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宣传部对外宣传与新闻发布处一级调研员陈松
主持人陈松:女士们,先生们,记者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广东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为推动广东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工作,增强社会各界对有关政策文件的理解,今天(7月9日)我们召开广东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及若干政策措施新闻发布会。我们很高兴地邀请到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科技厅、省通信管理局的有关负责同志,请他们介绍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首先,介绍出席今天发布会的发布人: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厅长涂高坤先生,省科技厅副厅长杨军先生,省通信管理局副局长张红霞女士,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二级巡视员叶元龄先生。
现在,有请涂高坤先生介绍广东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及若干政策措施的总体情况。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厅长涂高坤
涂高坤:各位媒体朋友们,大家上午好!
制造业是百业之基,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当前,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不断推进,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已成为大势所趋。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作出重要指示。
广东以制造业立省,制造业是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主战场。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坚定不移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全面部署实施“强核工程”、“立柱工程”、“强链工程”、“优化布局工程”、“品质工程”、“培土工程”等制造业“六大工程”,高标准谋划打造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特别是顺应数字化发展浪潮,将制造业数字化作为落实制造业“六大工程”的具体举措、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全面推进,加快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塑造产业发展新优势。为此,我们重点围绕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的数字化,研究起草了《广东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2021-2025年)》和《广东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若干政策措施》,近日经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正式印发实施。
我们的目标是,通过创新举措和政策引导,到2025年,显著提升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数字化水平,形成广东省工业互联网国家示范区引领示范效应,力争推动超过5万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实施数字化转型,带动100万家企业上云用云降本提质增效,以数字化引领制造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下面,由我向大家介绍《实施方案》及《政策措施》的主要内容。
最后,衷心感谢各新闻媒体和记者朋友对我们工作的支持,还望继续加大对《实施方案》和《政策措施》的宣传力度,持续跟踪报道,积极反馈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谢谢大家!
主持人陈松:谢谢涂高坤先生。下面进入提问环节。按照惯例,提问前请先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现在开始提问!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提问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请问省科技厅的杨厅,在推动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广东如何发挥科技的引领和支撑作用?谢谢。
省科技厅副厅长杨军
杨军:谢谢您的提问。在推动广东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中,推进科技自立自强是关键。省科技厅结合部门职能,重点从突破制造业技术瓶颈、聚集产业创新资源、健全产业创新生态3个方面,发挥好支撑作用。
一是加强基础研究与核心技术攻关。我们将统筹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重大项目等科技专项资源,成体系化部署核心技术攻关与战略科技储备,为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技术支撑与保障。我们重点从三个维度来组织攻关,一是优化布局“芯片设计与制造”“工业软件”“显示制造装备”等战略专项;二是持续地推进“智能机器人与装备制造”“激光与增材制造”“新能源汽车”等重大重点专项;三是集中战略科技力量支撑我省重大战略任务实施,着力提升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自主可控能力。
二是着力补齐高端创新资源短板。借助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历史契机,紧紧围绕广东战略性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大力汇聚高水平科技创新资源,推进一批国内外大院大所和著名高校、国家重大科技成果、高层次创新人才来粤创新创业,加快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大科学装置和高水平研究院等重大创新平台在粤布局建设,着力弥补我省高端创新资源不足的短板,壮大广东科技创新实力和支撑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能力。
三是致力营造有助于激发制造业创新活力的良好生态。广东应该说是科技创新政策创新的最活跃的区域之一,针对我们制造业发展的现实需求,我们对标最好、最优、最先进,持续推进重大创新政策出台和落地,发挥高新区在产业集聚发展方面的优势作用,加强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等孵化育成体系建设,优化公共创新平台布局,培育一批战略性产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支持打造一批单打冠军和领军企业,引导产业、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深化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充分释放全社会创新活动,着力打造制造业创新发展的良好环境。谢谢!
羊城晚报记者提问
羊城晚报记者:广东省在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面临最大的难题是什么,针对这些难点,广东计划如何有效解决?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二级巡视员叶元龄
叶元龄:谢谢您的提问。根据我们在企业的广泛调研,我们将广东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存在的问题总结为“三不”:制造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一是面临“不想数字化”的问题,企业数字化转型意识不强;二是面临“不敢数字化”的问题,企业数字化水平较低;三是面临“不会数字化”的问题,企业缺乏既懂生产又懂数字化的复合型人才。这些企业缺资金、缺技术、缺人才,因此对数字化转型存在顾虑。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帮、扶、带”的政策措施。“帮”就是借助和利用工业互联网平台成熟的数字化转型能力帮一把;“扶”就是通过政策支持扶一程;“带”就是发挥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引领示范作用,带动中小型企业数字化转型。具体有以下几条措施:
一是支持具备较强实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整合产业生态合作伙伴资源,根据不同行业特点,为中小型制造企业开发和提供低成本、快部署、易运维的数字化产品和服务,着重解决企业“不会数字化”的问题。
二是采取“平台让一点、政府补一点、企业出一点”的支持方式,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为中小型企业采购平台、数字化转型服务商提供的数字化产品和服务,提供适当补助,进一步降低企业“上云上平台”的门槛和成本,着重解决企业“不敢数字化”的问题。
三是发挥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尤其是“链主”企业在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引领支撑”作用,打造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标杆示范,我们将分行业总结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并向广大中小型企业宣传推广,带动产业链供应链中小型企业“上云上平台”加快数字化转型,着重解决企业“不想数字化”的问题。
这样的话,中小型企业在平台的支持、政策的补贴、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可以结合实际、量力而行,从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切入,将有限的资金、人力等资源,聚焦核心业务环节的数字化升级和改造,实现降本增效,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
凤凰网记者提问
凤凰网记者:5G技术将进一步拓展数字经济发展的领域和空间,为智能制造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目前广东5G建设和应用情况怎样?谢谢。
省通信管理局副局长张红霞
张红霞:感谢您的提问。5G具有高速率、大容量、低时延、广连接等特性,主要有增强移动宽带、高可靠低时延、广覆盖大连接的三大应用场景,具有跨界融合的天然属性,是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驱动力量。我们坚持建用结合,深化5G场景融合应用,推动5G赋能数字化转型。
在建设方面,出台了《广东省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实施方案(2020-2022年)》《广东省5G基站和数据中心总体布局规划(2021-2025年)》等文件,为5G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广东电信、广东移动、广东联通、广东铁塔等积极争取集团公司支持,加大资源投入,加快推进5G网络建设。截至5月底,全省累计建设5G基站12.8万个,122个县级行政区域主城区均已实现5G信号覆盖,5G用户达2505.2万户,基站和用户规模均为全国第一。
在应用方面,我们按照以用促建的思路,积极探索、先行先试,逐步深化5G行业应用,激发数字经济发展的新动能。特别在5G+智能制造方面,将5G、工业互联网结合起来,形成了一批应用标杆,如美的厨电5G+工业互联网应用、TCL智能终端5G+工业互联网应用、湛江钢铁5G+工业互联网应用等,对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发挥了显著作用。
当前5G发展正处在“导入期”,行业融合应用还需进一步深化,发展模式还需继续探索,我们将坚持建用并举,结合5G技术和应用的特点,紧贴不同场景需求,按需建设、深度覆盖,打造高质量5G网络。同时,积极促进更多行业应用的落地,切实发挥5G的赋能作用。今年下半年,我们将召开两场5G行业应用的现场会,推动5G应用发展。谢谢!
中国青年报记者提问
中国青年报记者:广东早在2018年就在全国率先出台推进工业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的方案政策,请问3年来成效如何,这次出台的文件与此前文件有何不同?
叶元龄:谢谢您的提问。2018年3月,广东出台了《广东省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实施方案及配套政策措施》,3年来,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取得初步成效,我省成为全国首批2个工业互联网国家示范区的创建单位之一。截至今年6月底,培育了200多个标杆示范项目,引进培育了440多家优秀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服务商,其中4家国家级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数量全国第一;开展了广州花都狮岭箱包皮具、东莞松山湖电子信息、佛山顺德小家电、揭阳揭东塑料日用品、汕头注塑玩具等一批产业集聚区数字化转型试点,累计推动1.7万家规上工业企业“上云上平台”数字化转型,带动55万家企业“上云用云”降本提质增效。
南方日报记者提问
南方日报记者:我们看到方案里有提出要大力发展工业软件,我们了解到其实工业软件现在还存在“卡脖子”的问题,想请问一下,针对工业软件的“卡脖子”问题,广东下一步如何解决?谢谢。
杨军:谢谢您的提问。近年来广东的软件产业综合实力是不断在增强的,工业软件的规模也是走在全国前列,但是“缺芯少核”的问题确实依然十分的严峻。当然我们同时也看到,广东作为我国第一经济大省与制造业大省,工业应用的场景十分丰富,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与工业互联网的发展一直在进一步加速,对工业软件的需求十分强劲,也具备了培育和突破工业软件的优势条件和广阔的市场前景。接下来,广东将积极探索新型举国体制下工业软件破局的“广东路径”,立足广东、辐射全国,力争把广东打造成我国工业软件产业第一极。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推进。我们将加大统筹谋划,加强部门协同,通过大力推进数字化工业软件联盟的组建,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的平台载体,来部署建设工业软件的创新基地,并推动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等地市来建设工业软件创新和产业发展的载体。
二是调动全社会创新资源攻克技术难题。我们将聚集国内工业软件领域的优势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中介机构等多元的转型力量,加速形成技术攻关的合力,积极推进应用场景开放,前瞻布局重大核心技术攻关,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工业软件,加速形成工业软件的创新体系,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撑和保障。
三是探索科技重大项目攻关的信息制度,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产品导向和应用导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核心,支持龙头企业联合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组成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企业创新联合体,遵循科研活动规律,改革科研攻关的模式,创新科技攻关项目形成、管理以及资金管理模式等。
四是大力打造产业发展的新业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积极促进新兴技术和软件技术的融合发展,推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在工业软件行业的应用,重点打造一批未来型数字化企业,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发展和数字化生产力的提升,培育工业软件发展的新业态。
谢谢!
广东广播电视台记者提问
张红霞: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当前互联网正从人与人连接的时代进入到万物互联的新时代,从消费互联网向工业互联网拓展。在工业互联网发展体系中,网络是基础,安全是保障。在网络方面,我们积极推动标识解析体系的建设。通过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赋予联网机器和物品的“数字身份证”,达到实体和虚拟对象的定位、连接和对话,进而实现人、机、物的互联。我们积极推进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顶级节点、二级节点的建设,早在2018年11月广东就开通了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广州),为全国5个国家顶级节点之一。目前国家顶级节点(广州)已接入二级节点33个,直接面向行业和企业提供解析服务,涵盖了注塑装备、生物医药等25个重点行业,接入二级节点企业2934家,标识注册量53.5亿个,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在安全方面,工业互联网打破了传统工业相对封闭可信的制造环境,病毒、木马等安全风险对工业生产的威胁日益加剧,我们发挥技术和资源方面的优势,不断提升网络安全保障能力,为企业数字化转型保驾护航。我们出台了《广东省加强工业互联网安全和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工作实施方案(2021-2023年)》。开展了工业联网企业网络安全分类分级试点工作,不断提升工业互联网企业网络安全防护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促进企业落实网络安全主体责任。同时,不断加强工业互联网安全服务能力,落实工业互联网安全保障机制,今年已通报处置工业企业中高危安全事件170起、安全隐患162起。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大工作力度,为广东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贡献力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