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计划”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以下简称“中国科协”)等部门主办,被称为中国期刊界最重磅的评选活动。该计划最受瞩目的是第一梯队“英文领军期刊”,将有50本期刊入选。入选期刊在未来5年内将获得每年不超过150万元的资助。但二期名单的公示中,《细胞研究》被归入第二梯队,也就是“英文梯队期刊”。该梯队包含150本入选期刊,年资助金额只有第一梯队标准的三分之一。
《细胞研究》是业内许多研究者眼中的“国产期刊之光”,其影响因子一度突破40,与国际顶级刊物相当。多名研究者向《中国新闻周刊》表达了对评选结果的惋惜。有分析认为,其落选背后,除了期刊评价指标的长久争议外,还蕴藏着国产期刊难以“走出去”的隐忧。
AI制图/田昊
年发文量成为评审指标
《细胞研究》曾入选第一期“卓越计划”的英文领军期刊,获得了每年300万元的资助。2019年,多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强调要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夯实进军世界科技强国的科技与文化基础。同年,中国科协等多部门联合开启了第一期“卓越计划”。五年来,“卓越计划”对国内高水平期刊的扶持已有成效。中国科协近期对媒体表示,目前已有154部期刊的国际学科排名进入前25%,《细胞研究》等多部期刊也于多个年份进入了全球影响因子百强。
2024年11月《细胞研究》杂志封面。图/社交媒体X平台
影响因子是衡量学术期刊影响力最常用的指标。《细胞研究》创刊于1990年,由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和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共同主办,主编李党生曾任《细胞》杂志编委。2006年初,他从美国回国,担任《细胞研究》的常务副主编时,该刊影响因子徘徊在2左右,而同期CNS子刊的影响因子已普遍超过10,主刊超过30。当时《细胞研究》收到的投稿,不仅在科学性、创新性上与李党生的“老东家”相去甚远,很多投稿作者连基本的英文写作都不过关。甚至当李党生向作者提出增补实验的要求时,还会被反呛:“如果要修改,我为什么还要投影响因子为2的杂志?”
多位受访者表示,虽然《细胞研究》通过自身努力获得了一定的声誉,但落选并不代表遭遇了不公。丁胜认为,落选与影响因子这一评价体系的顽疾密不可分。
李党生和编辑团队曾为了留住一些有分量的研究,为它们开启了加急审稿程序。他向媒体回忆,2016年,有一篇论文从投稿到编辑部决定接收,只花了4天,到在线发表只花了10天,而没过多久,竞争团队的研究就发表于《自然》子刊。
李萌表示,学术成果发表确实是一种竞速,同一项研究在全球同时有好几个研究团队在攻克,谁先发表谁就会成为成果的拥有者。以快速发表为优势为期刊吸引优秀成果,确实是一种合理有效的提升影响力的操作。“很多时候如果期刊不这样做,就可能陷入‘差刊愈差’的马太效应,难以翻身。”李萌坦言。
业内对影响因子的经营仍保持着心照不宣。业内共识是,普通期刊要做到影响因子和发文量的“既要又要”,非常困难,能做到的基本也达到CNS级别了。合理控制发文量等操作实际上已成为期刊维护影响因子的通用做法。国际上,老牌期刊已经运营多年且有深厚背景,已不太在意影响因子,但新生刊物被影响因子裹挟,仍面临生存压力,其影响因子也需要维护。“就像企业存在‘合理避税’的渠道一样,学术出版这一行业也非常复杂,懂得如何利用规则的期刊自然更容易生存。”丁胜说。
目前,“卓越计划”主办方未就《细胞研究》落选第一梯队原因作进一步说明。《中国新闻周刊》就此事致电中国科协宣传文化部,截至发稿前,未获回复。丁胜希望主办方将评选标准尤其是权重、细则等公开。他指出,业内公认期刊质量的评判没有绝对标准。主办方因国家政策导向有领域偏向、有衡量指标的取舍,都无可厚非,甚至“某期刊已经获得了一期资助,我们更倾向于支持其他期刊”这样的说法都完全可以接受。“学界现在最需要的是增加透明度,减少‘可操作性’。”
关于《细胞研究》此次落选,《中国新闻周刊》多次致电李党生,对方表示事件发酵期不便接受采访,但他表示,编辑团队正在准备材料,通过官方渠道进行评选结果的申诉。
国际声誉仍有待建立
“我常和同事讲,投《细胞研究》是不错的选择,浏览量非常高,成果能够得到很好的传播。”吴军向同事“安利”《细胞研究》时感到,该刊的国际认知和接受程度还很低。虽然高影响因子有目共睹,他的中国同事大都对《细胞研究》耳熟能详,但美国同事大多对该刊的定位和质量不甚了解。
吴军也表示,在生命科学领域,如果研究者参评终身教职,简历中有成果发表在《细胞研究》上,那么评审方会因为对期刊不了解而提出一些疑问,也许不会造成负面影响,但也不会成为亮点。这项成果若发表在CNS子刊上,将更能为申请者加分。
《细胞研究》也在国际化方面做出了努力。这一刊物从2005年开始与自然出版集团(现为SpringerNature)合作出版。期刊可以通过这类国际出版平台的发行渠道和网上平台推介自己,提升国际影响力。“借船出海”的策略已被许多国内期刊采用,并成为早期影响因子提升的重要手段。
很多学者的担忧则是,今后的国内新刊是否还要走被影响因子裹挟的老路,通过“合规但不那么光彩的方式”赢得成长空间。这一问题目前仍然难解。丁胜认为,期刊出版体系在帮助读者筛选学术成果方面是有益的,期刊提供的专业性和筛选服务是成果含金量的一种保证,因为这些成果都经过了严格的同行评议。
“在听到CNS级别的期刊时,你的第一反应不会是它是哪个国家的期刊。希望将来听到《细胞研究》时,大家的第一反应也不再是‘这是中国期刊’。”吴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