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梅敬忠:官德修养与作风建设

我今天的题目叫官德修养与作风建设。我们之前学过中国古代官德修养,现在,官德也是一个重大的课题。我们要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官德文化中汲取精华,吸收其接地气、本土化的营养。

大家看这个画面,上面是两面旗帜,飘扬的国旗和鲜红的党旗。作为领导干部,尤其企业里的党员领导干部,心中一定要有两面旗帜:一面是国旗,一面是党旗。这对我们的官德修养有很大的警示作用。这两面旗帜并不矛盾。前些年,王岐山同志召集国企高层领导开会时强调,在座的各位不管是董事长也好、总裁也好,不要忘了自己的另一个身份,你还是党委书记,是组织的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会见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时也要求,广大县委书记要始终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目前,正在开展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覆盖了全体党员,其深刻含义就在于党员要先学一步、先做一步,要做得更好。

画面的左下角是唐太宗与魏征。谈起古代官员,很容易想起魏征、包拯、范仲淹等一代名臣,唐太宗与魏征是君臣关系,那么,如何为君?如何为臣?古代官德不仅讲官员要有官德,皇帝也要自律。这张图就代表古代官德。

右下角是一方大印,中国梦。为什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大以后带领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参观《复兴之路》展览,并提出“中国梦”这个概念?就是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政治性很强的概念做一番文化表达。国家博物馆是中华文化的祠堂和祖庙,我们在自己的祠堂里宣布,与古人对话,体现了文化情怀和对历史的尊重。那里的一砖一瓦、一个小花瓶、一个小坛子,都是带有符号性的东西。可见,中国梦是很有文化味的一个词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表达。现在,中国梦的概念受到全世界的高度重视,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我们要在中国梦的大框架下从事我们的伟大事业。

我今天主要谈两个大问题。第一是党建新篇:官德修养与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我们当前的官德修养和作风建设应该把握哪些基本准则。第二是修养之道:古今官德修身为政的历史经验。加强官德修养的途径方法,总结、吸取古今官德修身为政的经验教训。一是修身,一是为政,往大的方面说是为政之道,往个体方面说就是为官之道。要先修身、再为官,两个方面放在一块儿,从古代名臣修身为官、廉政建设的经验中吸取有益的东西。

一、什么是官德

(一)中国古代官德修养的两大原则

所以,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既体现现代化特征,又充分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比如中国梦,为什么要提中国梦?就是要考虑怎么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一番文化表达,寻求最大公约数。所以,中国梦也是一个大的、全局性的考虑。再比如“一带一路”的提出,能够把古今打通,把中国古代丝绸之路这个文化符号为今所用,对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影响是有目共睹的。所以,“一带一路”不仅是个经济概念,也是一种文化上交流。所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丝绸之路精神,强调丝绸之路关键在民心相通。现在,“一带一路”发挥得作用越来越大,这也是一个大的格局。还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大发展理念将治国理政提升了一个档次。从这个角度讲,我们的官德修养和作风建设是在大的理念、格局下的官德修养和作风建设。

(二)官德的内涵

组织部门考察领导干部的标准,就是看领导干部是否具有四德:一是政治品德;二是职业道德;三是家庭美德;四是社会公德。官德就是指官员的职业道德,也就是官员在工作实践中应当遵守的道德准则和行为标准,是官员应当具备的道德品质和职业修养,是一个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概念。

第一,官德是为官者的立身之本,是自律也是他律。从江泽民总书记到胡锦涛总书记再到习近平总书记,都谈到了法来他律、德来自律。特别强调道德教育,因为法律是他律,最后落脚点还是在德,德是内在的规矩。但是对领导干部来说,也有一些官德方面的外在规范。2015年出台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强调的八条,都是最简练的官德规范。

首先,要解决好廉政与勤政的统一性问题。没有勤政,再好的廉政都谈不上官德。为什么中央将解决懒政问题提上了重大议事日程?领导干部怕出事儿而不干事,这是个问题。2014年,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童名谦被处刑罚,他就是标准的懒政典型。他没有贪污受贿,但他作为领导班子的班长,在衡阳市人大选举湖南省人大代表前后暴露出的贿选问题中没有采取有效措施,严肃查处,他的管理就有问题。后来,中纪委因为懒政问题,也处理了一些领导干部。因此,现在有勤政和廉政相统一的说法。

其次,道与术的问题。工作方法、工作技巧是术的层面,还要上升到道的层面。中国古代讲究道与术的关系。很多医书中的前几个章节都要谈医德。一个医生医术再好,没有医德,也不是个好医生。医生讲究仁心仁术,官员也一样,官德和医德是相通的。

第二,官德也是一种官场文化,文化跟人的关系就是要内化于心。有人总结出四点,供大家参考。

第二,无需提醒的自觉。如果总是需要提醒,达不到不用提醒就能自觉遵守规矩纪律的程度,就不是真正的官德。

第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官德不是不讲自由,如果处处受管制,还怎么干事?要达到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就要有底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做人做事的底线划出来”。做一件事情,先把底线想好,哪些东西绝对不能碰,之后才能放心大胆地去做。这就是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所以,习总书记既说了一个大的原则,也说了一种工作方法,干事要有底线思维。

第四,为别人着想的善良。德,当然是一种善良的品质。我们讲国家政治体系,善就是好,好的政治就是善政的治理体系。中国有句古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作为联合国的基本遵循,写进了联合国《人权宣言》。当年在讨论大家共同遵守的原则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八个字得到了世界各国政治家的高度认同,所以,联合国把它译成了英文,并作为一个口号。

因此,既然官德是一种文化,就一定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夏衍先生是文化名人,1995年在北京医院去世,他最后留下的遗言让人非常感动。在他弥留之际,他的秘书跟他说,夏老你坚持住,我去叫医生来。夏老挣扎着起身,艰难地说出几句话:不能说叫,要说请。而这两句话就成为夏老最后的遗言。这就是夏老的品德,一个人能够做到这种程度,真的是做到了将他遵行的规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第三,党员领导干部官德教育里有个本质要求,就是要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就是要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宗旨意识,是个很大但很接地气的政治概念。

这就是我们说的官德。共产党人的官德是对人民的一种承诺,是由党的性质、党的宗旨和党的执政地位决定的。中央党校的校训碑,正面是中央党校校训实事求是,背面是为人民服务,这两句话缺一不可,这是宗旨,是本质的东西。

(三)为什么要加强官德修养

中国传统文化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警示性的参考。大家知道,易中天先生讲《三国》时曾经提到,古代社会的老百姓要做三个梦:第一个是明君梦,希望有个好皇帝来统治天下,政治清明、天下太平;第二个是清官梦,希望有个好的官员治理一方;第三个是侠客梦,如果前两个梦都不能做,老百姓就只好做侠客梦,希望有一个外在力量,打家劫舍、劫富济贫,破坏法律、破坏程序,取得新的平衡。这对我们领导干部来说,是个警醒,天下大乱,社会严重失序。作为领导干部,就是要阻止社会上出现侠客梦。所以,一个侠客文化特别盛行的时代,一定是有问题的。

十八大提出,我们党面临着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四大危险和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四大考验。到现在,领导人讲话还在强调这些,可见,这些没有过时,仍然可以作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重要参照。

二、党建新篇:官德修养与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党风建设,党风是党性的外在表现,党风建设就是要使党组织和党员树立与党的性质和宗旨相适应的良好工作风尚。

(一)党性锻炼

我们为什么要强调党性锻炼?党性锻炼是内在的修养,而党风是外在的表现。党风包括思想作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生活作风、学习作风、廉政作风等各方面。加强党风建设,重在党性锻炼。

1.三大作风建设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作风建设,最核心的有三个方面,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

理论联系实际。大家都知道,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密切联系群众。据党建专家考证,毛泽东同志最早的提法叫做与人民群众在一起。强调与人民群众在一起,是为了避免片面理解密切联系群众。作为党员领导干部,要时刻谨记你是群众中间的一员,是与人民群众在一起的。密切一说,容易误解为群众是群众,我是我,我是群众之外的。当然,我们现在知道密切联系群众的含义和与人民群众在一起是一样的。

批评与自我批评。延安整风时的一些基本原则到现在也不会过时。反对主观主义,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整顿文风。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特别强调要接地气,要讲中国故事。为什么要看毛泽东同志的《老三篇》?文风好。比如《愚公移山》,如此重要的政治报告从老愚公的故事讲起,大家都感兴趣。著名的《为人民服务》,从张思德讲起。《纪念白求恩》,从一个在抗日战争中为中国做贡献的外国人讲起,鼓励大家要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2.跳出“历史周期律”

当时,黄炎培跟毛泽东说:“我生六十余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律的支配力”,“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律”。“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略略了解的了。就是希望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这周期律的支配。”毛泽东说:“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这就提到了中国共产党的忧患意识,毛泽东当时很清醒。

建国后,湖南的民主人士仇鳌写信给毛泽东说,你们要意识到共产党的危险性,现在建立了新中国,是不是也容易犯国民党的错误?但是“好在你党有一革命武器,即批评与自我批评”。

3.警惕“糖衣炮弹”

1949年3月5日到13日,毛泽东同志在平山县西柏坡召开的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上的一段讲话,到现在读起来依然荡气回肠,依然具有警醒作用。

毛泽东说:“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衣炮弹面前要打败仗。我们必须预防这种情况。”现在出现的腐败现象,包括很多省部级官员,简直触目惊心。这就是毛主席当时警告过的所谓“糖衣炮弹”。因此,2001年9月,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五届六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提出了“八个坚持,八个反对”。2003年12月,颁布了《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这是中国共产党建党82周年、执政54年来制定的第一部党内监督条例。然而,在执行过程中,由于大家的警醒意识不强,该条例或多或少有些执行不力。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大常委见面会上提出:“打铁还需自身硬”,“要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加强学习。”

4.建设学习型政党

十八大提出,要建设“三型”政党,把学习型政党建设放在了第一位。为什么要强调学习?学习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杀手锏,如果不强调学习,服务和创新就失去了内在动力。

5.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十八大后展开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为总要求,强调“为民、务实、清廉”六字方针。后来,习近平总书记又重申“为民、务实、清廉”。中国古人讲官德是“千古不易的当官之法”。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第一,要清廉;第二,要谨慎;第三,要勤政。古人把清廉、谨慎和勤政概括的特别简练。

6.“三严三实”专题教育

2015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方案》,针对县处级以上的领导干部提出“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同时强调,要解决学习不经常、学习不认真、学习不严肃的“三不”现象。

实际上,“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跟以前提倡的“三老四严”精神是相通的。“三老”:对待革命事业,要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四严”:对待工作,要有严格的要求,严密的组织,严肃的态度,严明的纪律。“三老四严”精神是大庆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庆精神”于1962年提出,1963年形成完整表述,是大庆石油工人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和科学求实精神的具体体现,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最基本、最典型、最生动的概括和总结,尤其是在企业管理中,仍然是没过时的。这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是相通的。

7.“两学一做”学习教育

2016年,党中央决定在全体党员中开展“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的学习教育。

《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是迄今为止党中央制定的党员领导干部纪律规则方面最简练、最到位的准则。一个序言,八条内容。

序言提出,中国共产党全体党员和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这里,两者紧密联系、不能分割。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必须继承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必须自觉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努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廉洁自律,接受监督,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八条内容中,党员规范要求和领导干部规范要求是一以贯之、不能分开的。作为普通党员要做到前面四条,坚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克己奉公;坚持崇廉拒腐,清白做人,干净做事;坚持尚俭戒奢,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坚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甘于奉献。作为领导干部,除了做到上述四点,还有更高的要求。廉洁从政,自觉保持人民公仆本色;廉洁用权,自觉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廉洁修身,自觉提升思想道德境界;廉洁齐家,自觉带头树立良好家风。《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将修身、齐家放到了如此重要的地位,并要求领导干部必须遵守。

注重家风、家教,这跟习近平总书记有关系。2008年,习近平同志在年底的全国组织部长会议上首次提出,将家庭美德纳入干部考核评价体系中去,这是以前没有的。以前是三德:政治品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习近平提出,要把家庭美德加进去,并摆在了第三位。为什么要加进去呢?因为领导干部的家风、家教特别重要,现在的腐败分子,好多都是家庭出了大问题,包括苏荣,管家不严,害了一家人。

《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也非常简练。表面上对我们是一种约束,但约束是自由的前提,实际上,这是对党员领导干部的一种保护。之前有一种说法,领导干部不是好干部就是阶下囚,但现在不一样了,现在有领导干部谈话机制。对有小错的领导干部进行警示性谈话,副书记出问题,把书记找来谈话,谈话回去马上改正,改后还是好同志。当然,杀人放火是另外一回事,触犯了国法是必然要受到处罚的。所以,这两个条例的出台,一方面是对党员领导干部的管束,另一方面是对权益的保护。

(二)党的建设新常态

现在,加强党的建设有三个基本考虑。一是问题意识。中共中央每出台一个条例都体现出党中央务实的品格和进取的精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内容无死角、主体全覆盖、劲头不松懈,所以说,全面从严治党就是要实现政治生态的山清水秀。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环境问题时说,自然生态要山清水秀,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引申到政治方面,政治生态也要山清水秀。虽然我们要经过一个痛苦的过程来转变理念,但一个风清气正、山清水秀的政治生态对我们以后的工作,尤其是对下一代领导集体执政是有好处的。

现在,中央又提出要切实增强四种意识——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其中,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是最新提出的要求。刘云山同志说,看齐是重大的政治原则,是党的力量所在、优势所在。什么叫看齐?向党中央看齐,向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看齐。看齐对党员干部来说不是个人的小事,而是事关政治方向的大事,不是一般的品行要求,而是党性要求。所以,我们现在谈官德、谈党员修养,要和看齐意识联系起来。那么,怎么样看齐呢?刘云山同志说,要做到经常、主动向党中央看齐,要靠理想、靠党性、靠纪律。讲得很通俗,各级党组织都要把看齐意识作为干部教育的重要内容,把看齐意识作为干部选拔运用的重要标准,推动领导干部在思想政治素养上有一个大的提高。

我们谈官德建设,也是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习近平总书记谈到,中国梦的实现要让老百姓有幸福感和获得感。中央现在为什么要精准扶贫?习近平总书记为什么要到东北老工业区去?就是要让老百姓有幸福感和获得感。

实现中国梦目标,首先就是要实现全面小康。习总书记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还有那么多的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必须要精准扶贫。还有,“小康不小康,关键看健康”,人民的健康上不去,总是出现治病难的问题,那还叫小康吗?这也是习总书记关心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光有幸福感还不够,还要有获得感,要让人民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让老百姓有幸福感和获得感,主要是要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人民群众感觉到了幸福感和获得感,才能够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坚持我们的三大作风。有的专家说,共产党和人民群众应该是鱼和水的关系,而不能是舟和水的关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但这是一种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也不应该是油和水的关系,油覆在水面上,互不相干。也不能是蛙和水的关系,青蛙渴了就跳到水里,喝饱了就跳到岸上,这不行。更不能是水和火的关系,水火关系是对立与背离宗旨的关系。这方面,魏征当年说的一段话,至今对我们仍有警醒作用。魏征在上唐太宗疏中说到:“鱼失水则死,水失鱼尤为水也。”鱼失掉水就是死,就是说党离不开人民群众,但水失去鱼还是水,这对共产党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警醒。

这方面,我们要吸取苏联共产党的教训,1989年的时候,当时有一个说法是认为苏联共产党中代表劳动人民的只占7%,而代表官僚机关工作人员达85%,不再代表人民,根本宗旨出了大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全面从严治党?这是党的建设新常态。

党风建设、官德修养,就是为了风清气正,为了政治生态的山清水秀。风清气正,才能理直气壮。所以,要做到“三清政治”: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清者自廉,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讲廉政。

(三)当代官德修养的时代特质

要建设当代新型官德、政德,应该务实处理好几对关系。

第一,坚守信仰与务实精神相统一。在官德修养方面,坚守信仰与务实精神相统一。我们刚刚讲,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的统一,就是因为这是远大目标和眼前目标的统一。

第二,廉政建设与勤政为民相统一。一个好的干部,廉政和勤政是统一的。50年代,毛主席在党的会议上讲过,我们共产党的领导干部绝不能学《红楼梦》里面的贾政做官。贾政是个清官、廉官,廉洁到把他从贾府里带来的钱花光,但最后还是被罢官。为什么?因为他廉政,但不勤政,管不住人。他身边的人背着他干了很多坏事儿,最后殃及到他。

第三,从政实践与读书学习相统一。领导干部的官德修养固然要从工作实践中来,也要从读书学习中获取新的认识。中央党校有一个规定动作,谁在执政,谁有经验,就请他来讲课,谈从政经验。但是中央党校更重视读书学习,就是要使从政实践和读书学习相统一。

第四,尊重传统与勇于创新相统一。我们尊重传统文化,但也一定要勇于创新、勇于担当。习总书记讲官德,特别重视信仰坚定、勇于担当。

第五,公仆意识与担当精神相统一。改革开放之后,有的干部提出来说,我们以后别叫公仆了,有那么多特权,群众都不买账。但中央还是坚持讲公仆,你做不到不代表别人做不到,这个概念不能丢,不能自我矮化。习近平当选总书记以后,特别强调党员意识、党章意识。为什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那儿。如果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矮化了,没标杆、没底线,共产党怎么治理国家?

第六,作风朴实与品味风雅相统一。强调各级领导干部作风要朴实,但要提高修养适应新的时代。当年马英九在任的时候,国民党很多人看不起大陆领导干部,就说我们国民党干部回家以后都看名著,培养自己。共产党干部很勤政,回到家里还在看文件。马英九也曾说,将来台湾是中华文化的领航者,大陆没这个资格。我们听了很难受,所以后来,十七届六中全会专门讲,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作风朴实是好事,品味优雅又是另一个坚持。

总得来说,官德建设和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每个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心中都要有一根弦。

三、修养之道:古今官德修身为政的历史经验

党风建设永远在路上,那么,怎么将其转化为党员领导干部的修养之道呢?这就涉及第二个问题,修养之道,就是要总结、吸取古今官德修身为政的历史经验。

要吸取古今官德修身为政的历史经验,就要把古今打通。大家看这两幅画,一个是唐太宗与魏征,一个是焦裕禄和谷文昌。谷文昌是福建东山县的老县委书记,为当地干了好多实事,在人民群众心中有崇高的地位,甚至当地民间还有“先拜谷公,再拜祖宗”的说法。习近平同志在福建任职的时候,对这个先进典型也是非常感慨。焦裕禄是个实实在在科学干事的人,他在兰考做县委书记时栽泡桐、治风沙,使兰考的生态环境有了很大改善,直到现在当地群众还很感谢他。。当年,兰考的风沙很难治理,焦裕禄在一次实地考察的时候发现,很多的坟墓都被吹平了,但有一个坟墓保持得非常好,上边还长着青草。于是,他就专门调研这件事,发现只要深翻底下的土到上边来,就可以种植植物。后来,兰考县普遍采用了这个方法种植林木,防风治沙,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中国共产党修养之道

第一条,坚定理想信念。理想信念对共产党人的官德修养有很重要的作用,刘少奇同志的《论共产党的修养》,核心也在讲理想信念。谈到坚定理想信念,我们往往会想到一些先烈。我最崇拜的一个人物,江姐。由于重庆市委副书记叛变,导致江姐等20多个人被捕。这20多个人最后的结果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人是一看到刑具就吓坏了,信念崩溃,立马叛变。第二类人是忍受不了酷刑折磨,致使信念动摇,成为叛徒,但并未交代出自己所掌握的全部内容,良心还没有完全泯灭。第三类人就是江姐这样的,宁死不屈。他们靠的是什么?是信念,用信念来坚守信仰。

第二条,缅怀革命先烈。我们在总结《红岩》中革命先烈的英雄品德时,还要谈到著名的“狱中八条”。在那种艰难的情况下,狱中的先烈还给中央、给未来的我们提出了警示。罗广斌同志被解救后,把一份2万多字的《关于重庆组织破坏经过和狱中情况的报告》交给了重庆市委。《报告》里边的每一条内容,包括防止领导成员腐化、加强党内教育和实际斗争的锻炼、严格进行整党整风等,对我们今天仍有警醒作用。所以,我们看《红岩》,一方面要为先烈那种理想信念的坚守精神所感动,另一方面也要为他们那种反思精神所感动。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有一个关于张学良的故事。据说张学良对共产党很是佩服,他晚年在夏威夷接受采访时说到,共产党的红军是一支守纪律、有信仰、勇敢的部队。这支部队被国民党军队围追堵截,剩下那么少的人,队伍还没有散,非常佩服。他说,我发动西安事变,就是想跟这支部队一块儿合作打日本人。这是他发动西安事变的一个深刻思想。而且,大家知道他曾经要求加入共产党,要求中央派小组去培养他、锻炼他、教育他,但是最后没有批准。他就是被这个党的信仰信念所感动。

另外,培养高尚情趣,学习先进典型,这两条我就不细讲了。培养高尚情趣在党的准则里有说到,先进典型也是层出不穷,我们要坚守一些基本的东西,比如焦裕禄精神、谷文昌精神。

第五条,弘扬传统官德。习近平总书记讲提高情趣,跟传统文化也有关系。他说,许多老一辈革命家都有很深厚的文学素养,在诗词歌赋方面有很高的造诣。所以说,提高文学素养,也是培养官德、提高情趣的一种途径。习总书记提到,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这个话说得很深刻,他把言情和言志统一起来,统一到人的方面。

习近平总书记自己也非常注重传统文化修养,在视察兰考的时候,他发表了很多重要讲话,并且念了一首自己在福建做市委书记时作的词,叫做《念奴娇·追思焦裕禄》。

中夜,读《人民呼唤焦裕禄》一文,是时霁月如银,文思萦系……

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

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胆长如洗。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

习近平总书记为焦裕禄的事迹所感动,他几次到焦裕禄纪念馆,站在焦裕禄像前久久陷入沉思。现在,兰考干部学院里立了一块大碑,把他这首词刻在上面。习近平总书记念这首词就是为了警示大家。

中组部推荐全体党员干部看一部片子,《永远的焦裕禄》,里面有一大段话谈到焦裕禄来自孔孟之乡,接受的是儒家文化的滋养。片中还有焦母的一些镜头,说焦裕禄是个很有孝心的人,临终前还专门回老家住了几天。片子非常感人,很有传统文化的味道。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到曲阜去,首先就说我是抱着尊重孔子、尊重中国传统文化的心态来的,可见非常接地气。现在,孔府所在地——山东济宁,专门有一个干部政德教育基地,我们把外地干部送过去接受传统文化的滋养,加强官德修养。

一个领导干部的修养,要有诗心、诗情。学诗的目的是什么?提高情商。一个干部不光要有理性思维,还要有诗性思维,两方面要配合起来。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视察时说,做实际工作情商很重要。情商说白了,是一种人格魅力,是一种高效沟通的艺术,是提高领导力和执政能力的一个途径。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做省委书记期间,写了大量的社论,后来出了一本书叫《之江新语》,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这本书不能错过。《之江新语》不是完全政治化的学习资料,用了很多典故,其中有一篇专门谈领导干部要有人格魅力。

还有一篇谈领导干部要守土有责,短短的300字里面用了三个典故。为什么要守土有责?从刘邦讲起,刘邦是西汉的开国皇帝,他的《大风歌》中“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说是说刘邦有守土有责的帝王意识。接着讲到永乐大帝把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也是因为永乐大帝有“天子守国门”的意识。第三个典故讲守钱塘大堤的塘官,级别很高,与杭州太守一样的级别。习总书记解释说,别看他级别高,他的责任感必须强,如果哪一天决堤了,不用上级领导对他考察训话,他自己就跳江殉职。封建时期官员尚且如此,共产党的领导干部难道还不如他们吗?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对古今中外的一些文学名篇如数家珍。有些人很奇怪,他怎么知道那么多?因为那一代知青出身的领导,一是有担当精神,二是有忧患意识,尤其好学。他自己在会上提到,为了读《浮士德》这本书,跑了30多里山路借过来,又跑30多里路送回去,到了如饥似渴的程度。这就是我们说的诗性思维。

(二)关于文化素养

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在讲干部修养的时候,始终把家和国放到一块儿。习总书记讲:“一些干部包括一些相当高层次的领导干部因违犯党纪国法落马,我们很痛心。”人民培养一个领导干部,尤其是中高级领导干部,花的钱比培养一个飞行员还要多,结果出了这样的事儿。这不仅仅是一个痛心的事儿,对他的家庭也是一个重大的打击,家破人亡的例子不在少数。所以,领导干部一定要有家国情怀。习近平总书记讲究家风家教,在2015年党中央、国务院举行的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作出指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三)弘扬传统官德,汲取传统文化之精华

弘扬传统官德,首先要理念清晰,要做到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特别是文化自信,就是要对本民族的文化有自信心。国学大师钱穆先生说,一个人对自己国家的历史首先要有一种“温情与敬意”,其次才谈得上批判、转型、改造。所以,党中央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上提出了“文化自觉”,不再像以前那样运用革命的思维方式来进行简单的批判。要以抽离出本民族优秀文化的视角,看待文化、尊重文化。正如章学诚所说:“临文以敬,逢古必恕”,遇到古代的东西,要有一种宽恕的态度;碰到有文化的东西,要抱一份敬意。现在,党中央提出“文化自觉”,就是要对本民族文化先尊重、再探索吸收、改造。习近平总书记总结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的发展。

在2016年5月17日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专门提出:“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还指出:“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

我们谈官德修养,中华文化中有很多关键词值得我们汲取其精华,为我所用。我对这些概念进行了总结,分了几层,供大家参考。

最底一层,是我们老百姓随处可见的。一是福。谁不爱幸福?传统节日里大家都喜欢贴“福”字,习近平总书记也提出来要让人民群众有幸福感。二是禄。以前讲究高官厚禄,现在,我们提出让人民群众有一份体面的工作。所谓体面,是指有报酬,工资比较丰厚。三是寿。小康不小康,关键还要看健康。据建国初期的统计,50年代,全国平均寿命35岁,而现在与那时大不一样,医疗水平的大幅度提升,人民平均寿命也不断提高。四是喜。指的是心情,要天天都是好日子。五是财。谁不愿意拥有财富?拥有财富是好事,中国人反对的是不义之财,我们崇尚财富,讲究取之有道。这是福禄寿喜财,中华文化的基本价值。

往上一层,中国传统社会里,君子的标准是什么呢?忠义仁智勇。最早,在儒家文化里没有忠义两个字,讲一个人要仁智勇“三达德”,有一颗仁爱之心、有智慧、又敢于担当。在后来的发展中,儒家将忠义二字放到传统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中。忠义两个字作为统治者和民间都认同的关键字,要放到一起讲。对统治者来说,要讲忠,忠于皇帝、忠于国家;对民间老百姓来说,义是互相之间的诚信、扶危济困的义气。但是对于统治者来说,仅仅停留在义的层面是要出问题的,容易流于黑社会。所以,一定要讲忠和义的关系。大家都最熟悉的《水浒传》,我们抛开阶级斗争的观点去看这部小说,宋江要把包括自己在内的108人带出梁山,改变大家的命运,于是把原来的聚义厅改为忠义堂。这个旗号就不一样了,这就标榜他们是忠义之士,替天行道。

那么,达到了忠义仁智勇这五项品德的是谁呢?两个英雄人物,一个是关羽、一个是岳飞,这是大家十分尊崇的两个人。清王朝时期,关羽的地位最高,封号达到26个字,被称为关圣大帝,成为儒道佛三教的护法神。当然,推崇关羽也有其政治目的。大家知道,满清王朝和藏族、蒙古族是兄弟关系,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就是蒙古人。尊崇关羽,就是要讲究忠和义的统一。清朝对岳飞也十分尊崇。大家觉得很奇怪,岳飞跟满族祖先金朝那是有深仇大恨的,清朝竟然能够把岳飞纳入社会价值体系的一员。有人统计,满族进关的时候只有20多万人的八旗部队,统治这么大的中华帝国光靠武力是不行的,要有一套核心价值体系来统治。从政治治理的角度来看,推崇岳飞,就是要推崇忠义仁智勇。

再往上一层,就是文人层面的诗酒花梦愁。诗,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强调诗性思维。诗性是人的一种品格,一种人格魅力。古人说一个人的人格比较完美,就说独领风骚。风骚,《诗经·国风》和《楚辞·离骚》的并称,就是说这个人既有诗经的现实主义品格,又有楚辞的浪漫主义情怀。对于领导干部来说,人格魅力不够,执行力和领导力也就提升不了。

最高层面上,就是仁义礼智信。中国传统文化讲“三纲五常”,这是董仲舒提出来的。在汉武大帝时期,需要这样一套核心价值体系来治理社会。

“三纲”是指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当时提出君要像君、臣要像臣;夫要像夫、妻要像妻;父要像父、子要像子,各安其位、各司其则。“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李大钊同志,字守常,就是指守“五常”。可惜,我们后来没有将其继承下来。现在,我们讲要立足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让传统文化接地气,来影响当代社会。中国社会是大传统和小传统的统一,没有民间小传统的支撑,大的传统深入不了民心。很多老人可能大字不识一个,但在传统社会不失为一个君子,不失为一个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他知道什么叫忠、什么叫义、什么叫孝。

在官德修养方面,除了文化关键词,还有六种植物作为我们的文化标识,值得我们欣赏。这六种植物既能提高品味,又能从中挖掘出官德修养要坚守的理念。哪六种呢?有三个概念,一个叫岁寒三友松竹梅;一个是梅兰竹菊四君子,两个概念合在一起是五种。如果大家在家或者办公室不知道挂什么字画好,那么,就选择《岁寒三友图》或者《四君子图》。这既可以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也可以加强孩子的传统文化教育。。从自身修养的角度看,习近平总书记谈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是“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我们就是要将其标识化,不要笼而统之。

松树,在中国传统文化概念里有很好的寓意,孔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将松柏与儒家传统文化联系在一起。新疆维族兄弟特别崇尚松树。他们弘扬的“新疆精神”,就是指要像天山雪松一样“经得起冰雪严寒、不怕风吹雨打”。对于松树的赞美,在中国古典诗词里也比比皆是,刘桢的《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谈的就是松树的高贵品质。陈毅元帅也曾作诗,“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兰花、竹子,朱德元帅特别喜欢兰花,那也是他品德的象征。一说到竹子,我们就会想起郑板桥。习近平总书记在很多场合背这首诗给干部听,“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一个小小的知县,听着竹子的声音,就觉得是民间的疾苦声。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评价郑板桥,他也是当今县委书记们的榜样。

菊花,一说到菊花,就想起陶渊明。陶渊明在任期间一直保持着高洁的姿态,归隐田园之后写出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诗句。菊花,也是人格的一种象征。

所以,吟霜傲雪之梅,幽情高洁之兰,谦逊坚韧之竹,隐逸坚贞之菊,都是品格的象征。而松树在东方文化里面也备受尊崇。

莲花,莲花文化跟北宋周敦颐有很大渊源。一说起莲花,我们就想到佛教,但是莲花不是佛教的专属。中国人已经把莲花上升到君子的角度。北宋周敦颐的一篇散文就把莲花文化突出到了极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那么多可爱的花草,我独爱莲。为什么爱莲呢?因为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我说菊花,是隐逸的象征;牡丹,是花中富贵;莲花,是花中君子。莲花和中国的君子文化紧密相连。

传统意识形态强调君子文化,儒家经典《论语》中有84段谈君子,而莲花成为人格的象征。习近平总书记谈到县委书记工作时说,县委书记这个官不好当,“面临的种种诱惑和陷阱很多”。对干部的考验,“战争年代是枪林弹雨,和平年代是灯红酒绿。”他也提到,一些县的政治生态很庸俗,形成派系势力,如果不入伙就打掉你,所以很难清流。在这样的地方工作,既要坚持原则,出淤泥而不染,有莲花精神,也要有足够的智慧来应对。莲花精神就是一种君子意识。

我们的邻居新加坡,在这方面可以提供我们参照。新加坡在立国初期建设核心价值观,从儒家思想中继承下来八个字:忠孝仁爱、礼义廉耻,将其变成国家意识形态,强调君子执政,所有的官员都要讲究儒家的八德。新加坡的官服为什么是白衬衣?讲究廉洁。从80年代开始,新加坡中学必修课增设《儒家伦理》课程。可以说,新加坡在治国理政将东方文化用到了极致。

最后,中国历史上的官箴。吕本中的《官箴》核心是清、慎、勤三个字,被后人称为千古不可逾的为官之道:“当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知此三者,可以保禄位,可以远耻辱,可以得上之知,可以得下之援。”意思就是当官做到清、慎、勤,就可以保官职、远耻辱,领导喜欢,群众拥护。康熙皇帝就经常写这三个字做成匾额赐给底下的官员。可见,清朝时就已经将清、慎、勤作为官箴。梁启超这样的新派人物也在《新民说》中称:“近世官箴,最脍炙人口者三字,曰:清、慎、勤。”

司马迁说最好的官是什么呢?行教、清廉、守法。第一,行教。行教是领导干部的第一品格、第一官德,不教育群众是领导干部失职的表现。第二,清廉。第三,守法。

唐太宗认为什么是好官?他分为六种,第一种是顺臣,最高级别的官员应该高瞻远瞩。第二种良臣,扶善去恶,不在乎你自己做了多少琐碎事,而在乎你的导向,扶善去恶是最根本的官德。第三种是忠臣,要进贤不懈,向皇帝推荐优秀的人才,这是最大的忠臣。第四种是智臣,明察成败。第五种是真臣,廉洁奉公。第六种叫直臣,刚正不阿。对于什么是好官,他都进行了核心的定位。

(四)提高官德修养的途径

怎样提高官德修养?这就要讲到内圣外王之道。中国的儒家经典《大学》里讲,政治要达到一个目的,即“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为实现这个目标,提出了“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格物”到“修身”,就是我们说的“内圣”;从“齐家”到“平天下”,就是我们所说的“外王”。格物、致知,是说认识事物要有知识获得;诚意、正心,儒家认为人心本善,只是后来在社会受到了污染,要把它收回来。所以,儒家认为修养是求其放心而已。然而,达到修身的目的还远远不够,还要有所作为,那就是外王。王是指统治、治理。外王首先要齐家,把家治理好。之后,才能治国、平天下。这就是内圣外王之道。

所以,中国古代认为最好的政治就是要达到四个字——王道乐土。王道乐土是中国最高的政治理想。若要为王,就要内圣,王道的要求是很高的。儒家讲,要格物外求,见贤思齐,培养智者人格、君子人格、贤人人格,直至圣人人格。那么,怎么达到内圣外王之道呢?我提出四个途径。

一是修身为本:古代对官员个人修养的重视。首先,要掌握慎独,独处一方时如何把持住自己。湖南省委原副书记,共产党员的榜样郑培民,将儒家“八慎”总结概括为“四慎”——慎独、慎微、慎始、慎终。独处一方时要谨慎,细小的事情要谨慎,事情的开始要谨慎,事情的结尾也要谨慎,就是做人“四慎”。修身和清廉,刚才已经讲到了。当然,慎独也是修身,曾国藩遗嘱第一条就谈到慎独,慎独则心安,“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

二是齐家为基:古代对官员家庭美德的重视。其中有三个关键词,我们要坚守。一是家和,家和万事兴。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要注重家庭美德,二是孝悌。孝,主要是对父母亲孝;悌,是兄弟之间和睦。孝为人之本。三是乡情,故乡之情。现在我们不再说乡绅文化,而是说乡贤文化,号召领导干部为家乡的社会建设做贡献。在古代社会,乡绅对维持社会安定起了很大的作用。

三是治国为要:古代对官员治国理政品质的要求。我们刚才讲,不光要是忠臣,还要是良臣、谏臣。谏臣就是敢于提意见,刚正不阿的人。中国古代最好的大臣是这三种品质的统一。

万里无云万里天,无云可以指自己内心,内心修养到没有云雾遮蔽的时候,万里的蓝天就是属于你的。朱熹讲,修炼“如水中月,须是有此水,方映得那天上月;若无此水,终无此月也。”最后,将“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送与各位,祝各位鹏程万里,万事如意,谢谢!

THE END
1.家门口有人放炮什么预兆家门口有人放炮可能有多种预兆或含义,具体取决于文化、地域和个人信仰。在一些文化中,放炮可能是一种庆祝活动,比如庆祝节日、婚礼、开业等。在一些传统观念中,放炮也有驱邪避邪、祈求平安、招财进宝等意义。 然而,家门口放炮并没有固定的预兆或含义,它可能只是一种普通的社区活动或庆祝方式。如果您对家门口放炮感到担https://news.yiche.com/baike/4663067.html
2.客厅摆件风水禁忌属鸡家里摆放什么比较聚财执拗于客厅摆件风水禁忌这个问题的网友表示头疼,其实,也有人问我关于属鸡家里摆放什么比较聚财这样的问题,还有人给我留言关于方面的问题。所以今天撰文炮弹镇宅辟邪客厅摆放图片,我从炮弹镇宅辟邪客厅摆放图片,家里客厅摆件有什么讲究,属鸡家里摆放什么比较聚财,客厅摆件前十名,客厅摆放什么摆件最好5个方面来剖析客厅摆https://www.16757.com/ysh/fengshui/4112.html
3.炮弹壳摆客厅能辟邪不炮弹壳放家里有安全隐患吗? 适合客厅的辟邪摆件有哪些? 客厅摆放什么物品能够招财辟邪? 炮弹壳作为装饰品的风水讲究有哪些? 如何正确摆放辟邪物品? 客厅风水摆设注意事项有哪些? 追问 波丰 当前有人认为居家放置炮弹模型可除邪煞 ,其实不是。炮弹与刀斧等凶利之器同,也伤居家自身这是偏门恶利风水。对已多生不https://www.jia.com/wenda/a-314614.html
4.炮弹可以放置在办公室吗?不宜摆放在办公室的物品在中国,办公室的摆放也是有非常多的讲究,若是摆放不好冲犯了风水,会导致自己的财运不顺畅,因此,摆放物件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一不小心就会影响到自己的风水,那么,一起来看看,炮弹可以放置在办公室吗?不宜摆放在办公室的物品。 炮弹可以放置在办公室吗? https://m.k366.com/wenzhang/jiaju/43288.htm
5.一位步兵的对越作战亲历记乱弹琴!你看看这都快夜里十一点了,这么晚才归队,我已让通信员给你家里发第四封电报了,太胆大了;至于是否很正确不要太讲究;什么有关山东“泰山”故事、江苏南京古都故事、安徽“黄山”故事、河南“夜晚,在山头上站岗、潜伏,有时还可以看到前线打仗那炮弹爆炸一闪一闪的亮光,感觉好像还能听到那炮弹爆炸https://www.meipian.cn/2ullrpz4
6.美国电影剧本—我们生活中最美好的年代你为什么没在家和家里人在一起呢?霍默:噢——他们——他们睡觉了——我不睏——所以我想“何必不去看看老勃奇呢?”史蒂夫递啤酒。霍默伸出钩子去接酒杯。勃奇一直有意不去注意他的钩子,这会儿却不得不神态紧张地盯着霍默。霍默注意到这一点,他举起了酒杯。100.双人镜头·勃奇和霍默摄影角度偏向勃奇。霍默:为你https://www.360doc.cn/mip/1039998796.html
7.《德川家康》试读:冬之阵《骏府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是年十三岁的家康的十儿子赖宣(赖降)为了大阪至之战曾于庆长十九年(1614年)十月十一日辰时(早上八点)亲自披挂上阵。安藤直次、水野重仲率部下百余骑兵出征。家康利用鹰,于十二日抵达挂川城。出兵骏府之时,有五百骑兵随从,日后人数不断增长,已经达到一万余人。本多纯正向家康询问https://book.douban.com/reading/10783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