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多个角度对文化产业进行解读论文(通用5篇)

浅谈多个角度对文化产业进行解读论文(通用5篇)

一、文化化产业

当代社会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这已经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世界经济的走向,同时也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文化观念。文化产业作为经济和文化的结合物,自然也在相当程度上受到了全球化的影响,这在美国、英国、日本等文化产业大国的身上有突出的体现。有人将美国对世界文化的影响概括为“三片”,即“代表美国饮食文化方式的‘薯片’,代表美国文化特征的好莱坞‘大片’,代表美国现代信息科技文明的硅谷‘芯片’”。

二、文化产业化

人类诞生以后,在和自然界进行艰苦顽强的斗争中不断地改造着客观世界,同时也改造了人类本身及其群体组织,实现人从猿人到智人的转变,从原始群到氏族部落公社的转变,这个转变过程同时又是早期人类进行文化生产的过程,在文化生产的原始阶段,由当时原始的生产方式和经济形态所决定,所有人都是文化生产的主体,人们共同生产,共同消费。然而,剩余产品的出现和阶级的产生,使得文化生产的主体发生了分化,文化生产与消费发生了错位,大部分的文化生产者处于被奴役被剥削的地位,对文化产品的消费成了统治阶级的特权。文化消费具有了精英化、小众化的特质。文化生产主体的分化一方面反映了社会阶级分化的情况,另一方面又在客观上促进了文化生产的繁荣。

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使文化生产得以以较大规模进行并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传播,对于人类的文化生产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又使得文化消费迈出了走向大众的第一步。

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上半叶,以英、法、德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把人类社会推进了工业化时代,现实对文化生产提出了新的要求。工业化使得社会能为更多的文化生产者提供生活资料,从而使文化生产者的队伍不断壮大。工业化的大生产为文化产品的生产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文化生产得到了工业化的物质生产之强有力的支持。文化生产的规模和方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文化产品可以大批量的复制,从而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得以广泛的传播,这使得文化、科学和教育的普及成为可能。

确实,文化成为产业必然会失去一定的多样性,但这种负面因素只是矛盾的次要方面。文化的产业化、文化成为商品是人类的伟大进步,是人类的精神属性对物质属性的阶段性胜利。

人类天然的具有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属性。在人类发展的初级阶段,由于要面对自然、面对生存,首先得到满足的是物质需求,精神需求是被压抑的。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物质产品逐渐丰富,人类逐渐开始释放和关心自己的精神需求。人类的文化生产规模的一步步扩大,正是人类精神需求越来越得到重视的明证。而到了文化产业的时代,人类的文化需求越来越超越了其他的物质需求,人类第一次如此重视自己的愉悦体验和精神享受。

三、结语

前面对文化产业的两种解读相当于从共时性和历时性之横纵两个方向对文化产业进行定位:即在其他产业中加入文化的因素和直接将文化变成产业。需要明确的是,文化产业的这两个方面并不是截然可分的,甚至于是无法区分的。

摘要:体验经济注重消费者的体验,是生产技术和物质生活水平极大提高后,消费者需求转型升级,追求精神和心理满足的必然结果。它要求其经济提供物必须具备个性化、参与性、创新性。本文以此为背景反观济宁文化产业的发展,从深化文化旅游模式改革,增强消费者互动性,抓住消费群体兴趣点,吸引消费者注意四方面进行了一些思考。

关键词:体验经济;文化产业;文化旅游模式;济宁

1、什么是体验经济

第二,参与性。与农业经济提供产品,工业经济提供商品,服务经济提供服务的单向输出性不同,体验经济满足的是消费者精神和心理上的需要,美好体验的获得需要消费者的全程参与,需要通过消费者与所筹划事件之间的互动而产生。所以体验经济提供给消费者的应该是具有互动性、参与性的经历。

2、济宁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2.1丰富的文化资源

济宁作为孔孟之乡、运河之都,具有7000年的文明史,历史文化悠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富集区,以儒家文化为代表,运河文化、太白文化、水浒文化、梁祝文化、汶上佛教文化、微山湖红色文化、非遗文化等多种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包容,长期共存。济宁境内历史文化古迹众多,现有古遗址300处,古建筑群70处,古墓葬60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省级49处,市地级145处。曲阜、邹城市国务院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孔庙、孔府、孔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著名的还有邹城“四孟”(孟府、孟庙、孟母林、孟林)、嘉祥武氏祠汉画像石刻及济宁城区的太白楼、汉碑群等。自然景观众多,曲阜石门山被开辟为国家森林公园,邹城峄山有“岱南奇观”之美称。另外,还有水泊梁山、京杭大运河、微山湖等风景名胜[2]。

2.2文化产业发展取得的成果

3、济宁市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3.2传统文化产业与新兴文化产业之间发展不平衡

目前,文化产业的效益主要来旅游、工艺品、餐饮、住宿等传统文化产业,修学培训、动漫游戏、演艺娱乐、影视传媒、数字艺术等新兴文化产业占份额较少。2015年,代表文化新业态和热点行业投资的互联网信息服务行业和专业化设计服务两个行业分别完成投资0.3亿元和0.2亿元,投资完成量居济宁市52个文化产业行业中的第44位和45位,二者合计投资完成量仅占全市文化产业投资的0.2%[3]。

3.3文化产业创新创意缺失明显创新创意是提升

文化产品竞争力的关键,文化产业附加值高、产业链延伸潜力大,且具有极强的关联效应和融合形态。但目前,济宁还是以传统文化产业为主,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数字类、创意类产业占比过低,创意推动产业融合的作用还没有完全发挥,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突出,缺乏增长动力。

4、基于体验经济的文化产业发展思辨

4.1开发特色主题式体验,深化文化旅游模式改革,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

4.2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的应用,增强与消费者的互动性,促使整个文化产业更加聚焦“用户行为”

4.3抓住消费群体的兴趣点,大力发展动漫、传媒、娱乐、演出、影视、数字艺术等新兴文化产业

体验经济时代,消费者的兴趣点逐渐从消费后转移到消费过程、甚至产品生产过程中,传统文化产业以静态展示、呈现为主的消费方式对消费者来说正渐渐失去吸引力。与此相对的,动漫、传媒、娱乐、演出、影视、数字艺术等新兴文化产业因其更紧密的科技融合度,更多元化的表现方式为消费者开拓了更广阔的体验空间,从而更能够激发消费者的兴趣。因此,应该加大对新兴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降低准入门槛,加强金融服务,鼓励民营资本和外商投资进入文化领域,加快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发展,用现代科学技术创新传统文化产业,催生新的文化业态和项目,推进产业结构的升级改造。

4.4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数字化内容产业,吸引消费者注意,增强文化产品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美]约瑟夫派恩,詹姆斯吉尔摩.体验经济[M].夏业良,鲁炜,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2]济宁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济宁调查队.济宁统计手册-2009[Z].2009.

[3]济宁市统计局.从文化产业投资分析打造济宁文化强市之策[EB/OL].

[4]张晓明,胡惠林,章建刚.2005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一、大力培育少数民族文化品牌,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优势产业

近年来,全国各省市都在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道路。民族地区如何把少数民族特有的民族文化挖掘出来,坚持民族化特色,是发展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根本路径。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在悠久的历史长河里,各民族流传下来大量优美动人的传说、神话和史诗;创造了众多美妙的音乐、舞蹈和绘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流传下来很多具有实践意义的科学典籍;少数民族的建筑雄伟壮观,极富民族特色。民族地区原生态的自然风景、丰富多彩的民俗民风以及动人的歌舞等都是珍贵的文化资源,更是文化产业发展得天独厚的优势。我国的云南、贵州、内蒙等很多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就很好地开发和利用了这些极具特色的文化资源,其民族文化产业获得了一定的发展,民族文化也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传承。比如《草原传奇》、《印象刘三姐》、《云南印象》和《多彩贵州风》等典型实例,既丰富了当地老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又极好地促进了少数民族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当前保持民族文化的延续性、增强文化生命力的有效措施之一就是走产业化发展道路。

二、紧密结合时代发展的需求,创新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方式

(一)更新观念,激发文化企业的`发展活力

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应该依托本地区极具民族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在做好传承和保护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社会特点和时代发展需求,不断进行发展方式的创新。一直以来,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形成的固有观念成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羁绊。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和文化体制改革的步伐和改革深度是紧密相连的,一个地区要想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就要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对于少数民族地区,在文化发展方面有时难免会有保守观念伴随,一些文化企业的发展也是传承计划经济的发展观念和模式,不能大胆迎合市场进行创新。文化企业应改变文化发展方面的固有观念和落后思维,要尽快根据市场形势和要求,建立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企业管理方式和发展模式,要根据市场需要创新研发文化产品,加快现代文化市场主体的培育,促进文化企业加快发展。要大力培养骨干文化企业,全力支持大企业做大做强,适当鼓励小企业不断发展。同时,要加快文化中介机构的发展,建立规范的文化行业协会,使文化市场获得更好的循环发展。

(二)重点支持创意与科技的结合

(三)创新投融资方式,促进投融资主体多元化

三、创建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实施少数民族文化产业人才策略

(一)突破人才瓶颈,创建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

文化产业是可以把人才、创意统一于一体的行业,当前我国文化产业人才资源整体不足,尤其是在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创意人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都很短缺。首先,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要根据本地实际善于发现人才,使用好、培养好人才,形成产业发展与人才成长的良性互动,使人才成长能推动产业发展,产业发展能带动人才成长。其次,要研究文化创意人才成长环境和规律,为文化创意人才提供更适于创业的发展空间。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创意人才尤其稀缺,政府及用人单位要积极打造有利于发挥各类文化产业人才智能的人力资源生存环境,要善于把一些基础性的硬环境建设与软环境的氛围营造有机结合起来。第三,要采取流动和柔性的人才政策,以吸引各类文化产业需要的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实用型人才,建立公平公正的人才管理机制;要坚持重艺又重才的人才培养原则,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文化企业特需的人才政策,尤其是要注重资助和培养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二)逐步完善人才教育培训机制

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依托,文化产业要取得长足的发展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来支撑,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日益紧密,教育发展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后劲。少数民族地区要逐步形成专门的文化产业人才培育机制,大力开展文化产业需求的各层次人才教育和培训。在人才培训策略方面,既要积极培育适合民族地区发展的本土文化人才,又要善于引进本行业领域的尖端人才。与此同时,人力资源的绩效管理机制要及时建立起来,实现文化产业各层次、各类型人才的合理配置,发挥文化产业专业人才的最大潜能,为高端人才打造适宜的生存空间,为其他各类专业人才打造适宜的成长空间。同时,做少数民族文化产业人才培育工作,一定要处理好人才对外引进与内部培养的关系。在内部人才培育方面,要认识到现有民族文化产业人才是民族地区文化发展的主力军和推动者。为稳定人才,要尽力为现有人才队伍改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并注重舆论引导,在当地形成人才强业的共识,通过优化配置、培养提高等手段充分发挥人才的才能和作用。在外部人才引进方面,可以通过聘请专家顾问、召开研讨会、举办学术论坛等形式,根据本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重点引进外部人力资源,逐渐形成具有影响力的文化人才队伍。

(三)注重调节人才结构与人才规模的关系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动文化的繁荣发展,需要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培养文化产业人才,加强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要根据文化产业的发展需求,加大人才队伍的规模建设。同时,还要注重文化产业领域文化专业人才和尖端领军人才的培养,要根据基层和文化企业需求调整文化产业人才结构。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近年来从事文化产业工作的人员增加很快,但人才供应与需求结构不平衡。现实情况要求文化企业在进行人才队伍培养和建设时应处理好规模与结构的比例关系。要突出高层次专业文化人才培养,同时又要兼顾各个方面的人才培养;要不断壮大服务基层的文化人才队伍,又要选拔各方面的尖端文化人才,力求做到文化人才队伍在专业结构、年龄、市场需求等各角度的合理使用,使人才层次分布、人才类型与文化产业布局和文化发展方向协调一致。

四、注重文化产业集群建设,培育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增长极

产业集群是相互联系的企业及相应机构组成的有机整体。在产业集群聚集区里,人、财、物的流动性使资本、劳动力、技术等资源根据市场需求得到有效调配。产业集群内的企业一般具有规模化、专业化的特点,聚集性使企业的交通、交易成本大大降低,而企业对市场变化的应对能力、化解风险能力有所增强。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在文化产品的开发、销售上具有明显的集群化特点,建设产业集群也成为文化产业行业参与市场竞争、提高自身实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挖掘产品特色是提高文化产业的竞争力的主要手段,通过发挥各民族文化的比较优势,在特色的基础上培育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文化产业集团,通过建设中心文化区域带动周边区域文化产业发展。

五、拓宽视野、面向世界,加强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对外交流

(一)促进少数民族文化走向世界要以文化产品为媒介

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必须要有面向世界的视野与胸怀,把文化精神体现在文化产品中,以文化产品为媒介,通过出口产品带动少数民族文化的宣传,是少数民族文化走向世界的有效途径。比如,可以对有历史积淀的文化产品进行复原开发,每个民族都有历史文化遗址、民族服饰等文化的载体,这类文化产品原来就存在,历史悠久、深入人心而且有神秘色彩,人们比较感兴趣;还可以对民族歌舞等原有民族文化进行创新,然后通过网络、电视等现代化宣传媒介广泛宣传,使优秀传统文化合上时代的节拍,通过现代手段得以传承。

(二)以链促销,走国际营销分工体系

为更好地弘扬民族地区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获得更多经济利益,少数民族地区要鼓励文化产业突破国内文化市场营销,走向国际市场。地方政府初期可以组织文化企业参加一些会展、博览会等,为优秀的文化产品搭建展示平台。当产品在国外有一定的市场和认可度时,可以直接在国外把文化产品的市场营销、生产制作联成一体,使生产和营销形成一条产业链,以增强产品竞争力。少数民族文化也可以通过与国外文化企业合作的形式,直接在国外编排演出,直接推广营销,推动文化传播,弘扬民族文化。

(三)打造大型文艺活动,构建国际交流平台

通过开发精品文化资源,举行一系列文化活动,向世界推广少数民族文化产品,展示文化魅力。近年来,内蒙古的草原文化、敖包文化、马头琴文化,云南地区白族的三月街、彝族的火把节、傣族的泼水节等都开发得比较成功。少数民族地区通过对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可以带动民族地区整个文化产业走向国际,增强其他国家对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了解,增强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一、视角的选择

首先,比较优势理论一般是从静态角度来分析一个区域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以及资本、技术等存量状况,进行比较优势分析能够清晰地认识到区域在某些范围内所具有的差异性及有利因素,有利于区域挖掘和利用本地区优势,增强区域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其次,文化产业以文化资源为依托进行,文化资源是一种动态的、非独占的、可再生的精神财富。一方山水,一方人文,一个地方的独特之处就是这个地方的主要财富。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一样,都遵循市场运行规律,所以比较优势理论可以作为区域制定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理论依据。第三,文化产业大部分集中于知识型和技术型产业。传统文化技术和现代科学技术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载体和动力,文化创新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因此比较优势理论能够对区域发展文化产业进行科学指导。第四,文化需求是文化产品生产的原动力。各个区域的经济水平和发展方向不同,所以产生的文化需求也不一样。利用比较优势理论分析各地需求状况,了解本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资源特色,因地制宜制定合理的发展战略,可以避免目前各地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同质化现象。

二、池州市文化产业的比较优势分析

池州市拥有156万人口,占地面积约8272平方公里,地处长江经济带,是安徽“两山一湖”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池州市蕴藏着丰富的文化资源,与开发高新技术产业相比,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1.资源优势

(1)丰富的自然资源。池州市位于长江下游南岸,与芜湖市、黄山市、安庆市相接壤,是重要的滨江港口城市,同时也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城市,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池州市主要以山区、丘陵为主,河湖交错,堪称华东沃土、江南奇葩。池州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拥有极其丰富的生物资源,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7%,建立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牯牛降和升金湖。池州市是安徽重点保护林区,蕴藏着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其中有罕见的植被物种,例如红豆杉,香榧、黄山木兰、猬实、银鹊树等,全市境内国家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69种,占全省的77%。池州市优良的生态环境为其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2)深厚的文化资源。池州市拥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积淀,其设州置府始于唐武德四年,迄今已有近1400年的历史。池州历史文化丰富多样,个性鲜明。一是诗文化,池州有“千载诗人地”的美誉,李白、苏轼、杜牧等众多文人雅士都曾驻足寻芳,留下了“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等脍炙人口的诗篇。二是宗教文化。九华山是全国四大佛教圣地之一。它不仅风光秀丽,而且佛教文化博大精深,拥有僧尼千人,寺庙百座,是著名的国际性佛教道场。三是多彩的戏曲文化。青阳腔、罗城民歌、贵池傩戏、石台目连戏等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尤其是贵池傩戏,始于母系社会,被誉为“戏曲活化石”,具有浓厚的区域文化特色。另外还有历史悠久的茶文化,其中以九华山佛茶、石台天方茶叶最为有名。

(3)人力资源是文化产业能够顺利运行和发展的关键因素,丰富的人力资源是发展文化产业的优势所在,只有人力资源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才能更好地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虽然池州市具有良好的文化资源,但是人力资本明显不足,尤其是高层次人才资本。池州市文化产业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偏低,人才结构不均衡。党政人才学历结构本科大约占27%,大专占51%,尤其在企业单位,本科学历的人才只有10%左右。另外,高校毕业生也纷纷通过各种途径留在外地工作,导致池州的人才大量流失。从以上可以看出,池州市人才比较缺乏,特别是创意、管理类高级专门人才比较缺乏,这也是制约池州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2.技术条件

迈入社会信息化时代,文化产业的发展与技术的结合已经成为一种趋势。目前,池州市工业化水平低于发达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但是文化产业区别于其他产业的一大特点,就是文化的传承。虽然池州市现代技术水平不高,但是在传统技术以及表现上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池州市是历史名城,传统的技术水平相当高,区域性的民族特色也非常明显,例如青阳农民画,以其独特的构图与选题,秉承了中国画艺术基本特征,具有丰富的欣赏价值。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了高新技术与文化产业的结合,池州的文化产业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想要获得长远的发展,还必须与创意、技术结合起来。因此,在技术方面,池州市要扬长避短,取长补短,以此来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3.消费需求结构

池州市近几年经济发展迅速,2011年实现GDP417.45亿元,人均29471元,人民生活已达到小康。尤其是近几年,池州市居民消费的热点不再是生活必需消费,文化消费的比重逐渐增加。2012年,池州市农村人均收入8753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385元,年均增长13%。城乡居民收入的稳定增长是拉动消费的基础,也是决定消费能力的根本因素。另外,池州是一个生态城市,环境优美,旅游消费需求旺盛。2012年池州市国内旅游收入达2619000万元,比上年增长28%;接待国内旅游人数2104.2万,增长34%;2012年实现国际旅游外汇收入24768万美元,增长57%,接待入境旅游人数约43万,比上年增长23%。池州市巨大的消费潜能,为池州市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稳定的市场。通过上述对池州市文化产业比较优势的简单分析,可以看出,池州市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是池州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所在,但同时人力资源的'短缺、技术条件薄弱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文化产业的开发利用程度,关键就在于创新、管理能力的强弱。因此,其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就必须要结合本地区特色,优先发展优势产业,重点提高人才素质,发展本地区经济,从而推动文化产业的繁荣。

三、池州市发展文化产业的主要举措

1.扬长避短,优先发展优势产业

2.树立文化品牌,增加品牌知名度

文化品牌具有明显的马太效应,通过有力的制作和宣传,提高品牌知名度,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只有建立属于池州的文化品牌,才能更好地体现池州的文化精神,扩大池州文化的影响力,推动池州文化产业的大力发展。纪录片《大黄山》,展现了黄山奇特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扩大了黄山的品牌影响力;电影《阿诗玛》则通过古朴浓郁的民俗风情与优美自然景观的交相辉映使云南石林家喻户晓。历史和大自然赋予了池州厚重的自然文化资源,经过多年开发与经营,目前,池州拥有三大文化品牌:一是因佛教圣地而蜚声中外的“九华文化”;二是因杜牧的《清明诗》而闻名的池州“杏花村”;三是以优美的自然生态和独特的民俗风情为代表的“生态旅游业”。利用这些有利条件,池州市将这些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品优势,重点开发特色文化产品,并通过各种途径进行传播,树立池州的文化品牌。例如,正在筹备的大型山水实景表演“印象九华”,将旅游与文化完美结合,会大大提升池州的文化品牌,扩大池州的影响力。

3.积极引导消费,扩大文化市场

4.整合资源,合理规划文化产业

5.培育高素质人才,提高人力资源优势

一、安徽文化产业和文化消费现状概述

从城镇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增长速度来看,安徽呈现出较快的增长势头,从2008年的526.7元增至2013年的956.03元,年均增长率为16.3%。从文化消费支出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来看,也有明显提升,从2008年的5.53%逐年增加到2013年的7.04%。安徽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水平在中部六省具有一定比较优势。数据分析显示:2007—2011年,安徽省城镇居民年均文化消费年长率为14.2%,仅落后于河南,处在中部地区第二。安徽城镇居民平均文化娱乐用品支出从2007年的259.91元逐年增至2012年的413.61元,在中部居于第三位,高于河南、湖北和江西。农村居民平均文教娱乐支出从2007年的283.17元逐年增至2013年的376.66元,2011年仅落后山西,处在中部地区第二。

二、安徽省居民文化消费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安徽城乡居民文化消费虽呈现出增量趋于加速、产品趋于丰富、服务趋于多层等良好态势,但也存在与全省城乡居民对文化消费日益增长的期求,以消费拉动文化发展的需求,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要求不相适应等状况。

(一)在消费总量上,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

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是反映居民文化消费水平高低和居民文化生活质量的综合性指标。根据国际经验,当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时,文化消费会快速增长,人均GDP接近或超过5000美元时,文化消费则会出现“井喷”。据统计,2013年安徽全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9038.87亿元,人均GDP已超过5000美元。理论上分析,居民文化消费应进入快速增长的“井喷”阶段,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从统计部门的数据来看,2012年和2013年安徽城镇居民的文化消费支出占全部消费比重均超过7%。2012年,居民文化消费总体增速为9.24%,小于12.1%的经济发展速度。

(二)在消费水平上,存在区域间、城乡间和群体间的不平衡

(三)在消费结构上,新兴文化消费发展不够

文化消费结构是指城市居民文化消费支出中各项消费资料的种类和比例关系,是反映一定时期内城市居民文化消费状况的重要标志。文化消费结构一般被分为较低层次和较高层次两种,前者是指娱乐性、享受性和消遣性的文化消费,后者是指发展性、知识性和智能性的文化消费。从近几年的文化统计年鉴可看出,安徽居民文化娱乐用品消费远低于文化娱乐服务消费,具体表现为看电视、听广播、阅读报刊杂志和上网是主流文化休闲娱乐方式,而涉足欣赏艺术演出、创意手工制作、绘画、收藏等文化活动的居民相对较少。从全省来看,城乡居民的文化消费品种还比较单一,消费层次整体不高,新兴文化消费发展力度有待增强。

(四)在消费供需上,有效供给矛盾突出制约安徽居民文化消费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较为严重的供需矛盾。从供给来看,近年安徽实施了文化惠民工程,不断增强文化产品供给能力,但安徽文化消费产品总量供给不足的问题并未根本解决,如一些乡村文化站、农家书屋、活动中心虽然硬件设施较为齐备,但存在着图书种类少更新慢、文化产品单一陈旧、文化活动匮乏等问题。目前,安徽县级电影院屏幕总数较少,全省不到一半的县有数字影院,远未满足县城及周边农村消费者的需求。从需求来看,部分文化产品超出了居民文化消费能力,特别是一些高雅的文化消费,如音乐、舞蹈、戏剧、美术、艺术品收藏等,在价格上都高于普通民众的心理预期。文化产品还存在结构性矛盾。政府推进文化消费的政策大多都集中于广播电视、书报杂志等传统文化产品,对新兴的文化消费需求呼应不够,对特殊群体文化需求重视不够。

三、推动安徽文化消费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增强文化产品供给能力

安徽文化产业发展要坚持以政策引路、用政策激励、靠政策支持,在认真落实中央政策的同时,借鉴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经验,研究制定具体政策,各市按照省里的规划,出台高水准、有特色的地方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促进服务业发展政策措施,在文化产业政策法规、公共服务平台、投资融资体系、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增强文化产品的供给能力,要进一步发掘安徽丰厚的文化底蕴,提倡创作体现徽风皖韵的原创性作品,制作既体现安徽特色又适合新媒体传播的文化精品,分类打造面向市场、面向全国的一流文化产品品牌、文化节庆品牌和文化园区品牌。同时,应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皖中、皖南等文化产业先发地区,可整合现有文化产业资源,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以实现产业集聚效应,推动产业做大做强。皖北地区城市应根据各自优势,建好文化产业园区、文化产品基地和文化旅游项目等文化载体,重点打造淮北洪庄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淮南志高动漫基地、亳州老子文化生态园、蚌埠星宇文化创意产业园、宿州神游天下动漫产业园等重点项目。

(二)发展新兴文化业态,培育多元文化消费主体

(三)健全公共服务体系,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环境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主要目的是完善文化消费的支撑平台,满足人们最基本的文化需求,进而帮助人们提升文化层次。同时,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等原则,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广覆盖、高效能转变。一方面,公共文化服务具有公益性,它决定了必须建立起同政府财力相匹配、同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相适应的投入保障机制。同时,还要积极引导社会力量通过资助项目、兴办实体等形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让服务多元化、社会化。另一方面,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性,决定了必须坚持向城乡基层倾斜。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解决城乡、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同时,要抓住新型城镇化建设这一契机,把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镇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交通建设等相互衔接,建设布局合理、便捷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四)细分文化市场需求,缩小城乡文化消费差异

首先,创新吸引文化消费的方式。在推行文化下乡、开展农业生产技能培训、举办反映农村生活符合农村居民喜好的演艺活动等基础上,还可以通过对农村居民发放“文化消费券”,免费让他们看书报期刊、电影、电子音像制品等新方式,吸引农村居民进行文化消费。

第三,依托农村文化资源,壮大农村文化产业。安徽历史悠久,民间文化资源非常丰富,不同地市农村文化产业发展都有可依托的本地文化资源,要把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和历史名镇、名村建设结合起来,与美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赋予新的时代元素。鼓励农民自办文化中心户、文化大院,组建农民文艺创作队伍,扶持民间职业剧团、农村业余剧团,让农民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

THE END
1.“提升行业形象推进品牌建设,提升服务质量”建议和策略“提升行业形象推进品牌建设,提升服务质量”建议和策略: 一、提升行业形象 建立行业标准与规范:明确行业的操作流程、质量标准和职业道德准则,确保所有从业者都能遵循统一的高标准,加强行业自律:成立行业协会或组织,监督和约束成员的行为,对违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开展行业交流与合作:组织行业内的研讨会、论坛等活动,促进经https://m.163.com/dy/article/JJ5CF0GF05568TAL.html
2.浅谈品牌建设“六要素”浅谈品牌建设“六要素” □ 刘年生 品牌建设通常是指一系列从事品牌培育、壮大,以提升品牌形象、品牌价值和品牌认同等为主要内容的相关活动和工作。品牌代表质量水平高低和综合竞争力的强弱,是市场的重要资源。为此,推进品牌建设、走品牌化发展之路,是政府、企业或组织、区域发展的现实需要和客观要求。在实际工作中,把握https://www.cqn.com.cn/zgzlb/content/2022-05/31/content_8826126.htm
3.浅谈茶饮品牌建设策略茶饮品牌建设策略是茶饮企业成功的关键所在。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茶饮品牌建设策略: 1. 建立品牌形象:茶饮品牌的形象建设是茶饮企业成功的重要因素。企业需要积极构建自己的品牌形象,包括品牌定位、品牌文化、品牌口号等等,力求让消费者对品牌产生认同感和信任感。 http://www.yl1001.com/article/5501682647965652.htm
4.浅谈中小企业如何进行品牌网站建设?品牌建设与资金分不开,提到品牌人们往往联想到大量的资金投入。一般来说,开展一次品牌活动,要准备数十万甚至上千万活动费用。但对资金紧缺的小型企业而言传统的品牌建设方式并不适合。小企业如何以低成本建立品牌知名度?海外营销专家四海商舟创始人周宁建议中小型企业可以通过 https://www.znbo.com/faq/878.html
5.浅谈渠道代理商的通路品牌建设现代管理资讯浅谈渠道代理商的通路品牌建设 谈渠道,可能大家都知道,说通路,估计很多人却不明白。什么是通路?通,含义就是畅通无阻的意思,路则含有道路、渠道的意思。通路就是将产品从制造者转移到消费者的过程,而参与这个交易过程的所有厂商即构成了所谓的通路。也称之为“营销通路”或“配销通路”,这个名词在国际化营销中尤为https://m.lab168.com/news/show-32707.html
6.浅谈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雇主品牌建设1、 浅谈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雇主品牌建设 赵雅琪摘 要 雇主品牌是在产品企业形象品牌和产品品牌之后出现的第三大品牌,逐步成为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新趋势。本文首先解释了雇主品牌的含义,分析了雇主品牌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设雇主品牌的几个建议和方法。关键词 员工招聘 雇主品牌 发展建议随着社会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169602787.html
7.浅谈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雇主品牌建设人力资源论文论文网人力资源论文频道浅谈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雇主品牌建设论文https://www.lunwendata.com/thesis/2018/130555.html
8.浅谈党校廉政文化品牌建设**市委党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思想为指导,充分发挥文化的引领、熏陶和聚力作用,着力打造“清廉课堂”,持续推进“清风党校”廉政文化品牌建设,切实发挥好党校作为风清气正学府、党性锻炼熔炉和全面从严治党窗口的重要作用。 强化党章党规党纪教育。 全面突出主业主课,加强党性教育顶层设计,进一步强化理论教育和https://www.gwy101.com/Article_Show.asp?ArticleID=175336
9.浅谈吉林经济新闻的品牌建设摘要:近年来.国家深入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快速推进.泛珠三角合作日趋步入正轨并正取得着令人振奋的成绩。多区域合作与发展使吉林正面临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吉林经济新闻应加强自身的品牌建设.通过积极的对外宣传,使其他地区对吉林省有更多的了解和支持,让经济新闻更好地发挥为吉林经济发http://m.qikan.cqvip.com/Article/ArticleDetail?id=29826927
10.石首网站建设浅谈解决品牌营销型网站垃圾内容应客网石首网站建设|浅谈解决品牌营销型网站垃圾内容 随着百度等搜索引擎对内容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很多站长都知道如今做垃圾网站是真的不赚钱。很多时候一个垃圾网站刚刚有了起色就被打入深渊,要么就被贴上存有恶意内容的标签,这样的网站自然不能够获得利润。但是随着百度等搜索引擎以及安全类的软件对网页内容具有一定的智能化,http://www.shyingkewang.com/shishou_jzcs/7113.html
11.浅谈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本文旨在了解企业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重要性,在创建过程中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围绕存在的问题,从抓好班子建设、品牌建设、阵地建设、载体建设,从而强化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氛围营造、品牌效应以及丰富活动内涵提升创建水平四个有效途径提出解决对策和方法措施。 https://www.fx361.com/page/2020/0723/6896325.shtml
12.浅谈安全漏洞管理平台建设思路将资产和漏洞数据对内部的统一安全管理平台开放,提供为统一安全管理平台输入资产和漏洞相关数据的能力;第二:可扩展的漏洞源接入,接受所有品牌和各种类型来源的漏洞数据,包括漏洞情报、漏洞扫描器、基线检测、代码审计、灰盒检测工具、风险评估、渗透测试、众测、企业SRC等数据。第三:“一中枢、多中心”架构,建设“一https://www.secrss.com/articles/33394
13.汽车品牌论文在上文,笔者也有提及,和短暂的利益相比较,汽车品牌才是企业发展的最为重要的资源。随着国外一些汽车品牌的介入以及我国汽车发展逐步成熟这一过程,人们对于品牌的认知越来越深入。但是,对于经营者来说,还是侧重于对短暂利益的关注,对品牌建设还不够重视。所谓的品牌,通俗讲就是消费者对汽车总体的优劣的最终评价。而消费https://www.youfabiao.com/fanwen/21793.html
14.浅谈如何加强职业荣誉建设构建荣誉体系激发队伍战斗血性,不断擦亮浅谈如何加强职业荣誉建设、构建荣誉体系 激发队伍战斗血性,不断擦亮标兵品牌荣誉作为贡献的象征和功绩的标志,一直被人赞美和向往。任何一支富有战斗力的队伍,莫不崇尚荣誉、渴望荣誉、珍惜荣誉。消防队伍的荣誉建设,关系到理想信念的树立,关系到战斗意志的培育,关系到争先创优积极性的养成,是鼓励全体指战员追求进步和成长https://www.wm114.cn/wen/236/4712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