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抢在最前面终究会犯大错误的,没有足够的抗风险能力,经营就得稳健。
你为什么会有“敢为人后”的想法
在高速公路上开车最重要的不是要开得快,而是要安全和准时地到达目的地。“能否按时到达”是由你的计划决定的。如果一段路程以正常时速要开一个小时,而你只留了半小时的计划,那就只能开快车了,增加了风险。事实上,企业每天都在高速公路上飞驰,受到车型、车况、司机的水平、环境等很多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安全是第一因素。我们“敢为天下后”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企业的安全意识,也就是风险意识。企业最重要的是生存和发展,不在乎一、两个机会就能“暴发”起来,那样是不会长远的。
作为一个市场后入者,请你谈谈“后来人”的得与失?
我们进入一个市场时不会抢在最前面,在充分看清市场后,我们一般都以“后来人”的角色考虑是否进入。当你看到有市场的时候,你再来分析要不要进去,相对来说就有把握多了。
我认为任何一个产品,在刚出来的时候,其实没有人能确定它是不是真的有市场的。作为“后来人”,你可以分析它的市场有多大。而如果你是市场的开拓者,就根本没有办法知道。因为市场在没有成型的时候是不断地快速变化的,你的计划不可能预料到其中的市场变化。而当你面临一个相对成型的市场的时候,你就可以做一个清晰的强势、弱势、机会和威胁分析(SWOT)。在市场不明确的情况下,做SWOT分析是很虚的。
当然,作为“后来人”也要失去一些的东西,例如市场先机的丢失。当产品在成长期时,由于选购者相对来说比较赶时髦,从消费学的角度说,他的消费者剩余比较高,愿意花比较高的价钱去买新东西。“后来人”失去了这个机会,也就失去了初期的高利润。当到了成长期的后期或成熟期的时候,企业所能获得的就是平均利润,不会有暴利的进帐。如果你营销做得好,产品做得好,消费者认同你的话,相对来说会有一点点超额利润,但已经是很少的了。早期产品可能会有百分之几十的超额利润,但到了成熟期,这一超额利润就萎缩到百分之几了。
如何把握市场的进入机会?
“虽然其他企业看起来牌子很大,但是他们在这一方面投入的兵力其实是没有我们强,因为他们不可能把原来的市场扔掉,不可能把所有的资源扔进来。所以我们就有机会。"
此外,是否要进入一个市场与你所拥有的资源也有很大关系,能进入市场的前提是你有足够的可用资源,要有这种精力和资源进入新市场,上述的分析才有意义。如果你已经吃饱了,就算有再好的东西搁在那,你也吃不动。
“后来人”如何才能居上
我们后启动,却能领先市场,原因是我们在该行业中某些方面比竞争对手强大,我们在品质管理体系、内部管理体系、员工机制、营销能力,都找到长处的时候才会进去。例如,我们非常重视品质质量管理。现在步步高的品质管理顾问是一家台湾公司。我们用ISO体系做最基本的质量保证,推行全面品质控制体系。我们AV(视听)厂每年投入的培训是很多的,仅仅顾问费就达数百万,
归根结底,要成为成功的“后来人”,企业要具备的是综合素质。麦肯锡公司(Mckinsey&Company,Inc.)提出的“7S”理论(strategy、system、staff、structure、skills、style、superordinategoals)中,就没有说哪一个是最重要的,我很反对所谓的核心竞争力的概念。管理是个系统,要做到平衡,哪一样都不能少。我们把经营管理形容为一个木桶,一个木桶装有7块木板,哪块都不能短,但是哪块长了是没有意义的,这个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企业要进步、要持续发展,就要做到各方面都同步发展,这是最经济的。
“敢为人后”是否不利于创新?
创新不是盲目的,不是为新而新,其实很多人都没有真正地理解创新的意思。只要是别人没有的东西我有了,这叫创新?我认为不是。别人好的东西你应该去学,你学会了就是不容易。其实我们在产品创新上花的力气是很大的,我们通过不断创新来保证产品的领先。
但是我认为成功的企业都是相似的。国外的企业已经有了上百年的经营经验,其实基本上在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我们都能够找到很好的借鉴地方。其实应该把创新分成几个方面去看,比如在企业的理念上,我认为其实很难存在创新机会;在管理制度上,也很难的有创新机会。别人上百年的经营历史和所经历的风风雨雨,其实你能够花很大的精力去学,能够学明白就是一项财富。西方国家众多的企业经营经验都不一样,你找到一个合适自己的这其实本身就是一个创新。
“敢为人后”是否会影响企业的发展速度?
“敢为人后”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我们也有失败的时候。但是每当我们进入一个市场,我们是有“平常心”的,所谓平常心就是要看到机会,但同时也一定要看到风险,要清楚企业是否能够承受其中的风险。所以,对于我们来说,失败了也就是一个产品、计划的失败而已,对我们并没有产生根本的影响。我们并没有象赌博一样,全部一下子投进去,一旦失败,整个企业就陷入困境了。
你可能会认为我们很保守,但我觉得在中国盲目的追求发展速度和企业规模并不明智。在发达的西方国家,因为国家已经投入了很多钱建立了整套完善的外部经济环境体系,包括法律、银行、教育、文化、基础设施等。在这种环境里,企业的外部成本是很低的,企业到了一定的规模时总成本并不高。
中国的整个外部经济环境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外部成本很高,企业做得越大,总成本就会越高得厉害。所以在中国,大企业并没有竞争力,小企业在竞争中反而有优势。我们追求的是足够的最小发展速度,这里面的前提是“足够”,没有这个足够的发展速度,企业就没有办法发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