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25日是第32个全国土地日,今年的主题是“节约集约用地,严守耕地红线”。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广东在推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如何牢牢端稳“饭碗”?广东的耕地保护利用现状如何?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联合广东省自然资源厅,推出全国土地日特别访谈节目,敬请垂注。
首期节目的嘉宾是广东省自然资源厅耕地保护监督处处长周琳静。周琳静介绍,目前广东耕地呈现出质量好但数量少、破碎程度高的特点,保护的难度和压力很大。近年来,广东注重“全链条”遏制违法用地,大规模实施垦造水田,在彻底还清16.3万亩历史承诺的同时,有力保障162个重大项目落实占补平衡,确保广东连续22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
接下来,广东还将多措并举,推动耕地保护从被动保护、静态监管向主动保护和动态监管转变,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
具体怎么做?请看视频——
(耕地保护面临“双平衡”压力,广东如何端稳“饭碗”?时长共8分41秒)
耕地保护面临“双平衡”压力,广东如何端稳“饭碗”?|6·25全国土地日访谈①
后备资源潜力匮乏
广东人均耕地面积不足全国平均水平1/5
要保护好耕地,首先要摸清广东耕地的资源“家底”。
周琳静介绍,广东全域耕地都是“一年三熟”,平均质量等别5.47等,比全国耕地平均质量等别高出4等多,其中水田占比超过七成,光照、水热条件都很好。
“广东省GDP连续30多年位居全国第一,各类建设项目用地需求长期处于旺盛状态,难免占用一定面积的耕地,耕地尤其是水田的占补平衡一直处于偏紧状态,可供开垦为耕地的后备资源潜力日益匮乏。”周琳静介绍,不仅如此,去年底,国家又对耕地保护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明确在耕地上种树、种果、挖塘等将耕地转为其他农用地或农业设施建设用地的“非粮化”行为,必须落实耕地年度“进出平衡”。
因此,广东同时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和进出平衡的“双平衡”压力很大。
四方面举措应对“双平衡”压力
广东已连续22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
面对“双平衡”的双重压力,广东怎么做?周琳静介绍,广东从四个方面采取措施。
首先是推进“全链条”遏制违法用地,在省土地管理改革协调领导小组下设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行为工作专项小组,由分管副省长任组长,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统筹谋划、合力推动全省制止耕地“非农化”工作。
与此同时,广东建立起耕地保护的动态监测监管体系,组织开展耕地卫片监督,对全省耕地尤其是永久基本农田、补充耕地、垦造水田种植利用情况进行季度监测,并将“非粮化”图斑数据移交农业农村部门,配合其依法依规整改处置。
今年5月底,广东省自然资源厅还联合省农业农村厅和省林业局印发了《关于严格耕地用途管制有关问题的通知》,提出六个方面16条措施,制定了耕地“进出平衡”的工作指引,严格管控耕地转为其他农用地及农业设施建设用地。
“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
耕地减少势头初步得到控制
根据2021年度国土变更调查初步数据,广东全省耕地总量较2020年有所增加,耕地减少势头开始得到控制。周琳静介绍了自然资源部门耕地保护下一步的工作思路。
“一是要紧紧围绕总体目标,结合广东实际加强耕地保护制度建设,建立健全耕地保护长效机制,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严格保护耕地,确保全省可长期稳定利用的耕地总量不再减少。”周琳静告诉记者,二是要划实守牢耕地红线,在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中将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带图斑、带位置分解下达,层层签订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上图入库实行特殊保护。
在严格落实两个平衡方面,广东将全面修订《广东省非农业建设补充耕地管理办法》《广东省补充耕地指标交易管理办法》等省政府规章及管理文件,稳妥有序推进耕地整治恢复,落实耕地占补和进出“双平衡”要求,确保补充耕地的真实性和数量、质量“双到位”。
广东还将加强耕地卫片和执法监督,健全“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的耕地保护动态监测监管体系,完善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激励机制,推动耕地保护从被动保护、静态监管向主动保护和动态监管转变,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积极配合农业农村部门严格管控耕地“非粮化”。
与此同时,进一步强化考核的“指挥棒”作用和激励约束机制,探索对耕地保护成效显著的地区予以指标和资金奖励,对成效不佳的地区予以惩戒,并将考核结果作为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和离任审计的重要依据,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党政同责、终身追责、一票否决要求。
在访谈节目中,周琳静呼吁,要真正保护好耕地,除了政府与部门履职尽责外,还需要全民保护意识的提升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希望大家都能积极参与,共同营造严格保护耕地、确保粮食安全的良好社会氛围,为广东以至全国粮食安全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策划】黄应来黄华坤
【记者】黄叙浩
【主播】曾美玲
【素材拍摄】肖雄董天健姚志豪罗一飞吴明张伟炜罗斌豪万稳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