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两个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合并成立了青岛电冰箱总厂,并由当时担任青岛市家电公司副经理的张瑞敏出任厂长。
然而,当张瑞敏带领着新的领导班子来到青岛电冰箱总厂时,却发现电冰箱总厂已经身背147万元负债,产品滞销,许多工人都想着离开。工厂里也是臭气熏天,工人们想来就来,想走就走,有些工人还把木头窗户卸下来,围着烤红薯。
为了改变当时的局面,张瑞敏先是从规章制度着手,制定了“青岛电冰箱总厂劳动纪律管理规定”。一开始,经常有工人违反规章制度,张瑞敏直接从重处罚,让工人们对制度开始重视起来。随着制度的严格执行,工厂的情况开始好转,没有人迟到早退,工人们也有了生产积极性,工厂开始向好发展。
中国电冰箱市场在1984年开始进入迅速扩张时期,从1983年到1988年,中国电冰箱销量从25万台迅速扩大到了733.5万台,年增长率高达96.6%,几乎每年翻一番。同时,中国电冰箱产能也急剧增大,产量从18.8万台上升到了757.6万台,年增长率高达109.3%。
当时,张瑞敏认为中国电冰箱市场品种繁多,竞争激烈,因此为青岛电冰箱总厂提出了“名牌战略”计划,而“名牌战略”的开端,则是著名的“砸冰箱”事件。
二、多元化战略
三、全球化品牌战略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国的“三大件”是手表、自行车和收音机,八十年代则是冰箱、彩电和洗衣机,到了九十年代,变成了空调、电脑和录像机。可见,空调是三大白色家电里最晚普及的,也意味着增长潜力最大。随着房地产的发展及城镇化推进,城镇家庭对空调的需求超越了冰箱和洗衣机。
四、白色家电第一品牌
在网络化战略阶段,海尔还于2015年向外界发布了在智慧生活领域的整体战略规划,包括了七大智慧生态圈场景,涵盖旗下电冰箱、热水器、空气设备、娱乐设备等多门类产品,希望为用户提供完美的智慧生活体验。
2018年,海尔在德国法兰克福交易所上市,发行定价为1.05欧元,成功发售了3.04亿股股票,总募资净额为2.78亿欧元,约等于人民币22.12亿元,成功进入了欧洲资本市场。
2020年,海尔将原1997年在港股上市的海尔电器私有化,转为非上市公司,之后又通过新发行H股的方式吸收合并了海尔电器的全部股权,使得海尔实现了集团整体业务板块在港交所上市,解决了原有复杂内部交易、产业链运营效率较低等问题。同时,海尔的赴港上市,也成为了首家在上海、香港、法兰克福三地上市的公司。
从2019年开始,海尔开始实行“生态品牌战略”,并于2020年9月推出了名为“三翼鸟”的首个场景品牌,提供阳台、厨房、浴室、全屋空气、全屋用水、视听等智慧家庭全场景解决方案,同时还依托海尔智家体验云平台,连接用户、企业、生态方,创造因需而变的个性化方案。
借助着三翼鸟,海尔也成功打破了产业和行业的界限,开辟从卖产品到卖场景的新赛道,实现了从产品销售到服务延伸的转变。如今,三翼鸟已落地了超过2900家体验中心,覆盖中国9成以上省份,并开始走向海外市场。2023年,三翼鸟场景销售额51亿,定制落地方案超8万套,已经为41.3万家庭带来定制智慧生活方案。
不过,在2023年,三翼鸟APP却因涉嫌强制、频繁、过度索取权限,被工信部通报并要求整改。可见,三翼鸟作为一个新兴的场景品牌,无论从定制化水平,还是品牌经营、运营管理等诸多方面,仍然处在初级阶段,海尔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023年,海尔业绩持续稳定增长,全球收入3718亿元,同比增长6%,全球利润总额267亿元,同比增长6%,连续15年蝉联全球大型家电品牌零售量第一,也是公认的白色家电第一品牌。现在的海尔,在全球拥有35个工业园、143个制造中心、126个营销中心,全球销售网络遍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正朝着“成为全球领先的美好生活和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服务商”的战略定位而前进。
《中年的海尔,回望过去与展望未来》
《海尔智家赴港上市,成首家在上海、香港、法兰克福三地上市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