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本文就汽车底盘电控技术这门课程,首先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汽车底盘电控技术课教学的现状,其次阐述了基于慕课的汽车底盘电控技术课的教学改革,最后分析和总结了汽车底盘电控技术课教学转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反思,即要完善基于慕课平台的教学实施过程;要加强对汽车底盘电控技术课的资源投入;要继续探索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突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汽车底盘电控技术;慕课;项目导向法;翻转课堂
1高职院校汽车底盘电控技术课教学的现状
1.1课程定位不到位。汽车底盘电控技术是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必修课程,更是核心课程。近几年来,随着汽车工业的大力发展,新的先进技术不断诞生,尤其是以汽车底盘部分的电子控制技术的大量使用,使得汽车行业对掌握高新底盘电控技术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高职院校汽车专业的学生应当提高对本课程的重视[1]。1.2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具的匹配度不够高。汽车底盘电控技术紧密围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这一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故障分析、检测、诊断能力,而分析诊断的关键是要掌握各总成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对于这部分理论知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模具,如液力变矩器,很难讲解清楚泵轮、涡轮、导轮的液体流向和扭矩传递过程。1.3学生基础薄弱,理论知识基础不够扎实。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普及,招生数量不断扩大,此类院校培养的学生具有鲜明的特点,普遍存在理论基础相对薄弱,学习目的不够明确,思想上存在惰性,学习主动性差,遇到问题,存在回避思想。当然,他们最大的亮点是善于动手。
2基于慕课的汽车底盘电控技术课教学改革
1课程定位
2课程内容设计
基于课程的定位,本课程的教学内容须满足以下特点:一是本课程的内容要面向岗位技能的实际需求;二是本课程的内容要体现前修课程知识的综合运用;三是要突出学生岗位技能的培养[3]。根据以上特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2.1紧跟汽车服务市场
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是面向一线的汽车维修服务技术人员,综合实践课程是学生在校内完成维修技能提升的关键课程,是校内实训教学的核心环节,对学生消化吸收前修课程知识,完成顶岗实习的技能准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内各高职院校普遍开设本门课程,部分教育工作者也对课程的建设进行了积极的探索[1]。本文对汽修综合实践课程的定位设计、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方法等内容进行了研究,对我校课程资源建设情况进行了简单介绍,以期能为同类院校该课程的建设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在新课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专业对话伙伴,应采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并通过有一定实际价值的行动产品来引导教学组织过程。
一、教学设计思路
学生学习方式多以强调合作与交流的小组形式进行。学生通过主动和全面的学习,可以达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统一的效果。该次教学采用围绕教学内容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以“汽车节气门位置传感器故障诊断与维修”学习任务为驱动,通过创设独特的学习情景,锻炼学生的专业能力、分析能力和沟通能力在内的各种职业能力,体现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特点。课堂上让学生进行汇报交流、活动反馈,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思维过程,学会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逐步从“学会”到“会学”,最后达到“好学”的境界。
二、教学资源分析
三、教学目标分析
摘要:在职业教育信息化2.0的背景下,混合式教学成为未来教育的新模式,也为高职理实一体化课程提供了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本文介绍高职理实一体化课程的现状,基于工作过程的“六步法”结合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了理实一体化课程整体活动框架,并对实施的各环节进行概括性的说明,总结了混合式教学模式在理实一体课程中设计要点,希望对混合式教学在理实一体化课程中的应用提供经验借鉴。
关键词:职教课程;理实一体化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
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不断深入,但是理实一体化课程受到教学条件的限制,特别是实训条件与学生人数的不匹配,最终在教学往往是对理论和实验内容进行拆分,课上教师通过多媒体进行授课,对知识点进行逐一讲解分析,实践课再进行实践操作。这种教学模式存不可避免的导致理论体系和实验体系不一定完全同步,容易出现两者知识碎片化、理实衔接不紧密等问题,学生上理论课时枯燥无味主动性差,在实践课上,学生又不知道操作的原理,然后照着老师讲的操作做完就算完成任务了[1]。总之,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不利于理实一体化课程的实施,不能适应当前职业教育规模快速发展的现状。如今,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职业教育信息化2.0的背景下,混合式教学灵活、及时和持续性的学习特点,被视为教育的“新常态”[2]。本文通过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施方案,重构教学设计和教学组织活动,进行理实一体课程教学的应用探索,希望解决在原有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弊端,旨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升教学教学质量。
1混合式教学的概念
2混合式教学的整体设计
摘要:颁布的《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教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专业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是高职教学工作的核心,是深化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获取与掌握知识、技能的有效途径。这为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指明了方向,因此分析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教学模式改革;实践
0引言
高职是培养优秀人才的主要阵地,教学水平直接决定了汽车检测与维修人才的培养。然而从当前汽车类职业院校教学情况来看,部分院校过于注重汽车专业知识的传授,忽略学生动手操作、创新与团队合作等能力的培养,导致汽车专业毕业学生的技能水平和汽车行业用人单位要求不符。因此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如何培养符合适当发展的人才,已经变成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1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学目标不明确
关键词:双一流学科;地方性高校;自我完善;校企合作
教育是兴国之本、强国之基。坚持以中国特色和世界一流为核心,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一流的学科。“双一流”建设的提出,使各高校自立于“双一流”建设当中来,在充分发挥各高校自身学科特色的同时,给高校带来了挑战和机遇。特别是世界一流学科建设,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支撑,同时也给予地方性大学、普通本科院校在某一或若干领域跻身“一流”行列提供了机会,有利于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已成为优化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支柱。教育教学模式在“双一流”建设中对于学校发展和学科建设起到了核心和支架作用,鼓励特色发展、实行分类推进,指出高校应根据自身特色实现差别化发展,成为优化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杠杆。这需要所有高校教师对大学生进行先进科学知识的传授,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材施教,其目的是培育出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级人才。随着“双一流”学科建设的考核,各地方性高校加速高层次人才引进、追求短期速成发展绩效的趋势加大。
一、“双一流”背景下地方性高校教育教学建设存在的现实问题
二、学科建设教师整体素质提升与创新
摘要:电气系统是现代汽车正常运行与使用的基础,尤其是汽车逐渐向智能化转型,电气技术的应用进一步增多,对汽车电气设备的维修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通过分析汽车电气设备维修课程实施现状,说明了汽车电气设备维修课程分组教学的必要性,总结了分组教学法应用的实践优势与优化方向。
关键词:汽车;电气设备;维修课程;分组教学;实践
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汽车产品已经逐渐由传统机械型产品向着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变,汽车技术的升级引进了大量电控技术,使汽车的驾驶和乘用体验得到了相应提升,同时汽车的稳定性、可靠性也得到了大幅提升[1]。与传统汽车电控技术相比,现代化汽车的电控技术更趋于复杂化,并与液压、网络、信息等技术进行了有效融合,汽车中所使用的电器元件也不断增多,复杂的线路布置对于汽车电路系统的检修提出了更高要求。对于高等教育中的汽车维修专业,电气设备维修课程是学生学习阶段的一项重要课程,面对社会对于汽车维修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加大,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利用方法创新提高教学效果,是高校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而对传统电气维修课程开展教学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最有效手段[2]。
1汽车电气设备维修课程实施现状
2汽车电气设备维修课程分组教学的必要性
[摘要]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自2012年在全国开设以来,各学校的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建设各不相同,因此对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进行内涵建设标准研究十分迫切。该文主要以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和课程实施面加以研究。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实施
本研究仅针对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和课程实施过程进行研究。
一、人才培养方案
二、课程实施
关键词:机械自动化专业“订单式”培养实现“订单式”培养的思考与实践发展现状思考
摘要:以就业为导向,实施“订单式”培养是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重大突破。机械自动化专业实现“订单式”培养应从专业课程设置与调整、“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实训基地建设、积极实施“双证书”制度等方面进行具体实践。
一、机械自动化专业发展现状
随着现代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生产力已经不断地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化,工业产品的科技含量也同时在不断的提高,现代企业中大量机器设备参与生产的全过程,产品的数量、质量、成本、能源和资源的消耗为设备所左右,机械设备日益向大型化、精密电子化、自动化方向发展。然而,机械自动化专业价值观念结构比例失调,造成人才匮乏,已经不适应目前现代机械自动化技术设备的操作和维护管理等项工作。目前,我国高级技工、技师占技术工人总量的比例只有3.5%,发达国家高级技师占35%,高技能型人才短缺已经成为制约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随着世界制造业加速向我国的转移,今后一段时期,我们的主要任务是要以制造业为重点加速培养高技能型人才。因此,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培养机械自动化技术专业面向生产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是当务之急。
二、机械自动化专业实现“订单式”培养的思考
高等职业教育就教学培养目标而言,是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掌握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具有实践能力的高等技能型人才;就教学模式而言,是以提高能力为中心,以满足岗位或职业需要为导向的素质教育。机械自动化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掌握工业自动化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又具有熟练操作、调试与维修机械电子自动化设备技能的生产第一线的中、高级技能型人才。本专业毕业的学生主要从事机械电子自动化设备及数控设备的操作、保养、调试、维修、工艺编制、运行管理,一般复杂程度机械、电子设计工作。周济部长在第三次全国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实施“订单式”培养是发展职业教育的成功范例,是办学模式的重大突破。所谓“订单式”培养就是以企业用人订单为依据,组织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通过“订单式”培养模式的学生,岗位针对性和适应能力强,加强校企合作,有利于专业和学科建设,使办学贴近市场,其优是能最大程度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目标,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订单式”培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