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思的优秀教学设计(优质9篇)

朗读和背诵古诗:准确流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表达情感。

理解古诗意义:通过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意境,反复朗读并联系实际生活,体会诗中的情感和意境。

感受古诗的美:体验古诗语言的韵律美和意境美,自主积累思乡情感的诗词。

教学重点:

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意境,反复朗读,并联系实际生活感悟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

教学难点:

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方式和丰富情感。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使用幻灯片进行教学辅助。

学生准备:搜集表达思乡情感的古诗词,并多次阅读。

设计理念:

"思乡"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悲秋是古今文人共同的情感。唐代诗人张籍的《秋思》正是这一主题的代表作品。诗人在诗中通过"见秋风"和"作家书"的情节,深刻表达了他的思乡之情。虽然学生可以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诗歌的表面意思,但要深入理解诗人内心的感受则需要克服一定的困难。

为了克服这一难点,本课程设计采取以下措施:一、通过优美的语言创造情境,将学生带入秋天的景象中,渲染情感,为学习古诗打下情感基础。二、以诗解诗,通过张籍的《秋思》引导学生学习一组表达悲秋思乡的古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古诗的意义和意境。三、以朗读促进理解,以理解促进朗读。设计各种情境,让学生深入情感地朗读诗歌,从中感悟诗歌的内涵。四、补充背景资料,帮助理解。补充诗人生活和内心世界的资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体会古诗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诗歌引入,引发对秋风的兴趣

当微风轻轻吹过,仿佛有声音在呼唤我:“风呀风,你是否知道你曾唤起多少文人墨客的思乡之情。”

二、初步感知,理解诗意

1.读准字音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这首古诗,尽量多读几遍,注意生字和多音字。

2.理解诗意这首诗讲述了什么?借助注释和同学讨论,理解不清楚的地方。

三、探究诗歌,体会诗情

1.探究“见”秋风虽无形,却随处可感。诗人站在秋风中,看到了什么?展示诗句,引导学生探索诗歌的意境。

2.创造情景,感悟悲伤在洛阳城里,秋风中不再有红柑树和白藕花,只有冷冷的秋意。学生自由阅读诗句,想象场景,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四、回应前文,探究写作手法

1.自由探索什么使得这首诗看似寻常却又如此奇特?学生讨论诗歌的独特表达方式和意义。

五、拓展延伸,唤起想象

1.默写《秋思》学生默写诗歌,巩固所学内容。

教学目标:

1、自主阅读,借助注释等理解古诗的意思。

2、揣摩关键词句,在反复诵读、想象中完形诗歌形象,感受形象中蕴含的意境,体会诗人的秋思情怀。

3、能诵读诗歌,自主积累描写秋的诗句。

本诗诗句浅显但诗境悠远,诗蕴深刻。本课教学设计着力体现“两重”:重诵读品悟,重内化积淀。即通过反复吟诵、想象补白、情景描述、对比阅读等策略丰盈诗歌意象,立足“诗言”,理解诗意,体悟诗境,从而触摸诗句背后的内蕴。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背景资料。

课前演讲:展示搜集到的描写秋天的诗词。

[教学意图]:不仅调动学生已有的语言积累和已有的知识,更引出他们对新知识的学习兴趣。

一、导入新课。

1.在你眼里,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生自由描述)然而,在诗人张籍眼里,秋天却是树叶飘零、残荷片片、萧条凄凉的季节.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一首古诗《秋思》(板书课题)。

[教学意图]:渲染秋天凄/a>的氛围。

2、张籍,唐代诗人。他出身贫苦,常年过着四处奔波、漂泊异乡的生活。在唐朝安史之乱时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离家十年的诗人身陷洛阳城,却不知战乱中的家人是否安全,急切地盼望得到家人的信息,正在此时他在洛阳城里遇到了故人,并托他捎信给家人。在此情此境下,写下了这首诗。齐读课题。

[教学意图]: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

3、“秋”是指——秋天,“思”是指——思念。秋天的思念是悠长的,把思读得长一些。再读课题。

二.初读知意。

1.请同学们反复读古诗,要做到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想想你仿佛能看到怎样的画面,从中能感悟到什么。(学生反复练读)

[教学意图]:明确读诗要求,引出本堂课的中心问题。

2、(投影出示古诗)谁能把这首诗正确地读给大家(指名朗读)

3、(*多音字的拼音)要注意这些多音字的读音。

4、(投影出示生字“洛”)你会怎样记住这个生字(生自由回答)

5、这个字写时要注意什么呢(生观察后回答,师指导书写)

[教学意图]:扫清读诗障碍,识记生字。

6、读诗不同于读课文,不仅要读通顺还要读出他的韵味。请同学们再读古诗,注意停顿,要读出这首诗的韵味,想想你仿佛能看到怎样的画面,从中能感悟到什么。

7、谁来展示你的朗读(指名朗读)

[教学意图]:结合本堂课的中心问题,在读通诗句的基础上练习读出诗的韵味。

三.入境悟情。

1、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再读古诗,想想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从中感悟到了什么。可以在你的书上写一写,组织好语言再和你的同桌说一说。(生自读自悟再交流)

[教学意图]:在读通诗句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感悟诗的内涵,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同时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从中感悟到了什么现在就将你的收获说给大家听。(生自由汇报)

3、(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随机指导以下内容)

Δ见:

·古人说“秋风惹愁思,落叶断人肠”。离家十年的诗人站在瑟瑟的秋风里,他看见的是什么呢(生回答)

·诗人见到了许许多多,可此时是他“见不着”的又是什么(生回答)

·是的,在这洛阳城里,诗人见不到亲人的欢声笑语、见不到乡亲的把酒言欢,他看到只有那飘零的落叶,枯黄的小草,凋谢的百花

同学们,如果你就是张籍,面对此情此景你的心情会怎样

Δ意万重:

·孤单、寂寞、悲伤、无奈的张籍好不容易有机会可以写一封家书捎回家,这是怎样的一份家书呀!落笔之前,张籍会想到什么他想表达哪些意思

1.秋天的怀念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2.秋天的怀念名师教学设计(2)

3.幼儿园*安全教育教案

4.小学语文《秋天的雨》教学设计

5.《晏子使楚》优秀教学设计(人教版五年级上册)

6.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观潮》

7.今年立冬是几号几点2014立冬是什么时候

8.春节为何要送茶

9.关于元宵节的诗句大全

10.优秀的《山中访友》教学设计(2)

1、知识与

2、过程与方法:自主、

3、道德、情感、价值观:领悟诗中蕴含的节奏美,提高对古代诗歌作品的鉴赏力。

1、背诵诗歌。

2、品味

教学用具:

自制录音带、录音机、课件。

教时安排: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你们眼中,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也许是丰收的,也许是浪漫的,也许是多愁善感的。那么,在一个游子的心中,秋天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去体会体会。

二、解题: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马致远,元代著名散曲家,早年热衷于功名,却屡不得志,经历了漂泊生涯20余载,本曲是这种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作者用血和泪写成的,是元曲中的“绝唱”,元人誉之为“秋思之祖”。

三、朗读诗歌:

1、师配乐范读

2、学生齐读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3、学生配乐朗读。

四、品析鉴赏:

1、四人为一组,讨论以下问题:

(1)这首小令前三句*个字,写了哪九种景物?你认为这样做有何好处?

(2)体会篇末所写的:“断肠人”应是怎样的人?

(3)说说这首小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思?其“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怎样在文中得到体现的?

以上问题由学生讨论,师适当点拨,共同明确:

(1)这首小令共写了藤、书、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景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骨、玺、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景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2)独在荒凉的古道上,顶着西风,骑着瘦马前行,太阳下山了,伤心的人正在天涯漂泊,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断肠人”就是漂泊在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本句揭示“秋思”的含义,至于游子为什么漂泊到这里?他究竟要到哪里去?这些言外之意,尽可听凭读者去想象。

(3)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感情是抽象的,难于表达,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可感的事情,具有明显的深秋*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使人感到具体生动。

2、齐声朗读并背诵诗歌。

五、拓展延伸:

对比阅读余光中的《乡愁》,体会思乡之情。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大陆在那头

六、总结:

这首小令仅用28个字就是道德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除了最后一句,全都是景语,而字字却是扣着“情”来写,古人说:“凡景物,皆情语”,《天净沙秋思》堪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无痕的杰作。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诗歌。

2.课后以诗歌的意境作一幅画,各自进行交流。

1.《乡愁》优秀教学设计

2.乡愁的优秀教学设计

3.乡愁优秀教学设计

4.《乡愁》教学设计

5.《乡愁》教学设计

6.课文《乡愁》教学设计

7.初中乡愁教学设计

8.《乡愁》优质教学设计

你一人孤独在外,纵有千言万语也无处倾诉。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教学设计,欢迎查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通过反复诵读,感悟、品味诗中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的情感。

3、通过有感情地反复诵读,抓住诗中所写的日常生活片断,体会其写法的特*。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古诗,感悟、品味诗中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的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有感情地反复诵读,抓住诗中所写的日常生活片断,体会其写法的特*。

一、诗句导入,引起对风的兴趣

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过,有个声音在对我呼唤,

风呀风,你可知你曾勾起多少文人墨客的思乡之情。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二、初步感知,了解诗意

(一)读准字音

1、请大家自由读读这首古诗,尽量多读几遍,注意诗中的生字和多音字。

2、指名读。

3、节奏地读一读这首诗。

4、齐读。

(三)了解诗意

1、这首诗告诉我们一件什么事呢借助注释,边读边思考,不懂的可以和同位或老师交流。

2、学生汇报。

三、探究诗词,体会诗情

(一)探究“见”

1、秋风可触却不可见,但伴随着秋风,秋景却处处可寻呀。或许这是一个早晨,又或许这是一个傍晚,作者伫立在瑟瑟的秋风中,他看到什么呢

2、诗句过渡:“秋风窗下起,旅雁向南。日日出门望,家家行客归。”。

3、秋风窗下起,作者看到了家家的行客归来了,他还看到了什么人呢

4、创境悟情:

(1)秋风习习,诗人看见的也许还有很多很多,望着,望着,诗人似乎又回到自己那朝思暮想的家乡了。(出示三组诗句)

(2)自由品读,想像画面。

(3)读中感悟悲伤。

在洛阳城里,在这瑟瑟的秋风中,红柑树,白藕花,杨柳见不到的.他见到的只是那冷冷的秋,引读“洛阳城里见秋风”

在秋风中,菰菜、莼羹、鲈鱼脍见不到了,他见到的只是那冷冷的秋,引读:……

在秋风中,他家人的欢声笑语,乡亲们的把酒言欢见不到了,他见到的只是那冷

(4)再读诗句悟情。

(二)探究“意万重”

1、秋风瑟瑟,吹碎了诗人的心,乡思切切,绞碎了诗人的情!在那个通迅落后的年代,只能作家书以表心声,可正当诗人执笔之际,却迟迟不能下笔,那是为什么

2、解释“意”。

3、透过资料,走进张籍的心。

4、情境创设,朗读中探究“意万重”。

张籍,你一人孤独在外,纵有千言万语也无处倾诉,此时他乡遇故人,把你想说的一一向我道来吧!(三个学生)

5、小练笔:写给家人的家书。

虽然”意万重”,但思乡之情是无法抑制的,走近诗人,只见在昏暗的灯前,纸铺开了,在那秋风轻轻呼唤声中,在那行人阵阵催促声中,张籍,拿起笔,把你想对家人说的话快快写下来吧!

(三)探究“又开封”

1、换位思考:写好的信为什么封了又开,开了又封呢

2、读中感悟其说不尽。

(四)回归全诗,整体朗读。

四、回应前文,探究写法

1、自由探究:看似寻常最奇崛”。那这首诗的寻常在哪里呢奇崛于何处

2、小结写法:在王安石的眼中,因为见秋风所以意万重,因为意万重所以说不尽,因为说不尽所以又开封,就是这样一个个看似寻常的又开封,却道出了诗人那无法言喻的思乡情愁。这就是王安石眼中的“看似寻常最奇崛”

1、出孟郊《归信吟》。与秋思交叉朗读。

2、再读诗句,品味孤独。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宋代王安石眼中乡愁是那春风又吹绿的江南岸,在唐代李白眼中乡愁是那皎皎的明月,那在唐代张籍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张籍写的《秋思》(板书课题)。请同学们翻开书22页。

二、初读古诗,读懂诗意。

师:自由朗读古诗,按照自己的速度和节奏读,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生:自由读诗。

师:我看同学们都会读了,现在老师想请一位同学起来读,谁愿意来当一个最勇敢的孩子。

生:读诗。

师:读得真不错,声音响亮。还有谁也想来试一试。生读。真棒!老师听出他读出了古诗特有的节奏。(课件出示古诗)(讲解字音)生再读。

师:很好。来咱们全班一齐读《秋思》。

师:这首诗同学们都读得字正腔圆了。老师也想来读一读。

师:同学们,老师读得怎么样?(分析师生读法不同,再练读。)

师:老师读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准备起。

现在老师想调换一下,你们读前四个字,老师读后半句,敢吗?好准备起。

师:真不错。可单单会读还不够,还要理解诗意。现在请同学们根据书中的插图、注释,也可以借助工具书理解这首古诗的意思,可以跟同桌交流交流。

生:研读诗意。

三、再读古诗,品悟诗情。

师:谁能告诉老师你读懂了什么?

生:1.我读懂了词语的意思。

生:2.我知道这是诗的意思。

师:真厉害知道这么多。

生:3.我知道了作者是看见秋风刮起就想家了。……

师:哦,作者想家了。那是什么引起他的思乡情呢?

生:洛阳城里见秋风。(点击课件出示诗句)

师:可是秋风看得见吗?

生:看不见。

师:那作者看见的是什么?

生:是叶子飘落、草黄了、雁子往南飞……

师:是呀,落叶要归根、雁子要南飞,作者也想家了。那他看不见什么?

生:父母、孩子、妻子……

师:站在凄凉的秋风中,作者想——家。

因秋风而思家的,历史上还有个典故呢。晋代张翰(点击课件出示诗句)说:“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多爵乎?遂命驾而归。”(《晋书张翰传》)张翰是张籍的同乡,他宁愿弃官而回家。而张籍呢?他的家在哪?在洛阳吗?有谁知道张籍?

生:交流张籍资料。(课件出示)

师:十年哪,那瑟瑟的秋风绞碎了诗人思乡的心,诗人难以回乡,愁肠百转,他纵有千言万语又该如何倾述呢?

生:写家书。

师:可这是一封怎样的家书呀?你能从诗中找出句子吗?

生:欲作家书意万重。(板书:意万重)(课件出示诗句)

师:意万重是什么意思?你能跟它换个词吗?

是呀,十年了,那是多少个日日夜夜呀?年迈的父母、翘首遥望的妻子、幼小的孩子,家中的一切一切,张籍只能把这深深的思念化在信中,那他会在信中说些什么呢?同学们拿起笔来,把张籍想说的话写下来吧!(课件出示小练笔)

师:我看同学们都写得差不多了,来哪个小张籍愿意把你的思念读给大家听。(师生互动交流,生读完写句再读诗。)

师:把我们所有的话加起来张籍觉得够吗?(不够)是呀,纵有千言万语也表达不了诗人的心,这真是——(欲作家书意万重)领悟: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师:信写好了,我们来看看张籍寄信的画面。(课件出示诗句)同学们张籍寄信时,他心情如何?你能从诗中找出这个字吗?“恐”是什么意思?他在担心什么?

师:可临行为什么又开封?“开封”是什么意思?“又开封”呢?

生:“开封”就是把封好的信拆开。“又开封”就是把信合上又打开,又合上又打开……

师:诗人把信打开几次?

生:一次,两次,三次……

师:第一次张籍把信打开,为何呀?——

生:复恐匆匆说不尽。第二次张籍把信打开,为何呀?——

生:复恐匆匆说不尽。第三次张籍把信打开,为何呀?——

生:复恐匆匆说不尽。张籍呀张籍你已经看了一遍又一遍,为何呀?——

生: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四、回读,深化情感。

师:是呀,小小的一封家书怎能承载一个游子浓浓的乡愁呢!请读《秋思》

师:信带走了,可带走的仅仅是信吗?

那他还带走了什么?

生:带走了作者的心……

师:张籍此刻的心情他的朋友孟郊也深深懂得,他曾写下:书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归信吟》(点击课件呈现)读诗。

师:魂去也,空一身哪!现在陪伴张籍的只有——洛阳城里的秋风。于是一首千古绝唱就在张籍脑中诞生,这就是《秋思》(音乐响起)生读诗;信走心也走,就像此刻的张籍身在洛阳,心在故乡。这是一份刻骨铭心的思念呀!请读《秋思》。秋风乍起,思乡涌起,写不完的思念,说不尽的乡愁,再读《秋思》

五、拓展升华。

师:同学们这思乡怀亲又何止张籍和孟郊而已。那时候交通不便,信息不通,离乡的人们只好把满腔的思念化作文字写进诗里。课前老师让你们收集有关思乡的古诗有吗?

生:交流思乡的古诗,进一步感受乡愁。

师:我看同学们手中还有很多思乡的古诗,课后咱们班来办个思乡的古诗大会好吗?

师:老师这里也有思乡诗句。(课件出示)师生配合读。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唐.张九龄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唐.杜甫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唐.马戴

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清.袁枚

师:这思乡怀亲从唐至清源源流传,他流呀流,流进当代*诗人余光中的心中,请看课件出示:余光中《乡愁》)(音乐响起)。

师:同学们,张籍的乡愁是思念家中的亲人,那余光中的乡愁又是什么呢(比较乡愁,提升爱国情怀)

六、总结。

师:同学们家乡的山水总让游子们魂牵梦绕,家乡的亲人更让游子们牵肠挂肚。也许今天你们还不能完全领会,但是孩子们你们终将长大,闯荡天涯,那时候你们一定会懂得这种无法割舍的牵挂。因为家是我们永远的向往。

《秋思》道尽了天下所有游子们的心,让我们再一次吟咏这首传世之作吧!

《秋思》,是小编看了以后很喜欢的一篇课文,作者的思乡之情浓烈地展现在小编眼前,枸杞小编的想家的感受。希望你喜欢小编整理的关于《秋思》的教学设计,希望你的生活愉快!

【教学目标】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做到课堂之上熟读成诵。

3、通过适当的回顾与拓展,深入感悟古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切入主体,理解内容,通过多层次地朗读,理解重点词语,感悟作者的思乡之情和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表达方法的归纳与应用。

【教学策略】

从语言文字入手,紧抓重点词句,反复咀嚼、品味、朗读,引领点拨学生把握诗词意象,提升感悟内涵;同时通过同类诗词的拓展,丰富感悟表达方法。

【教学流程】

一、读图导入感情铺陈

教师出示月夜的课件,学生用富有形象*的语言描述所看到的景象。之后,学生展开联想,从月夜想到团圆以及古诗《静夜思》,体会诗人借明月、思故乡,回顾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引入《秋思》。

二、设疑诵读切入主体

1、解题入诗:

学生读文题,理解含义,引出质疑:诗人是借着秋天的景*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吗?

2、初读释疑:

学生带着要求自由读诗,汇报的时候,教师相机进行朗读指导,并抓住“重”字进行古诗文的回顾与迁移,丰富学生对于古诗字词的理解与认识。

3、切入主体:

回忆质疑,拨云见日,通过学生的小组讨论与交流,明白这首诗主要是借写家书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三、理清脉络感知全诗

四、深化体会品读悟情

五、归纳总结比较明晰

六、诵读提升感悟升华

通过多样的、大量地朗读、诵读、背诵,学生在教师深情地引领下,再次入情入境,用饱满的感情朗诵《秋思》,在学生感情的高潮结束本节课的教学,给学生对于思乡这一主题有更多的思索。

【板书设计】

秋思

唐张籍

见秋风意万重

家书────思乡情(叙事抒情)

说不尽又开封

这首古诗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本教学设计,在学习方式上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在情感的达成上,力求通过读、思、议,营造出一种浓烈的思乡氛围,使学者、教者、作者融为一体。在自读自悟、合作交流中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促使学生吸纳、积淀丰富的文化素养。

1、会正确读写生字词。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秋思》,默写《秋思》。

3、通过应用课后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

2、背诵积累。

3、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制作课件,反复朗读并背诵古诗,深层次地体会情感,透彻地理解诗意。

2、学生准备:初读古诗,搜集诸如作者等方面的资料。

一、创设情境导入

1、播放歌曲《故乡的云》。

2、你能听出这首歌抒发了一种什么感情吗?

(思乡之情是古代诗人常常会抒写的一种真挚的情感。)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新的古诗《秋思》,它抒发的也是诗人的思乡之情。〔从歌曲导入,唤起学生的思乡之情,有利于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感悟作者的情感。〕

二、走进“秋思”

1、谁能描述一下秋天的景*?

在学生描述的基础上,教师概述:

春天去了,夏天走了,代表生命的绿*也没有了。秋风萧萧,落叶纷纷,使人平添了无数惆怅。身在异乡的游子常常会生出思乡的情思。

2、谁能告诉大家:“秋思”是什么意思?作者思什么?

〔要想很好地诵读《秋思》,有必要让学生先“走进”秋天,在这种氛围、这种情感中学习,有利于学习对《秋思》产生强烈的共鸣。〕

三、初读《秋思》

1、出示课件,进行配乐情景范读,根据范读的情况画出诗的节奏和着重号。

〔宋〕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

2、学生试着读一读。(试读2~3遍,也可以互相读,互相听)

3、指名读,要求读正确、读出节奏来。

〔诗要读规范,只有在规范的基础上才能再谈个*,“唱”读、“拖”读不利于学生对古诗情感的感悟。〕

四、精读《秋思》

1、熟读成诵。

可采用互读和小范围齐读的方式,丰富阅读的形式,提高阅读的效率。

2、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秋思》。

(1)学生独自边读、边批、边查、边悟,试说每句诗的意思。

(2)同桌之间互相交流独自理解上的收获或疑惑。

(3)全班*流。

3、教师对学生交流中的难点、疑点进行点拨。

(1)抓住重点词句导读:

体会“见”、“意万重”、“恐”、“又开封”等词的含义。

(2)交流诗意。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秋天来了,身处洛阳城,只见秋风乍起,倍感孤独寂寞,决定提笔给家乡的亲人写封信,将自己的千愁万绪告诉家乡的亲人。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书信写好了,但又担心由于匆忙该说的话没有说完,就在送信人即将出发的时候,又打开了已封好的家书。

(3)引导学生想象诗中的画面和蕴含的故事,体味诗中的情感:

诗人这样做是因为什么?从他的行为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4、交流情感。

围绕诗中所表达出的强烈的思念之情进行读、议,丰富学生的想象,深层次地体会诗的内在情感,努力使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1)你是怎样理解的?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2)读完此诗,你被什么感动了?你最感动的是哪些词句?

老师充分肯定学生的感受,并适度进行精辟的概括。

5、有感情朗读。

〔自主学习体会、合作学习感悟是非常必要的,老师要想方设法启发学生进入诗的意境中,同时老师的适度点拨也是不可少的,这样不仅有利于将学生零碎的东西串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印象,同时,学生也能从老师的表述中学到一些表达的方法。〕

五、拓展“秋思”

1、把这首诗背给自己的父母听,顺便把你的理解、感悟与父母进行交流。

2、试着独自到秋天里走一走、看一看、想一想,在你眼里、心里秋天是什么样的?

〔将课堂辐射到课外,升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尤其是让学生亲自去感悟一下秋天,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释放和表达情感的空间。〕

〔唐〕张籍

见秋风意万重说不尽又开封思乡浓

思乡的诗写了千百年,今天还在写,思乡的诗读了千百年,今天还在读。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秋思张籍优秀教学设计,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希望帮助到你。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插图理解古诗意思,反复朗读,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品味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情感,揣摩诗人的表达方式。

3、感受古诗语言的韵律美、意境美,自主积累思乡的诗词。

借助注释、插图理解古诗意思,反复朗读,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品味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情感,揣摩诗人的表达方式。

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情感,揣摩诗人的表达方式。

1、教师准备:幻灯片。

2、学生准备:搜集表现思想之情的古诗词,并多读几遍。

“思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思乡情是人类亘古不变的情愫,悲秋又是古今文人共通的情怀。见秋而生乡愁也就成了文人千古不变的题材,唐朝诗人张籍的《秋思》正是这种题材的一首古诗。诗人因“见秋风”而“作家书”再“寄家书”,表达了诗人浓浓的思乡情。诗的字面意思,学生借助插图、工具书等能够理解,但是由于年龄和生活经历等原因,要真正走进诗人内心,真切体会那无法排解的思乡情却很难。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本课设计主要采用以下几个措施:一、以优美的语言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萧瑟的秋景中,渲染情绪,为古诗的学习奠定情感基调。二、以诗解诗,以诗悟诗。通过张继的一首《秋思》带动一组悲秋思乡的古诗学习,意在以意思意境相近的古诗帮助学生对古诗的理解感悟,同时

达到加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果,丰厚学生经典文化底蕴的目的。三、以读促悟,以悟促读。设计一个个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在读中感悟,悟后读情,让思乡情在一次次朗读中深入学生心中。四、补充资料,辅助理解。补充一些写作的背景资料有利于帮助学生走进诗人的生活和内心世界,更好地体会古诗情感。

(一)读准字音

(三)了解诗意

(一)探究“见”

1、秋风可触却不可见,但伴随着秋风,秋景却处处可寻呀。或许这是一个早晨,又或许这是一个傍晚,作者伫立在瑟瑟的秋风中,他看到什么呢?

3、秋风窗下起,作者看到了家家的行客归来了,他还看到了什么人呢?

(1)秋风习习,诗人看见的也许还有很多很多,望着,望着,诗人似乎又回到自己那朝思暮想的家乡了。(出示三组诗句)

(2)自由品读,想像画面。

(3)读中感悟悲伤。

(4)再读诗句悟情。

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过,有个声音在对我呼唤,风呀风,你可知你曾勾起多少文人墨客的思乡之情。

(二)探究“意万重”

1、秋风瑟瑟,吹碎了诗人的心,乡思切切,绞碎了诗人的情!在那个通迅落后的年代,只能作家书以表心声,可正当诗人执笔之际,却迟迟不能下笔,那是为什么

张籍,你一人孤独在外,纵有千言万语也无处倾诉,此时他乡遇故人,把你想说的一一向我道来吧!(三个学生)

虽然”意万重”,但思乡之情是无法抑制的,走近诗人,只见在昏暗的灯前,纸铺开了,在那秋风轻轻呼唤声中,在那行人阵阵催促声中,张籍,拿起笔,把你想对家人说的话快快写下来吧!

(三)探究“又开封”

1、换位思考:写好的信为什么封了又开,开了又封呢?

(四)回归全诗,整体朗读。

1、自由探究:看似寻常最奇崛”。那这首诗的寻常在哪里呢?奇崛于何处?

六、积累延伸

1、默写《秋思》。

2、想象《秋思》中描绘的画面,将《秋思》改写成一个小故事。当作练笔。

3.搜集表达思乡情感的诗词、歌曲,在班级展示。(选做)

教材分析:

《秋思》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诗词三首》,本组课文的主题是“浓浓的乡情”。设计的目标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家乡思恋、挚爱的思想感情;二是通过对比阅读,使学生领悟到思乡的情是一样的,思乡的方式、寄托的对象却是因人而异的,引发乡思的事物也是各不相同,从而体会到作者的感情是通过一些景物或事物表达出来;三是通过读书,引导品味语言,丰富学生的情感积累。本课共三首诗词,包括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张籍的《秋思》、纳兰*德的《长相思》。我用三课时教完本课。第一课时学习《泊船瓜洲》,渗透乡情主题,揣摩写景抒情的表现方法,品悟诗歌的语言特别是“绿”的妙趣。第二课时学习《秋思》,主要透过平实的文字体会诗人叙事细节中表现出的复杂的内心活动和细腻的情感。第三课时学习《长相思》,重点是三首诗词的对比学习。《秋思》语言平实而情韵绵长,诗歌的语言、意境方面有很大的挖掘、发挥的空间,为了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和情感积累,感悟诗人复杂深沉的乡情,我采用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与学生共同学习《秋思》。

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会背诵、默写《秋思》。

2、感知诗的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3、领会《秋思》叙事抒情的特点,体会本诗平淡、本*的语言中包含的艰辛的构思过程和复杂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1、课前读写积累乡情主题的诗歌,积淀语文素养和情感体验

2、课堂通过读写互动、说写结合来领会诗情、想象意境、品味诗句、丰富和积累语言。

3、通过课后练笔中巩固知识,将课堂所学知识转化为语文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体会感悟作者乡情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情感。

2、在品味诗歌写作特点的过程中体会诗歌的美妙,进一步培养学生喜爱古诗、热爱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1、思乡主题的古诗词3-5首

学生准备:课前积累的作业,积累练习本。

一、课前读写,积累素材

1、学习了《泊船瓜洲》之后,你自己读了那几首关于乡情的诗词,在积累作业上写下来,注明那些是写景抒情,那些是写事抒情。

2、关于张籍,你知道多少?记下来。

3、读一读《秋思》,画出你认为好的词语和诗句。

二、激趣导入,读写词句,感知秋思。

1、背诵古诗,创设氛围。(请3-5名学生背诵,全班齐背)

你体会一下,你刚才背的这首诗是写景抒情,还是写事抒情?

2、背诵《秋思》。

今天,我们学习唐代诗人张籍写的《秋思》,这首七言绝句字面上非常简单,没有生字,让我们来齐声背一背。先看一看,记一记,背一遍,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再看一遍背第二遍。

3、解题,感知秋思。

大家知道,张籍是唐代吴郡(苏州一带)人,现在客居洛阳,(课件展示简图,指一指)因思念家乡,写下了这首《秋思》,(板书课题)

“思”字,“心”上一个“田”,作者的“心田”里是怎样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呢?是什么引起了张籍的乡愁?(秋风)

秋天有哪些境象可以引起人们的“秋”之“思”呢?把以“秋”开头的两个字的词语在积累练习本上写下来,写成一行,读一遍。

(秋天、秋风、秋霜、秋月、……)(课件)

这些事物、景物都可以引起我们感受到秋天来临,种种思绪萦绕心头,秋是怎样的景象呢?用四个字的词语描绘一下

(秋风习习、秋风萧瑟、秋高气爽、秋雨绵绵、秋江明净、秋山如洗、秋虫啾鸣、层林尽染、霜气袭人、雾霭沉沉……)(课件)

这么多的词语啊!老师读读这些词,就想起就感到秋天来临的一股萧杀之气了,就感到了秋的凄凉、寒冷,就想回到温暖的家里。离家在外的人,此时此刻,肯定更思念自己的家乡,思念自己的亲人。

你知道古时候把离家在外的人叫什么吗?说一说,品味品味,秋天来到时他们的感情变化。

(游子、客居他乡、漂泊异乡、宦游四海、侨居异国……)(课件)

4、朗读指导。

三、读写诗句,进入情境,理解诗意。

1、写《秋思》。

读完之后,我们一起把这首《秋思》写下来,老师在黑板上写,同学们在作业本而上写,注意把诗歌写在作业本的左边,注意写得整齐美观。

2、结合注释揣摩诗句的意思。把不好理解的词句圈起来,在你认为含义、情感比较深刻的词下面打上重点号。

3、将诗句的意思用一段通顺连贯的话写在诗句的右边。

4、同桌交流,将诗句意思说完整。

5、想象作者复杂的心情,写信、拆信的情景,轻声诵读古诗。

四、品读诗句,把握特点,感悟诗情。

1、品味“见秋风”、“意万重”

作者深沉的乡愁被一阵秋风引起,就想到要给家人写信。秋风怎样被作者感受到的?

张籍在(街上、院子里、大树下)看到__________听到___________感到__________(课件)

(体会作者因秋风而敏感地产生的思乡之情)板书“见秋风”

张籍“见”到秋风,引起了那些“秋思”?

张籍见到秋风,(立刻、马上)想到了_________想到了_________想到了__________(课件)

(体会作者因思乡而敏感,千愁万绪萦绕心头的“意万重”)

于是,张籍就铺纸执笔写家信。

“家”字有三个意思:(本义和引申义)妻子或丈夫、家庭里的亲人、家族及亲人。说一说:张籍想给妻子写信,告诉她________________……(课件)

张籍想给父母写信,告诉他们_________________……

张籍想给亲人们写信,告诉他们_______________……

……

这就是萦绕在作者心头的“意万重”。板书“意万重”

然而,作者的“意万重”都是由于这轻轻拂过的秋风引起的,作者没有明写想到了什么,思乡,只淡淡写到“见秋风”,可见这平淡的“见”字包含着多么丰富的蕴含啊!再一次品味平淡之中饱含的深情。

2、作者怎样写好家信的?听音乐,想象,写一段话(背景音乐、课件)

(分组练习)见到秋风,张籍伫立秋风之中,提笔写到___________……(课件)

夜深了,张籍徘徊反侧,在灯下写到__________……

张籍一夜没睡,清晨在窗下深情地写到_______________……

3、品味“复恐”、“又开封”。

信写好后,张籍找到捎信的人,将信交了出去,这时他感到___________(书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课件)

这时,他_________(突然、猛然、犹豫不决……)地想到___________……

是啊,短短的一封信怎能写的(全、完、尽、清……)张籍那浓浓的乡情啊!

他急忙将信要回来_________(匆匆、慢慢)地将信封打开,改了改…补了一段…,看了看…摇*…点点头又放了回去……(课件)(选择并思考为什么)

4、领会诗歌写作特点

是啊,作者有太多的话要对亲人们说,可是短短的一封信怎么写得完张籍对家乡的思恋、对亲人的思念、怎么写得完它飘落异乡的惆怅与寂寞,怎么写得完秋风吹进心田的这份纷繁缭绕的乡愁!在诗歌当中,作者没有明写乡情,读者却通过描述捎信时“行人临发又开封”的细节读懂了作者浓浓的乡情。现在回过头看一看,全诗没有特别突出的词句,我们没有觉着那个字显得特别好,可是,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被潜藏在字里行间的深情陶醉了。这就是本诗的写作特点:抓住细节,于平淡、本*的语言中抒发深厚的情感。王安石曾这样评价张籍的诗“看似寻常最奇绝,成如容易却艰辛”。(课件)

5、美读《秋思》。(背景音乐、课件)

秋风拂起了张籍的秋思,这首本*、平淡的绝句也打动了我们每一位读者。那些风声雁鸣、月圆月缺时常把我们的思绪带回故乡、带回家里,将亲人的音容笑貌带到我们的眼前。不管我们在哪里,亲人总在心里,家总在心里,故乡总在心里,如果在异国他乡,祖国总在心里。然而,这点点滴滴汇集在一起,却成了抹不去的乡愁。等同学们长大了,就会有了与唐代的张籍一样深沉的,一样的,一样复杂的,拥有一样丰富美好的情感世界。

现在,让我们在音乐声中,再一次品味《秋思》蕴含在平淡的语言中浓浓的乡情,试着把这首小时刻在心上,把张籍的复杂的深情读到脸上。(课件)

五、课后读写,拓展延伸,积淀能力。

1、课后练笔:请同学选做一题,当天完成。(课件)

①将本首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自拟一个特别的题目,写清楚作者的心理活动和“行人临发又开封”的细节,注意多用形容词。

②想象张籍会在信中写些什么,代他写一份完整的信。

③替张籍的家人写一封回信。

④如果你是这位捎信的人,给张籍写几句话。

⑤作为一名现代人,给唐代的张籍写几句话,交流乡思的体会。

⑥写一篇读后感,谈谈《秋思》叙事抒情、平淡的语言之中饱含深情的写作特点

2、比较《秋思》与《泊船瓜洲》、《长相思》的异同。

3、在两周内积累5首表达乡情的诗歌和歌曲,在学习回顾与拓展(二)时交流展示。

THE END
1.瑞云渲染,深圳市瑞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云渲染提速40%以上,渲染费用反而下降?瑞云渲染重磅上线「AI加速模式」! 作为亚洲视觉行业服务先驱,Renderbus瑞云渲染一直密切关注前沿技术发展,当AI浪潮袭来,也以最快的反应去迎接挑战、拥抱变化,积极探究行业发展新可能。在前不久结束的华为全联接大会上,Renderbus瑞云渲染正式宣布推出「AI加速模式」的好消息!该方案可以https://www.renderbus.com/news/term-id-295/
2.阿拉丁网上照明展1.2馆 设备· 基材 · 照明附件 · 电子元器件馆 2.1馆 城市建筑空间/文旅空间---建筑/道路/景观照明/光源 2.2馆 驱动电源技术馆 3.1馆 城市建筑空间馆 — 建筑/道路照明 3.2馆 驱动电源技术馆 4.1馆 城市建筑空间馆 — 智能路灯生态 4.2馆 芯片· 封装 · 模块 · 全光谱技术馆 5.1馆 城市建https://www.alighting.com/shangjia/xindongfang/index.html
3.渲云效果图客户端下载渲云客户端下载渲云效果图客户端是一款面向三维设计师的自助式云渲染工具,轻松调动海量服务器资源,帮您快速完成3D效果图渲染,支持在3ds Max软件中提交渲染文件,点击【渲云】插件确认参数即可开始渲染!https://www.xrender.com/v23/download/PictureDownload
4.彩联灯中国彩灯产业互联网平台应用介绍 “彩联灯”平台,汇聚彩灯产业原料采购、成品买卖、加工服务、资讯政策等内容,并提供面向彩灯企业内部管理的数字化应用。应用分发 开发者提交应用 应用提交与审核 开发者支持文档 常见问题及解答 开发者服务 小米消息推送服务 应用检查更新SDK 小米帐号接入 结构化数据存储服务 轻应用开放平台 联系我们 新浪微博https://app.mi.com/details?id=com.bncwork.light
5.动态艺为易自动化发包规则 联系方式: 19934632592 接发包指南 关于艺为易 加入我们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65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川B2-2019029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川)字第20057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川网文【2019】5378-429号 蜀ICP备18005330号 艺为易抖音号 艺为易微博号 艺为易公众号https://www.yiweing.com/show/dynamic/32103
6.真家vr实景设计理想股票技术论坛真家vr实景设计,提供全方位的室内设计服务。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呈现生动真实的家居场景,为您量身定制个性化的家居空间。无论是现代简约还是古典豪华风格,我们都能满足您的需求。专业设计师团队,从规划、设计到施工,全程跟踪服务,让您的家居梦想成为现实。 真家设计软件:家居设计创新方案的一站式在线平台 [股票软件指标https://www.55188.com/tag-9909451.html
7.AI创作图灯笼插画古风秋天景色插画中式嘲描边插画插画灯笼汴京插相关搜索 灯笼插画 古风秋天景色插画 中式场景描边插画 插画灯笼 汴京插画 亭阁插画 红灯笼插画 古风庆祝 牌坊插画 古风节日 喜庆风插画 亭台楼阁意境插画 古风红叶背景 插画爱晚亭 楼阁仙景插画 相关图片 更多> 他的图片 商用正版 更多> 关于昵图 昵图简介 网站声明 网站公约 汇图网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常见问题 https://www.nipic.com/show/49034905.html
8.渲梦工厂国内领先的3dmax插件渲梦工厂官网,是扮家家联合国内领先的3D技术研发团队,历经10年开发升级,集建模、场景、材质、灯光,动画、构图、渲染等功能于一身的插件,可以提升设计师工作效率3倍以上!https://xmgc.banjiajia.com/
9.蛙吹梅雨,如何学蛙吹梅雨的声音3代表作编辑 【约客】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数日】 数日秋风欺病夫,尽吹黄叶下庭芜。 林疏放得遥山出,又被云遮一半无。 【庵西】 数里庵西路,东风去更吹。稻寒生叶细,松老作花迟。 小憩嫌无侣,曾游忆有诗。新萤光尚小,未暗出空池。 【岩居僧】 开http://www.lisdn.com/mnsj/hhjy/464596.html
10.高考诗歌渲染烘托(精选8篇)篇1:高考诗歌渲染烘托 一、不同的概念 1、渲染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营造意境。 赵师秀《约客》诗云:“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其中以“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一种气氛,衬托夜的深和夜的静。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e6ca4otj.html
11.描写洪水的诗词14篇(全文)以前以梦为真, 今天却将真疑梦, 此种久盼成疑的心理写得十分细腻曲折, 真切感人。如赵师秀的《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闲敲一、烘托(衬托)/渲染 烘托(衬托)主要指用乙物来托甲物,使甲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是侧面描写的一https://www.99xueshu.com/w/filewe6lltp1.html
12.嘲描写作文10篇生:我来回答他的问题,场面描写的作用有:渲染气氛,烘托事物;塑造人物,表现主题。 生:我了解到了常见的场面描写有哪些:常见的有劳动场面、战斗场面、运动场面以及各种会议场面等。我也有个疑问是:怎样把场面描写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师:淋漓尽致这个词用得好。 https://www.wenshubang.com/xiezuozuowen/1472804.html
13.关于打扫卫生的诗句及意思(关于清洁卫生的诗词)11.环卫工作人人参与,美好环境家家受益。 12.我把拖把在水池里涮了又涮,再拧干,然后弯下腰,前腿弓酒云能消忧,方此讵不劣! 3.《再次韵》 年代: 宋 作者: 陈造 因诗衰病顾徒然,凿井今犹未及泉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http://juzi.yuer51.com/shiju/290641.html
14.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孟浩然古诗词阅读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 岁除夜有怀 (唐)孟浩然 五更钟漏欲相催,四气推迁往复回。 帐里残灯才去焰,炉中香气尽成灰。 渐看春逼芙蓉枕,顿觉寒销竹叶杯。 守岁家家应未卧,相思那得梦魂来。 8.“岁除夜”是中国传统( 下载文档 收藏 分享赏 0https://m.book118.com/html/2022/0902/6233025113004232.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