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1.24万个专业遭撤销,一场大洗牌开始了产经

2024年,高校迎来了史上最大规模的专业调整。

根据教育部日前公布的信息:今年全国高校已经撤销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专业布点1670个,调整力度空前。

新闻、会计、建筑、土木、日语、德言、市场营销、公共事业管理等专业均遭受波及。尤其是曾经专业领域的王者“建筑”和“土木”,如今也危在旦夕。

而这还只是冰山一角。

根据教育部等五部门去年印发的《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文件:到2025年,将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的学科专业布点。

目前,全国本科高校共1308所,本科专业包括12个门类、93个专业类、816种专业,全国本科专业布点数6.2万个。照此计算,2024年到2025年两年间将有1.24万个专业遭受调整。

一场专业大洗牌开始了!

90年代之所以出现会计热,是因为当时出现了创业潮,企业的数量迅速膨胀,每家企业都要做账。00年代之所以出现英语热,是因为中国加入WTO,国际贸易空前高涨。而后出现的土木热,则是房地产和城镇化的两重历史机遇。紧接着金融和互联网大热,无数莘莘学子前赴后继,催生了无尽的财富神话。

但与此同时,随着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增长转变,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并且被视为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

这一战略指引下,我国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的需求急剧上升。

另一方面,传统高校在培养尖端人才方面存在较大的局限:传统学科体系的供给侧改革不充分,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模式和周期比较滞后,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不适配;产教融合错位,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不高;高校师资结构性矛盾突出,培养体系不完善……难以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国家战略需求叠加传统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不足,新型研究型大学便应运而生。

目前,我国仅有4所新型研究型大学:南方科技大学、上海科技大学、西湖大学、深圳理工大学,实力赶超一众985大学。

新型研究型大学以高起点,小而精,研究型,国际化,工程、计算机、生物等前沿应用学科为主的办学定位,目标就是培养和输送面向国家战略需求以及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高端人才。

整体而言,具备三大特点:

一、服务国家战略:汇聚顶尖师资力量培养顶尖科技人才。

新型研究型大学往往背靠中国顶尖城市,获得强大的财政支持力度。在充足经费的保障下,新型研究型大学的的师资力量往往相当雄厚。

例如,南方科技大学现有国内外院士61名,90%以上的教师都有海外工作经验。有业内人士评价,这已经达到“中上等985标准的配备”。上海科技大学的659位教授中,有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40位两院院士,以及10位国外院士。

二、瞄准区域需求:重点建设前沿交叉学科,全面服务新质生产力。

新型研究型大学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建好建强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急需的学科;专业设置“小而精”,基本集中在生物、化学、计算机、人工智能等理工学科,并且十分强调学科的交叉性和应用性。

不仅如此,这些专业的设置与城市产业结构布局紧密关联。

以深圳为例,作为有效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和主要阵地,“20+8”产业集群是深圳经济发展的主要抓手。而深理工首批设立的7个学科交叉专业学院,即生命健康学院、合成生物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控制工程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能源工程学院、药学院以及算力微电子学院,恰好与“20+8”产业集群高度契合,全面服务城市新质生产力发展。

三、突出就业导向: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培养与产业需求契合的创新人才。

在培养模式上,新型研究型大学创新教学模式,深入推动“产教融合、科教融汇”。

例如深圳理工,学校实行每周4天上课、1天进实验室的新教学模式。首批本科学生,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大类招生。大二根据兴趣爱好确定专业,大三自主选择“学术轨、工程轨、创业轨”分轨培养,大四开展科研实践、产业实习、创新创业的模式。

这种分轨培养模式能为科技强国建设输送多样化的尖端人才。

背靠顶尖城市,依托雄厚的师资力量、前沿的专业设置、精细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新型研究型大学正崛起为中国高校的“新一极”。

新型研究型大学的迅速崛起,令传统高校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一方面,新型研究型大学大受追捧,将令传统高校在争夺优质生源上遭遇强劲对手;另一方面,新兴研究型大学对高端人才的培养也将倒逼传统高校调整办学模式、持续优化学科专业。

实际上,为了能够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近年来,传统高校在专业设置也上不断进行调整和创新。

例如,近几年,增设人工智能专业的高校之中,既有综合性高校,又有财经、师范、文科等类型高校,甚至不少是原先一般的地方二三本院校。

为了能够帮助高校在服务国家战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大背景,更加科学、合理的增设专业,前瞻产业研究院特此成立了前瞻高校学科专业规划所,通过26年深耕产业研究以及连续多年发布高考志愿填报全解析报告的经验,前瞻高校学科专业规划所能够帮助各大高校在增设专业方面提供更加合理、科学、精准的建议,帮助持续优化学科专业,提升高校和广大学子竞争力。

前瞻高校学科专业规划所认为高校增设新专业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考量:

一是提高本科专业建设与国家战略急需的适配度。主要是深化“四新”建设,分别为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

二是,提高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专业建设与区域发展的适配度。今年年初,教育部在黑龙江、浙江、河南、重庆、陕西等省市开展了高校专业设置与区域发展匹配度评估,明年将进一步扩大范围。

三是,提高本科专业建设与学生全面发展的适配度。将以人工智能赋能专业内涵建设,有针对性地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各专业知识图谱、能力图谱,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新形势下,前瞻高校学科专业规划所将围绕8大核心要点帮助高校优化和增设专业,帮助高校制定科学严谨的高校学科专业规划报告:

高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培养未来科技人才的重要基地,前瞻产业研究院愿与各大高校携手合作,共同开启人才培养的新篇章,为地区经济的繁荣和国家的制造业强国战略贡献力量。让我们共同期待,在专业智库的引领下,新型大学和新型专业能够成为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

前瞻经济学人APP产业观察组

更多行业研究分析详见:

参考资料:

【1】《王湘蓉孙传爱:高等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上亟待解决的五大问题》,光明社教育家

【2】《高校专业进入空前“大洗牌”,上万布点被撤销》,经济观察网

THE END
1.教育部:2024年新增国家战略急需专业布点1673个发布时间:2024年09月26日 20:45 来源:中国新闻网 9月26日,国新办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会上,教育部副部长吴岩介绍,现在全国本科高校有1308所,本科专业包括12个门类、93个专业类、816种专业,全国本科专业布点数有6.2万个。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部加快专业结构调整和优化。12年来,新增本科专https://www.chinanews.com.cn/shipin/cns-d/2024/09-26/news1001096.shtml
2.教育部:2024年新增国家战略急需专业布点1673个12年来,新增本科专业布点数2.1万个,撤销或停招不适合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布点数1.2万个。开展了一场数量足够多、力度足够大的学科专业结构调整。 今年,教育部增设了国家战略急需专业布点1673个,撤销了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布点1670个。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王璐瑶https://news.southcn.com/node_179d29f1ce/3e7ae4efdd.shtml
3.新增24种!高校专业调整如何服务国家战略?新专业服务国家战略 适应新质生产力需求 Flash Player插件未安装安装插件,如果已经安装请检查是否被禁用 此次新增的24种本科专业,将在54所高校进行布点,其中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新增了大功率半导体科学与工程、智能海洋装备、电子信息材料、生物育种技术、生态修复学等专业。 https://content-static.cctvnews.cctv.com/snow-book/index.html?item_id=5014545139761633256
4.华东理工大学2024年招生政策热点问题华东理工大学2024年招生政策热点问题 1.华东理工大学简介 华东理工大学地处人文荟萃、海纳百川的国际大都市──上海,1952年建校,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建有研究生院,已发展成为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研究型全国重点大https://xxgk.ecust.edu.cn/2024/0524/c9670a167862/page.htm
5.教育部专场解读全面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加快专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向大家通报两个数据:12年来,我们新增本科专业布点数2.1万个,撤销或停招不适合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布点数1.2万个。我们开展了一场数量足够多、力度足够大的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今年,我们增设了国家战略急需专业布点1673个,撤销了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布点1670个,调整力度https://www.nbchs.net/37/5e/c2871a79710/page.htm
6.中共中央: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新华社受权发布《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着力加强创新能力培养。完善高校科技创新机制,提高成果转化效能。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https://cj.sina.cn/articles/view/5182171545/134e1a99902001tvna
7.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全文来了!(2024年1月1日)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推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下简称“千万工程”),从农村环境整治入手,由点及面、迭代升级,20年持续努力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创造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成功经验和实践范例。要https://www.meipian.cn/50mgo9i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