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市劳动力资源现状与就业问题研究
劳动力资源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点或时期内,拥有的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劳动者的生产技术、文化科学水平和健康状况的总和的劳动适龄人口。为客观反映南昌市劳动力资源状况,如何充分、有效地利用庞大的劳动力资源、实现其优化配置,是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本文根据2010年南昌市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结果和历次人口普查资料对劳动力资源及就业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一、南昌市劳动力资源现状及变化趋势
自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以来,南昌市劳动力资源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从1990年的第四次人口普查到2010年的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看,二十年来,南昌市劳动力资源变化趋势主要有如下特点:
(一)劳动年龄人口呈快速增长态势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人口流动日益频繁,南昌市人口总量不断增加,劳动年龄人口(15-59岁)总量呈不断增长的态势。从1990年的第四次人口普查到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看,全市人口已由1990年的378.39万人增加到2000年的443.42万人,2010年的504.26万人;全市劳动年龄人口由1990年的239.24万人增加到2000年的287.33万人,2010年的352.51万人。(见下表)
南昌市1990-2010年总人口和劳动年龄人口情况
指标
名称
单位
1990-2000年
2000-2010年
总人口
增长量
万人
65.03
60.84
年均增长量
6.50
6.08
年均增长率
%
1.31
1.29
劳动适龄人口
48.09
65.18
4.81
6.52
1.85
2.07
按照1990-2010年来每十年一次普查结果资料计算:南昌市劳动年龄人口的年均增长量和年均增长速度变化情况是:1990-2000年这十年的总人口的年均增长量为6.5万人,劳动年龄人口同期年均增长量为4.81万人,比总人口的增长量少1.69万人,劳动年龄人口年均增长率要高于总人口0.54个百分点,2000-2010年的总人口的年均增长量为6.08万人,劳动年龄人口同期年均增长量为6.52万人,比总人口的增长量多0.48万人,劳动年龄人口年均增长率要高于总人口0.78个百分点。这说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省会城市的南昌,随着社会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外来人口的增多,使劳动适龄人口有了较快的增加,劳动年龄人口从1990年以来一直呈稳定向上的增长态势,且年均增长率一直高于同期总人口的增长水平。
(二)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逐年上升
由于劳动年龄人口的增加一直要高于总人口,使得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逐年上升。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全市劳动年龄人口为239.24万人,占总人口的63.23%;2000年为287.33万人,占总人口的64.80%;2010年为352.51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到69.91%。二十年来,劳动年龄人口增加了113.27万人,平均每年增加5.66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了6.68个百分点。
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数量变化
年份
总人口数
劳动年龄人口数
劳动年龄人口
占总人口的比重
1990
378.39
239.24
63.23
2000
443.42
287.33
64.80
2010
504.26
352.51
69.91
劳动年龄人口的快速增长,一方面为社会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相应增加了就业压力,使就业矛盾日益突出。
(三)劳动年龄人口已开始向“大龄”转移
从二十年来(1990-2010年)的三次人口普查结果看,南昌市劳动年龄人口呈现出向“大龄”转移的趋势。全市16-34岁劳动年龄人口占全部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已由1990年的62.19%降至2000年的56.75%,2010年的52.33%,平均每年下降了0.49个百分点。从1990年劳动年龄人口的年龄构成看,15-19岁组人口所占比重最大,达18.35%。而2010年所占比重最大的年龄组后移至20-24岁组占18.99%。与此同时,从1990-2010年这二十年的劳动年龄人口构成看,45-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占全部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有所上升,由1990年的17.68%上升到24.55%,上升了6.87个百分点。
南昌市劳动年龄人口的年龄构成
年龄组(岁)
1990年
2000年
2010年
2010年比1990年增减百分点
合计
100
--
15-19
18.35
13.98
13.54
-4.81
20-24
18.00
13.95
18.99
099
25-29
13.89
14.39
9.04
-4.85
30-34
11.95
14.47
10.75
-1.20
35-39
11.47
11.86
11.81
0.34
40-44
8.67
9.81
11.32
2.65
45-49
6.34
9.36
9.35
3.01
50-54
5.87
7.24
7.82
1.95
55-59
5.47
4.94
7.38
1.91
(四)劳动年龄人口的性别比由下降转为上升
全市劳动年龄人口的性别构成中,男性劳动年龄人口的比例比女性要高,从二十年来(1990-2010年)的三次人口普查结果看,1990年-2000年男性劳动年龄人口与女性的性别比在缩小。由1990年的109.49缩小为106.40,而2000-2010年男性劳动年龄人口与女性的性别比在扩大,由2000年的106.4扩大为115.85,这也是随着南昌市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外来人口的增多,同时外来人口中男性劳动年龄人口大大高于女性的结果。
南昌市劳动年龄人口的性别构成单位:%
性别构成(%)
性别比(女性为100)
男
女
125.04
114.20
109.49
148.12
139.21
106.40
189.20
163.31
115.85
(五)劳动年龄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大幅度提高
由于全市各级政府对教育的重视,加大了教育的投入,九年义务教育得到普遍实施,特别是1990年以来,市场经济对劳动者文化素质的要求提高,南昌市劳动年龄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提高较快,尤其是高学历劳动年龄人口占全部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大幅度提高,小学及文盲、半文盲劳动年龄人口占全部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下降明显。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2010年南昌市劳动年龄人口(经济活动人口)中,具有大学以上(含大专,下同)文化程度的占17.56%,比第四次人口普查时的1990年所占比重为4.62%,提高了12.94个百分点;具有高中以上(含中专,下同)文化程度的占18.47%,比1990年的14.96%提高了3.51个百分点;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43.66%,比1990年的31.21%提高了12.45个百分点;具有小学及以下(包括未上过学)文化程度的占18.69%,比1990年的34.71%下降了16.02个百分点,文盲、半文盲的占1.71%,比1990年的14.50%下降了12.79个百分点。二十年来,具有大学以上(含大专,下同)文化程度的劳动年龄人口占全部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平均每年提高0.65个百分点,小学及文盲、半文盲劳动年龄人口占全部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平均每年下降2.88个百分点。
南昌市劳动年龄人口按受教育程度占比分组单位:%
受教育程度
2010年比1990
年增减百分点
总计
大学(含大专)及以上
4.62
17.56
12.94
高中
14.96
18.47
3.51
初中
31.21
43.66
12.45
小学
34.71
18.60
-16.02
未上过学
14.50
1.71
-12.79
二、就业人口的基本特征
就业人口又称在业人口,是指劳动适龄人口中从事一定的有益于社会的劳动或经营活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那一部分人口。就业人口的规模、年龄性别构成、经济结构、文化技术水平等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同时又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从我国九十年代初期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南昌市就业人口有了很大的变化,其主要有以下特征:
(一)就业人口总量增加,占劳动年龄人口和总人口比重下降
(二)就业人口的男女性别比明显偏高
(三)就业人口的年龄逐步走高
从1990-2010年的三次人口普查资料来看,南昌市就业人口年龄逐步走高。1990年就业人口所占比重最高的年龄段是20-24岁,占17.64%;2000年就业人口所占比重最高的年龄段上升到30-34岁,占16.70%;2010年就业人口所占比重最高的年龄段上升是20-24岁,占15.37%,比1990年低2.27个百分点,其次是35-39岁,占10.41%。1990年就业人口中45岁及以上所占比例为18.18否%;2000年上升到25.16%;2010年上升到37.65%。尤其是由于农村大量劳动年龄人口外出,使得老年人口在家务农,改变了高年龄组的就业人口结构,同时也使得高年龄组的就业人口占全部就业人口的比重大幅上升,2010年的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65岁及以上的就业人口占全部就业人口的比重高达10.09%。
南昌市就业人口的年龄分布单位:%
年龄组(岁)
占就业人口的重
占就业人口重
全市合计
15-19
13.14
5.73
9.39
20-24
17.64
15.37
25-29
15.08
15.15
7.77
30-34
13.33
16.70
9.33
35-39
12.93
13.99
10.41
40-44
9.70
10.08
45-49
6.67
10.79
8.48
50-54
7.12
7.11
55-59
3.55
3.65
6.79
60-64
1.81
1.98
5.18
65及以上
1.21
1.62
10.09
(四)就业人口受教育程度明显提高
就业人口受教育程度是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重要因素。2010年南昌市的就业人口中,具有大学(含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为40.05万人,占就业人口的17.4%,比1990年的4.41%提高了12.99个百分点;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41.43万人,占18.00%,比1990年的14.56%提高了3.44个百分点;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00.98万人,占43.87%,比1990年提高了13.86个百分点;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3.67万人,占18.98%,比1990年下降了16.53个百分点;文盲、半文盲人口为4.02万人,占1.75%,比1990年下降了13.76个百分点。二十年来,南昌市就业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特别是具有大学(含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数的增加,而文盲、半文盲人数的减少,这无疑对南昌市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但就业人口中的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人数仍多于大学受教育程度人数。
南昌市就业人口按受教育程度占比分组单位:%
4.41
17.40
12.99
14.56
3.44
30.01
43.87
13.86
35.51
18.98
-16.53
15.51
1.75
-13.76
(五)就业率呈逐年下降趋势
南昌市各年龄组就业率单位:%
就业率
76.35
65.72
62.09
61.45
27.40
21.04
84.08
66.45
47.18
93.18
84.42
88.09
95.79
87.34
89.94
96.78
87.64
90.94
95.99
86.33
90.60
90.31
82.12
87.08
72.24
70.41
70.29
55.57
52.86
57.35
35.25
26.74
33.95
12.96
12.00
30.74
三、就业人口的结构分布特征
从1990年-2010年的三次人口普查结果看,我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以来的近二十年,南昌市就业人口的结构不断优化,其结构和分布情况有以下特点:
(一)就业人口的产业分布变化明显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产业结构的调整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就业人口的产业分布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二十年来,南昌市就业人口在第一、二、三产业的分布变化情况是: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比重相对稳定,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大幅上升。2010年第三产业就业人口占全部就业人口的比重为50.6%,比1990年的21.8%上升28.8个百分点;与此同时,随着南昌市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各项促进农民进城务工政策的落实,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的速度进一步加快,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占全部就业人口的比重已由1990年的47.5%下降到2010年的24.4%,下降了23.1个百分点。
南昌市三次产业就业人员构成单位:%
就业人员构成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47.5
30.7
21.8
39.5
26.2
34.3
24.4
25.0
50.6
(二)就业人口所从事的职业构成随市场需求而变化
自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南昌市就业人口所从事的职业发生了很大变化。从1990-2010年的三次人口普查结果看,二十年来,从事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的就业人口明显下降,2010年占就业人口按各职业分组的比重由1990年的55.63%下降到32.87%,下降了22.76个百分点;从事商业、服务业的就业人口显著上升,2010年占就业人口按各职业分组的比重由1990年的7.72%上升到25.94%,上升了18.22个百分点;从事专业技术人员和办事人员及有关人员占各从事职业人口的比重由1990年的11.41%上升到18.26%,上升了6.85个百分点;从事其他各类别职业的从业人员变化不太明显。就业人口所从事的职业正随着劳动力市场的需求而改变。
南昌市就业人口按职业分组单位:%
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
专业技
术人员
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
商业、服务业
人员
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
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
不便分类的其他从业人员
2.57
8.41
3.0
7.72
55.63
22.54
0.13
8.85
5.14
14.46
51.94
17.59
0.11
2.35
11.36
6.90
25.94
32.87
20.32
0.26
(三)就业渠道不断拓宽,个体、私营从业人员增加
近年来,随着民营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不断壮大,南昌市劳动者就业形式呈多样化格局,就业选择面不断拓展,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前的就业压力。据工商部门的资料显示,2010年全市私营企业及个体从业人员55.55万人,比2000年增加15.54万人,增长38.84%。按经济类型分,个体、私营和其他经济成分的从业人员达118.25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40.42%,比2000年提高了近十个百分点。个体、私营和其他经济的迅猛发展,不仅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减轻了人口的就业压力。
四、南昌市人口就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一)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对就业压力带来直接影响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南昌市劳动年龄人口为352.51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69.91%,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但从近十年劳动力资源增长情况看,2000年的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和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南昌市劳动适龄人口的年均增长量为6.52万人,而劳动部门提供城镇新增就业人员年均仅为5-6万人,就业岗位的增长远远跟不上劳动力资源的增长,随着南昌在全省打造经济核心增长级的目标实施,在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的过程中,未来的几年里,人口总量、尤其是就业人口还将继续增加,这势必会给社会带来新的就业压力。
(二)就业人口年龄结构呈高龄化趋势
(三)就业人口的产业结构分布不尽合理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南昌市三次产业就业人口比例为50.6:25.0:24.4,就业结构有了较大的改善,但与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①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偏低。与发达国家就业结构(5:31:64)比较,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比重较高,而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比重偏低,且差距较大。②就业人口的结构转换滞后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必能会带动就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就目前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相对就业结构的变化来讲,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所占比重(24.4%)仍远大于地区生产总值所占比重(5.5%),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与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也不相称。全部就业人口中,50.6%的就业人口创造的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仅地区生产总值比重37.8%,同时,我市第三产业的发展与发达国家和其他省会城市相比也相对滞后,势必会影响到第一、二产业的剩余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
三次产业地区生产总值和就业人员构成单位:%
生产总值构成
第一
产业
第二
第三
10.9
45.8
43.3
5.5
56.7
37.8
五、对合理利用劳动力资源,扩大和改善就业的思考与建议
南昌市作为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要在全省打造经济核心增长极,在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的过程中,应根据南昌市劳动力资源状况和就业人口的分布、结构特点,充分利用现有劳动力资源,使就业人口的就业环境进一步优化。要通过大量引进人才,培养人才,和产业结构调整,使就业人口的分布、结构趋于合理。下面,就合理利用劳动力资源改善和扩大就业提出思考和建议。
(一)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规模
劳动经济学的就业弹性理论认为:经济发展能够促进经济的增长,经济发展快,对劳动力的需求就会旺盛;反之,经济发展速度减慢,对劳动力的需求就会减少。“十二五”期间,要继续采取有效的宏观调控政策,促使经济增长速度保持高位运行,抓住南昌在全省打造经济核心增长级目标的实施,在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的过程中,努力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基本满足新生劳动力的就业需求,并为扩大就业拓展更大空间。依靠发展第三产业提高就业增长弹性。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积极发展就业容量大、社会需求迫切的教育培训、社区服务、旅游业等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努力促进劳动力需求的增长,不断提高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充分发挥第三产业增加就业容量的巨大潜力。
(二)继续加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大力拓展就业新领域
非公经济具有自主、灵活的特征,比公有制经济具有广泛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和用人的灵活性。因此,要继续加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倡导灵活的就业方式,积极培育创业主体。鼓励发展吸纳就业能力较强的私营、个体等多种经济成份的小型、微型或家庭型生产服务企业和社区服务业,增加就业岗位,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促使就业和再就业,有效地控制失业。并且依靠社会力量,建立和完善劳动力市场,按市场机制的要求,加快非公经济组织的发展,采取阶段性就业和灵活就业相结合的方式,来弥补企、事业单位就业领域的不足。
(三)优化就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推动经济发展
就业结构变动是指劳动力在不同产业以及在不同产业内部行业之间相互转移的过程。就业结构变动通过影响劳动者的收入水平与消费水平,决定产业结构的相应变动。随着消费需求的变动,生产企业一般也会相应变动,否则不适应消费需求的产品大量过剩,生产该产品的行业发展萎缩,从业人员也将缩减。反过来,某一行业自身较快的发展肯定带来劳动力投入要素的变化,从而导致就业结构的改变。可以说,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之间是互相适应与互相制约的关系,两者以收入与消费为媒介,共同影响经济增长。因此在经济发展中,必然使就业结构、消费结构、产业结构之间形成良性循环,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
(四)实施城镇化战略、加快农村劳动力的开发利用
(五)大力发展教育和职业培训,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
产业结构的升级对提高劳动力素质提出了迫切要求。其中能吸纳大量劳动适龄人口就业的第三产业中新兴行业的发展,同样要求具有较高素质的劳动力。因此,要加大教育体制改革,扩大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规模,使更多的新成长劳动力能迈进学校大门;同时,还要加强在职教育,扩大职业教育和培训的覆盖范围,提高培训质量,充分调动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积极性,抓好对失业人员、下岗职工的培训,做好劳动准备制度推行工作,并强化培训与就业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