集度最高的非金属材料加工业现状附加值较低,有待提升。

2、产业发展方向

目前青阳的二产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未来的主导产业难以确定,但根据青阳经济开发区所处区域位置与青阳的资源优势条件,我们认为开发区可以引导优先发展以下产业:

(1)非金属矿精加工产业

青阳县非金属矿资源量大质优,享誉国内外,规划认为,应大力引进高新技术企业对非金属矿进行精加工,在现状基础之上着力提高产品的附加值,逐步淘汰具有污染的初加工企业。

(2)立足于区域配套的现代制造产业

青阳紧邻于我省经济最发达的地区——马芜铜城市群,马芜铜地区是安徽省区域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无论从工业化还是城市化水平看,马芜铜地区已接近江浙地区的平均水平。目前青阳已有部分企业为芜湖奇瑞、铜陵等企业密切合作配套,未来应继续加大汽车零部件、机电等现代制造类企业的引进,培育产业集群。

(3)传统产业升级高新技术产业

青阳县具有丰富的农业资源与优美的环境,传统的纺织业与农副产品加工业有一定基础,但需提高附加值,未来应逐步围绕传统产业与资源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如野生植物资源与中药材资源为依托的生物药业,以传统纺织为基础的新材料产业,围绕旅游发展的旅游纪念品加工产业等。

(4)现代物流业

青阳经济开发区地处合九黄高速公路、318国道、103省几条主要干道的交汇处,为合九黄高速进入青阳与九华山景区的门户位置,区位交通优势非常突出。

规划认为,开发区应充分利用区位优势条件与自身发展的需求,发展服务于全县的现代物流业,综合发展全县的货物储存、运输、商贸流通功能。同时开发区物流业发展应主要以公路运输为主,注意与童埠新区以水运、铁路运输的物流业相互错位,并加强协作。

五、开发区性质与规模

(一)开发区性质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确定开发区的性质:

1、产业定位

根据前面的产业发展方向研究,规划认为在开发区的产业定位中,应重点突出非金属材料加工产业与现代制造产业,非金属材料加工产业可充分发挥青阳县独特的资源优势,现代制造产业的发展则应充分加强与皖江地区尤其是马芜铜地区的协作配套,因此青阳经济开发区可定位为全国非金属材料与皖江现代制造业协作加工基地。

2、区域定位

青阳经济开发区地处池州市东北部,与马芜铜地区紧密相邻,作为青阳县域唯一的规模型工业区,其不仅为青阳县东向发展的排头兵,也是池州市东向发展的最前沿,因此青阳经济开发区可定位为池州市东向发展前沿开发区。

3、生态定位

如前所述,池州市为我国第一批国家级生态经济示范区,而青阳同时为“两山一湖”地区的北大门,因此青阳经济开发区的发展,必须以维护良好自然生态环境为前提,与大环境相容,按照生态型开发区的标准建设。

综合前面的分析,规划将青阳经济开发区定位为:全国非金属材料与皖江现代制造业协作加工基地,池州市东向发展前沿的生态型开发区。

(二)开发区规模预测

1、开发区单位面积产值、产出率法

依据青阳政府工作报告的有关要求,2011年,青阳经济开发区产值将达到20亿元,预测2011年青阳经济开发区单位面积产出率为30万元/亩,可以得出2011年青阳经济开发区工业用地规模为4.44平方公里。根据工业园区土地利用的一般原则,工业生产净用地一般占开发区(园区)总用地的55%左右,因此:

2011年青阳经济开发区总用地规模为4.44÷55%=8.07平方公里,年均增加约1平方公里。

2020年青阳经济开发区按照年均增加约1平方公里的速度,总用地规模约为17平方公里。

2、同类开发区比较法

芜湖市县属开发区概况一览表

名称

规划规模

规划性质

芜湖机械工业开发区

60平方公里

以机械加工为主导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

南陵经济开发区

40平方公里

以纺织服装、机电塑一体化和农副产品深加工为主导的现代制造加工业基地

繁昌经济开发区

30平方公里

以新型建材、纺织服装为主导的现代制造业基地

注:上述开发区规划年限均为2020年。

青阳县与上述三县关系源远流长,曾同属芜湖市辖地,但从交通区位条件、县域人口规模、生态环境要求等多方面比较,青阳经济开发区的规模应比上述开发区的规模小,对应上述各县域人口规模,规划建议青阳经济开发区规模(2020年)取值15~20平方公里。

3、总结

根据以上两种方法测算,青阳经济开发区的规模应控制为15~20平方公里,但考虑到开发区用地条件与环境制约因素,规划建议规模取下限,即15平方公里,但考虑预留适当的发展备用地。

第五章开发区总体功能结构规划与分园布局引导

一、开发区总体功能结构规划

青阳经济开发区西起化城路、东至木镇中心镇镇区边缘,全长约10公里,跨蓉城、木镇、新河三个城镇,“三园”的形态已较为明晰,青阳经济开发区的发展形态与其它省级开发区比较,具有自身的特色,既不同于芜湖机械工业开发区、南陵经济开发区等相对紧凑的发展模式,也不同于繁昌经济开发区“一区三园”的三足鼎立模式,青阳经济开发区以318国道为依托,具有线型组团发展的特征,但显然此发展形态与过境交通的矛盾较大,规划应加以引导与控制。

就目前“三园”的发展现状及其发展潜力(土地存量、区位条件、交通条件)作比较分析,详见下表:

青阳经济开发区“三园”发展比较一览表

发展现状

发展潜力

土地存量

区位条件

交通条件

东河园

较大

最好

木镇园

较好

较小

一般

新河园

根据上表分析可知,东河园得益于良好的区位与交通条件,发展潜力较大,土地存量也比其它两园大,因此,规划确定青阳经济开发区的总体功能结构为“一主两辅”,其中:

“东河园”:为开发区的主园,规划定位为集无污染现代工业、物流、生活、商贸服务于一体的青阳县城东部新城区。

“新河园”:为开发区的辅园,规划定位为以机电制造产业为主导的工业园。

“木镇园”:为开发区的辅园,规划定位为以非金属材料深加工为主导的工业园。

二、开发区分园布局引导

根据开发区功能结构规划,开发区的空间布局结构可概括为“一主两辅”。规划对三园提出布局引导,为下一层次的规划提供原则性的指导。

东河园为开发区的主园,用地面积控制在10平方公里左右。

——用地空间增长边界:东至合黄高速、西至天柱路或陵阳路、北至新318国道,南端以规划的103新线为界。

——产业发展引导:东河园地处县城主导风向上风向,应发展无污染或低污染工业,同时利用现状产业基础,发展纺织、汽车部件、机械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利用区位与环境优势条件,鼓励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并着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

——建设重点引导:

(1)处理好与对外交通的关系以及与县城城区的道路联系,构建道路骨架;

(2)建设开发区综合服务中心与物流园区;

(3)结合自然环境条件,建设生态景观绿带,构筑生态网络;

(4)建设多层次住宅小区,配套社区商业服务中心。

新河园为开发区的辅园,用地面积控制在2~3平方公里。

——用地空间增长边界:东至新河镇域界线、北至军事用地控制界线、南至自然山体一线、西至新河镇区。

——产业发展引导:以机电制造与机械加工为主导产业,逐渐淡出非金属材料初加工产业。

(1)拓宽园内318国道,满足过境公路通畅要求;

(2)构建园区道路系统,加强与新河镇区的交通联系;

(3)逐步对318沿线的污染性企业进行污染治理,并加强工业区与周边的绿化隔离。

木镇园为开发区的辅园,用地面积控制在2~3平方公里。

——用地空间增长边界:东至国风公司边界、西至木镇镇域界线、南至自然山体一线、北跨318国道并严格以基本农田保护区为界。

——产业发展引导:对传统非金属材料加工产业进行升级改造,大力发展非金属材料精加工产业。

——建设重点引导

(1)拓宽园内的318国道,满足过境公路通畅要求;

(2)构建园内主次道路,形成便捷的道路系统;

(3)逐步对318沿线的污染性企业进行治理。

第六章东河园功能结构和用地布局规划

一、东河园建设用地现状

(一)用地区位与范围

东河园是青阳经济开发区的主园,位于青阳经济开发区的西端。同时,东河园又是青阳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县城的东部,与县城融为一体。

东河园西起东河——天柱路——陵阳路,东迄合黄高速西侧100M处,南依远期103省道(二度改线后),北临新318国道,规划建设用地面积约10平方公里。

(二)环境现状

东河园东对青山,北靠岗丘,东南面向旷野,西南与岗丘相望,西北与县城相依。

工业园用地整体地势相对平坦,地形起伏平缓。在工业园中部偏北的位置,有4座小岗丘点缀其间,零星散布近二十口小水塘。在工业园的中部偏西位置,东河从南向北纵向穿过,水面宽约40米,境内长达6Km,河岸绿化较好。此外,用地内还有3条小水渠。

(三)建设现状

目前,东河园已建有1Km2左右的工业企业用地,位于现318国道园区段的中部南侧,东河与318国道交汇处的东南侧。同时,在318国道与天柱路交汇的东南角,建有建材市场1处,占地5.1ha。除上述城市建设用地外,园区的大部分用地现为未开发建设的农业用地,农业用地中散布有大小不一的农村居民点达40余座,共有1222户。

目前,东河园周边的道路主要有:东侧的合黄高速,西侧的天柱路和现状的103省道、318国道。园区的内部道路现已建成“三纵四横”的路网。此外,园内还建有1座35KV的变电所。东河园规划建设区现状用地建设结构详见下表:

青阳经济开发区东河园规划建设区现状各项建设用地结构表

用地类别

代码

用地面积(ha)

工业用地

M

47.5

4.7

公共设施用地

C

5.1

0.5

道路用地

S

22.8

2.3

村民建设用地

E

104.8

10.5

水域

27.7

农田

792.1

79.2

总计

Σ

1000.00

100.00

二、东河园功能结构规划

(一)功能构成

东河园是青阳经济开发区的主园,同时又是青阳县城有机的组成部分,其定位为青阳县城东部的新城区。从开发区的发展历程和趋势来看,功能单一的开发区必将为功能综合的开发区所取代。没有第三产业的支持和服务,开发区的经济繁荣和发展壮大缺乏必要的支撑,并将制约着第二产业又好又快的发展。纵观国内外成功的开发区建设经验,同时结合东河园的客观实际,按照新城区的建设标准,规划认为东河园必须具备以下三大功能:生产、流通、配套。

工业生产是东河园的主要功能,也是开发区得以发展的动力源,规划应最大限度地满足工业用地发展的需求。工业园宜根据建设时序和产业的不同,设立数个产业特色组团,引导相同的产业集中组建工业园,形成园中园。

流通功能是指工业生产的原材料与产品的运输与配送。随着开发区规模的日益壮大,工业生产的原材料需求与工业产品的外销都将离不开货物流通的支撑。建设生产性货物流通中心是开发区进一步发展壮大的客观需要。货物流通中心是组织、转运、调节和管理物流的场所,是集城市货物储存、运输、商贸为一体的重要集散点,是为了加速物资流通而发展起来的新兴运输产业。按其功能和作用可分为集贸、分货、配送、转运、储调、加工等组成部分。生产性货物流通中心主要服务于城市的工业生产,是原材料与中间产品的储存、流通中心。规划结合开发区东河园的客观实际,拟集中建设专业的物流园区,作为全县生活性物流中心和开发区的货物流通中心,内设原材料供应市场,原材料粗加工市场,产品展示中心、产品交易中心(专业市场园)、产品配送中心等。

配套功能是为开发区工业生产提供综合服务,促进开发区又好又快的发展而配套的支撑体系。配套功能可分为三类,即公共设施配套、生活设施配套、市政设施配套。其中,公共设施配套内容有管理、办公、研发、商贸、休闲娱乐等;生活设施配套内容主要指居住(含拆迁安置)、教育等;市政设施配套则主要指消防、供电、供水等各类工程设施。

(二)功能结构

东河园用地呈东西窄、南北长的带状形态,用地中部的东河形如一条玉带纵贯南北,将工业园自然地划分成东西两大部分,规划结合县城总体规划确定的功能结构和用地布局要求、开发区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将开发区东河园的功能结构确定为“一轴、两带、一园”。

1、“一轴”

指依托东河建设而成的南北向生态绿轴。该轴纵贯东河园南北,是青阳县城总体规划确定的两条南北向绿轴之一。一方面具有隔离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的功能,同时也是开发区东河园的一条重要的生态景观轴线。该轴规划长约6公里。

2、“两带”

“两带”指分别位于东河生态绿轴东西两侧的两个重要功能发展带。绿轴以西为生活居住发展带,是为工业园配套服务的生活居住区;绿轴以东是东河园工业发展基地。两大功能发展带的布局均呈南北向带状形态,在建设时序上,两大功能带可以沿绿轴由北向南平行地同时滚动发展。工业发展带的用地规模为6.61Km2,生活居住发展带的用地规模为2.35Km2。

3、“一园”

“一园”指位于开发区东河园北端的物流园区。该园北临318国道新线,南依城市干道——西峰路,对外对内的交通均很便捷,区位具有明显的交通优势。规划将物流园置于东河园北端,除交通便捷外,同时还避免了物流交通对东河园的生产和生活产生的互相干扰。物流园区的用地规模约0.45Km2。

三、东河园用地布局规划

根据前文对东河园功能构成的分析,未来的东河园用地主要由工业用地、居住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和物流用地等四大功能用地构成。

(一)工业用地布局规划

1、布局原则

(1)坚持尽量满足工业用地发展要求的原则

工业是开发区东河园的主体功能,园区的用地布局必须最大限度地满足工业用地的发展需求,合理布局工业用地是东河园用地布局中的重中之重。

(2)坚持集中紧凑、合理布局的原则

坚持集中紧凑发展、节约集约使用土地的原则,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结合工业园的现状布局,合理引导工业用地的发展方向,近远期结合,同时要考虑到工业园未来发展的生长性,为工业园远景建设预留发展空间。

(3)坚持产业相对集中,建设特色产业园的原则

工业园的功能定位明确了工业园将是多种产业的综合园。规划原则上将同类产业相对集中布局,建设各具特色的产业园,形成园中园的布局模式。

(4)坚持环境优先,发展无污染产业的原则

东河园是青阳县城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地处县城全年主导风向的上风向。不论是从县域总体自然生态环境的建设角度出发,还是从县城的环境保护角度看,东河园均不宜发展有环境污染的产业。因此,东河园适宜发展无污染的一类工业和微污染的二类工业,严禁建设有重污染的三类工业,同时,必须对微污染的二类工业采取严格的环保措施,使其符合环保要求。

2、用地布局

东河园的工业用地主要布局在东河以东、合黄高速以西、老318国道(西峰路)以南的广大区域内,依托现状工业用地,适度向东发展,大力向南推进,形成带状的布局形态。

工业用地采取集中连片的布局方式,形成工业园区。同时采取“园中园”的布局手法,将同类产业相对集中,组建各具特色的产业园。规划根据城市主干道的布局,将工业园自然地划分成若干空间组团,特色产业园可结合空间组团进行布局。

东河园位于县城的主导风向上风向,规划要求东河园的工业应大力发展无大气污染(废气和粉尘)的企业,严格限制发展有废气和粉尘排放的工业企业。因此,无污染的一类工业应是工业园首选的发展对象。如电子工业、缝纫工业、工艺品制造工业等。对有一定干扰和污染的二类工业,要区别对待,有选择地适度发展,如食品工业、医药制造工业、纺织工业等,原则上不发展有废气(SO2、烟尘、工业粉尘)排放的企业。若确须引进,则必须采取严格的环保措施,确保环境质量,同时在用地布局上应加以合理引导。对有严重干扰和污染的三类工业,如冶金工业、大中型机械制造工业、化学工业、造纸工业、制革工业、建材工业等,规划必须采取环保一票否决制,严禁引入工业园。基于环境保护的客观要求,东河园应大力发展一类工业,有选择地发展轻污染的二类工业,在工业用地布局上,应将一类工业用地靠近生活居住区布局,将二类工业用地远离生活居住区布局。针对东河园的具体实际,规划将二类工业用地布局于东河园的最南端和东部合黄高速沿线,将一类工业用地沿东河中段东侧进行布局,毗邻生活区。

考虑到未来东河园入园企业的规模大小不一的因素,规划采取厂区自建和厂房标准化建设相结合的模式,以满足不同规模企业的需求。对于小型企业可以租赁标准化厂房进行生产,对于规模较大的企业可批租土地进行厂区自建。工厂建设鼓励建设多层厂房,以提高土地利用率。标准化厂房建设应相对集中,其具体位置与规模本规划不作硬性规定,可由开发区管理部门根据市场需求合理确定。

在建设时序安排上,工业用地应沿东河由北向南逐步分期推进,开发一片,完善一片,努力保持空间布局的完整性,滚动发展,近远结合,努力实现总体规划确立的发展目标。

工业用地总面积为508.4ha,占工业园总建设用地的50.8%。根据2004年11月1日《国土资源部关于发布和实施<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试行)>的通知》的要求,工业项目所需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用地面积不得超过工业项目总用地面积的7%。严禁在工业项目用地范围内建造成套住宅、专家楼、宾馆、招待所和培训中心等非生产配套设施。工业项目建设要严格控制厂区绿化率,在工业开发区(园区)或工业项目用地范围内不得建造“花园式工厂”。

(二)居住用地布局规划

1、规划原则

(1)加强东河工业园居住配套设施建设。为工业园单身职工提供蓝领公寓,为一般职工建设套型住宅,开发建设居住小区,同时安置好工业园拆迁农户的居住问题,建设安置小区。

(2)集中紧凑地组织生活居住用地,形成规模适度的居住区。新区建设实行住宅小区化和小区规模化,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

(3)坚持以人为本,适应居民的活动规律,综合考虑日照、采光、通风、防灾、配建设施及管理要求,创造安全、卫生、方便、舒适和优美的居住生活环境。

(4)坚持居住区规划建设的高标准、高起点,并结合城市自然环境,创建现代化、富有地方特色和宜人的人居环境。

根据青阳县城总体规划,东河以东发展工业,东河以西建设生活居住用地。本规划遵循总体规划的布局要求,将东河工业园配套的居住生活用地布局在东河以西,与工业园隔河相望,用地相邻,联系便捷。

为工业园配套服务的居住用地主要布局分两大片,一块布局在西峰路以南,东河以西、天柱路——陵阳路以东的区域内,另一块布局在西峰路和103省道交叉口以南。规划根据城市主干道的划分,将自然形成四个居住小区:北部居住区,中部居住区、南部居住区与东部居住区。

(1)北部居住区:位于西峰路以南、东河以西、九子路以北、天柱路以东的区域。居住用地面积达29.6ha,可居住1.1万人。

(2)中部居住区:位于九子路以南、东河以西、次二路以北、陵阳路以东的区域。居住用地面积达32.1ha,可居住1.2万人。

(3)南部居住区:位于次二路以南、东河以西、陵阳路以东的区域,居住用地面积达42.8ha,可居住1.5万人。

(4)东部居住区:位于西峰路和103省道交叉口以南的区域,居住用地面积达18.7ha,可居住0.7万人。

(5)小学用地:规划一所小学办学规模按36班控制,用地面积达0.9ha。

居住用地总面积为124.1ha,占工业园总建设用地的12.4%,可居住4.5万人。

工业园居住用地主要由商品住宅区、蓝领公寓区和安置小区三部分组成。蓝领公寓区和安置小区的规模及具体位置本规划不作硬性规定,由开发区自行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确定。商品住宅和蓝领公寓原则上以多层建筑为主,安置小区鼓励建设多层住宅,以提高土地利用率。

在建设时序上,居住用地的开发建设最好与工业园建设同步,即从北向南逐步分期推进,滚动发展。

根据国家建设部的规定要求,在商品房开发建设中,90平方米以下的住宅套型占总量的比重应达70%以上。

(三)公共服务设施布局规划

东河园公共服务设施由三级服务体系构成:①市级公共服务设施:为县城甚至全县服务的公共设施,主要指由县城总体规划确定的专业市场用地;②区级公共服务设施:指为工业园服务的管理中心;③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指为东河园居住用地配建的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和为工业用地服务的工业邻里中心,主要提供中小型商业金融服务和中小型文化娱乐设施。

(1)建立等级分明,不同层次的公共服务体系,形成服务网络,完善各级配套设施,方便居民生活。

(2)根据不同等级的公共服务设施的特点,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以充分发挥各自的服务功能。

(3)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应采取相对集中及合理分散相结合的手法,满足居民对各级服务设施的不同需求。

(4)公共建筑最能体现城市的形象和景观风貌特色。除合理布局外,规划必须注重公共建筑的景观塑造,创造建筑精品。

(1)市级公共服务设施:主要是指专业批发市场。规划根据县城总体规划与东河园的发展需要,市场用地共布置了两处:①位于天柱路与西峰路交汇的东南角。规划依托现状专业市场,适度向东向南拓展,为全县服务;②位于西峰路以北,东河以东的区域,规划结合物流园区建设专业批发市场,主要为工业园的工业产品交易提供服务平台,辐射周边地区。

(2)区级公共服务设施:主要指开发区管委会等管理办公设施。开发区管委会是开发区管理机构,其区位既要考虑与工业园的便捷联系,方便管理,又要满足办公环境优美和形象塑造的要求。规划将开发区管委会布局在西峰路南侧,交通便捷,联系方便。

(3)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主要指为东河园居住区居民服务的公共设施(包括商业金融、文化娱乐、医疗卫生设施)以及工业邻里型服务中心。居住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应充分结合居住区的布局,应服务半径合理,交通便利,区位适宜。规划安排社区级公共服务中心一处,沿陵阳路段的东侧和城南路两侧布置。社区中心区位适中,服务半径合理,交通便利。工业邻里型服务中心,指为工业用地内的从业人员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设施,包括小型的商业金融设施、文化娱乐设施和卫生所等,规划在工业用地内结合公共绿地配置两处,一南一北,沿双溪路东侧布局。社区级医疗卫生设施用地位于东河以西与纬一次路交叉口的西北角,用地面积为0.8ha。

规划公共设施用地总面积为74.2ha,占工业园总建设用地的7.4%。

(四)物流用地布局规划

随着开发区规模日益壮大和未来跨越式发展,工业原材料与产品的运输和配送的需求会越来越强烈,建设物流园区将日益迫切,规划必须超前考虑。

(1)坚持有利生产、方便服务的原则。物流用地(生产性)的选址应充分考虑城市工业用地的布局,尽可能与工业区结合,就近服务,减少运输成本。

(2)尽量用地集约化、产业规模化、功能专业化,集中组建物流园区,形成物流中心。

(3)尽量布置在交通便利的地带,对外对内交通便捷,减少不必要的无序交通。

物流园区为整个县城服务的综合型物流中心,是将全县生活性物资和开发区生产性物资与产品的运输、集散、储存、配送等功能有机地结合起来的货物流通综合服务设施,对于节约用地、加速货物流通、提高运输效率、改善城市交通均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规划将物流园与专业市场结合起来,共同布局在开发区东河园的北端,南临西峰路,北依318国道新线,对外对内均十分便捷,区位优势突出。

规划物流用地总面积为17.1ha,占工业园总建设用地的1.7%。

(五)东河园用地结构一览表

青阳经济开发区东河园规划的各项建设用地详见下表:

青阳经济开发区东河园规划建设用地结构一览表

用地性质

用地面积(ha)

居住用地

R2

二类居住用地

123.2

124.1

12.4

R22

小学用地

0.9

M1

一类工业用地

239.3

508.4

50.8

M2

二类工业用地

269.1

C1

行政办公用地

74.2

7.4

C2

商业金融业用地

30.6

C26

市场用地

40.4

C51

医院用地

0.8

道路广场用地

S1

93.2

97.0

9.7

S31

机动车停车场库用地

3.8

绿地

G1

公共绿地

125.1

150.7

15.1

G2

防护绿地

25.6

市政公用设施用地

U12

变电所用地

1.5

1.8

0.2

U9

消防站用地

0.3

仓储用地

W1

普通仓储物流用地

17.1

1.7

水域和其他用地

E1

26.7

城市建设总用地

1000.0

第七章东河园支撑体系规划

一、东河园综合交通规划

青阳县城对外交通主要依托公路交通。县城现状对外公路交通主要有合黄高速、318国道、103省道、029县道、005县道、蓉城——朱备县道。

合黄高速北接合肥,南达黄山,在青阳县境内,经新河镇→蓉城镇→陵阳镇,是合肥至黄山一条便捷的交通通道;318国道东接南陵、宣城以远,在县境内,经木镇→新河镇→蓉城镇,西接池州市区,经东至,达江西景德镇以远,现为二级公路;103省道北接铜陵,在县境内,经丁桥→木镇→新河镇→蓉城镇→陵阳镇,直至黄山,现为二、三级公路;029县道为蓉城→童埠的四级公路;005县道为蓉城→十字镇→杜村的三、四级公路;蓉城→朱备县道为三级公路。

(一)东河园对外交通规划

1、对外交通现状

东河园地处青阳县城——蓉城镇东部,是县城重要的组成部分。现状对外公路交通主要依托318国道和103省道,合黄高速已通车。318国道从东河园北部通过,103省道从东河园西缘经过,合黄高速从东河园东缘通过。合黄高速与318国道呈互通式立体交叉,高速公路出入口位于东河园北部,与东河园近在咫尺。

2、规划原则

(1)合理布局对外交通设施,处理好对外交通设施与东河园用地布局关系,减少过境交通与工业园区之间的相互干扰。

(2)处理好对外交通道路与园区道路系统的衔接,既力求园区对外交通便捷,又保证过境交通的畅通无阻。

3、过境公路的规划

(1)确保合黄高速的畅通,规划应加强高速公路两侧的绿化建设,原则上高速公路每侧建不低于50M宽的绿带,以减少过境交通噪声的干扰。

(2)北迁318国道,并拓宽318国道蓉城镇至高速出入口路段至50M。现状318国道横穿县城,互相干扰较大。根据《青阳县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年)》,318国道实行北迁,作为城市的北环路。由青华公学起始改线,在城区北侧通过,过青通河、长龙山,接回原线。318国道北迁后,其道路红线宽度控制为50M,两侧各建20M宽绿带。

(3)东迁103省道。根据公路部门规划,近期内原103省道向东迁线,北起318国道改线起始点,平行于合黄高速向南延伸,再西接103省道原线。该方案近期尚可,但随着东河园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其线路又将形成穿越工业园的现象。规划原则上确定,近期可按该方案实施,但当工业园用地形成一定规模后,应对103省道实施二次东迁。二次东迁后的103省道应紧贴合黄高速的走向,平行地向南大幅度延伸,且与高速公路保持一定的距离,再向西接103省道原线,促使过境交通全部从东河园的东缘通过,以减少过境交通与园区之间的相互干扰。原东迁103省道作为园区城市主干道。

(二)东河园内部道路系统规划

1、现状路网

通过近5年的建设,东河园现已形成“四横三纵”路网。“三纵”为东河路北段、经三支路北段、双溪路北段;“四横”为:纬三支路西段、纬四支路西段和两段小支路。

(1)处理好园区主路网与外围过境公路的有机衔接,保证园区对外交通的便捷。原则上不得在过境公路上接园区支路,规划要求园区主、次干道可与过境公路对接,同时应保持足够的交叉口间距。

(2)加强东河园与县城其它功能区之间的交通联系。规划通过西峰路、九子路和城南路三条主干道加强与县城其它主要功能区的交通联系,使东河园融入县城,成为县城重要的组成部分。

(3)明确各类道路的功能与等级,建立与未来园区发展相适应的布局合理、等级分明、快速通畅的道路网系统。同时结合不同的用地功能,建立与之相称的、密度合理、疏密有致的道路网络。

(4)结合水系,加强绿化,改善道路景观。主要干道两侧应留有一定比例的绿地,原则上确定主干道两侧应辟建宽度为10M~20M的绿地。同时考虑静态交通,规划布局公共停车场(库),健全道路交通设施。

3、道路系统规划

(1)路网结构

综合考虑开发区的用地功能要求,结合开发区用地的地形地貌特征,东河园的路网整体格局呈方格网状。

(2)完善园区路网结构

——构建“二纵四横”的主干路网

规划结合青阳县城总体规划,同时考虑园区的发展要求,规划构建“二纵四横”的主干路网。

“二纵”指:①主二路(近期东迁的103省道),规划道路红线宽50米,三块板断面;②天柱路--陵阳路,东河园的西缘道路,即原103省道,规划道路红线控制为36M~42M,为三块板断面。

“四横”为:①西峰路,原318国道。318国道北迁后,西峰路作为东向入城的主要干道,也是东河园与县城联系的重要通道之一。规划道路红线宽为45M,为三块板断面;②九子路,是东河园与县城主要功能区加强联系的重要交通干道,规划道路红线宽为30M~45M(工业园区段为30M),为三块板断面;③城南路,是本次规划新辟的城市主干道,该路应向西延伸,作为县城未来的城南路,进一步加强东河园与县城其它功能区的相互联系,规划道路红线宽为40M,为三块板断面;④主一路,即近期东迁的103省道,规划远期进行拓宽改造,作为工业园的横向主干道,并向东延伸,直接远期103省道(再次改线后)。该路规划红线宽50M,为三块板断面。

——构建“五纵五横”的次干道网

“五纵”为:①经一次路,道路红线宽18M,一块板断面;②双溪路,道路红线宽18M,一块板断面;③东河路,道路红线宽18M,一块板断面;④经二次路,道路红线宽18M,一块板断面;⑤经三次路,道路红线宽24M,一块板断面。

“五横”为:①纬一次路,道路红线宽24M,一块板断面;②纬二次路,道路红线宽24M,一块板断面;③纬三次路,道路红线宽24M,一块板断面;④纬四次路,道路红线宽24M,一块板断面;⑤纬五次路,道路红线宽18M,一块板断面。

——完善支路系统

规划完善支路系统,建设“四纵十一横”的支路网。在此不一一赘述。

青阳经济开发区东河园规划道路一览表

道路名称

道路等级

起点

终点

道路红线(m)

建筑红线(m)

长度(m)

道路走向

G318

过境道路

东河

S103

2123

东西

陵阳路

6228

南北

西峰路

主干道

天柱路

45

55

1880

九子路

主二路

45(30)

55(40)

2394

36

46

4263

城南路

1955

主一路

60

1896

3378

经一次路

次干道

纬四支路

897

双溪路

东河路

纬五次路

18(36)

24(46)

4885

5920

经二次路

3690

经三次路

纬八支路

2309

纬一次路

543

纬二次路

1255

纬三次路

907

纬四次路

1079

898

纬支一路

支路

经二支路

518

纬支二路

823

纬支三路

1180

纬支四路

2014

纬支五路

经四支路

478

纬支六路

587

纬支七路

770

纬支八路

484

纬支九路

591

纬支十路

纬支十一路

755

经一支路

151

657

经三支路

纬三支路

15(12)

21(18)

4633

975

4、静态交通规划

城市交通体系由动态系统和静态系统两部分组成。动态系统由城市道路、行驶的车辆组成;静态系统由各种停车场、各类停车指示标志和静止停放的车辆组成。一个城市完善的交通体系的建设需要动态、静态两个系统都要有良好的发展。静态交通是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城市交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静态交通设施是特指为停车而修建的场地设施。停车场是指提供各种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停放的露天或室内场所,可分为专用停车场和公共停车场。专用停车场是指主要供本单位车辆停放的场所;公共停车场是指主要为社会车辆提供服务的停车场所。本规划的静态交通特指公共停车场的布局,而专用停车场由单位自行配建,不纳入本规划范畴。

静态交通的规划应综合考虑良好的可达性、便于动态交通的组织和有利于城市景观等因素,合理均衡地布局,尽可能地结合城市公共设施的地下空间,节约土地。

本规划的公共停车场配置主要结合公共服务设施如大型专业市场、商业服务设施和物流园区进行布局,规划共配置公共停车场4座,每座占地面积控制在0.9~1.0ha之间,可容纳300~400个标准泊车位。具体位置详见道路系统规划图。

二、绿地系统规划

(一)现状概况及主要问题

青阳开发区东河园现状基本无城市公共绿地,良好的山、水自然条件尚未很好利用。

(二)规划原则

1、充分考虑开发区的自然(地形地貌)环境特色,尽量保留现有的自然山体与水体,并充分加以利用,辟建生态绿带,营造生态公园、发挥绿地的生态效能。

2、在整体布局上突出“五个结合”,即:控制建设好山体、滨水绿地与区内中、小型绿地相结合;开放型绿地与经营型绿地相结合;自然保护与人工建设相结合;防护型专业绿地与企业景观绿地建设相结合;线型绿带与块状绿地相结合。

3、园区绿地系统与县城绿地系统有机结合,形成功能明确、层次分明、有机联系的绿化景观体系;创造绿地生态、碧水青山、亲切宜人、现代文明的开发区景观与形象。

4、加强绿地系统的文化内涵设计,使绿地系统不仅能营造出良好的环境与景观,改善居民的生活、工作条件,同时起到促进开发区文化建设的作用。

(三)绿地系统规划布局

规划充分考虑到开发区东河园地形地貌,从实际出发,以生态为指导,以植物为主体,以人的需求为对象,合理地组织公共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的布局,点、线、面相结合,形成一个多类型、多层次、多功能的生态良性循环的绿地系统。开发区的园林绿地系统主要由以下三类绿地构成,即:公共绿地、防护绿地及生态绿地。

1、公共绿地布局

公共绿地可进一步划分为公园与街头绿地。

(1)公园

公园是指向公众开放的、经过专业规划设计、具有一定的活动设施与造园艺术布局、供市民进行游憩、娱乐及文化体育活动的城市绿地。规划区内共布局公园两处:

①东河公园

东河为青通河支流,源出分水岭,长18公里,河床宽10至20米,属常流砂河。东河穿规划区而过,区境长约6公里,东河水体清澈、水质良好,规划充分利用这一自然条件,沿东河两侧各留出不约50米的绿化用地,规划充分结合水体,设置休闲设施、滨水步道、亲水平台等,为园区提供一处高品质公园。

②牛形山公园

规划区内现状有数处自然山体,其中位于九子路东端的牛形山最高海拔89.39米,规划将牛形山予以保留,并控制一定的腹地,将其辟建为山林公园,安排登山步道、观景亭等休闲设施,公园规划面积约10.7公顷。

(2)街头绿地

街头绿地是指沿道路、河流,设有一定游憩设施或起装饰性作用的绿化用地,按不同的规模及功能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①沿规划区内支状水系,设置宽度不小于10~20M的滨水绿地,并精心设计、打造水文化特色的景观绿地。

②规划沿主要道路——陵阳路、主一路、主二路、西峰路、九子路与城南路两侧布置10~20M宽的绿化带,建设主干林荫道,同时在有条件的地段设置一定的游憩设施并进行装饰美化,打造成街头小游园,向公众开放。

小游园、街头绿地宜均衡布置,美化规划区内每一片区域,使其接近群众,提高绿地的亲和力和使用率。

2、防护绿地布局

规划的防护绿地主要为沿高速公路、交通性道路设置的带状防护绿地,主要目的为环保隔离,减少与降低粉尘及噪声污染。规划的防护绿地主要有以下两类:

(1)规划沿高速公路两侧留出宽度不小于50M的防护绿地;

(2)园区内交通性干道新G318、S103两侧设置不小于20M的防护绿地。

3、生态绿地

结合园区周边的自然山体及水库,规划强调对周边不可建设自然山体的保护,建立为保持生态平衡的生态型绿地。

规划绿地总面积150.7公顷,占开发区建设总用地的15.1%。

三、城市设计导引

(一)基本思想

青阳经济开发区定位为“全国非金属材料与皖江现代制造业协作加工基地,池州市东向发展前沿的生态型开发区”,是池州地区东向发展的窗口,同时也是“两山一湖”地区的北大门,位于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以内,因此要加强其环境和景观规划建设,提高环境品质,充分展示生态型城区建设的新水平、新形象。

开发区东河园城市设计的基本思想是,充分考虑规划区现有的自然环境资源,利用自然,高于自然,综合环境、空间、景观等设计要素,以总体控制和重点引导相结合,对规划区体型、空间环境和景观进行规划组织和设计,来科学指导规划区开发建设。

(二)设计理念

保护、利用园区内自然山水资源,结合绿化系统、视线通廊、天际轮廓线等的组织和空间环境设计,呈现高品位的生态型城区空间形态。

突出显绿露水,通过绿化轴线、节点景观和线性绿带的有机结合,塑造富有个性特色、优美的规划区空间环境景观。

(三)设计引导措施

一是打造数条生态廊带,把外部自然环境引入规划区内,实现相互融合;

二是通过点、线、面、体相结合的手法形成完善的绿地系统,形成规划区开敞空间和串珠式园区绿化景观;

三是沿主要道路留出较宽的绿带,形成东西向景观轴线,与县城整体景观相融合。

(四)具体城市设计引导

1、“十”字型自然景观廊带的组织

“十”字型的自然景观廊带是园区景观的重要骨架,“十”字型自然景观廊带以自然山水为主题,运用环境景观设计手法,精心组织步行道、广场、绿地、喷泉、雕塑、园林小品等休闲设施,有效地沟通开发区各主要功能区。

“十”字型自然景观廊带主要有以下两条廊带构成:东河景观廊带、城南路景观廊带。上述两条景观廊带为县城主要景观廊带,东河景观廊带应重点依托东河,体现水文化特色;城南路景观廊带应注重两侧建筑的设计与退让,保证城南路的视线通透与高速东侧自然山体景观的引入。

2、景观中心

规划确立区内最高的自然山体牛形山作为景观中心,规划应充分尊重和保护自然景观,遵循以人为本与生态优先原则,精心设计,注重游憩性、观赏性,强调艺术品位,打造绿地精品,将牛形山公园建成为区内的景观中心,同时也是园区内主要的观景制高点。

3、重要景观界面

青阳县城为“两山一湖”地区的北大门,而青阳经济开发区东侧的合黄高速公路为省城合肥通往“两山一湖”地区的主要通道,因此开发区东侧界面的外向性极强,一方面可成为青阳开发区向外展示的重要窗口,同时也要求加强该界面的城市设计,以体现青阳县城与开发区的良好生态景观形象。

4、主要景观道路

规划明确七条主要干道为城市设计的主要景观道路,七条主要干道呈“两纵五横”格局,“两纵”为陵阳路与主二路,“五横”分别为新G318、西峰路、九子路、城南路与主一路。主要景观道路应进行高水平的景观创造和风貌控制,道路沿线的绿地景观与两侧的建筑景观应力求现代、大气。

四、市政公用设施规划

(一)给水工程

1、水源:青阳经济开发区内不设水厂,供水管网接自县城供水主干管网。

2、用水量:根据国家强制性规范《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98)》和类似开发区实际情况,按地均用水量指标法确定用地用水量。规划地均用水量取0.55万M3/d,则规划开发区内最高日总用水量为5.5万M3/d。

3、管网布置

在开发区内主要道路下布置给水干管、次要道路上布置给水支管,并且尽量以环状形式敷设,以确保用水的安全可靠性。

在开发区内主要道路上布置室外消火栓,其间距不得大于120m。

(二)污水工程

1、污水量计算

污水量按污水排放系数进行计算。根据《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污水综合排放系数取0.8,则规划开发区内最高日污水量为4.40万M3/d。

2、污水处理厂

根据青阳县城市总体规划,开发区的污水排至县城污水处理厂处理。根据地形特点,本区的污水干管沿开发区内主干道布置,并通过污水提升泵站将本区的污水送至污水处理厂处理。本开发区内不论生产污水还是生活污水都必须先经过简易处理达到接管要求后,方能接入市政污水管。

沿规划区主要干道布置污水干管,次要道路布置污水支管。规划污水管一般布置在慢车道或快车道下,以布置在道路东侧或南侧为主。污水管的覆土深度不得小于0.7m,当达到5~7m时设污水提升泵站,本规划区设3处污水提升泵站。

(三)雨水工程

1、排水体制

本规划区采用雨、污水分流制排放。

2、雨水量计算

雨水以就近排向城市道路下雨水管道和附近排水明渠为原则,雨水量的计算采用池州市的暴雨强度公式:

q=1986.8(1+0.777LgP)/(t+8.404)0.689升/公顷·秒

Q=F·ψ·q

其中暴雨重现期P取1年,Ψ为径流系数取0.5~0.7,F为面积(ha)。

3、排水管道

根据以上原则和计算公式得雨水管管径最大为d1200mm,最小管径为d400mm。雨水管在道路下位置,以道路中间、或偏东侧、南侧为主。雨水管起始端覆土深度不小于0.7m,一般为1.0m。

(四)电力工程

1、负荷预测

依据《城市电力规划规范(GB50293—1999)》,参考同类规划区的规划经验,采用地均综合用电指标分地块进行负荷计算,综合用电指标规划取1.2万KW/KM2。预测规划区总用电负荷约为12.0万KW。

2、变电所

在规划区内现状已有一座110KV变电所,规划对其进行扩容,使其容量达2x63MVA。另外,规划在南部增加一座35KV变电所。

3、线路敷设

规划开发区内10KV以上电力线采用架空敷设,留足高压走廊,110KV高压走廊的宽度为15~25m;10KV以下电力线(含10KV)尽量采用埋地敷设,一般采用管道与暗沟相结合的敷设方式。电力线路原则上以路东、路北作为主要通道,与弱电线路分置道路两侧。

(五)电信工程规划

1、电信工程

根据不同的地块性质和容积率,采用不同的容量指标进行预测,具体指标如下:

生活用地:200门/ha;

工业用地:40门/ha;

公建用地:200门/ha;

(2)电信模块局

(3)电信管线规划

电信主干光缆沿县城主要道路引入规划区,开发区内各主要道路与周边地区相结合实现光缆环网,光缆敷设至路边楼宇及各地块用房,开发区内各地块均采用光纤宽带接入,全面进入光通信时代,满足宽带多媒体信息交互的需求。

电信线路全部采用管道埋地敷设,电信管道与道路建设同步进行,管网根据电信终期规模一次埋设下地。

2、邮政工程

邮政局所设置要便于群众用邮,本次规划以0.8Km为服务半径,在规划开发区内布置4个邮政所,具体位置见规划图。

3、有线电视工程

(1)有线用户

规划区主要用地为生活、工业及公共设施用地,有线电视网络主要满足生活、工业用户和公共设施用户需求。地块内各单位均考虑足够的有线电视终端,本次规划为今后规划开发区内有线电视线路的敷设提供足够的通道,有线电视管道与电信管道统筹考虑。

(2)规划目标

规划开发区内有线电视系统是青阳县有线电视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节目设置和网络功能均与县台一致。开发区内有线电视网络逐步由同步的光纤、电缆混合网向全光纤网过渡,建成一个开放式的能传输图像、语音和数据的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

有线电视网络将根据规划开发区内建设的要求采用地下管道敷设方式,开发区内主要道路上均建设有线电视地下通道,有线电视管道与电信管道同侧敷设。

五、东河园城市防灾规划

(一)防洪排涝规划

1、现状简述

青阳属季风湿润性气候区,夏热冬寒,春秋温和,雨量充沛,日照时长,无霜期短,梅雨期40天左右,秋季干燥,冬有冰雪,春夏雨季雨量较多,秋冬两季雨量相对较少,所以河流流量季节性差别较大,县城主要有青通河、东河和富阳河。

东河园内的主要河流为东河,是县城三大河流之一。东河纵贯园区,承担着县城东部的排洪排涝的功能。目前主要存在着桥流量不足和堤高不够的问题。

2、规划标准

青阳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分布年际、月际间不平衡,每逢降水高峰期,往往造成雨涝灾害。根据《青阳县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年),青阳城区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

3、规划措施

(1)为彻底解决城区(含东河园)防洪排涝险情,规划加固东河园区段堤防。东河沿岸结合城市建设,设计堤顶6米宽,砼路面,堤坡浆砌块石护砌,加坡加宽。

(2)对于园区地表标高与最高洪水位相近的地段,采用填高地坪的办法,保证排水的顺畅。健全园区排水体系,主要的措施为保护并疏浚东河,加大暴雨时河流的暂时蓄水能力。

(3)建设防洪与排水设施。沿东河两岸建成宽50米左右的绿化带,沿河驳岸与防洪堤墙的建设在满足防洪需求的前提下兼顾景观的需要,使防洪防涝与绿化游憩功能结合起来。同时,建设完善的园区雨水排放管道系统。

(二)消防规划

东河园是青阳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消防规划应纳入县城消防规划统一考虑。本规划结合东河园的实际,提出以下消防对策和规划措施。

1、消防对策

坚持“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首先,在用地布局、建筑设计中,采取一系列防火措施,减少和防止火灾灾害;其次,应健全消防队伍、消防设施建设,消防制度和指挥组织机制,保证火灾的及时发现、报警和有效组织扑救。

(1)合理布局城市防火通道。城市中,消防车的通行范围涉及火灾扑救的及时性,城市内消防通道的布局应合乎各类设计规范。

(2)合理布局消防设施。城市消防设施包括消防站、消防栓、消防水池、消防给水管道等,规划必要综合考虑,合理布局。

(3)加强建、构筑物的防火设计。各类建、构筑物都应遵照有关规范,实行防火设计,提高其耐火等级和内部消防能力,减少火灾发生和蔓延的可能性。

(4)健全消防制度,普及消防知识。城市消防必须发动和依靠群众。一方面,健全消防巡逻检查制度,及时发现火灾隐患,并通过教育群众,减少人为失误引起火灾的概率;另一方面,组织义务消防队伍,普及消防知识,增强群众自救和辅助专业消防队伍扑救火灾的能力。

2、消防标准

(1)道路消防要求

——当建筑沿街部分长度达150M或总长度超过220M时,应设穿过建筑的消防车道;

——沿街建筑应设连接街道和内院的通道,其间距不大于80M(可结合楼梯间设置);

——建筑物内开设的消防车道,净高与净宽均应不小于4M;

——消防道路宽度应不小于3.5M,净空高度不应小于4M;

——尽端式消防道的回车场尺度应大于等于15M×15M;

——高层建筑宜设环形消防车道,或沿两长边设消防车道。

(2)保证建筑物消防间距

根据我国有关规范要求,多层建筑与多层建筑的防火间距应不小于6M,高层建筑与多层建筑的防火间距不小于9M,高层与高层建筑的防火间距不小于13M。

(3)建筑设计应合乎规范要求

建筑设计必须严格执行《建筑设计防火规范》、《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和《消防站建筑设计标准》等。

(4)保证消防用水

城市消防用水主要由给水管网直接供给,同时将东河作为消防补充水源。

3、消防设施规划

(1)消防站规划

根据《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要求,标准型普通消防站责任区面积宜为4~7KM2,应在接警5分钟内抵达责任区的边缘。

消防站的布局应位于责任区的中心,同时应设于交通便利的地点,如干道一侧或十字路口附近,应与医院、小学、幼托和人流集中的建筑保持50M以上的距离,以防相互干扰,此外消防站应确保自身的安全。

东河园用地面积为10Km2左右,根据上述要求,东河园应配置一座二级消防站,消防站占地面积应控制在3000M2左右,同时应装备3~4辆消防车。其具体布局详见防灾规划图。

(2)消防栓设置要求

消防栓的间距应小于或等于120M;消防栓应沿道路设置,靠近路口;当路宽大于等于60M时,宜双侧设置消防栓,消防栓距建筑墙体应大于5M。

(3)消防给水规划

消防给水管网可采用与生产、生活并管的低压消防供水管网,同时规划确定东河地表水作为消防补充水源。

(4)消防通道

应加强城市道路管理,严禁违章占道,居住区内的道路应符合国家防火技术规范,确保消防与通道的畅通;工业区、仓储用地要留有符合规范的消防通道和回车场,使消防通道能满足在接警5分钟内顺利抵达现场并采取有效措施的要求;在专业市场内应注意市场贸易和摊点设置,不得阻碍消防通道和影响消防栓的使用。

(5)其它措施

增强城市的消防能力,改进消防报警手段,坚持消防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建设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确保城市消防安全。

(三)人防规划

东河园是青阳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东河园的人防规划应纳入县城人防规划,进行统一规划建设。东河园的人防应由县城人防统一指挥、统一组织。

1、人防工程建设原则

(1)提高人防工程的质量与数量,使之合乎防护人口和防护等级要求。

(2)突出人防工程的防护重点,适当选择一批重点防护目标,提高防护等级,保障重要目标与设施的安全。

(3)以就近分散掩蔽代替集中掩蔽,加强对常规武器直接命中的防护,以适应现代战争突发性、强打击、精度高的特点。

(4)加强人防工事之间的连通,使之更有利于对战争时的次生灾害的防御,并便于平战结合和防御其它灾害。

(5)综合利用城市地下设施,将城市各类地下空间纳入人防工程体系,研究平战功能转换的措施与方法。

2、人防工程建设标准

战时留城人口按园区总人口的35%计算。按人均1.5平方米的人防面积标准,则东河园所需人防工程面积约2万平方米。

在居住区规划中,按有关标准,应按总建筑面积的2%设置人防工程,或按地面建筑总投资的6%进行安排。居住区防空地下室战时用途应以居民掩蔽为主,规模较大的居住区的防空地下室项目应尽量配套齐全。

3、人防工程设施规划

人防工程包括指挥通讯工事、医疗救护工事、专业队工事、后勤工事、人员掩蔽工事和人防疏散干道。东河园作为青阳县城的组成部分,人防工程的指挥通讯、医疗救护、专业队、后勤应服从县城人防规划、统一布局、统一组织。

东河园人防工程设施主要进行人员掩蔽工事和人防疏散干道的规划。人员掩体以就地分散掩蔽为原则,均匀分布,避免过分集中;结合小区开发、高层建筑、重点目标及大型建筑,修建防空地下室,作为人员掩蔽工程,人员就近掩蔽;同时通过地下通道加强各掩体之间的联系。人员掩蔽工事以附建式人防地下室为主,平时作为地下民用设施。人防设施应本着平战结合,综合利用的原则进行开发建设和使用维护,在重视人员掩蔽工事建设的同时,对生命线系统防灾性能的改善也应成为城市人防建设的重点。人防疏散干道包括人行地道、人防坑道、大型管道沟等,用于人员的隐蔽疏散和转移,负责各战斗人防片之间的交通联系。结合城市小区建设,使小区以人防工程体系连网,通过城市机动干道与城市整体连接。

(四)抗震规划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11-2001)规范,青阳县属六度地震设防地区。规划坚持“预防为主,平震结合”的方针,做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把可能遭遇的震灾减轻到最低程度。

1、抗震对策

(1)加强建、构筑物的抗震处理。依据青阳县的抗震设防烈度(6度),进行建、构筑物的地基抗震处理、结构抗震加固、节点抗震处理等,保障建、构筑物的抗震安全。

(2)加强地震的震前预报工作。

(3)在城市布局中采取避震减灾措施

——城市发展用地选址时,应尽量避开地质不良地带;

——规划建筑群时,应保留足够的空间与间距,使建筑物一旦震时倒塌,不致影响别的建筑或阻塞人员疏散通道;

——保证道路宽度,使之在震时仍能保持通畅,满足救灾与疏散需要。同时,应充分利用城市绿地、广场、学校操场等空旷场地,作为震时临时疏散场所。

2、抗震设施规划

城市抗震设施主要指避震和震时疏散通道和避震疏散场地。

城市避震和震时疏散可分为就地疏散、中程疏散和远程疏散。就地疏散指城市居民临时疏散至居所或工作地点附近的公园、操场或其它旷地;中程疏散指居民疏散至约1~2KM半径内的空旷地带;远程疏散指城市居民使用各种交通工具疏散至外地的过程。

(1)建设疏散通道

区内疏散通道宽度不应小于15M,通向区内疏散场地和郊外旷地。东河园的疏散通道主要由城市主干道和过境公路承担。

为保证震时房屋倒塌不致影响其他房屋和人员疏散,规定震区居住区与公建区的建筑间距如下表所示。

居住区与公建区的建筑间距要求一览表

较高房屋高度h(m)

≤10

10~20

>20

最小房屋间距d(m)

6+0.8h

14+h

(2)建设疏散场地,确保避难安全

避震疏散场地的布局应远离火灾、爆炸和热辐射源,地势较高、不易积水,内有供水设施或易于设置临时供水设施,无崩塌、地裂与滑波危险,易于铺设临时供电和通讯设施。

公共绿地、广场、停车场、学校操场等旷地应作为受灾时的疏散场地。集中成片的居住区,应建设组团公共绿地,作为避难缓冲地带。一般避震场所尽可能接受原住户或工作地点,布局要均匀。疏散半径以0.1~0.5KM为宜,人均避震疏散面积应达1.0~1.5M2/人。

(3)加强城市生命线系统的抗震防灾能力

加强生命线工程如供水、供电、通讯、交通等的抗震防灾能力,各项设施的建设应保证受灾时仍能正常运转。

——变电所采用双向电源,配备自供电源;

——逐步改变自来水管接头方式,采用柔性接头,水管环网化;

——通讯线路实现环网化,并建立多渠道通讯方式,增设储备自供电源;

——按150~220米间距打通城区消防通道,宽度不小于4米。

六、环境保护规划

(一)现状环境特点

2006年12月,安徽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研究中心完成了青阳经济开发区(原名:青阳县工业园区)的《环境影响报告书》。该中心于2006年8月~9月对“一主两辅”工业园的环境空气、地表水及环境噪声进行了定点采样现状监测。

1、环境空气质量现状

该中心在东河园选取了谢家村和青华公学两个点,对该两点环境空气日均浓度监测结果如下:①谢家村:NO2为0.022~0.025mg/m3,单因子指数Pi=0.18~0.21;SO2为0.0031~0.005mg/m3,单因子指数Pi=0.010~0.033;TSP为0.163~0.221mg/m3,单因子指数Pi=0.54~0.74。②青华公学:NO2为0.018~0.030mg/m3,单因子指数Pi=0.15~0.25;SO2为0.0031~0.006mg/m3,单因子指数Pi=0.010~0.040;TSP为0.178~0.252mg/m3,单因子指数Pi=0.59~0.84。

根据评价结果表明,目前,开发区东河园所在区域及周边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状况良好,评价区范围内SO2、NO2、TSP的污染指数都小于1,总体上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相应二类功能区标准的要求。

2、水环境质量现状

东河园的地表水主要是指东河,该中心在东河双溪、建兴村两个断面处进行了采样监测。经评价,结果表明,东河各监测断面的评价因子均未出现超标现象,均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Ⅲ类标准要求。由此可见,东河地表水体水质总体较好。

同时,对东河园的五户水井进行地下水环境现状监测,结果表现,各项水质指标均符合《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48-93)中Ⅲ类标准。

3、声环境质量现状

2006年8月20日~21日安师大环境科学研究中心在东河园内设置了21个环境噪声监测点进行了噪声监测,1#及5#~7#监测点昼间有超标现象,超标值范围在1~3db(A),1#监测点靠近318国道,受交通噪声影响较大,而5#~7#监测点位于农村院坝内,超标主要系社会噪声影响。其余监测点均达到《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中Ⅱ类标准和Ⅲ类标准。

318国道交通噪声为昼间66dB(A),夜间50~52dB(A),符合Ⅳ类标准。

4、东河园企业污染源现状

截止2006年,东河园企业污染源有8家。废气、废水、固废“三废”俱全的企业有5家,分别为安徽省青阳县方兴实业有限公司、青阳县飞达制丝有限公司、青阳县乐辰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青阳县逸伦麻业、安徽意诚食品有限公司;同时有废水、固废而无废气的企业有2家,分别为中国苏旺你有限公司青阳分公司、青阳县思得麻棉纺织有限公司;既无废气又无废水仅有固废的企业1家,为青阳县新徽复合面料有限公司。

2006年,东河园SO2排放量为151.3t/a,烟尘46.76t/a,废水69300t/a,CODcr33.12t/a,石油类0.2t/a,一般工业固废100.48t/a。

现状企业污染源排放情况一览表

企业名称

产值

(万元)

燃煤量(t/a)

用水量(t/a)

SO2

(t/a)

烟尘

工业粉尘(t/a)

废水排放量(t/a)

CODcr(t/a)

石油类(t/a)

一般工业固废(t/a)

危险固废(t/a)

安徽省青阳县方兴实业有限公司

1870

21.4

6.62

---

1.89

青阳县飞达制丝有限公司

2627

35000

80.3

24.83

28000

13.17

青阳县新徽复合面料有限公司

460

----

5.2

中国苏旺你有限公司青阳分公司

1250

0.1

571

1875

13.4

4.14

0.45

0.78

青阳县逸伦麻业

20.1

6.20

3600

1.69

37500

16.1

4.97

30000

15.52

青阳县思得麻棉纺织有限公司

11778

6200

86625

151.3

46.76

69300

33.12

100.48

(二)规划执行标准

1、《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

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3、《城市区域噪声标准》(GB3096-1993);

4、《大气污染综合排放标准》(GB162987-96);

5、《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9-96)。

(三)环境保护目标

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坚持走工业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并得的道路,着力推进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步伐,促进环境保护、环境建设与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的发展,加强工业污染综合治理,大力推进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推行清洁生产、全面实施污染物的达标排放,严格执行新建项目的“三同时”制度、排污收费制度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到规划期末,大力创造与生态工业园区相适应的环境质量,实现工业园区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1、工业园的大气环境质量达二类标准。

2、东河地表水环境质量达Ⅲ类水质标准。

3、噪声环境质量按功能分区全面达标。

4、工业固废处理达98%以上。

(四)城市环境保护对策

1、空气环境保护对策

(1)优先大力发展无污染的一类工业,适度发展无大气污染的二类工业,严禁上马有严重污染的三类工业项目。在工业园开发招商中,积极引进高产出、低污染的企业,对国家明令禁止的行业严格把关,高能耗、高污染、落后的生产工艺不得进驻园区。工业园可优先引入如下企业:①电子及光电材料、环保节能产品、IT业高新技术产业;②仓储及物流配送;③以当地农副产品深加工为主的绿色产业;④低水耗、低能耗、低污染型机电生产企业;⑤优先引入服装加工、纺织、织布等行业;⑥优先引入深加工型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2)加大对现有污染企业的环境治理力度,努力做到达标排放。依靠技术手段降低污染物排放量,采用吸引、吸附、过滤、中和及除去等多种技术手段,减少排放废气中的有害物质及粉尘,有效控制污染源的污染物排放总量。

(3)推行清洁生产体系,全面实施工业废气污染全过程控制;实施清洁能源工程,发展新型能源,采用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电或其它清洁能源,积极推行新建小区采用太阳能。

(4)加强绿化建设,发展植物净化。结合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使主要污染源与城市其他功能区之间保护一定的空间距离。同时选用对空气污染具有较强净化能力的树种,利用一部分绿化植物可吸收有害气体、净化空气的特点,达到空气净化的目的。

(5)全面开展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定期对机动车尾气排放进行监测,严禁超标车辆上路行驶;强制淘汰尾气排放达不到欧Ⅱ标准的出租车辆;推行使用天然气替代汽油。

(6)加强餐饮业油烟净化装置的安装,减少油烟污染。

2、水环境保护对策

(1)严禁未经过处理的污水直接排入水体(东河)。

(2)节约用水、加强废水利用。在工业生产中尽可能采用用水的闭路循环系统,使废水循环利用,减少废水排出量。

(3)强化污水处理和排水系统的建设。加强污水收集系统和管网建设的力度,建设雨污分流为主的城市排水系统,建成城市污水、运送、处理和排放系统;积极建设县城污水处理厂,全面提高工业园的污水收集与处理能力。工业污水要尽可能与其它城市污水分流,事先进行单独处理后再排入城市污水系统。

(4)加大工业污染源的控制力度。工业污染源治理要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行清洁生产,从末端治理向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减污增效,建立节水型工业,实现增产不增污,节水减污;对新建项目实施严格的审批制度,严格控制排污量大的新建项目,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切实加强“三同时”验收,从生产源头上削减污染物的产生,有效地控制流域污染物的排放总量。

3、城市噪声控制对策

(1)执行《城市区域噪声标准》(GB3096-93),建立噪声监测制度,划分噪声控制功能区,到规划期末,使各噪声控制功能区全面达标。

(2)城市公园按0类标准执行(昼间≤50dBA,夜间≤40dBA);居住区、行政办公、文教机关等按1类标准执行(昼间≤55dBA,夜间≤45dBA);商居混合区、商业区按2类标准执行(昼间≤60dBA,夜间≤50dBA);工业区按3类标准执行(昼间≤65dBA,夜间≤55dBA);交通干道两侧按4类标准执行(昼间≤70dBA,夜间≤55dBA)。

(3)控制噪声源。通过降低声源噪声发射功率,采用吸声、隔声、减震、隔震等措施减少发声源对外界的噪声辐射程度。或采用某些政策措施控制不必要的噪声产业,如禁止汽车在市区内鸣笛等。

(4)加强合黄高速公路和318国道沿线、城主干道两侧的绿化隔离带建设,减少各功能区内交通噪声。

(5)加强对建筑施工现场和文娱活动场所的管理,减少城市城市噪声。

4、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

(1)防治目标

固体废物主要由生活垃圾和工业固体废物组成。规划到期末,工业园生活垃圾基本实现垃圾分类收集,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粪便处理纳入城市污水处理系统,最终实现粪便排入管道化;城市生活垃圾密封化搜集率达100%。

抓好危险(有毒有害)固体废弃物的管理,实行无害化处理;对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实现再生资源化,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95%。

(2)对策与措施

①继续实行生活垃圾袋装化,尽可能实现垃圾分类存放、上门代收、有偿服务;完善垃圾转运站建设,逐步由集装箱式向压缩式转运站过渡。通过推行净菜入市和限制使用一次性用品来控制生活垃圾的产生量;实行垃圾分类收集,改进垃圾收集、运输与转运设施,分类运输;建立废品回收体系。

②工业垃圾收运及处理体系方面,一是进行排放总量的控制,大力推行清洁生产;二是加强固废综合利用;三是对有害工业废固加强管理登记,采用焚化、化学处理、生物处理及安全填埋的方法使其无害化。

③建立固体废物管理体系,加强一般固废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的管理与监督;实施工业固废特性检测,正确识别危险废物,避免将危险废物作为一般工业废物处理,造成污染影响;加强危废产生企业的监管,确保危险废物安全处置。

七、环境卫生设施规划

青阳经济开发区东河园是青阳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环卫规划应纳入县城环卫规划统筹考虑,垃圾收集处理方式应与县城环卫规划保持一致。青阳经济开发区东河园主要是发展工业和物流业,同时配套建设生活居住区,东河园的垃圾主要一般工业固废、危险固物(工业垃圾)、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构成。本环境卫生设施规划主要是对环境卫生公共设施、环境卫生工程设施及道路保洁进行规划。

(一)城市垃圾处理的理念与思路

1、城市垃圾实现“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处置”的理念;

2、生活垃圾资源化的理念。垃圾减量化、资源重复使用和再生利用(Reduce、Reuse、Recycle)的3R思想已成为生活垃圾处理的主导思想,最大限度地回收垃圾中的可回收物,垃圾处理过程中将有机物进行堆肥处置,可燃物焚烧发电、沼气发电等都是3R思想的重要体现,最终达到“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目标。

3、从生态效益及环境效益的角度审视生活垃圾处理,体现生态效益与环境效益优先的原则。资源的最大程度上回收利用,减少了垃圾产量的同时也减少了生态资源的消耗,减少了生态资源转化为物品时的能源及环境污染;生活垃圾处置时的无害化、无污染,使处置后的垃圾不再具有污染能力或使垃圾与周边环境相对隔离,不对大气、土壤、水体产生污染。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分类处置为实现生态效益与环境效益优先的原则创造了最好的平台。

4、坚持走生态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的道路,在生态效益优先、环境效益优先的前提下体现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原则,实现生活垃圾的分类收运和分类处置,在满足系统整体性的同时提倡源头分类,作为今后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最佳方法。

(二)垃圾收集处理

1、垃圾收集处理模式

垃圾收集处理比较理想的模式是:由城市居民将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到收集点的不同箱(桶)内,城市环卫部门或公司则按分类垃圾的性质及数量定时分类清运,可回收物运至废品回收站或经生活垃圾分拣处理转运站二次分类后再运至废品回收站;其余垃圾则根据运距运量确定是否直接运往处置场,或经转运站压压缩及换装大型车辆后再运往处置场。处置场则可根据垃圾性质确定采用卫生填埋、焚烧、堆肥等处理方式。该模式的核心或关键是生活垃圾源头分类收运,这是目前最理想,运行费用最低,实施难度最小,最具操作性的一种分类处理方式。

城市垃圾分类收运、分类处置的流程可用下图表示:

人力或机动车

人工

需处置的生活垃圾

大中型压缩

垃圾运输车

及其他大中型

机动车

人力或

不可回收的危毒物品

可回收物

源头垃圾

分类投放

危毒物品

无机物

有机物

(桶)

垃圾分类收集

危毒物品箱(桶)

无机物箱

有机物箱

生活垃圾分拣处理及转运

废品回收站

特种垃圾处置(卫生填埋、焚烧等)

生活垃圾处置(卫生填埋、焚烧、堆肥等)

生活垃圾源头

生活垃圾收集点(箱、桶)

生活垃圾分拣

处理转运站

生活垃圾处置场

2、垃圾收集处理方式

(1)工业固体废弃物

青阳经济开发区东河园是以工业企业为主,工业固体废弃物将是东河园未来垃圾的主要构成。目前,东河园的工业固体废弃物达100.48吨/年,随着工业园的规模壮大,工业固体废弃物必将也随之大幅增加。处理好工业固体废弃物是环卫设施规划的重要任务之一。

工业固体废弃物一般可分为两种:①一般工业固废,无毒无害;②危险固废,有毒有害。目前,东河园尚未出现危险固废。随着工业园的日益壮大和入园企业的不确定性,危险固废有可能出现。工业园必须建立固体废物管理体系,实施工业固废特性检测,正确识别危险固废,确保危险废物安全处置。

对于一般工业固废(无毒无害)可由环卫部门负责监督管理,加强无害固废的回收利用。规划到期末,无毒无害工业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率应达到98%以上,一方面可创造价值,同时又减轻这些废物对环境保护的压力。

对于危险固废(有毒有害)应由环保部门统一监督管理,收集后采取焚化、化学处理、生物处理及安全填埋等方式,使其无害化。

(2)生活垃圾

生活垃圾应逐步推广分类收集,遵循上述城市垃圾分类收运,分类处置的流程进行收运和处置。积极推广使用先进的垃圾收集设备,采取焚烧或填埋的方式进行垃圾处理。东河园内的生活垃圾经收集后,原则上统一运送到青阳县城垃圾处理厂进行集中处理。

(3)建筑垃圾

建筑垃圾应逐步推广发达国家实行的“绿色工地”制度。对建筑垃圾进行分类收集,有用部分回收利用,有害部分由环保部门负责处理。其余部分可运至县城生活垃圾填埋场作为填充料。

(三)环境卫生公共设施规划

环境卫生公共设施是指设置在公共场所等处,为社会公众提供直接服务的环境卫生设施。主要指:公共厕所、生活垃圾收集点、废物箱等。

环境卫生公共设施的设置应方便社会公众使用,满足卫生环境和城市景观环境要求;其中生活垃圾收集点、废物箱的设置还应满足分类收集的要求。

1、公共厕所

公共厕所是指供社会公众使用,设置在道路旁或公共场所的厕所。公共厕所可分为独立式公厕和附属式公厕,附属式公厕是设置在其他建筑内,并向社会公众全天候开放的厕所。

公共厕所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设置在人流较多的道路沿线、大型公共建筑及公共活动场所附近。

②独立式公共厕所与相邻建筑物间宜设置不小于3m宽绿化隔离带。

③附属式公共厕所应不影响主体建筑的功能,并设置直接通至室外的单独出入口。

④公共厕所宜与其他环境卫生设施合建。

⑤在满足环境及景观要求条件下,城市绿地内可设置公共厕所。

规划结合商业区、市场、游乐场所、广场、大型社会停车场及公园等人流集散场所附近应设置公共厕所。其他城市用地也应按需求设置相应等级和数量的公共厕所。

根据《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规范》(GB50337-2003),公共厕所设置标准为:公共设施用地4~11座/Km2,设置间距300~500M,建筑面积50~120M2/座;工业用地仓储用地1~2座/Km2,设置间距800~1000M,建筑面积30M2/座;居住用地3~5座/Km2,设置间距500~800M,建筑面积30~60M2/座。

根据上述标准,东河园共需布置17座公厕。其中:工业带需布置8座,生活带(含居住、公建)需布置8座,物流园需布置1座。

2、垃圾收集点

(1)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收集点

原则上以企业为单位设置一处固废物收集点,当企业用地规模较大时,可设置多个固废收集点。

(2)生活垃圾收集点

生活垃圾收集点应满足日常生活和日常工作中产生的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要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方式应与分类处理方式相适应。生活垃圾收集点位置应固定,既要方便居民使用、不影响城市卫生和景观环境,又要便于分类投放和分类清运。生活垃圾收集点的服务半径不宜超过70m,生活垃圾收集点可设垃圾容器或建造垃圾容器间;市场、交通客运枢纽及其他产生生活垃圾量较大的设施附近应单独设置生活垃圾收集点。

(3)危险固体废弃物必须单独收集、单独运输、单独处理。

每处垃圾收集点的占地面积不得小于40平方米。

3、废物箱

废物箱的设置应满足行人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要求,行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方式应与分类处理方式相适应。

在道路两侧以及各类交通客运设施、公共设施、广场、社会停车场等的出入口附近应设置废物箱。

设置在道路两侧的废物箱,其间距按道路功能划分:商业、金融业街道:50~100m;主干路、次干路、有辅道的快速路:100~200m;支路有人行道的快速路:200~400m。

(四)环境卫生工程设施规划

环境卫生工程设施是指具有生活废弃物转运、处理及处置功能的较大规模的环境卫生设施。本规划结合青阳经济开发区东河园的实际,主要对生活垃圾转运站进行规划。

东河园的城市垃圾最终均运往县城垃圾处理厂集中处理,工业园没有必要也不宜单独设立垃圾处理厂。

东河园的环境卫生工程设施主要是指生活垃圾转运站。生活垃圾转运站宜靠近服务区域中心或生活垃圾产量多且交通运输方便的地方,不宜设在公共设施集中区域和靠近人流、车集集中地区。

生活垃圾转运站服务半径可根据收运工具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半径。采用非机动车收运方式时,生活垃圾转运站服务半径宜为0.4~4Km;采用小型机动车收运方式时,其服务半径宜为2~4Km;采用大、中型机动车收运的,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其服务范围。另外考虑到运输的经济性,根据其服务区域用地性质不同,采用相应的服务半径。规划居住、公共设施用地采用0.4~1Km的服务半径;工业仓储用地采用2Km的服务半径。

根据上述要求,青阳经济开发区东河园共配置5座垃圾转运站,其中,工业区配置2座,居住区配置3座。

(五)道路保洁规划

根据城市道路保洁等级划分、路面废弃物控制指标和保洁质量要求,东河园内的主次干道按二级保洁标准清扫,其它道路按三级保洁标准清扫。

第八章东河园控制体系规划

一、土地开发强度控制

(一)控制地区分类及要求

规划结合青阳经济开发区东河园的实际,考虑开发建设的需要,根据不同的功能用地及其开发强度的强弱,将东河园的用地划分为四类控制地区:限制开发区、中低强度开发区、中高强度开发区、高强度开发区。

1、限制开发区

规划中的城市绿带、公园,均为限制开发区。这类地区属于城市开敞空间、景观廊道、隔离带和公共绿地,原则上限制兴建大中型建筑,但可根据景观要求,建设建筑小品类园林景观建筑。

2、中低强度开发区

此类地区的用地建筑容积率控制在0.8~1.2之间,建筑密度控制在40~50%之间,可以建设低层建筑,鼓励建设多层建筑。本规划规定的中低强度开发区主要指工业用地、物流仓储用地和工业园区邻里中心。

3、中高强度开发区

此类地区的用地建筑容积率控制在1.2~1.8之间,建筑密度控制在25~35%,原则上以多层建筑为主,规划可局部建设小高层建筑。本规划规定的中高强度开发区主要指居住区用地、办公用地和专业市场用地。

4、高强度开发区

此类地区的容积率大于2.0,建筑密度控制在40%左右,鼓励建设小高层建筑。本规划规定的高强度开发区主要指居住区的商业中心。

(二)土地使用强度控制要求

1、工业用地

根据产业性质和建设要求,厂房建筑可以建设1~2层,但鼓励建设多层厂房,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工业园工业用地容积率一般控制在0.8~1.2左右,建筑密度控制在40~45%。工业用地所需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用地面积不得超过工业项目总面积的7%,严禁在工业用地范围内建造成套住宅、专家楼、宾馆、招待所和培训中心等非生产性配套设施。

2、仓储物流用地

工业园仓储物流建筑可以建设1~2层,建议容积率控制在1.0以内,建筑密度控制在50%以内。

3、居住用地

工业园的居住用地均为二类住宅用地,规划按多层、高层分类控制。若建设多层住宅,建议容积率控制在1.3以内,建筑密度控制在30%以内;若建筑高层住宅,建议容积率控制在1.8以内,建筑密度控制在25%以内。

4、管理办公用地

管理办公用地主要指开发区管委会用地,用地建设应尽量避免单位大院式布局,规划要求建筑布局应紧凑合理,建设绿化广场,留出更多的公共活动空间。建议容积率控制在1.5以内,建筑密度控制在30%左右,建筑高度可采取多层与高层相结合的手法。

5、专业市场用地

专业市场用地按中高强度开发进行控制。建议容积率控制在1.5以内,建筑密度控制在35%左右,鼓励建设多层建筑。

6、商业金融用地

商业金融用地主要指社区级商业中心,规划原则上按高强度开发区进行控制。建议容积率控制在2.0左右,建筑密度控制在40%左右,鼓励建设小高层建筑。

二、工业园“三线”管制规划

规划结合东河园的实际,重点建立“三线”规划控制体系,即严格按照建设部对“绿线”、“蓝线”、“黄线”管理办法的要求进行控制。

(一)城市“绿线”管制要求

按照建设部令112号《城市绿线管理办法》,城市绿线是指城市各类绿地范围的控制线,包括规划区范围内的公共绿地、防护绿地、居住区绿地、单位附属绿地、道路绿地等。本规划的“绿线”主要指东河两岸绿带、居住区和工业区内的公共绿地以及主要干道两侧绿带。

1、总体要求

(1)城市绿线内的用地,不得改作他用,不得违反法律法规、强制性标准以及批准的规划进行开发建设。

(3)在城市绿线范围内,不符合规划要求的建筑物、构筑物及其他设施应当限期迁出。

(4)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绿线范围内进行拦河截溪、取土采石、设置垃圾堆场、排放污水以及其他对生态环境构成破坏的活动。

(5)近期不进行绿化建设的规划绿地范围内的建设活动,应当进行生态环境影响分析,并按照《城乡规划法》的规定,予以严格控制。

2、分类建设与管制要求

(1)严格控制东河两侧生态绿带,不得随意侵占;

(2)严格控制规划确定的工业区和居住区内的小型公共绿地,加强绿化建设;

(3)严格控制318国道和103省道两侧绿带,单侧绿带宽度不得小于20M;

(4)严格控制工业园主干道两侧绿带,单侧绿带宽度控制在10~20M;

(5)居住区和单位等附属绿地按绿地率分类控制。居住区的绿地率不得小于30%;办公建筑绿地率不得小于35%;专业市场及商业金融业用地绿地率不得小于25%;仓储物流绿地率不得小于20%。

(6)城市道路绿地率必须满足《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75-97)的规定:园林景观路绿地率不得小于40%;红线宽度大于50M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30%;红线宽度在40~50M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25%;红线宽度小于40M的道路绿地率不利小于20%。

(二)城市“蓝线”管制要求

按照建设部令145号《城市蓝线管理办法》,城市蓝线是指城市规划确定的江、河、湖、库、渠和湿地等城市地表水体保护和控制的地域界线。范围划定要统筹考虑城市水系的整体性、协调性、安全性和功能性,改善城市生态和人居环境,保障城市水系安全。本规划的“蓝线”管制主要是指对东河水域的管制。

蓝线总体要求如下:

1、严格禁止违反城市蓝线保护和控制要求的建设活动:擅自填埋、占用城市蓝线内水域,影响水系安全的爆破、采石、取土;擅自建设各类排污设施,其它对城市水系保护构成破坏的活动。

2、在城市蓝线内进行各项建设,必须符合经批准的城市规划。

4、蓝线陆域控制区内不得进行防洪排涝必需的建构筑物以外的建设,邻近城市建设用地,原则上作为防护绿地;邻近规划绿线控制区的区域,则保留生态型自然要素;滨水地区现状建设对水域产生污染的必须迁出或逐步改造。

(三)城市“黄线”管制要求

根据建设部令第144号令《城市黄线管理办法》,城市黄线是指对城市发展全局有影响的、城市规划中确定的、必须控制的城市基础设施用地的控制界线。

青阳经济开发区东河园内进行“黄线”管制的城市基础设施主要有:大型公共停车场、垃圾转运站、变电所、消防站。

“黄线”管制总体要求如下:

1、严禁以下建设活动:违反城市规划要求,进行建筑物、构筑物及其他设施的建设,违反国家有关技术标准和规范进行建设,未经批准,改装、迁移或拆毁原有城市基础设施,其他损坏城市基础设施或影响城市基础设施安全和正常运转的行为。

2、在城市黄线内进行建设,应当符合经批准的城市规划。

第九章东河园近期建设规划

一、近期建设用地发展规模预测

1、东河园近年(2003~2006年)建设用地发展速度分析

青阳经济开发区于2003年成立,其时,东河园原有逸伦麻业、缫丝厂等企业,建设用地约为10ha。经过近4年的发展建设,东河园目前已引进企业达32家,建设用地面积(含出让用地)已达1616.45亩,约合107.76ha。4年来,建设用地增加约98ha,年均增长速度约为25ha/年。

2、周边城市开发区(工业园)建设用地发展速度比较分析

芜湖市是安徽省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是皖江城镇带上工业园区发展最好的城市之一,对皖江城镇带上其它城市的发展具有示范性和借鉴性。芜湖市目前拥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芜湖机械工业园、南陵经济开发区等,其建设用地的扩展速度各具特点,现简要分析如下:

(1)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自1991年创建以来,建设用地以1~1.5Km2/年的速度发展。规划未来将以1.5~2Km2/年的增幅继续扩展。

(2)芜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省级开发区。自2001年2月建区以来,每年以1.0Km2的速度扩展。

(3)芜湖机械工业园:省级重点开发区。自2001年创建以来,每年以1.2Km2的速度扩展。规划近期以1.78Km2/年的增幅扩展。

(4)南陵经济开发区:省级开发区。自2000年创建以来,每年以0.8Km2的速度发展。规划未来将以1Km2/年的增幅继续扩展。

由此可见,芜湖市的开发区(工业园)现状建设用地发展速度接近或超过1Km2/年,未来规划发展速度介于1~2Km2/年左右。

3、东河园建设用地近期规模预测

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区位的差异,与芜湖市的工业开发区相比较,青阳经济开发区东河园建设用地现状拓展速度明显偏慢。青阳县要实现跨越式发展,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的发展,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必须突出工业的作用。青阳县必须借鉴先进地区发展经验,大力发展工业园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融入“长三角”,充分发挥皖江城镇群的区位优势,做大做强工业园区,加速工业园区的发展,进一步推动或引领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随着青阳县综合交通优势和区位优势的日益凸现,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大,投资环境的日益完善,青阳经济开发区的吸引力必将与日俱增。借鉴芜湖市工业园区的发展经验,近期内(至2010年),青阳经济开发区东河园的建设用地扩展速度将保持不低于0.5Km2/年的目标,即到2010年,东河园的建设用地可继续扩展2Km2左右,加上现状1.1Km2,到2010年,东河园的建设用地可达到3.1Km2左右。

二、近期建设项目安排

1、开发居住用地

(1)近期做好拆迁安置工作,建设拆迁安置小区,将工业园内的村庄拆迁、安置好村民的居住;

(2)进行房地产开发,建设居住小区,为工业园工业企业的从业人员提供住房,尤其应先建设蓝领公寓,为单身职工提供住房。

2、建设公共服务设施

(1)建设开发区管委会,满足办公管理的需要;

(2)建设市级专业市场;

(3)结合居住区开发,配套建设公共服务设施。

3、启动建设物流用地

近期启动物流园的开发建设,作为起步区。

4、大力推动工业用地的建设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企业,大力拓展工业用地。

5、加强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改善投资环境

(1)近期建设103省道的改道和318国道的改线;

(2)先行建设近期5Km2内的城市道路,并进行土地平整;

(3)结合道路的建设,铺设各类工程管线。

三、近期公益型建设项目安排及投资估算

规划对近期必须由政府投资建设的基础设施项目(道路、桥梁、变电所、公共停车场、消防站、公共绿地、拆迁安置区等)进行了全面安排,并对近期建设投资额进行了初步估算。规划近期须建设17条城市道路,道路工程总造价为15609.75万元(不含G318国道、S103省道改线造价);须建两座跨东河桥梁,总造价为672万元;须建安置小区一处,其建筑工程总造价为5760万元;绿化工程总造价2140万元;其它工程总造价为1830万元。规划近期公益型建设项目工程总造价为26011.75万元。(详见下表)

青阳经济开发区东河园近期公益型设施建设项目一览表

项目名称

建设规模

投资额估算

备注

318国道改线

24M×1400M

东西向,公路改线,非县市投资,县城区段全线北迁

103省道改线

(主一/二路)

50M×4808M

南北向,公路改线东迁,非县市投资,318国道--陵阳路

45M×1880M

2538.00

东西向,老318国道拓宽改造成主干道

45M×2394M

3231.90

东西向,新建主干道,陵阳路—S103省道

40M×1955M

2346.00

18M×2214M

1195.56

南北向,延伸新建次干道,九子路--主一路

18M×2834M

1530.36

南北向,延伸新建次干道,纬四支路--主一路

18M×1400M

756.00

南北向,新建次干道,西峰路—纬二次路

24M×1385M

997.20

24M×790M

568.8

东西向,新建次干道,陵阳路---经二次路

24M×604M

434.88

24M×775M

588.0

东西向,新建次干道,东河路---主二路

纬一支路

18M×210M

113.4

东西向,新建支路,东河路---经二支路

纬二支路

18M×775M

418.50

东西向,新建支路,天柱路—经二次路

15M×279M

125.55

东西向,延伸新建支路,双溪路—主二路

15M×306M

137.7

纬五支路

18M×483M

260.82

东西向,新建支路,经四支路--经二次路

18M×473M

255.42

南北向,新建支路,G318--西峰路

18M×967M

522.18

南北向,新建支路,西峰路--九子路

安置小区

7.2万M2

5760.00

拆迁安置工程,近期新建

变电所

0.3ha

——

近期新建,供电部门投资

停车场

2.4ha

480.00

近期新建

小型公共绿地

16.1ha

805.00

消防站

0.32ha

1350.00

东河绿带建设

26.7ha

1335.00

近期两座跨东河桥梁

40M×(18M+30M)

672.00

26011.75

-----

注:城市道路单位造价按300元/M2计,桥梁单位造价按3500元/M2计,停车场单位造价按200元/M2计,绿地单位造价按50元/M2计,安置小区单位建筑工程造价按800元/M2计。其中,安置小区近期安排600户,每户住宅建筑面积按120M2计。

四、近期建设用地结构一览表

青阳经济开发区东河园近期各项建设用地结构详见下表:

青阳经济开发区东河园近期建设用地结构一览表

58.9

59.8

18.91

100.5

31.78

17.96

13.2

46.77

50.2

15.87

3.43

仓储物流用地

W

5.41

G

30.9

9.77

0.6

规划建设总用地

316.2

第十章规划实施措施与建议

一、规划实施措施

为加强对开发区空间资源的合理配置,使各项经济活动、社会活动及建设活动能够高效、有序、持续地按照规划进行,实现开发区功能、物质设施和空间组织之间协调平衡,建立有效的规划实施机制非常重要。

1、法律机制

(1)开发区总体规划是开发区建设和发展的蓝图,是建设和管理开发区的基本依据。开发区总体规划经批准后,应向社会公布并严格执行,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随意更改规划。

(2)建立规划效能监察制度和规划督察员制度。切实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督,更加体现公开、公正、公平,更加注重效率,从源头防止腐败行为发生。对违反规划的个人和单位应按明确的法律程序予以纠正,分清责任,给予相应处罚。

(3)依据本规划制定或修改规划管理实施细则,并用以指导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其他各类专项规划。

2、行政机制

(1)建议对开发区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规划行政管理机制进行相应调整,打破条块分割、建立垂直管理体系。

(2)加强规划技术和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全面提高规划管理队伍整体素质,健全、充实规划管理机构和编制,明确分工,突出重点,保证规划的时效性和科学性。

(3)加大规划管理力度,在依法行政、纠正违规的同时,进一步重视修建性详规方案和建筑单体方案审查,以保证营造优美的城区景观和良好的省级开发区形象。

3、财政机制

(1)建立稳定的建设资金投入机制,保障资金到位,严格控制资金的使用范围。

(2)加大对重大基础设施和大型公共设施的财政投入和引资力度,改善投资环境,引导开发区健康持续发展。

(3)加强财政政策研究,发挥税收等杠杆的调节作用,引导开发区开发建设。

4、经济机制

(1)运用经营城市理念,按照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原则,多方位筹集建设资金,形成投资、经营、回收的良性循环,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加快开发区建设步伐。

(2)加强开发区建设用地管理、科学编制土地供应计划,建立土地储备机制,节约建设用地,严格控制土地一级市场,促进土地流转,鼓励土地置换,确保土地增值升值。

5、社会机制

(1)加大开发区总体规划的宣传力度,完善规划公示制度,建立公众参与规划与管理的机制,提高全体市民的规划意识和执行规划的自觉性,促进全社会自觉地执行规划,同时探索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公众自律机制。

(2)倡导阳光规划,建立社会和公众主动参与规划编制和实施管理的机制,维护广大市民的长远利益。

二、规划建议

1、正确处理好开发区与青阳县城的关系

坚持把开发区的发展与青阳县城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依托县城,服务县城,在开发区与县城之间建立起相互促进、良性循环的互动机制。要根据县城不同时期的发展战略部署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准确把握开发区的发展定位,调整修编发展规划,调整自身的发展目标、功能定位、产业结构,实现开发区与县城之间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2、切实做好发展过程中的农民安置工作

严格执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制定合理的征地补偿标准,建立补偿安置争议的协调和司法仲裁制度,切实保护被征地农民利益,多渠道补偿安置被征地农民。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针,发挥开发区辐射带动作用,让被征地农民融入到开发区的建设发展中,共享开发区建设发展的成果,推动开发区所在区域农村城市化进程。整体规划改造农民住宅,建设新型农民公寓,改善农民生活居住环境。加强培训,提高农民综合劳动技能和整体素质,拓宽就业渠道,建立城乡平等的就业制度,促进失地农民的就业。探索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

3、切实改善进城务工人员的生产生活

健全企业工会组织,建立化解劳资纠纷和矛盾的有效机制,营造良好的劳资关系。贯彻落实劳动法律法规,规范劳动用工管理,加强劳动监察执法,建立完善劳动仲裁制度,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创新进城务工人员管理与服务机制,推广建设员工公寓,改善员工生活居住条件,引导进城务工人员适应城市生活秩序。探索完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学习的进城务工人员管理模式,建立多层次的培训体制,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的普法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员工素质,丰富员工业余文化生活。关心进城务工人员的生活,妥善解决其子女入学教育、就医等问题。

4、高度重视生态建设规划,提高开发区的环境质量

青阳经济开发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应以城市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的理论为指导,以实现开发区生态和环境目标值为宗旨,采取行政、立法、经济、科技等手段,提供开发区生态调控方案。集中产业布局,统一治理污染,按照生态目标,调整产业结构,减少污染项目。切实改善开发区生态环境质量,提高开发区综合竞争力,维护开发区可持续发展。

5、加强与土地利用规划的衔接与协调

青阳经济开发区的规划必须加强与现行土地利用规划的衔接与协调,开发区近期建设用地应在现行土地利用规划明确的2010年城市建设用地范围以内,不得违背土地利用规划,开发区远期建设用地必须待土地利用规划调整后,方可作为建设用地开发与使用。

主办单位:青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承办单位:青阳县数据资源管理局

THE END
1.国家标准发布公告2024年第29号(总第554期)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电力变压器 第7部分:油浸式电力变压器负载导则》等290项推荐性国家标准和 4项推荐性国家标准修改单,现予以公告。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2024-11-28 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代替标准号实施日期 https://www.lvxunhk.com/newsdetail.aspx?bsid=1539
2.制品生产加工技术规范》等49项团体标准征核心提示:中国商业股份制企业经济联合会关于《面筋制品生产加工技术规范》等49项团体标准征求意见的通知,截止2024年12月13日前。 各有关单位: 由石家庄步沐电子有限公司等单位牵头申报的《车用安全气囊点火具测试仪》团体标准已完成征求意见稿(附件1-1),现公开征求意见。 http://down.foodmate.net/info/sort/1/32090.html
3.《电器电子产品有害物质限制使用要求》等标准(征求意见稿)征求2024 年 11 月 19 日,工信部网站发布了公开征求对《电器电子产品有害物质限制使用要求》等 8 项强制性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的意见。 根据国家标准委下达的强制性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完成了《建筑装饰石材安全技术要求》等 8 项强制性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的编制工作。为进一步听取社会 http://93566657.b2b.11467.com/news/9552304.asp
4.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290项国家标准和4项国家标准修改单【化工仪器网 行业百态】标准是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的技术支撑,是国家基础性制度的重要方面。标准化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着基础性、引领性作用。推荐性国家标准是指生产、交换、使用等方面,通过经济手段或市场调节而自愿采用的国家标准,企业在使用中可以参照执行。推荐性国家标准一经接受并采用,或各https://www.chem17.com/news/detail/158124.html
5.www.gzhxaq.com/mydata/law/202304/20/16819541750906.htm(2)实现完整功能的机组或大型成套设备。即为同一目的由若干台机械组合成一个综合整体,如:自 动生产线、加工中心、组合机床等。 (3)可更换设备。可以改变机械功能的、可拆卸更换的、非备件或工具设备,这些设备可自备动力或 不具备动力。 机械安全是指在机械生命周期所有阶段,按规定的预定使用条件执行其功能的安全。http://www.gzhxaq.com/mydata/law/202304/20/16819541750906.htm
6.机电与模具工程学院5、电焊机按焊接电流分为直流电焊机、交流电焊机、脉冲电焊机三大类。 6、下雨天不准露天电焊,在潮湿地带工作时,应站在铺有绝缘物体的地方并穿好绝缘鞋。 7、当发生回火时,应迅速关闭氧气阀门,后关乙炔阀门,停止使用时,先关乙炔阀门,后关氧气阀门; https://www.tzvcst.edu.cn/jd/detail/4616
7.电机装配工国家职业标准理论知识考试在标准教室进行;技能操作考核在具有足够空间、照度的厂房进行,并配备必要的常用加工设备及辅助加工设备、电机零部件、夹具及相应的工量具、仪器仪表等。 2.基本要求 2.1 职业道德 2.1.1 职业道德基本知识 2.1.2 职业守则 (1)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 http://www.cnsdjxw.com/news_brows.asp?id=2852
8.警察网第二款修改为:“油库、气库、弹药库、化学品仓库和烟花爆竹、石化等易燃易爆建设工程和场所,雷电易发区内的矿区、旅游景点或者投入使用后又单独安装防雷装置的建(构)筑物、设施,以及雷电风险高且没有防雷标准规范、需要进行特殊论证的大型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将其防雷装置设计文件直接报送气象行政主管部门审核。” http://www.law-lib.com/cpd/law_detail.asp?id=652089
9.GB500856庭院艺术喷泉等 电气设备安装工程按通用 安装工程“电气设备安装 工程”相应项目执行;涉 及到市政道路、 庭院 等电 气安 装工 程的项 目, 按市 政工 程中 “路灯 工程 ”的 相应 项目 执行。 2 本规 范工 业管 道与 市政 工程管 网工 程的 界定: 给水 管道以 厂区 入口 水表 井为 界; 排水 管道https://www.360doc.cn/document/8751492_1082820245.html
10.设备安装记录表20230324.doc用研磨工具和研磨剂,从工件上研去一层极薄表面层的精加工方法。 2.1.10珩磨:honing l利用珩磨工具对工件表面施加一定压力,珩磨工具同时作相对旋转和直线往复运动,切除工件上极小余量的精加工方法。 2.1.11抛光:polishingbuffing 利用机械、化学或电化学的作用,使工件获得光亮平整表面的加工方法。 2.1.12深孔钻削:deep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253056302.html
11.机械加工报价核算方法大全(收藏)但一般按加工工时计费,给一个参考如下(其中数字只做参考,地区、时间差异实在很大):这个资料还没包括电加工,比如线切割,一般是以被加工面积来计费。《关于一般机械加工件的收费标准》一、以工时记价办法:Z25钻床,CA6140车床 刨床 插床 锯床 以每小时15元记费。立、卧铣,线切割,大车床,龙门铣以每小时20元记费https://maimai.cn/article/detail?fid=1826768276&efid=auVg6PMSh9PDPMaIWrdu9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