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电企业涉嫌“做假账”节能补贴被骗16亿
【中国经营网综合报道】本来是为了节能产品和节能理念的政府补贴被反倒成为了部分企业的生财之道。日前,多家企业涉嫌存在虚假申报材料、套取、骗补等行为,审计司已向司法机关移送案件,目前正依法查处中。
八家电企业骗补超9000万
据第一财经日报的报道,以政策拉动市场,不仅容易透支需求,而且一些漏洞还会成为企业谋利的空子。
国家审计署日前公布的审计公告显示,在去年6月起实施的节能惠民政策中,有八家知名企业骗取节能家电补贴近9062万元。其中,格力电器骗取金额最高,达2157.76万元;长岭冰箱、TCL空调、格兰仕空调、长虹空调、美的空调、乐华彩电、扬子空调,违规获得政府补贴金额依次为2093万元、1830.88万元、1779.4万元、981.78万元、118.3万元、63万元和37.72万元。
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等此前几轮家电刺激政策均有企业骗取补贴的现象。但是,由国家审计署公开审计结果、公布骗补企业名单,今次还是头一回。
骗补金额约占补贴总额1.4%
从2012年6月1日至2013年5月31日,国家实施第二轮节能惠民政策,涉及彩电、空调、冰箱、洗衣机、热水器、电脑等家电产品。根据审计署公布的数据,2011年到2012年,国家共安排了62.82亿元对节能家电产品进行补贴。审计结果中上述八家家电企业共骗补超过9000万元,约占国家补贴总额的1.4%。
昨天,上述骗补企业大多数均未做出正面回应。因此,它们是否有涉案案件和人员,以及具体的受罚情况,目前尚不清楚。
为什么不正面回应?企业多少有些难言之隐。根据公开信息报道,有一些企业如玉兔空调,已多次在政企沟通会上被点名批评,被指有骗补行为,但这次却没有被列入公布名单。
“没点名的企业,不见得就完全没有问题。”一位业内人士告诉本报记者,此外,政府的节能补贴拨款不及时,有些地方连“家电下乡”补贴的余款都还没结清;有的地方是国家的钱拨下去了,地方财政“截流”了。
家电只是所涉行业之一。据公告,2012年11月至2013年3月,审计署对2011年、2012年中央财政本级和转移支付给天津等18个省、直辖市的节能环保类三个科目资金进行审计,延伸审计项目5044个,涉及资金621.09亿元,分别占项目总数和资金总额的60.57%、75.85%。本次审计发现,有348个项目单位挤占挪用、虚报冒领资金16.17亿元,占延伸审计资金额的2.6%。现已归还原资金渠道2.05亿元、收回被套取骗取资金2.14亿元,已向司法机关移送案件线索29起,涉案人员41人。
据国际金融报的报道,“本次审计发现,有348个项目单位挤占挪用、虚报冒领‘三款科目’资金16.17亿元,占延伸审计资金额的2.6%。”6月20日,中国审计署在官网发布公告称,其中,102个项目单位编造虚假申报材料,套取、骗取“三款科目”资金5.56亿元;29个项目单位挤占、挪用“三款科目”资金2.26亿元用于生产经营、业务经费等支出。
所谓“三款科目”,是能源节约利用、可再生能源和资源综合利用节能环保类这三个款级科目资金简称。主要政策目标是推动工业、建筑等领域节能降耗,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提高废旧废弃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国务院总理李克强6月17日在审计署考察强调,要通过加强审计毫不留情地揭露滥用权力、以权谋私等行为,要以审计“倒逼”各项制度的完善,释放改革红利,推动建立不敢贪不能贪的机制。
涉及多项政府补贴
从审查范围看,审计署审查的内容包括空调、平板电视、电脑、洗衣机、热水器等家电产品的节能补贴,节能汽车的推广、高效照明产品的推广、新能源汽车的示范推广等。另外,太阳能光伏行业中的金太阳示范工程、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示范补贴装机量、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补贴面积等也在审计范围中。
专家称或仅是冰山一角
根据国家审计署公布的数据,2011年到2012年,国家共安排了62.82亿元对节能家电产品进行补贴。
据羊城晚报的报道,审计结果中六家家电企业共骗补超过6000万元,约占国家补贴总额的1%。事实上,包括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等此前的多轮家电刺激消费政策均有企业被曝骗取补贴的现象,一些行业人士也称骗补是行业潜规则,但是由国家审计署公开审计结果还是第一次。
回应称系渠道漏洞
对于审计署公布的格兰仕骗领1779万的节能补贴审计结果,格兰仕集团新闻发言人陆骥烈一早公开回应,称这项审计结果的确是对行业内现状的客观反映,格兰仕集团也存在着渠道管理的漏洞。
据悉,格兰仕的家电产品采取的是各级代理商、零售商分销模式,而非在各地设立子公司,因此,对于节能补贴产品的销售数量,最终是依据零售数据来统计。“实际上我们的销售环节在把产品卖给一级代理商的时候已经结束了。后面的数据一层层地往上报,我们对于这些报上来的数据是缺乏有效管理的。”陆骥烈昨日表示。
根据国家节能补贴政策,补贴的数额是需要根据销售数据来发放的,前期由生产企业先行垫付,所以一旦报给格兰仕集团的零售数据失真,就导致了如今的“骗领”节能补贴事件。不过目前为止,陆骥烈表示,还需要和审计署对接以后,才能知道究竟是在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而他们也会按照审计署的要求做出相应整改。
昨天下午,珠海格力电器公关部人士也做出与格兰仕类似的回应,并称格力电器正积极配合审计署加强整改。
家电行业资深观察人士刘步尘认为,从骗补额度看,不像总部行为,不排除个别分公司、经销商操作之可能,也有可能是报销过程中某个环节出了问题,如果企业主观上有骗补意图,会通过“虚标能效等级”方式实施隐性骗补,而非明目张胆地操作。
另据北京商报的报道,一位不愿具名的分析师指出,惠民政策领取额度必须参照渠道销售量不假,但篡改销售量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生产企业直接虚报高能效产品数量;另一种是节能产品销售在经销商处已经被标高,再由生产企业直接上报给国家。但不管经销商是否是企业的子公司,较大数量地篡改销售数量,生产企业不可能不知晓。所以格兰仕的说法并不成立。
近年来,包括家电下乡、以旧换新、节能惠民等产业扶持政策在实施过程中频频出现骗补企业。家电分析师梁振鹏认为,违法成本很小是根本原因,企业骗补后基本上没有太严厉的惩罚措施,若是把罚款金额定为企业骗补金额的10倍甚至20倍,企业就不会轻易触犯红线了。
三大诱因催生骗补
政策有漏洞、企业受利益驱动以及以往处罚过轻,三大诱因催生了“骗补”现象。
据第一财经日报的报道,一位家电业资深专家认为,首先是政府出台“救市政策”心切,仓促之间,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难免有漏洞。其次是企业唯利是图,你有机会,我为何不利用呢?既拉动销量,又有补贴。而且,如果一个企业带个头,行业内的信息都是相通的,其他企业不这样做就是“傻子”了。此外,以前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等政策也有企业被曝骗补,但处罚并不重,再次面临“诱惑”就很难抗拒。“所以,造成这么大面积、这么大金额的骗补行为。”
“这次审计署首次公布骗补名单,会给行业带来较大影响。”奥维咨询公司助理总经理、学院院长张彦斌分析说,对企业来讲,诚信经营、遵纪守法是基本原则,这次曝光敲响了警钟,教训深刻。对于年收入上百亿、千亿的企业而言,不仅是罚款的问题,关键是品牌形象受损。
张彦斌说,这也给政府提个醒,政策制定、执行需要更周全,对企业也要有所教育、提示。
“但从行业格局、企业经营来看,这次事件不会改变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张彦斌说。
上述家电业资深专家则提醒说,许多政策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执行起来往往“走偏”。而且,家电行业经过几轮政策刺激,大幅透支了消费需求,现在市场又恢复低迷。政府的干预和扶持是有必要的,但干预要“治本”,不能只“治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