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新版IEC61215和61730相继推出,分别针对光伏组件性能和安全标准进行了10年来的首次更新。
你知道吗?
IEC61730的标准的前身正是TüV莱茵的内部标准。TüV莱茵专家GuidoVolberg也是目前IEC61730标准修正工作组组长。
虽然新标出台已1年有余,然而各大组件厂商在进行认证的过程中,还是有诸多问题不断咨询TüV莱茵,今天就利用本文的机会,让我们好好说一说IEC61730的关键变化点。标准变化很多,不过为了让组件制造商、设计人员能一目了然,明确哪些是重点需要格外留意,本文将所有的更新划分为“一定要掌握”、“重点了解”和“一般了解”这三部分。
注意咯,划重点了!
一定要掌握
IEC61730-1新版进一步兼容IEC60664要求,并且引入了大量新概念:
组件组成部分的概念
绝缘的概念(基本绝缘、双层绝缘、功能绝缘、加强绝缘、附加绝缘、固体绝缘)
污染等级、漏电起痕指数(CTI)、材料分组(I,II,III)、粘合结构、温度指数、相对耐热指数等
问题来了,什么是污染等级和材料等级?
材料等级
通过经验和试验发现,绝缘材料具有较高的相对性能,并且根据材料的相对漏电起痕指数(CTI,测试方法参考IEC60112)也有大致相同的相对排名。
因此,绝缘材料可以根据他们对应的CTI划分为以下四个材料等级(参考IEC60664-1对材料等级的定义):
污染等级
为了评估组件的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标准中定义了在微环境中的4种污染等级(1,2,3,4)。根据IEC60664-1中微环境的定义,组件的污染等级默认是3级。如果光伏组件通过IP55(参考IEC60529)或者更高的防尘防水等级,污染等级可以被认为是2,一般的光伏组件结构能够满足此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想要继续缩小爬电距离的设计,那么需要通过IEC61730-2中B1测试,将组件的污染等级升级为1级,从而达到爬电距离缩小的目的。
什么是B序列?
B序列测试是新版中新增的测试序列,用于考核MST35(拉力测试:用于评估粘合结构),MST36(搭接剪切强度测试,用于评估粘合结构)的初始条件
增加B1序列,特别设计用于验证污染等级1测试,从而可以减少组件的爬电距离。
明确等电位连接接地标识,需要使用下方标识
采用安全等级II(回型标志)以示双重绝缘,以代替老标准中的ApplicationClas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