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物联网技术在家居领域的应用,如今,许多家居产品都可以通过APP实现远程控制,家居生活的科技感和便利性大幅提升。然而,大部分智能家居APP生态封闭、各自为战,无法互联互通,每购置一个品牌的智能家居产品,就需下载一个APP。手机越来越“臃肿”,导致消费者智能家居生活面临新的“堵点”。
冗余的软件与出让的隐私
作为一个上班族,吴欣热衷选购各种新潮的智能家居产品。然而,随着家里的智能家居产品越来越多,吴欣手机里下载的家居品牌APP数量也越来越多。如今,她的手机里已经安装了12款智能家居APP。
“有时候打开手机都是懵的,得反应一会儿才能确定该先点哪个APP。”吴欣说。
为了应付越来越多的APP,吴欣将使用频率较高的热水器、空调、监控摄像头、宠物自动喂食机、扫地机、洗烘一体机对应的6个软件集中到同一界面,方便随时打开查看。其他使用频率较低的智能音箱、电饭煲、冰箱、电视机、落地扇、智能门锁等家居用品的控制软件,则被收纳进“生活助理”文件夹。
“我粗略算过,这些软件占用的空间有10多个G,感觉手机都变‘臃肿’了。真想有一个遥控器能一键指挥所有智能家居产品!”吴欣告诉记者,越来越多的APP不仅在使用操作上带来不便,而且每个APP都要单独注册。“要填写各种个人信息,有的还要人脸识别,APP还会索取文件存储和读取、摄像头、用户行为偏好等各种权限,软件越多,出让的隐私内容就越多。”吴欣对此感到不安。
被五花八门的智能家居APP所困扰的不止吴欣。近日,话题“买5台家电后我被迫下了4个APP”登上热搜,引发网友“吐槽”。
无法互联互通并非技术问题
智能家居产品为何难以互联互通,“堵点”在哪?
“智能家居在技术层面是可以解决互通的。”资深产业经济观察人士梁振鹏举例分析,目前某些手机自身就能充当智能家居的操作系统,其可以兼容不同品牌的家居家电产品在该系统上运转,解决跨平台、跨品牌、跨品类的互联互通问题。
“但实际上,很多消费者确实面临家居产品无法互联互通的问题,这并不完全是技术层面的问题。”梁振鹏表示,不同品牌和厂商都有自己的利益诉求和立场,例如某手机厂商如果自己也生产家居家电,那该厂家生产的家居家电,就不太可能在其他品牌的手机上实现聚合控制。
记者了解到,目前,智能家居行业内,通过Wi-Fi、蓝牙和Zigbee等常见的通信协议,完全可以实现设备之间的协同工作,也可以搭载智能家居平台对不同设备进行集中管理。
但此类平台,正是各厂家和品牌争夺的焦点。业内人士指出,各品牌都争相推出自己的控制平台,以此收集用户信息、使用偏好等数据,来增强用户黏性,为自家其他产品引流,从而形成品牌生态闭环,抢占更大的智能家居市场。在这种商业逻辑的捆绑下,原本可以用于实现互联互通的平台反而成了难以打破的壁垒。
还有业内人士表示,目前,跨品牌互联互通的技术方案和标准相对成熟,关键在于如何引导品牌做出行动,使其看到参与互联互通之后的实际利益。
打通“堵点”仍需共同发力
智能家居设备跨平台、跨品牌、跨品类的互联互通,不仅是消费者的期待,也是行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上述《白皮书》预测,历经单品智能、互联互通的阶段后,智能家居3.0阶段已基本实现设备间的联通与场景自动化,未来的演进方向将聚焦于系统智能化水平的整体提升。
2023年7月,工信部出台的《轻工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3—2024年)》中提出,实施家居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开展智能家居互联互通发展行动,强化标准引领和平台建设,促进家用电器、家具、五金制品、照明电器等行业融合发展。
不少业内人士表示,行业标准的颁布和实施对头部智能家居企业而言,是一个重要的指导和参考,有利于推动提升各设备之间的兼容性,实现较大范围的互联互通。
记者刘小燕
原标题:每购置一个品牌的智能家居产品,就需下载一个APP,使得手机越来越“臃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