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白电企业,海信家电:新起点新征程,多元化布局打开成长空间

1、三十载成就全球知名品牌,三大业务布局开拓创新

海信家电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信家电”)前身为1984年创立的广东珠江冰箱厂,1992年12月改制为股份公司,1996年、1999年分别于港交所、深交所上市,海信家电乘改革开放的东风迅猛发展,并通过收购广东科龙及海外品牌规模进一步扩张,现已成长为全球知名白色家电制造企业。

公司主营业务涵盖冰箱、空调、家用空调、冷柜、洗衣机、商用冷链、厨卫等电器产品的研发、制造和营销。

21年20公司完成了对三电公司的并购,实现向汽车空调压缩机、汽车空调产业拓展。

公司的业务可分成以下三类:

暖通空调业务:海信日立央空为主,积极创新。

自2019年Q4海信日立的央空业务并表,海信家电暖通空调业务贡献公司的主要营收,21年20,公司空调业务营收304.0亿元,同比增长30.00%,占比营收49.75%。公司的暖通空调业务坚定执行“做高质量的好产品”战略,积极践行ESG发展理念,持续推进家电智能化战略。

公司以空调业务为主,形成了以多联机为主,水机、风冷末端、空气源热泵为辅的产品结构,21年20公司推出了行业首款场景空调——海信空调Ai家系列,实现了AI技术应用在央空领域的新突破。

家用空调方面,公司主要聚焦新风产品,例如海信春风系列新风空调以“丘陵柔风科技”满足客户多维度的舒适、健康需求。

冰洗业务:面临结构转型,智能高端破局。

海信家电以冰箱业务起家,随着冰洗市场逐步向换新为主的存量博弈阶段,海信家电在转型阶段坚持差异化的多品牌运营战略,以高质量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21年20海信家电推出真空保鲜冰箱、容声WILLSPACE超空间系列冰箱、“离子蒸烫洗”系列S60产品、G30热泵干衣机等智能化、高端化产品。

21年20,公司冰洗业务营收230.2亿元,同比增长23.03%,占比营收34.32%。

汽车空调压缩机及综合热管理业务:借力三电控股,拥抱新能源车浪潮。

2、八大品牌并驱,内外销齐发力

海信拥有八大品牌,实现多元产品覆盖,也海外市场开拓上取得良好成绩。

海信家电于1992年旗下拥有“科龙”和“容声”两大品牌,主营冰箱的生产销售业务;

2010年,海信集团将旗下白电资产全部注入公司,自此海信家电新增“海信”品牌,主营业务新增家用空调和洗衣机等多元白电业务;

2018年,海信家电收购“约克”中国区空调业务并注入海信日立,同年并购欧洲家电巨头“古洛尼”以拓展海外市场,古洛尼旗下“ASKO”品牌也极大推动了海信家电的高端化转型;

2019年,公司受让股权成为海信日立控股股东,同年海信日立并表海信家电;

21年20,公司收购日本三电控股,正式布局汽车空调压缩机及综合热管理业务。

3、混改释放活力,海丰助力、产业协同

海信集团成立于1969年,拥有海信视像(600060)、海信家电(000921)和三电控股(6444)三家在上海、深圳、香港、东京四地的上市公司。

21年20,海信实现营业收入1755亿元,同比增长24%。海外收入725亿元,同比增长32%;自主品牌占比超过80%。

2018年7月,海信将产业相近、技术相近或业务模式相近的产品公司进行整合,实现资源与管理共享,提高运营效率,在海信集团公司下面成立三个产业集团:海信电子信息集团、海信家电集团和海信智能科技集团。

年20205月,海信集团深化混改拉开帷幕。

海信集团以海信电子控股为主体公开挂牌、增资扩股,引入具有产业协同效应、能助力海信国际化发展的战略投资者青岛新丰,青岛新丰与海信电子控股签署了增资协议。具体混改方案及混改前后公司股权结构变化如下:

海信集团混改之后,海信电子控股变更为无实际控制人,股权结构更加多元和市场化。

具体内容包括:

(1)海信电子控股不存在任何单一股东(含一致行动人)持股比例超过30%,或可以控制海信电子控股超过30%表决权。

(2)海信电子控股不存在任何单一股东(含一致行动人)决定董事会半数以上成员的选任或依据所提名董事控制董事会的情形。海信电子控股董事会由九名董事组成,其中海信集团公司推荐两名董事候选人,战略投资者青岛新丰及上海海丰推荐两名董事候选人,董事会过半数推荐一名独立董事候选人,其余四名董事候选人从现任经营管理骨干优秀成员中推选产生。

(3)各股东之间、各股东与海信电子控股之间均不存在一致行动的情形(除青岛新丰与上海海丰为一致行动人外)。

(4)国有股东对私有化控制海信电子控股拥有一票否决权。青岛新丰实际控制人杨绍鹏为海丰国际(香港主板上市公司,股票代码:01308,海丰国际与青岛新丰、上海海丰及其关联方合称“海丰”)的实际控制人,控制海丰国际51.74%的权益。

海丰是一家总部位于香港的以亚洲区为主的航运物流领军企业,并开始向非洲等亚洲区域以外市场加大拓展业务力度。其发展战略是以自营及轻资产模式为主,建立海陆一体化的物流渠道和设施,不断完善高频率、高密度的海上班轮网络,为客户提供量身定做的物流服务,并提供专、精、特、新的差异化服务。

截至21年2012月31日,公司拥有自有集装箱船舶68艘,租赁集装箱船28艘;经营74条航线,网络覆盖中国大陆、日本、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越南、泰国、菲律宾、柬埔寨、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文莱和马来西亚13个国家和地区的72个主要港口。

以运力计,截至21年2012月31日,海丰国际在全球集装箱航运企业中排名第16位;物流方面,海丰国际在中国青岛、上海、宁波、天津、大连,越南海防、胡志明,泰国曼谷、林查班,南非约翰内斯堡已建成经营堆场、仓储业务的物流园。

海丰作为海信电子控股的长期战略投资者,有助于海信电子控股进一步优化股权结构,改善董事会结构和法人治理结构,促使海信电子控股的股东大会和董事会的决策和运作更加市场化。

这也将为公司引入更加灵活的市场机制,激发公司活力、提升效率,借助与战略投资者的产业协同效应,加速公司的国际化发展战略,给公司带来更好的发展前景。

同时海丰在国际航运、仓储、物流服务方面的资源能够助力海信的国际化发展战略,本次混改也有助于海丰与海信在提供综合物流服务方面实现产业战略协同。

4、收入稳增长,利润端近两年多因素干扰产生波动

从公司经营业绩来看,在白电行业疲软的大环境下,海信家电2016年以来整体营收规模仍实现稳步扩张,营业收入由2017年304.3亿元提升至21年20的675.6亿元,五年CAGR达17.3%。

年2020和21年20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5.79亿元、9.73亿元,同比下滑11.97%、38.40%,主要原因系疫情冲击传统白电内销业务、海运价格上行、家电原材料成本大幅上涨,以及日本三电公司并表等影响。

从公司费用管理来看,21年20受原材料成本大幅上涨、海运物流及疫情波动等不利因素影响,海信家电持续强化提效降本工作。

公司近年来销售效率大幅提升,销售费用率从17年的14.25%降低到21年的11.36%,销售团队员工占比从17年的42.4%降低至21年的28.0%。

研发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研发费用率从17年的1.85%提升至21年的2.94%,技术团队人员占比从17年的13.24%提升至21年的15.61%。21年20公司收购并表三电控股,对其内部组织架构调整,导致管理费用率稍有提升,但整体仍处于较低水平。

分业务来看,2019年Q4海信日立并表后公司空调业务贡献公司的主要营收,其次为冰洗业务。

21年20公司暖通空调业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4.0亿元,同比增长30.00%,收入占比45%(-3.3pct),是公司最主要的业务;实现毛利率26.3%,同比下降3.7pct。

冰洗业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30.2亿元,同比增长23.0%,收入占比34.1%(-4.6pct);实现毛利率16.7%,同比下滑4.4pct。

其他业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3.4亿元,同比增长319.7%。实现毛利率15.5%,同比下滑5.4pct。

21年20以来的大宗原材料成本大幅上涨全面影响公司各项业务毛利率水平,公司21年20整体毛利率为19.7%,同比下降4.3pct。

分地区来看,海信家电在我国白电制造水平不断提升、海外需求加大的背景下,一方面向国际推广自主国产品牌,另一方面以收购进军海外市场,同时持续发力体育营销,积极拓展海外销售规模,外销业绩良好。

21年20公司外销收入231.6亿元,同比增长58.2%;内销收入376.0亿元,同比增长28.7%。根据产业在线统计,21年20海信空调出口销量为515.9万台,同比增长37.1%;海信冰箱出口销量为754.7万台,同比增长7.4%,冰箱出口额居行业第一。

盈利能力层面,公司21年20外销毛利率8.53%,同比下降0.7pct,内销毛利率29.3%,同比下降5.1pct。

5、原材料成本快速下行,盈利能力修复弹性大

公司传统的白电业务及空调的成本构成中,原材料占比较大,原材料成本通常占总成本的80%以上,原材料构成中,以铜、钢材、塑料、铝等为主(压缩机、电机等核心零部件的原材料构成也是以铜、钢材等为主),21年20一季度以来上游大宗原材料成本大幅上行,给公司盈利能力造成较大影响,毛利率层面21年20暖通空调业务毛利率26.3%,同比下降3.7pct,冰洗业务毛利率16.7%,同比下滑4.4pct;

净利率层面,公司21年20净利率为3.47%,较年20205.88%有明显下行,扣非后净利率为0.99%,较年2020的2.26%同样下行明显。

2022年以来,上游大宗原材料价格出行快速下行,同比增长幅度快速收窄,2022年2月份附近,塑料价格指数同比转负,钢材、铜也分别在4月和5月附近转负,当前铝价虽然同比仍为正,22年6月LME铝价同比增长5.1%,增长幅度也大幅降低且出现持续下行的趋势。

公司2022Q1的毛利率为18.53%,同比下降2.0pct,净利率3.12%,同比下降0.35pct;考虑到公司的生产备货周期,我们预计2022Q2公司毛利率和净利率的降幅将明显收窄或同比略有改善,2022Q3盈利能力环比及同比将有明显改善。

1、内销:推进高端化和产品差异化,增强竞争力

2022年冰箱内需受疫情冲击表现疲软,海信家电冰箱业务市占率稳定。

国内当前冰箱的保有率已达到较高水平,21年20城镇和农村每百户拥有冰箱量分别为104.2和103.5,国内冰箱市场由更新换代的存量市场为主。2022年以来,冰箱行业内销出货量走弱,1-5月合计出货量下滑6.8%,特别是4-5月受局部地区疫情反复影响分别同比下滑20.8%和9.9%。

海信冰箱内销出货量表现略优于行业水平,1-5月合计下滑4.7%,预计随着疫情得到较好的防控,终端需求将得到较好恢复。

海信家电冰箱业务通过“容声”和“海信”品牌进行,市占率居行业前列,根据产业在线数据,海信家电冰箱内销市占率2020/2021/2022M1-5分别为11.2%、12.0%、11.3%,保持稳定。

价格层面,冰箱产品升级驱动均价提升的趋势明显,根据中怡康数据,2018-21年20多门冰箱占比分别为29.92%,33.96%,40.81%,43.94%,保持稳步提升,当前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对应2019-21年20国内品牌的产品均价分别为4077,4366,5058元,同样保持稳步提升,容声冰箱2019-21年20均价为3920,4269,4828元,和行业均价基本保持一致。

聚焦用户,产品升级,结构优化。

公司持续聚焦满足用户需求和提升用户体验,打造“超薄”冰箱精品,报告期内先后推出了海信真空·超薄冰箱、容声WILLSPACE超空间系列冰箱,满足“小体积大容积”的用户需求;中高端产品矩阵进一步完善,产品竞争力进一步提升,进而提升冰箱中高端市场的地位。

根据奥维云网数据统计,多款高端产品年累进入畅销榜TOP20,容声冰箱线下年累高端占有率同比提升3.2个点;根据中怡康数据,容声冰箱2019-21年20在3000元以下价格带中的市占率分别为12%、11.3%、10.9%,3000-7000元价格带的市占率为14.1%/14.3%/15.1%,7000元以上的价格带的市占率为6.6%/8.2%/9.3%;明显可见,容声冰箱在保持整体市占率稳定的同时,中低端产品市占率下降,中高端产品市占率持续提升,产品结构升级取得较好结果。

空调内销市占率稳定,价格持续提升。

空调内销市场当前竞争格局已较稳定,根据产业在线数据,格力、美的、海尔的内销出货量合计市占率近几年已稳定在75-80%,家用空调品类底层技术未有大的变化,功能导向,在此基础上家用空调行业产业一体化程度较高,格力美的为代表的头部企业把握从上游的压缩机、电机等核心零部件的研发和自给、制造端持续投入、下游渠道布局和品牌打造等全环节,在成本端和规模效应等方面有更明显的优势,并形成正反馈促进市场份额的提升,当前渠道端并未有大规模的新渠道革新,二三线玩家在定价多采取跟随策略,难有弯道超车机会。

根据产业在线数据,21年20行业内销出货量8470万台,同比提升5.5%,2022年前五个月内销出货量同比提升1.7%,实现稳健增长,其中5月份内销出货量同比增长6.7%;我们认为家用空调内销市场当前渗透率仍有提升空间,出货量稳态应在1亿台/年以上,随着疫后消费的复苏,出货量有望延续稳健增长。

海信家电空调业务国内出货量市占率2020/2021/2022M1-5分别为3.8%、3.2%、4.0%,保持稳定水平,未来有望跟随行业复苏实现出货量平稳增长。

价格层面,行业经历了2019年的价格战后,年2020下半年逐渐进入价格向上通道,当前仍在这一进程之中;根据奥维云网数据,行业21年20线上及线下均价同比提升13.8%和7.1%,2022年前五个月延续增长趋势,同比提升21.2%和15.5%;行业均价当前基本回到2019年水平,行业当前未有渠道库存问题,龙头竞争策略未有价格战征兆,后续价格提升仍有空间。

布局新风空调,寻求差异化竞争优势。

根据奥维云网监测数据,21年20新风空调规模8.2亿元,规模同比提升接近500%,占比提升0.9pct至1%,线下监测规模为19.1亿元,同比提升57%,占比提升2.0pct至5.7%。2022年前5个月,在家用空调市场大环境下滑的背景下,新风空调逆势增长,线下销额8.7亿,同比增长10.5%,线上销额5.7亿元,增速136%。

海信空调在家用空调业务聚焦新风产品,21年20于3月、5月、6月在线上和线下均分别推出新风空调产品,21年20主持制定家用空调领域首个新风空调行业标准——《房间空调器新风功能评价规范》,持续升级新风健康空调;21年20企业标准领跑者活动颁布,海信新风空调3项标准上榜,入围数量为行业第一,且为行业唯一新风标准领跑者。

2、外销:依托集团全球化布局乘风破浪

海信家电依托海信集团全球化优势,发挥协同效应,积极开拓海外业务。海信集团在生产、研发、渠道端有较好的全球化布局,当前全球范围内布局已29个工业园区和生产基地、22所研发机构,37个分公司。

在中国外文局对外发布的《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中,海信已经连续6年成为海外民众最熟悉的排名前十位的中国品牌,产品远销160多个国家和地区,连续赞助2016年欧洲杯、2018年世界杯和年2020欧洲杯、2022年世界杯等世界顶级体育赛事。

冰箱外销市占率提升明显,22年以来高基数下出现下滑。

根据产业在线,冰箱行业2019-2021外销增速分别为6.7%、22.9%、4.8%;2022年前五月在上年高基数等影响下同比下滑11%;在公司出海战略及集团全球化优势的协同作用下,海信家电冰箱外销从年2020起表现显著优于行业,2019-21年20同比增长4.8%、63.5%、7.4%,2022年1-5月下滑7.0%,下滑幅度小于行业水平;市占率层面看,海信家电冰箱外销市占率2019/2020/2021/2022M1-5分别为12.9%、16.8%、17.2%、18.9%,保持稳健提升的趋势。

空调外销市占率加速提升,22年前5月同比增长33.6%。

海信家电空调领域外销相对于行业的表现更加突出,根据产业在线,空调行业2019-2021外销增速分别为-0.8%、4.6%、11.0%;2022年前五月在上年高基数等影响下同比微增0.7%;海信家电空调外销显著优于行业,2019-21年20外销出货量同比增长9.3%、11.8%、37.1%,2022年1-5月增长33.6%;市占率层面看,海信家电空调外销市占率2019/2020/2021/2022M1-5分别为5.8%、6.2%、7.6%、9.1%,呈现加速提升的趋势。

1、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持续提升,热管理提升价值量提升

在全球减碳的大背景下,各国政府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

根据CleanTechnica和中汽协数据显示,21年20全球新能源乘用车销量达到649.5万辆,同比增长107.9%,渗透率已提升至12.7%;21年20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352.1万辆,同比增长157.6%,渗透率已提升至13.4%,在全球新能源市场占比超过44%,成为全球单一最大新能源汽车市场。

根据工信部年2020发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根据中汽数据发布的《2021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报告》判断,中国203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将达到60%。

各国政府通过从“管控+激励”两方面提出一系列法规、政策,如直接补贴、减免税费、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公共领域电动化、引入NEV双积分等措施限制燃油车、推动新能源汽车普及和市场化进程。

总体来说,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经进入到市场驱动的高速增长阶段,长期来看成长性确定。

新能源汽车的高速发展给整车热管理产业带来了新的机遇。

根据上海新能源汽车空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1年20中国汽车热管理产业已经发展到2618.2万套,与年2020相比增加了5.09%,产业规模在656.8亿元,其中新能源汽车热管理年2020新增119.69亿元左右。

新能源汽车热管理包括空调系统、电池热管理、电机电控和其他电子设备的热管理,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热管理还包括发动机、变速箱的冷却。

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在原来传动动力空调的基础上增加了电池热管理模块、电机电控热管理、能量流智能控制及智能运维保障三个领域,包括电动压缩机、电子水泵、电池冷却器、电子膨胀阀、膨胀水壶、温度传感器、高压PTC水加热器、回路阀件、电池冷板等零部件及水回路集成及控制。

汽车空调系统通过循环制冷剂并反复压缩和膨胀来交换环境热量,从而“冷却和加热”。

传统燃油车空调系统通常为单冷,冷媒单向运转,系统结构简单,可以利用发动机的余热进行采暖,核心零部件包括蒸发器、冷凝器、压缩机、热力膨胀阀等等。

PTC加热是使用PTC(热敏电阻)直接对制冷剂(通常为水、乙二醇或二者混合物)进行加热,再通过暖风散热器对座舱进行加热,PTC系统成本较低,但能耗大、安全存在隐患,尤其制热过程对续航里程影响较大,最多约影响25%的续航里程。

热泵空调相较于PTC热效率更高、更加高效节能,因此也成为新能源汽车空调系统的应用趋势,热泵系统制热原理与家电空调类似,利用四通阀使热泵空调的蒸发器和冷凝器功能对换、改变热量移动方向,达到制热的效果。

新能源汽车热泵空调的主要冷媒包括R123a、R1234yf、CO2等,相较于传统的R123a和R1234yf,CO2冷媒环境更友好、低温性能更优,有望成为热泵冷媒的主流技术路线。

电池热管理是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的核心。

电池高效工作温度范围较窄,热管理系统是维持电池性能和安全性的关键。

动力电池能完全发挥性能的温度范围通常为0℃~40℃。温度过低,电池充放电功率性能下降,整车表现出动力不足、续航缩减;温度过高会产生电池热失控风险,威胁整车安全。

目前常用的电池散热系统主要有风冷式和液冷式。风冷系统结构简单、成本低,但效果相对一般,主要应用于A00级等中低端车型;液冷系统效果好、同时热度均匀,但成本较风冷略高,目前在A级以上中高端车型应用较多,是目前的主流技术路线,占比60%以上。

随着电池容量、功率提升,高效的液冷已经成为主要的电池冷却方式。

电机电控是新能源汽车一大发热源,在高功率输出和充电情况下电机绕组和IGBT会产生大量热,若热量不能及时散去,电磁、电子元件在高温下性能和寿命下降,最终致整车性能减弱甚至引发故障停机,因此电机电控热管理也是至关重要的。

根据介质种类,电机冷却系统分为空冷、水冷和油冷,空冷即风冷,散热能力有限,通常用于功率不高的微小型电动车;水冷是目前电机的主流散热方式,冷却液通过流经电机壳体带走热量,但由于内部元件的热量需经过层层部件传导至外壳与冷却液热交换导致传递路径长、温度梯度大、散热效率低;油冷方式需要增加一个油冷却器使油与冷却液进行热交换,油冷系统复杂、技术难度大、成本高,目前除特斯拉外应用并不多。

电控系统的发热部件主要来自IGBT等功率元件,对电机高功率的追求和对电控系统紧凑化设计的要求向电控系统尤其是功率元件的散热提出更高的挑战。目前通常把电控系统和电机串联在一个冷却回路,通过散热器散热,架构与发动机散热系统相似。

能量流智能控制及智能运维保障是针对乘员舱内温湿度精确控制、电池冷热温度控制、智能识别乘员和电池热负荷需求变化和智能响应以及物理操作器的人机界面(包括语音识别、手势识别等)、远程预冷预热控制、远程标定和远程故障诊断等方面进行软件开发以智能管理。智能一体化热管理成为了智能化新能源汽车的升级趋势。

通用、福特、丰田、本田、宝马等汽车企业纷纷与国际知名汽车热管理研发机构合作,通过数字化仿真软件和热力学风洞试验共同开发新型整车热管理系统,作为长期发展战略以应对新型智能汽车所面临的技术挑战。

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相比于传统汽车的更加复杂,较传统汽车新增冷却板、电池冷却器、电子水泵、电子膨胀阀、PTC加热器或热泵系统等,这使得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的价值更高。

根据三花智控可转债募集说明书数据,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核心产品价值量从2230元提升至6410元左右,即新能源汽车热管理价值量比传统提升近2倍,此外考虑到新能源热管理系统核心器件的规格、用量、技术路线等因素,价值量可能会更高。

2、三电控股为汽车空调压缩机龙头,全球布局客户基础好

三电控股历史悠久、技术成熟、客户广泛。

三电控股成立于1943年,是汽车空调压缩机和汽车空调系统一级制造供应商。其开发的新一代电动压缩机、综合热管理系统和汽车空调产品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已经得到大量应用。

三电控股1970年开始生产汽车压缩机,进入汽配制造行业、空调制造行业,在汽车空调压缩机行业发展超过50年,1981年生产并销售了世界上第一台用于汽车空调系统的涡旋式压缩机。

客户遍布全球,为大众、戴姆勒、通用、标致、福特、本田及奔驰等等知名汽车制造商供货。

公司年2020收入占比最大的客户为大众和戴姆勒,销售收入占比分别为13.5%和12.1%。

根据前瞻产业数据,日本三电2018年全球汽车空调压缩机市占率为21%,全球汽车空调电动压缩机市场份额为15%,均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三电公司积极拓展新能源汽车制造商客户。近日,根据财联社报道,财联社记者从海信集团内部人士获悉,三电美国公司近日获得全球领先新能源汽车制造商客户在美国生产的两款电动压缩机项目订单,锁定一定年限并预计上量后有较可观订单价值量。

三电控股全球布局,产品领先。

三电控股自1974年开始进军海外市场,现在已形成较为完整的全球产销基地布局,目前公司已在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起产销公司,形成以日本、中国、美国(墨西哥)、法国(波兰)、东南亚地区等5块主要的生产基地,为公司的业务高效推进打下良好基础。欧洲仍为第一大市场,中国市场占比持续提升。

三电公司汽车系统业务全球化布局,当前欧洲市场仍为收入占比最大的区域,2018-21年20欧洲市场收入占比分别为31%/35%/45%/38%,中国市场为成长最快的区域市场,收入占比从2018年的17.2%提升至21年20的26%;日本市场市占比逐年萎缩,当前为11%,较2018年的33%下滑较多,亚洲其它区域及美洲市场收入占比保持稳中有升的趋势。

研发费用率持续提升,汽车热管理业务产品齐全。

三电公司近几年在经营乏力的背景下,仍保持研发端的积极投入,研发费用率从2017年的2.7%逐年提升至年2020的4.1%,在研发资源持续投入的支持下,公司产品保持迭代和较强竞争力,电动压缩机领域公司已推出第四代产品,第四代压缩机是大容量、高效率、高耐用性的机型,可适用于集成热管理系统;在更前沿的二氧化碳压缩机领域,三电2017年全球率先量产二氧化碳压缩机;在热泵系统领域,三电2017年开始量产热泵系统,2018年在全球首次在中国市场将热泵系统应用于电动汽车空调,三电的热泵系统产品采用了自己的关键部件电动压缩机和热交换器,并应用了其独特的系统配置和控制技术,可实现更低温度下使用、以及更高的工作效率。

3、海信收购整合经验丰富,积极推动三电经营改善,协同效应释放,打造新增长曲线

三电控股经营不善、外加全球汽车市场近十年来增速放缓使得公司面临财务危机。

近年来全球汽车市场出现一定程度的低迷,根据全球汽车制造商协会的数据,2005-2019年全球汽车销量年复合增长为2.35%,但2018年起全球汽车销售出现下滑,2018-年2020分别同比下滑0.6%、4.9%和13.8%,汽车市场的低迷及疫情等外部环境影响对三电公司经营产生较大不利影响;

此外公司经营效率较低,以及公司此前主要客户为传统燃油车企业的客户结构需在新能源车占比快速提升的背景下快速转型等内部因素共同导致公司经营受到较大冲击,公司2017-年2020收入分别为2876/2739/2049/1375亿日元,同比+2.0%/-4.8%/-25.2%/-32.9%;

随着公司自17年开始逐步退出生活与环境系统业务和中东业务,公司业绩出现短暂回升,但是随之2019-年2020公司营业利润分别为8.9亿日元及亏损184亿日元,净利润分别亏损230.6亿日元及452.5亿日元;

同期公司资产负债率持续上行,截止21年2012月31日,公司资产负债率为84.2%,其中短期贷款和当期到期的长期借款占比较高,偿债压力较大。

费用把控不力,SG&A费用率持续走高。

三电SG&A费用率(Selling,GeneralandAdministrativeExpenses,即销售、一般和管理费用)水平较高,2017-21年20(21年20为4月至12月)SG&A费用率从16.4%提升至19.5%,持续走高,较高的SG&A费用率对公司业绩造成较大侵蚀。三电SG&A费用较高预计与公司内部人员冗余,管理效率较低以及全球范围内产能及需求匹配程度不够高等多因素有关。

公司股权结构分散,不利于治理效率提升。

截至21年204月12日,公司第一大股东BBH(LUX)FORFIDELITYFUNDSPACIFICFUND持股占比7.66%,第二大股东持股占比6.66%,其余股东持股比例不超过5%,其中管理层持股占比0.18%,前十大股东持股合计37.86%;股东持股分散使得管理效率难以提升,管理层持股比例极低也容易诱发委托代理等不良问题。

海信积极推进整改,三电公司制定五年振兴计划。

为解决公司困境,三电通过对海信集团旗下的海信家电集团第三方定向增发,筹集了约214亿日元。21年205月底付款完成,三电纳入海信旗下,海信持股75%(按表决权计算)。三电吸收合并日本国内7家子公司,2022年1月把名称由三电控股变更为“三电”。

在21年2012月下旬的临时股东大会上,新会长人选获得通过,新的经营体制终于正式启动。

海信收购三电后对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整合,三电公司亦制定五年复兴计划,主要措施包括:

2)降低库存、提升盈利能力,包括加强生产流程成本管控、推进自动化生产线改造等(如公司21年208月通过3个月将电动压缩机自动化生产线产能提升36%至85万套/年、计划在2024年将ECH产能提升至23万套/年,并将将生产成本降低53%);

3)持续提升产品和技术升级;

4)提升现金流管理能力;

5)提升公司内部决策效率等;三电公司亦制定了五年振兴计划的营业收入及营业利润目标,预计2025年营业收入稳步增长至1705百万日元,营业利润2022年扭亏,2025年达到102百万日元。

海信与三电协同效应有望释放。海信与三电在采购、技术、资金、市场等方面有较多协同空间:

(1)汽车空调系统和传统的白电及空调业务领域在部分技术领域、原材料采购等方面有一定的共通之处,两者在技术共享、供应链优化、生产效率提升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化空间;

2)三电依托海信集团有望实现更低息融资,降低财务成本;

3)海信集团在智能座舱等新能源车电子领域已有一定的布局,两者在客户资源等方面的共享有望促进市场及客户拓展。

我们预计公司2022-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763.2、841.4、924.1亿元,同比增长13.0%、10.2%、9.8%。

分业务看:

空调业务(家空+央空)2022-2024年预计收入349.6、397.9、448.4亿元,YoY+15.0%/+13.8%/+12.7%;其中家空收入137.9、154.4、168.3亿元,YoY+15.0%/+12.0%/+9.0%,央空收入211.7、243.5、280.0亿元,YoY+15.0%/+15.0%/+15.0%;

冰洗业务2022-2024年预计收入244.0、261.1、279.3亿元,YoY+6.0%/+7.0%/+7.0%;

三电业务收入21年206月起并表于其他主营业务中,21年20并表金额51.1亿元,预计2022-2024年实现收入75、83.2、92.4亿元;

公司其它业务保持平稳增长。我们预计公司2022-2024年实现归母净利润14.0/17.0/20.0亿元,YoY+44%/+21%/+18%。

估值层面,我们采用分部估值方法:

空调行业景气度较好,若假设海信日立22年实现YoY+15%的业绩增长,全年贡献业绩约14.0亿元,考虑到海信日立龙头地位,以合理动态市盈率15-17倍匡算,可对应约210-240亿估值;

公司传统白电主业盈利尚可,外销份额持续提升,若以可比公司长虹美菱/奥马电器等作为参考,可对应约50-60亿估值;

1、原材料成本提升

公司原材料成本占营业成本的比重较高,原材料成本的提升对公司盈利能力造成不利影响。

2、地产景气度下行

公司空调业务、白电业务均具有一定的地产后周期属性,如果地产景气度持续下行则会对终端需求产生不利影响。

3、行业竞争加剧

行业竞争加剧可能会对参与者毛利率产生不利影响。

4、汇率波动

公司外销占比较大,汇率波动可能会对公司盈利能力造成影响。

5、三电控股整合不及预期

公司积极推动三电控股整合,改善内部经营管理;若三电控股整合不及预期,则不利于双方协同效应的释放以及不利于三电抓住当前新能源车热管理市场快速爆发的契机。

THE END
1.国产的吸尘器那个品牌好?国产的吸尘器那个品牌好?举报 吸尘器 7人讨论1.0w次围观 关注问题 写回答 讨论回答 (7) dsvvapjdxbmr 在国产吸尘器中,有几个品牌被广泛认可为好的选择。以下是其中一些品牌的介绍:1. 小狗(Xiaogou):小狗是中国知名的家电品牌之一,在吸尘器领域拥有较长时间的市场经验。他们提供多种型号和功能丰富的吸尘器,https://wap.zol.com.cn/ask/x_17277138.html
2.星图数据:揭秘618全网大数据互联网数据资讯网另外在大家电的TOP10品牌中,小米也仅依靠智能电视成功入围并排在第八,作为互联网品牌的两个典型代表,也成功展现出了互联网品牌的实力。在接下来的双11年终大促,相信传统家电品牌和互联网品牌又会展开一场争夺战。 相比家电市场一片国产品牌的繁荣景象,乳制品市场仍然由国外品牌主导,并没有因为大促使国产品牌的份额有https://www.199it.com/archives/487637.html
3.洗衣机脏了怎么办?洗洗就好了在主流洗衣机品牌力上,小天鹅的净推荐值最高,同时差评率最低。虽然目前被美的收购,但是它的销售、物流以及售后三方面做的比较到位,是消费者综合评价较高的品牌。 奥克斯:奥克斯是国产家电品牌,洗衣机是奥克斯生产的主要产品之一,在产品生产上,奥克斯在国内建立了七大生产基地,奥克斯洗衣机质量可靠,用户口碑较高。有https://www.36kr.com/p/1413992478463618.html
4.中国小家产业电江湖风云录再有一例就是成立与1995年的广东新宝电器,重资产投入小家电产业,在外销出口市场所向披靡,成为“小家电代工之王”。电水壶出口行业TPO1,占到全球份额18%;咖啡机出口行业TOP1,规模超过20亿人民币。2017年新宝拿下英国Morphy Richards(摩飞)品牌在中国国内的十年品牌代理权。摩飞产品与市场运营方式独树一帜,开启了https://www.jianshu.com/p/5f9ce7005ee6
5.国产MCU厂商品牌汇总及分析(转载)mcu厂家国产MCU厂商 品牌汇总及分析(精选) MCU六大应用领域及TOP厂商 在中国市场,MCU的应用主要在以下六个领域。我们根据这50家MCU厂商的产品特性和出货量,分别归入相应应用类别,但这并非意味着一个公司只提供一个应用的行业方案。国内MCU厂商多集中在家电和消费电子应用领域,该市场的竞争已经十分激烈。而在汽车电子和工业控制https://blog.csdn.net/HANLIBOOT/article/details/139413705
6.壁挂炉哪个牌子好?美的是国产家电品牌的佼佼者,它的壁挂炉产品也深受消费者欢迎,特别是R53壁挂炉几乎是美的性价比最高的爆款机型。 优点: (1)节能省电 一级能效冷凝壁挂炉: 这款壁挂炉换热效率可达105%,普通壁挂炉只有一个主换热器,一般为二级能效,换热效率在85%—95%之间,美的R53壁挂炉除主换热器之外还有一个冷凝换热器,可以吸收https://wd.znds.com/236460.html
7.三星原装进口冰箱5年就报废洋品牌为何如此不靠谱近几年来,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以及追求高品质生活的需求,进口家电再次成了家电消费领域的香饽饽,曾经在中国风靡一时的“原装进口”概念,再次回归人们的视野。而且,随着很多国产家电品牌的崛起,一些洋品牌为了重新在中国市场上收复失地,开始大打“原装进口”概念,一些消费者也很乐于购买这些号称原装进口的家电,似乎这http://www.chinatt315.org.cn/tt315/2013-11/14/23217.html
8.厨卫电器频道厨卫电器新闻厨卫电器品牌资讯方太| 厨电智能化,方太带来了一种“新国产替代”思路 华帝|助力乡村大改造,开启田园民宿新趋势 方太|跻身民营科技天团Top10,方太创新为何能成功? 森歌| 左蒸烤右速蒸,森歌i5双腔智能蒸烤集成灶全新上市! 海尔| 从家电到家庭!海尔智家广交会展多品牌智慧家庭方案 https://www.jia360.com/cwdq/
9.电容十大品牌电容器品牌排行榜十大品牌网CNPP重磅推出2024电容十大品牌排行榜,电容品牌排行榜前十名有muRata、贵弥功、江海、法拉、艾华、风华高科、宏达、火炬电子、三环集团、元六鸿远。十大电容品牌由品牌数据部门通过收集整理大数据分析研究得出,旨在告诉消费者电容什么牌子好。https://www.cnpp.cn/china/list_90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