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电以旧换新政策已成功激活我国家电市场沉睡的消费需求。
“一台原价8999元的卡萨帝电冰箱,我可以用到1500元左右的国家补贴,算上平台优惠,实付价格降到6000元,省掉三分之一。”她向第一财经记者展示她的“战利品清单”,一台价格突破万元的洗碗机最终结算价格为7700元,“算下来,光是这些补贴就帮我省下了6000多元”。
这种消费体验并非个例。据第一财经记者从商务部了解,这项政策已在短短数月内撬动了超过2000亿元的市场。
商务部全国家电以旧换新数据平台显示,截至12月6日24时,2963.8万名消费者购买八大类家电产品4585万台,带动销售2019.7亿元,其中一级能效产品销售额占比超过90%。全国家电以旧换新销售额突破1000亿元用了79天,从1000亿元到2000亿元仅用40天,更新消费潜力加速释放。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青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家电以旧换新政策的效应加速释放,主要得益于市场需求的积压、合理的补贴比例、政策范围的扩展,以及政策执行的灵活性和有效性等因素。
精准的折扣控制
王青认为,这一轮以旧换新政策下的家电消费提振是多重因素共振的结果。首先,从消费者使用情况来看,许多家电产品已经进入更新和报废的周期。随着市场中家电存量的不断增加,家电更新的比例也在逐步上升。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以空调为例,全国居民平均每百户年末空调拥有量已从2013年的70.4台跃升至2023年的145.9台。截至2023年年末,彩电、电冰箱(柜)和洗衣机的每百户拥有量分别达到107.8台、103.4台和98.2台。
王青称:“在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出台前,家电消费整体处于低迷状态。尽管市场上存在大量潜在的换购需求,但由于消费意愿不足,这些需求并未有效转化为购买行为。政策的出台,有效地激发了这些潜在需求,推动了消费意愿的提升。”
随着各地方商务部门陆续出台实施细则,家电零售市场从9月开始显现出销售回暖的迹象。据中国家用电器协会援引的第三方市场监测数据,2024年1~9月,中国家电零售市场规模达到6144亿元,同比下降0.2%。其中,9月单月零售额达到777亿元,同比增长28.6%。“十一”黄金周期间家电市场也迎来了井喷,空调、冰箱、彩电、洗衣机和烟机灶具的销售额分别增长45.8%、37.8%、37.6%、21.8%和39.8%。
而在政策设计层面,补贴比例的科学把控起到了关键作用。王青对第一财经记者解释,国际经验表明,补贴需要达到一个“甜蜜点”,即最优补贴水平。“低于10%效果不明显,超过20%则可能透支未来消费。目前15%~20%的补贴比例,恰好处于激发需求与保持可持续性的平衡点,避免过度透支市场需求”。
激发地方政府动力和灵活性
就这轮家电以旧换新政策的亮点来看,王青称,最重要的优化是扩大补贴范围以及提高补贴力度,将更适合当前消费者需求以及增长潜力更大的产品纳入了受惠范围。
具体来说,政策突破了传统家电品类的限制,通过“8+N”补贴体系将手机、智能手表等快速迭代的3C产品纳入覆盖范围。王青认为,这类产品单价较高,且具有较强的市场增长潜力,更重要的是,这些产品的更新换代周期较短,因此对未来消费的透支效应较小,能有效带动消费增长。
各地方在执行政策落地的过程中也极具动态和灵活性。例如,浙江将咖啡机纳入补贴范围;江苏开放了家用冰吧品类;上海则四次新增补贴品类,根据本地消费特点,将智能门锁、除螨仪等新兴品类纳入计划。
“政策刚出台时,家电和汽车领域的补贴范围相对较窄,因此新增需求较为有限,大多数情况下只是激发了换新需求。然而,对于一些换购需求较低的产品,补贴金额可能不足以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因此,随着政策的不断调整,尤其是在扩大产品范围方面的优化,政策效果得到了显著提升。”王青说。
其次是资金结构的优化创新。此轮政策将补贴主体从地方政府转向中央政府,增强了地方推动政策的能力和动力。“这不仅减轻了地方政府的财政负担,更激发了地方在政策执行层面的创新活力。”王青解释道。
广西壮族自治区商务厅副厅长朱雁玲则称,广西省实行家电补贴资金预拨付,建立家电以旧换新产品标准能级库,购买符合条件的家电即享受补贴。
政策是否将延续到明年
根据《若干措施》规定,截至2024年12月31日,未使用完的中央下达资金额度将被收回。随着2024年即将收官,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开始牵动各方神经:这场成效显著的家电消费刺激计划是否会延续到2025年?对于整个产业链而言,这不仅关系到短期市场布局,更涉及长期发展战略的制定。
在具体执行层面,王青也提出,有一些关键环节值得继续优化,例如简化资金核销流程,降低企业垫资风险;其次是赋予地方更大的自主权,使其能够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在“8+N”模式中灵活选择补贴品类;最后是建立更灵活的资金管理机制,包括允许年度结转、省级统筹调配等措施,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