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并非是一条简单的排名新闻。请再看以下两组数据:
2023年全球亿万富豪榜总数连续第二年下滑,已经减少115位,总财富也下降了5000亿美元。
科技行业富豪损失2000亿美元,其中前世界首富贝索斯、马斯克首当其冲。
这呼应了经济增长放缓乃至停滞,科技行业的“龙头效应”失效的全球大背景,而法国的奢侈品企业凭借极致的产品和品牌力,似乎真正在穿越周期。
众所周知,法国拥有着全球影响力最大的奢侈品产业。英国品牌评估机构“品牌金融”发布“2022全球高档和奢侈品牌价值50强”排行榜显示:50个高档和奢侈品牌总价值2478亿美元。其中,12个法国品牌价值969亿美元,占比第一,达到39.1%。
这不就是中国的短板所在吗?
奢侈品本身是一个意义含混的词。什么样的商品算“奢侈品”?取决于一定时期、一个地区的居民平均收入水平。
比如中国的六七十年代,“三转一响”(海鸥牌手表、飞鸽牌自行车、牡丹牌缝纫机、长城牌收音机),就是“奢侈品”。八十年代,冰箱、彩电和洗衣机,也是“奢侈品”。它们在今天已经变得普通。
在中国,奢侈品品牌其实很大程度上应该与高端品牌划等号,代表着用料精良、极致打磨的产品,长期沉淀、维护苛刻的品牌。(事实上,在法国,没有所谓“奢侈品行业”的称呼,官方称谓叫精品行业联合会。)
随着2019年,中国人均GDP破1万美元,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29.3%,首次低于30%,越来越多人不满足于只满足生存所需的商品消费,而更渴望极致的产品及品牌体验,满足审美和精神愉悦。
如今中国人消费了全球三分之一的奢侈品。用知名时尚人士洪晃的观点:这表现了“中国人对文化的饥渴。”
在今天的各行各业,呼唤中国高端品牌的崛起。它们不需要立刻被大部分人消费得起,但可以起到一种标杆效应,并且带动着整个产业链的进步,最终推动行业普惠到每个人。比如手机、汽车行业的发展便遵循这一点。
有人可能说,中国古代皇室也孕育发展了一个“奢侈品”产业。我们今天似乎可以在市场上体验许多以前专供古代皇帝的商品。
但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法国国王允许甚至希望臣民模仿自己,以形成一种隐形的政治影响力,因此奢侈品的受众较广,而中国皇帝则不允许臣民模仿皇室,奢侈品的受众较窄。
最根本的不同在于,产业或者企业的延续性。比如,爱马仕在1837年开始做包,延续至今;LV在1854年做旅行箱,延续至今;香奈儿在1910年开始做衣服,延续至今;迪奥1947年开始做衣服,延续至今。
龟龄集皇室养生至宝
龟龄集始于嘉靖,迷于万历,珍于康熙,兴于雍正,盛于乾隆,是明清两代十余位帝王秘享的养生至宝。国家第一历史档案馆解密的文献档案中,有多位皇帝赏赐王公近臣龟龄集以示恩宠的记录,以及过问龟龄集库存、炮制等情况的记载。中国科学院陈可冀院士《清宫医案研究》记载,乾隆“不可一日不服”龟龄集,将之奉为御用六大补品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