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内生性增长路径:立命技术,重视研发
家用空调年产能5000万台套,商用空调年产能550万台套。远销160多个国家,从1995年起连续24年位居中国空调空调行业第一。
(2)把控销售网络:大区销售体系,深耕渠道下沉
(3)赋能渠道,产销平稳:独创性的淡季返利模式
而且从2011年起,其他流动负债余额大幅提高,说明公司销售返利大幅增加。2010-2018年,销售费用支付现金大幅下降,说明公司预提销售返利金额很大,这部分返利虽在利润表中计入“销售费用”,但并没有通过现金流出,如此往复,沉淀在公司内返利不断增加,成为利润的蓄水池。
(5)产业目标明确:聚焦主业,谨慎开支,现金充裕,财务稳健
(1)营收净利均增长,总资产规模首次行业居首
2019年最新3季报显示,前三季度总营收共计1566.76亿元,同比增长4.42%,但看第三季度营收583.35亿元,同比提高0.5%,环比提升1.74%。
(2)随着规模的提升,毛利率净利率维持稳定
(3)ROE短期有降,但依然平稳
ROE的本质是两个:一个为企业单位资产收益率(过滤掉分红以及规模的干扰影响),另一个是其长期数据代表投资收益率。(对应查理芒格那句话:投资一只股票的长期收益率大致就是其间资产收益率)
(4)净资产
(5)分红
(6)负债率
(7)货币资金及现金流维度
再看自由现金流,最新三季度数据为295.28亿元,同比增长136.59%,几乎正比于经营性现金流的变化,也是从2017年4季度开始同比转正(具体为139.34亿元,同比增速20.29%)。
再看净运营资本,此数据来自“神奇公式”,几乎一个维度就可以反应整体应收应付端情况。格力电器三季报最新数据为-1328.54亿元,可看出格力电器产业优势。(此数据反应了企业运营支出需要对现金的依赖,越小越好,负数更好)
销售收到现金占营业收入比例,三季度为93.91%,同比提高36.63%。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额对营业利润比例124.35%,同比提高63.93%。而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对净利润比率为147.31%,同比增长76.35%。这些都可以看出,格力电器一方面在预收应付款项上的优势,另一方面由于账期灵活,也为内部平账赢得了操作空间,所以从长期财报结构上,格力电器一直是稳步增长。
(8)人均薪酬
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以及产业的发展,格力电器人均薪酬合理上涨。从2013年的7.56万元,增长为2018年末的11.82万元,5年内复合增速9.35%,而5年内净利润复合增速19.26%(从109.36亿元增长到到263.79亿元),因此格力用产业优势保持了净利润增速,然后逐渐提高员工待遇,颇有些当年亨利福特的做法,这保证了人才结构的合理。从数据上也可看出,即使待遇大幅度提高,但其实人均创收和人均创利增长更快,而总营收和总利润几乎是同比上涨。
(9)三项费用
由于格力电器财务费用长期为负,总营业费用率更反馈真实情况,三季度数据为14.63%,呈现出轻微季节性波动(尤其空调销售季节性明显,所以销售费用波动较大所致),但整体保持稳定。说明格力电器自营渠道优势明显,当营收增长时候,渠道复用率提高,营收的提高并没有逼迫销售费用大比例支出,结合净利率提高,可见格力空调的市场优势,尤其是销售网络优势,而非制造成本优势。
越警觉的审视本身,就是一种无微不至的爱。如同每个父母,天性般的关心自己孩子的喜悲,那种苛求寄托着期许,那种严厉映衬着温暖。
(1)市场占有率已经接近顶点,未来营收增长遇到挑战
空调几乎是格力的代名词,占格力总营收比例常年接近80%,格力空调国内市场占有率常年保持在38%,高出第二名大概10个百分点。这既代表绝对的优势,也代表增长空间的隐忧,从2012年开始,格力空调在这个市占率上下小幅波动,但未获得进一步突破。
通过财务报表和产业结构维度分析可知,格力的模式为“营收驱动的净利增长”,因此市占率如果遇到天花板,那么只能依靠空调产业需求量的自然增长。而这决定于人均收入的增速,以及房地产行业的兴衰。所以失去市占率增量本身,就会陷入“宏观经济”波动的掣肘,尤其是面临经济换挡期以及房地产调控期,这种负面影响会更加明显。
(2)房地产增速放缓,对于格力的压力
随着房产调控政策的明确,即使在经济增速趋缓期,国家依然对房地产业收紧银根,可以看出此次调控的坚决。而且伴随着房产单价的持续上涨,居民端不止消费能力见顶而且负债率也创出新高,这一切都暗示了房地产拐点的临近。
以格力公布的2017年财报数据看,在内销8875万台空调中,40%为住房需要带动,占比居首,格力营收端将面临“市场需求结构切换”,将从地产驱动变为更新需要驱动,这可能对于业绩有阶段性影响。但是这种影响针对整个行业,如果在市场变化中,格力完成逆势扩张,可能反而成为机会。所以而在未来,分析格力,主要在于与竞品对比分析。
(3)董明珠的独断,双刃性明显
说格力不提董明珠,简直是件不可思议的事情。从1990年以推销身份进入公司,到成为董事长引领格力前行,格力电器的一部成长史见证着董小姐成名的印记。其偏执性人格,一次次让格力电器在命运的转折点做出正确选择,从打造自营销售渠道,到重视品质和研发,再到铁腕打造执行力,格力电器一步步成长为产业龙头。
但在此过程中,其经营风格也存有隐忧。首先,董明珠掌握格力的7年,格力电器业绩80%都依赖于空调,这在本质上并没走出当年朱江洪的影子,面对单品营收的天花板,格力分别试水过手机和汽车,但均是无功而返,市场越发呈现细分化趋势,格力未来的潜在增长点并不明确,估值增速可能下滑。
另外,格力决策主要由董明珠一人决断,而非高管集团商议。这反应出公司治理问题,作为65岁的企业家,格力面临领导人过渡问题。同时如果继续在任,强势的董小姐如何与高瓴等资方合作也存有隐忧,其性格上的偏执与新入股东的意志难免发生碰撞,最终结局可能让格力完成战略升维,也可能改变企业基因,那需要双方伟大的妥协。
(4)空调单品突进,其他家电波澜不惊
格力电器之所以不直接叫格力空调,就是因为它还有冰箱、洗衣机、手机、智能装备,以及厨电等品类。但是产业结构有些失衡,可以叫做聚焦主业,但也可以理解为其他品类的不振。和美的那种多品类并进不同,格力排在空调之外的品类就是小家电和智能装备,但是以2019中报报数据来看,格力小家电营收仅25.61亿元,而智能装备也仅仅4.15亿元,对应983.41亿的总营收,二者加起来不过占比不过3%。因此即使不说造车,做手机之云云,即使做多已有其他品类,对于格力来说也是挑战已久。
(5)国际化战略迟缓,市场拓展存疑
格力电器主要依靠国内市场,海外市场表现不及对手。以目前三大白电巨头来看。2019年中报,格力983.41亿元的总营收中,海外业务共计288.77亿元,占总营收比例29.36%。而美的2019年中报总营收1543.33亿元,海外业务总计626.68,占总营收比例为40.6%。海尔智家2019年中报总营收为989.8亿元,海外业务总计467.87亿元,占总营收比例为47.3%。
格力电器虽然已经在扭转这种态势(2018年报时候,海外业务占比25.85%),但是和同业竞品比海外订单占比相差至少10%,因此国际市场可以说是格力的战略短板。
(6)固有销售网络,收到线上模式冲击
格力拥有3万经销商,故而其销售网络渗透率业内第一。但是近些年来,以美的,奥克斯为代表的挑战者开始在线上渠道空调销量上超越格力,如果格力加大促销力度,必然和原有线下销售体系发生冲突,如何在实施线上战略的同时,保持线下销售渠道的稳定,成为一种挑战。
同时,小米等互联网新贵也对空调市场跃跃欲试,空调业的“互联网+”趋势正在进行中,格力空调也必然要接受“功能性升级”的考验,虽然有些变数,但是如果高瓴入资,这方面自然会帮助格力提升,其和京东以及腾讯的熟稔,可助力格力空调完成升维。
另外,年轻一代有全新消费习惯,“两微一抖”成为重要的新型销售渠道。所以近日格力电器效仿阿米巴模式,全员开网店和微店。面对销售渠道的立体化,于格力来说不只意味着出货模式的变革,更使得员工本身化为营销体系的一部分,这对于管理赋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PB维度
格力属于制造业,奉行规模驱动资产增长,营收驱动利润增长的经营模式。而且对于资产性支出很谨慎,长期保持较高ROE,所以PB维度必然为投资者考量范围。
由于忌惮过度的资产规模引起ROE降低,同时忧心超额生产能力转化不了效能,反而引起固定资产摊销,降低净利率和消耗现金流。所以其实,格力的净资产“含金量蛮高”,它既满足格力保持龙头地位的生产力,又刚好维系净资产收益率的稳定,它的含义类似于某种“最佳临界点”。PB可以提供很好的“视角”,让净资产嫁接于股价维度,方便投资者参考。
11月15日收盘,格力电器收盘于58.86元,每股净资产16.75元,市净率3.52倍。而此时,以10年分位点来看在57%的位置。代表机会值的20%分位点对应PB为2.84倍,对应股价为47.62元;代表中值的50%分位点对应PB为3.36倍,对应股价为56.34元,都出现了高估。
而如果想控制仓位,那么还是估算一下历史最低PB对应的估值,其发生于2014年11月4日,PB=2.12,对应股价35.5元,那几乎正好等于今年初低点区间(最低到33.89元)。
这绝不是说格力只是值这个价,计算PB的意义是理解安全边际,便于投资者按照自己仓位的轻重完成策略评估。
(2)PE维度
PE这个维度,即使是初级投资者也会运用,但其实使用条件颇为苛刻。周期性股票并不适合(比如矿产类),一般制造也企业也不适合(因为生产与消费,对应的是PQ曲线,总有自然周期),如果“刻舟求剑”式的使用,往往是股价最贵时候PE最低(周期高点),而股价最低时PE反而高(周期低点)。
由于格力的产品实力以及经营业绩,充分赢得经销商信任,所以平复了一般制造企业的“淡旺季营收波动”,又由于谨慎处理外延性扩张导致的财务稳定性,所以PE维度也可作为参考。
按照11月15日收盘价58.86元来看,对应市盈率13.02元,10年期跨度分位点为74.83%(之所以选取10年周期,是因为2006年其格局渐成,09年开始格力营收发轫),估值相对偏高,即使不减仓,也需要控制仓位。
而其50%分位点为PE=11.51倍,对应股价52元;20%分位点为PE=9.12倍,对应股价41.23元;近10年最低分位点为PE=6.34,对应股价28元左右。
今年4月份开始,格力电器的股价持续上涨,但是wind系统的TTM市盈率指数以大概11.5-13倍的样子震荡平走,比较近50%分位点估值区域。所以即使想做波段,也是至少52元左右买入,安全边际较大。
(3)PEG维度
当年麦哲伦基金经理最喜欢估值手法就是PEG,理论上越小越好,当PEG=1时就是临界点,此时市盈率等于增长率。按照wind最新的机构预测可知,34家机构给出格力后三年综合增长数据大致为9%-11%,意味着合适买点的PE也在9倍-11倍之间。
按此估值逻辑2019年末对应的合理股价为:2019年预测每股盈利4.74元*预测年化净利增速8.75=41.475元。同理,2020年末为11.31*5.27=59.6,2021年末为11.58*5.88=68.1元。
对于格力而言,随着市场份额的增加,增长的边际效应会产生规模递减,故而PEG维度只是一种思维实验,是按照增长率维度测算估值的一种方式,故意设定PE=G的含义是计算“成长的安全边际”。
(4)高领的成本:格力自己给自己估值
虽然11月11日晚间格力延迟了与高瓴的股权转让协议,但毕竟给出了报价。这等于是格力自估价格,也即:15%的总股权,最低作价398.57元,折合每股最低398.57亿元/9.024亿股=44.17元。
此价格对应PE为44.17/4.53=9.75倍,对应分位点为20%机会点和50%均值位置的正中(20%对应8.77倍PE,50%对应11.41PE)。同时按照PEG理论可知,格力认同未来业绩合理增速约为10%(由PEG=1时候,PE=G=9.75推出,和众多机构预测一致)。
而且,如果股价定为44.17元,对应每股净资产16.75元,可算出PB=2.64倍,这甚至低于市净率分位点20%机会值的2.84倍,足见格力此次混改转股的诚意。另外这个数据也给投资者一个切实的支点,就是只要行业优势不变,一旦跌破2.64PB就是重仓格力的机会(注意一下每次买入决策,都要优先考虑仓位,而非价格)
同时由此可推导出ROE=PE/PB,所以ROE=2.64/9.75=27%,这个就是格力电器自估的净资产收益率。转化为真实的投资回报率,还要用ROE/PB=27%/2.64%=10.23%,这个就是以44.17元买入格力电器,如果经营模式和市场结构依旧,高瓴的长期回报率。
作为投资过无数TMT巨头的高瓴来说,很清楚中国经济的增速的趋缓,过往10年那种超高速投资回报率不可持续,因此买入格力看好其大消费属性,以期用传统行业的刚需优势,以及靠谱分红,抵御未来注定要经历的一次互联网泡沫的破灭,以对冲整个高瓴资产结构。
高瓴是实战派,那个10.23%回报率不止代表格力本身的长期合理回报,也是未来投资总体回报率的某种“锚定”。这意味着投资整体的回报率在下降,投资者需要摆好心态,迎接市场结构性变化。
(5)股息率维度
格力以稳健经营见长,净利增速越快,维系高ROE越难,所以会加大分红比例以回馈股东的方式,降低自身财务同比压力,这也是所有龙头公司常见的路数。
格力平均分红率为36.2%,从2012年期就从没低于40%过,考虑到规模的边际效应,以及高瓴入局之后的回报要求,其很可能未来会加大分红力度。假设2019年末其分红比例和去年相同,同为48.21%,结合机构预测每股净利4.74元,就是分红4.74*48.21%=2.29元。对应11月15日收盘价的58.86元,股息率为3.89%;对应高瓴入资成本44.17元,股息率就是2.29/44.17=5.18%。
利率市场上,代表无风险收益率的10年期国债回报率3.27%,而作为房贷利率重要参考的5年期国开债稳定于4.9%,格力电器股息率不仅远超支付宝等货币资金收益,也超过了10年期国债收益率,甚至于等同信用债市场中5年期AAA级企业债收益率。
而且格力账面有大量货币现金,每股未分配利润逐年累计,未来有能力加大分红力度,如果按照PB-ROE估值模型计算,格力扣除现金,隐含股息回报率高达8%
至于高瓴而言,5.18%的股息率超过4.9%的信贷市场融资利率,即使格力成长空间受阻估值下降,其也可通过稳定的分红收益,逐渐摊薄收购产生的资本成本,慢慢降低有息负债,保持自己的资本弹性。
所以在格雷厄姆估值体系中,极为看重股息率所代指的安全边际。因为这首先可以排除财务舞弊风险(尤其是货币资金增长占净利比例过小,或者存贷双高情况),其次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使得投资者变的更加耐心(即使市场不好,也可通过股利回报平复些许躁动,而且越跌股息率越高,便于逆势加仓的决断),最后才是很多人理解的“债息”意义。
故而股息率的含义被低估了,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投资者的“耐心”以及“与大部分人不同的果敢”。所以它不止于“安全边际”,而更像是“耐心边际”,考察安全的维度可以用PB,但是考察耐心呢?它缥缈于某种情绪的混合,似乎没有耐心才是人性的本质,此时“股息率”就像一位好友,在你烦躁的时候,给你慰藉。这种意义由于不可货币化,因此无法像PB那样量化,也由于即使有耐心未来回报依然不可估测,所以无法如DCF估值法那样建模未来。所以理解股息率绝非易事,它是通晓“知易行难”和“仓位控制”的要点,也即在本质上:股票是一种特殊的债券。
以上就是对格力电器的“全景扫描”,最佳买入区间为40-52元,这当然是一个比较贪心的估值,绝不是冒犯格力的优秀,更多的是出于投资人的谨慎。同时“高瓴价”44.17元,通过分析可知,可作为重仓参考点,结合市场情绪(以现在的情况,大部分人都很谨慎,希望美盘出现系统性风险时候,以抄底A股,这反而说明底部不会轻易出现,2700-3300的震荡市将延续),一旦出现缩量且低迷蔓延,就是长线建仓点。
同时按照查理茫格的理论:一只股票长期收益率大概就是一只股票的净资产收益率,实现这个的提前是“股利复投”。格力的高ROE主要由高利率带动,过量现金堆积阻碍ROE提升(2007年之后,ROE常年在30%-35%),因此格力未来很有可能选择“加大分红+加大回购”模式。从这角度理解那个“44.17元”的含义,其实不止是“高瓴价”而更是格力未来的“回购价”。
作为理性投资者而言,面对格力这种优势公司,重要的不是买入价,而是对应价格的仓位。资本配置的含义,既不是低买高卖的游戏,也非价值投资的成见,需要学会理解“机会成本”的含义,也即:最大的损失往往来自于“根本没发生的交易”(比如没上大学错过知识升维,没早买房错过财务自由,没及时表白错过心上人),理解到这层逻辑会超越财报思维,以业财融合的维度审视待选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