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月4个品牌宣布融资,国产美容仪真的崛起了吗?

文|CBNData消费站,作者|熊乙,编辑|钟睿

人手一台美容仪的时代,已经不远了。每年双11的爆款单品榜上,能在素来强势的美妆、手机中分得一席位置的,只有美容仪。去年天猫双11,雅萌ACE美容仪、初普美容仪在预售1小时冲进销售额前10。今年天猫618,初普更是在预售1小时直接登顶销冠。近期的天猫双11,不少美容仪品牌预售1小时销售额直接超去年全天。

不仅初创企业,化妆品巨头参与美容仪赛道的热情也有增无减,去年以来,宝洁推出OPTEAI素颜仪,花王集团推出EST丝膜喷膜器美容仪,资深堂联手雅萌推出了EFFECTIM玑妍之光,试图从中分一杯羹。

在诸多分析报告中,中国美容仪市场都被描述为一个以超30%年复合增长率快速成长、至少百亿规模的前景赛道。尽管雅萌、初普、宙斯常年占据市场前三位置,但Comper、KittyAnnie、Mesmooth等新生国产品牌正在快速补位,逆势超越Newa、Refa等国际品牌。根据魔镜市场情报数据,今年天猫双11预售期间,售价3000元上下的Comper、KittyAnnie的销售量进入了面部美容仪品牌榜前5。而就在5年前,美容仪还是国际品牌的天下。

当前的市场格局究竟如何演化而来,国产美容仪中又有哪几类玩家,在下一阶段的市场竞争中,美容仪赛道有哪些新趋势。本文试图通过还原美容仪赛道的发展轨迹,回答这些问题。

从躺在美容院做项目,到居家脱毛、补水和瘦脸,美容仪跨越的不仅是时空,还有品类和品牌。CBNData经疏理后发现,美容仪赛道发展至今,经历过至少五个阶段:

美容院时代,消费者想要脱毛、祛斑、紧致皮肤,都只能通过美容院的大型设备。这些设备大多采购自专业医疗设备厂商,以光电医美项目为例,仪器大多产自美国赛诺秀Cynosure、美国赛诺龙Syneron、以色列飞顿Alma、美国科医人Lumenis、美国索塔SoltaMedical、德国欧洲之星等。

这些企业大多诞生于上世纪60至90年代,它们对中国市场的渗透带动了伊美尔、美莱、爱思特、鹏爱等一批连锁美容机构的发展。经历在美容院的数十年临床试验后,消费者对射频、激光、红黄蓝光、超声波等光电疗法有了初步认知,也激发了更便捷的家用美容需求。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Nuface,创始人CarolCole曾在风靡好莱坞的GoldenDoorSPA担任微电流美容师。多年临床经验让她意识到客户对更高频美容服务的需求,于是2005年离开GoldenDoorSPA创立了家用美容仪品牌Nuface。像Nuface一样源起美容院的品牌不在少数,雅萌、初普、Refa、Newa、Silk’n的母公司都是生产院线设备起家,后推出了家用美容仪品牌。

从院线切入家用市场,是这个赛道第一批玩家的典型成长路径。

一方面美容院逐渐步入存量市场,取而代之的是更受年轻消费者欢迎、使用频次更高的家用美容仪。以中国为例,根据美业邦、支付宝口碑走访2万家连锁美容店后得出的数据,2017年上半年美容院倒闭率高达37.8%,行业陷入瓶颈。与此同时,家用美容仪市场却在快速起量。以2020年中国家用美容仪的4%市场渗透率来看,对比欧美、韩国的30-40%,至少还有20%以上增长空间。

另一方面,动辄数千元的家用美容仪利润十分可观,过去5年,雅萌始终维持逾60%的高毛利率。再者,院线美容仪行业高度集中,飞顿、科医人、赛诺秀、赛诺龙、欧洲之星等头部玩家占据行业超80%份额,中小玩家只能从轻量级的家用美容仪切入。这也是为什么首批转型家用设备的院线品牌,并非欧洲之星、赛诺秀、飞顿等传统龙头,而多是雅萌、宙斯、Silk’n等全球市占率远低于前者的三四线品牌的原因。

科医人和赛诺龙是少有的在院线、家用市场都拥有一线品牌的企业。科医人2015年收购专研射频技术的以色列公司Pollogen及其旗下家用美容仪品牌Tripollar,赛诺龙2013年与联合利华共同推出iluminage,布局C端市场。

这批家用美容仪品牌很快风靡海外。2013年前后,它们通过“福利社”、“洋码头”等代购海淘平台进入中国,带动中国进入市场教育阶段,许多消费者开始第一次接触并使用美容仪。

让国际品牌意外的是,中国消费者对美容仪的偏爱超乎想象。Artistic&co.决定走出美容中心后,先后在日本和中国推出了C端产品。很快,中国市场就跑赢了日本。Yaman的2020年财报显示,该公司20%营收都来自于中国,即使日本市场的营收,也多由旅居日本的中国游客、代购贡献。

快速成长的中国市场引发了品牌的大规模迁徙,2015年之后,Yaman、Tripollar、Refa、Newa纷纷宣布进军中国,在各个平台热卖。它们甚至取了一个中国名字——雅萌、初普、黎珐、妞娃。

国际品牌在中国市场日进斗金之际,一批国产品牌也按耐不住,进入了美容仪赛道。因为原有业务的不同,国产品牌内部又分化出几类不同的玩家:

曾在李佳琦直播间热卖、被其称为“法国品牌”的Notime,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国产品牌。因为早年在巴黎设立的肌肤管理实验室,因此贴上了“进口”的标签。Notime的母公司是肯三维,总部在深圳,工厂在中国。2000年成立后的十几年里,思肯三维一直为飞利浦、玫凯琳等知名家电、美妆品牌做OEM、OEM,直到2016年才推出自有品牌Notime。

类似的成长路径,也可以在慕苏Mesmooth、金稻K·SKIN等品牌上找到。金稻1999年开始为日本品牌代工院线设备,2010年开始代工家用美容仪,3年后,推出自创品牌金稻K·SKIN。2019年靠一款多功能美容仪快速出圈的Mesmooth也有代工背景。一家曾为Mesmooth代工的厂商告诉CBNData,Mesmooth是创始团队带着项目从Notime离开后创立,直到现在,Mesmooth也有固定合作的代工厂。

2014年老牌小家电品牌奔腾推出了蒸脸仪,后来又推出洁面仪、脱毛器。主打吸尘器的莱克也推出了瘦脸仪。2017年做传统家电起家的SKG决定转型美容家电,推出多款美容仪。小熊电器也在传统优势的厨房电器之外,推出了洁面仪、蒸脸器、红蓝光美容仪等。

与代工厂类似,家电企业依靠丰富的制造经验,能快速推出产品,且有一定品牌背书。有的家电企业还打出了“美容技术”的标签,比如SKG曾自建产品研究院,招揽各类皮肤科医生、射频技术专家,试图营造专业级美容仪的品牌形象。但受累于原业务的固有印象,品牌始终难以突围。

时至今日,莱克的美容仪仍没有纳入官方旗舰店中,首页展示的几乎全是吸尘器。2020年小熊电器年营收36.6亿元,绝大多数都由家用电器贡献。根据小熊天猫旗舰店数据,美容仪的单品销售贡献排在150位之后。曾有意All-in美容家电的SKG,也在近两年调整重心至按摩仪上。

一些美妆品牌也趁势推出了美容仪单品,主要包括美妆品牌和明星达人孵化品牌。2015年,新三板上市公司美易美妆旗下化妆品牌PBA孵化的美容美体仪器品牌木薯MUSHU正式独立出来,成为与PBA并行的重要产品线。2018年,范冰冰旗下美妆品牌FanBeauty推出UP-S美容仪,类似的还有张大奕旗下品牌BigEve。美妆博主张沫凡创立的MOAMOUR也与初普推出联名美容仪。

美妆品牌做美容仪的天然优势在于,客群相同,品牌可以很好地导流。木薯的起势离不开PBA在品牌背书、电商渠道、物流渠道的多方位助力,PBA旗下美狸美妆就曾为木薯引流。

从医疗器械转型过来的美容仪品牌,是所有玩家中技术基因最强的一类。2015年成立的Comper康铂最早是生产胎心仪和备孕仪的专业医疗器械品牌,后转型美容仪赛道,2018年才推出首款智能美容仪。2014年由华西集团引进的中外合资品牌ydunvie易科美,其外资母公司尤迈医疗Unimed是一家专注研发制造心电、血氧、体温类监护耗材的医疗企业。

理论上讲,随着美容仪从“非械字号”向“械字号”过度,从医疗器械转型的玩家天然更具优势。今年4月,国家药品监管管理局医疗器械标准管理中心发布了《射频美容类产品分类界定指导原则》征求意见。根据征求意见稿,未来不光美容机构所使用的大型射频美容仪器,家用射频美容仪也将纳入医疗器械监管范畴。

也因为此,这类品牌普遍敢定高价。Comper的主打美容仪都在3000元以上,易科美的产品也多在2000-4500元区间。对比之下,从代工厂、家电厂、美妆品牌转型过来的品牌定价普遍在500元以下波动。

最典型的是inFace和Amiro。inFace首款离子导入导出仪先在小米有品众筹上线,然后入驻天猫、京东,后推出洁面仪、黑头仪。Amiro在小米有品众筹了一款售价899元的专业化妆镜,常年稳居该品类销售榜第一,后来又推出3000元上下的中高端美容仪

不同类型的玩家几经迭代和淘汰,已经沉淀出一批相对有竞争力的国产品牌。值得一提的是,对比国际品牌的售卖渠道从美容院、沙龙到百货商场专柜、丝芙兰等集合店,再到天猫、京东等电商平台的迁徙过程,国产品牌诞生之初便踩中了电商、直播的风口。它们越过了美容院、线下专柜的阶段,直接通过微博、小红书等社区种草,叠加电商直播卖货,快速转化流量,实现了千万级销售额。

过去1年,小红书上关于美容仪的笔记数TOP20中,国产品牌占据了8席(Comper、Amiro、才妃、金稻、Mesmooth、Notime、易科美、曲草堂),已有赶超国际品牌之势。Mesmooth今年拿下融资后甚至放出豪言,年内要“超过第三名宙斯”、“保三争二”。

目前来看,Mesmooth的年度目标是难以实现了。

进入2021年,流量红利退潮,国产品牌素来擅长的流量打法成本倍增,低价走量不再奏效,国产美容仪赛道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

今年天猫双11,Comper、KittyAnnie小猫安妮、SEAYEO昔又等均价3000以上的国产高端美容仪,取代Notime、金稻等中低端品牌冲进销售榜TOP10,Notime则从前两年的TOP10队列掉出TOP30。

不仅如此,过去2年,曲草堂、美技、美悟、璐瑶等依靠百元上下均价冲入销量榜前列的国产品牌,今年也几乎全部消失。高端国产品牌则量价齐升,Comper、KittyAnnie和SEAYEO的销售额和销售量均进入面部美容仪TOP15。

高端品牌崛起背后,是中国美容仪市场的迭代。根据CBNData《2021中国美颜消费趋势白皮书》,美容仪人均消费金额和购买件数增长迅速,2000-5000元取代500元以下成美容仪主流定价区间。

消费金额提高很大程度源于消费需求的变化。根据CBNData《2021女性抗老投资洞察报告》,过去一年有护肤或医美需求的受访女性中,34%具有抗老需求,占比最高,其次为补水滋润、控油祛痘、美白淡斑等。这直接带动了抗老美容仪的热销,不仅增速跑赢整体抗老消费,市场渗透率也逐年提高。许多品牌都在蒸脸仪、脱毛仪、导入导出仪之外,增加了基于射频、激光技术的抗老类产品,后者定价偏高,进而拉高了人均消费金额。

比如Notime推出了售价超2000元的射频美容仪,Mesmooth今年天猫双11热卖的也是一款定价近1500元的射频美容仪,这直接带动Mesmooth双11期间的产品均价对比去年同比增长逾200%。

1500-3000元是国产品牌切入高端市场时的普遍选择,既满足消费升级需要,又避开了与国际大牌的正面硬刚。CBNData对比2020与2021(预售期间)天猫双11数据发现,雅萌、初普、宙斯等国际品牌占据大部分市场,且呈增长态势,而它们普遍定价5000元上下。

从2015年雅萌进入中国,中国美容仪市场的膨胀肉眼可见。家用美容仪企业注册数量以每年超25%速度递增,仅2019年一年就新增近3000家企业。与之同步增长的是市场集中度。根据魔镜市场情报,雅萌在面部美容仪品类中的市占率从2019年天猫双11期间的25%跃升至今年预售期间的63%。这意味着其他品牌要瓜分剩余的40%市场,竞争压力巨大。

国内市场的激烈竞争,已经开始倒逼国产品牌向海外布局,布局重点则有不同。高端品牌主攻发达市场,比如客单价在1500-3000元的脱毛仪品牌JOVS提出“到海外去”战略,通过突破海外市场,塑造全球高端品牌形象。目前JOVS产品在日韩美英热销,并拿下了英国同类产品销售TOP1。

中低端品牌则主攻新兴市场,比如客单价在100-300元的inFace,目前已进入28个海外市场。其中巴西、土耳其、印度等新兴市场,美容仪渗透率低,消费者对低价美容仪品牌更青睐。今年inFace众筹一款沐浴美肤仪时,甚至有来自毛里求斯的消费者参加。

也有一些品牌试图从侧面切入,打开销路。此次双11预售期间销售额排名第一的国产品牌KittyAnnie小猫安妮,推出了“纯净养肤”概念的护肤品,将护肤品和美容仪组成CP绑定销售,新SKU不仅带来了更多营收,CP之间能互相带货,也让KittyAnnie更多地参与护肤环节,在品牌内形成使用闭环。

雅萌也用过类似打法。去年雅萌与资深堂合作打造了EFFECTIM玑妍之光,第一批共推出4个SKU,分别是面部护理系列的3DFace光雕美容仪、光雕精华、眼部护理系列的3DEye光雕美眼仪、光雕眼霜。根据魔镜市场情报数据,EFFECTIM玑妍之光推出未满1年,已经进入双11预售销量榜的TOP20。

总得来说,美容仪市场发展至今,技术研发层面能做的创新幅度有限,在功能多样性、营销方式和渠道铺设上讲故事,成为品牌的通用方法论。这也催生出了高额的营销费用,以雅萌为例,过去5年雅萌的营销费用逐年增加,营销费率常年高于40%。

与此同时,由于美容仪介于家电和医疗器械之间,行业至今未出台明确标准。无论国际还是国内,美容仪仍按照家电类目进行管理,这导致了美容仪质量问题丛出,时常被质疑“镍超标”、“低温烫伤”等质量问题。如果今年4月的《射频美容类产品分类界定指导原则》征求意见落地,美容仪正式纳入医疗器械的监管范畴,市场必将进行又一轮洗牌,缺乏技术支撑的品牌将被大面积淘汰。

进入新阶段,尽管雅萌、初普、宙斯目前仍占据市场大多数份额,但Comper、KittyAnnie、飞莫等中高端国产品牌已在快速崛起,Mesmooth、inFace等也在提升品牌调性,向海外拓展,努力寻找破局方法。可预见的是,如何平衡营销投入,加强产品品质,合理安排供应链,将成本控制在可控范围内,将是国产品牌们必不可少的功课。而面对与时俱进的国际大牌,国产品牌想要弯道超车,还需要更有力的突围。

快报

22:00

商务部部长王文涛会见经合组织秘书长科尔曼

21:59

民政部:责令中华口腔医学会对已注册会员入会资格进行严格复审

21:56

华菱钢铁:子公司拟投资24.99亿元建设特大口径无缝钢管连轧技术开发及产业应用项目

21:55

金财互联:拟与青岛中财基金设立合资公司

21:54

布伦特原油站上72美元/桶

21:50

股票私募仓位创10月以来新高,百亿主观私募大幅跑赢量化

21:48

COMEX期金日内涨超1%,现报2686.20美元/盎司

小米第二款车“YU7”登陆工信部公告

21:46

21:40

美国CFPB下令监管,Alphabet提起诉讼反击

现货白银日内涨幅扩大至3%,现报31.89美元/盎司

21:39

德国铁路货运公司宣布将裁员5000人

21:38

VinFast越南建第二工厂,产能翻倍加速全球扩张

21:29

12月9日美股盘前要闻

21:27

减重赛道又传新消息,两大明星药本周将在美团首发

21:23

华发股份:拟发行不超过55亿元的可转换公司债券

21:22

华福证券解读12月政治局会议:后续更多增量政策可期

21:21

李大霄:重磅会议传递稳定楼市股市的积极信号,明天A股稳了

21:19

八亿时空:拟5000万元-1亿元回购股份

21:09

韩国约四成股票股价创年内新低,韩元对美元汇率连续4个交易日下跌

THE END
1.深度复盘“双11”小熊电器的营销打法今年的双十一已经收官,尽管平台没有公布总交易额,但依然可以通过不同角度来分析,看看谁在“及格线”徘徊,谁又是一匹黑马杀出重围?就小家电行业而言,小熊电器无疑是一匹黑马,不仅在行业增速放缓的局势下,实现全渠道销售额同比增长40%,更涌现出大量同比增幅超100%的品类,整体表现亮眼。 http://cn.chinadaily.com.cn/a/202211/15/WS6373212fa3109bd995a500c5.html
2.小熊电器跌2.00%,成交额2140.04万元,主力资金净流出39.85万元小熊电器所属申万行业为:家用电器-小家电-厨房小家电。所属概念板块包括:小盘、融资融券、电子商务、家用电器、跨境电商等。截至10月31日,小熊电器股东户数2.67万,较上期增加4.03%;人均流通股5770股,较上期减少3.87%。2024年1月-9月,小熊电器实现营业收入31.39亿元,同比减少5.40%;归母净利润1.80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17383278413306065&wfr=spider&for=pc
3.视频号增量–青瓜传媒对直播电商团队进行了调整,调整内容涉及将视频号直播电商团队并入到微信开放平台(小程序、公众号等)团队,原微信视频号直播电商团队转由微信开放平台负责人负责。 微信开放平台指的是微信给第三方合作伙伴提供的一个平台,它允许开发者创建网站应用、小程序等,并使用微信的各种接口和能力。所以此次调整通俗点来说,就是将视https://www.opp2.com/tag/%E8%A7%86%E9%A2%91%E5%8F%B7%E5%A2%9E%E9%87%8F/feed
4.如何复制小熊电器?2.小熊电器通过占领长尾市场、挖掘细分市场需求,与“美苏九”传统品牌进行错位竞争。 3小家电行业新兴品牌破局传统巨头机会很大。下一只“小熊”随时都可能诞生。 疫情导致的闭门难出,成就了朋友圈里“人人是大厨”的盛况,也带热了厨房类小家电的不菲销量。 https://36kr.com/p/879758974305282
5.“卖不动”了?取暖器带不暖“降温”的小家电市场南方+除此之外,在个护小家电中,“筋膜枪第一股”倍益康财报介绍,其今年前三季度营收为2.47亿元,同比下滑9.75%;净利润为0.32亿元,同比下滑40.65%。业内分析指出,小家电行业业绩分化或与企业产品创新、渠道变革、营销费用、研发支出等相关。 小家电企业如何“破局”?:拓展线下、开辟“第二增长曲线” 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2312/27/c8446987.html
6.小熊电器(002959)研究报告正文数据中心38公司信息更新报告:2023Q2收入延续亮眼表现,继续看好精品战略驱动规模增长买入维持吕明周嘉乐陆帅坤开源证券2023-07-14 39收入延续快增,短期费用投入加大买入维持苏晨国金证券2023-07-14 40小熊电器:营收增长稳健,扣非后净利增速放缓买入维持罗岸阳尹圣迪信达证券2023-07-14 https://data.eastmoney.com/report/0029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