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或许是中国电商史上特殊的一年。
电商是观察中国消费市场的重要晴雨表,宏观消费环境的变化也直接左右着电商平台的竞争逻辑。面对更激烈的市场环境,以及决策成本更高、比价意识更强的消费者,价格力就是电商平台始终绕不开的竞争关键。
2023年,电商平台开卷日常补贴大战,一定程度喻示着,陪伴我们走过十几个年头的购物节越来越淡化,也意味着,更为焦灼的新一轮中国电商大战就此拉开了帷幕。
01
补贴大战,进入第二回合
“过去大促节点得靠抢,现在不用等、不用抢,也不用担心‘物流拥堵’。”李睿掌管着家庭财政大权,最让她满意的是,最后买的都是大品牌,也没有超预算。
今年3月以来的电商补贴大战中,数码家电这类可选消费品,的确是头部电商平台不谋而合的重点之一。
从竞争策略看,电商平台引导手机、电脑、家电类公司以价换量,再配以平台补贴,既能刺激消费者在疫情后释放出的“买大件”需求,也是因为这类商品价格贵、决策成本高,如果消费者在一个平台买齐了全套,那换来的平台信任和消费心智肯定更强。
但难度也不小。价格补贴能一定程度降低消费者的决策成本,但可选消费品的消费升级还在继续,消费者尤其对数码家电的品牌、质量、功能的标准更高,对用户体验、物流体验的预期也更高。李睿和爱人就提到,只认品牌旗舰店,正品有保障,价格要全网最低,供货要足、送货要快,还得保证上门安装。
电商平台的另一个补贴战场是必需消费品。不同平台的竞争策略有差异,而拼多多的主打就是农产品、生鲜。
为什么必需消费品的价格力,在今年更受重视了?疫后消费复苏,是一个市场选择、逐步传导的过程,一般是从必需消费品逐步传导到可选消费品,报复性消费会率先出现在必需消费品中。
也就是说,不论什么情况下,必需消费品都是最坚挺的,因为它解决的是基本需求,且消费高频,在消费品行业中市场占比较高。因此,这次电商补贴大战,必需消费品是绕不开的品类。
其实,必需消费品中的农产品、生鲜还有一项优势,那就是,能提高用户的消费黏度。例如,拼多多在启动百亿补贴的第二年,也就是2020年,就开始把补贴重点转移到生鲜这类农产业上,并从中吃到了甜头。
作为水果爱好者,林谦就是从那时候起,听说不少朋友在拼多多买水果。她起初很纳闷,“从原产地发快递要好几天,水果还能保证新鲜吗?”到后来,她网购水果基本都选拼多多,不光是价格够便宜,还因为试错成本低。有一次收到有坏果的包裹后,她在和客服沟通时,被对话框里自动弹出的“仅退款”选项震惊到了。
很多消费者都是像林谦这样,原本对网购生鲜的疑虑很深,一旦发现某个平台的试错风险很低,购买习惯一点点强化,慢慢就习惯成自然了。
02
电商平台的竞争逻辑,变了?
无论是三大电商平台的竞争策略,从造购物节“卷”到日常补贴,还是消费大类方面,从必需消费品“打”到可选消费品,都说明着同一件事情:电商平台的竞争逻辑,正在发生变化。
2016年之后,电商造节已成为常态,平台开始热衷于造更多新的节日,“两天一小节,三天一大促”。最夸张的是2017年,全年的促销节点达到100多个。
反映在数据上,2021年的“双11”全网交易额,创造了这个购物节诞生12年以来的最低增速。直到2022年的“双11”,电商平台不再用数据“说话”。
此时,电商交易市场中的需求一端,也就是消费者,决策成本已经变得极高,可花可不花的开支都尽量减少,如果电商平台继续将几个月的购买力集中在几天,大搞电商购物节,又是抢优惠券,又是定点秒杀,必然不符合当下的消费环境了。
促消费,一定是供给和需求两端的良性循环。消费品公司创始人姚江称,近几年,一些公司对电商购物节的热情已经减退了不少,前期要悉数掌握每年都在调整的平台规则,购物节当天不能退货、几天后退货率高企,公司各个支持体系的压力犹大,整体来说,投入大收益小。
在卖家侧,电商平台今年面临的考验更加严峻。陈姝称,越来越多品牌商家选择多平台运营,尤其重视降本增效,哪个平台能让自己尽快“回血”就去哪儿。
需求和供给都在急剧变化,这两条线的交叉点是同一个问题——怎么让消费者放心花钱。
2023年开年,“猫狗拼”杀进了同一个战场,都在告诉消费者:我的东西更便宜,天天都有百亿补贴。
03
“补贴大战”,拼的是什么?
疫情影响逐渐缓和,消费市场加速复苏,哪家平台最先为行业的通关复常做好准备,谁就占得先机。
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家在新一轮的中国电商战中比拼的是什么?
首先是价格竞争。除了极少数特殊品类,价格在绝大多数零售商品中都是起决定作用的,在目前的消费大环境中更是如此。
这种价格力的竞争,必然是长期的。因为比价往往是没有尽头的,从消费者角度看,哪一家能在一次次价格力比拼中表现突出,给自己形成便宜、低价的心智,在这个平台上消费的决策成本就会大大降低。换言之,比拼的是低价心智。
近两年的消费趋势下,越来越多消费者对价格敏感,而且在选购更多品类时都开始注重比价。举个例子,有的消费者以前只有在购买高价的3C产品时,才会多平台对比价格,现在,比价的习惯已经渗透到了食品、日用品的网购中。
这会带来一种变化,低价心智强于品类心智。电商平台苦心经营多年的品类心智,可能会慢慢被低价心智所取代。消费者普遍是,哪个平台便宜,就去哪里下单。这或许也是今年加入百亿补贴大战的平台,选择全品类参战的原因。
谁更早开始重视低价,在消费者中最早形成低价心智,就赢得了开局。可以说,持续四年“百亿补贴”的拼多多,一路从苹果手机,到美妆、母婴、百货、农产品等等,已经完成了第一轮低价心智的抢夺。
低价,绝不是一门容易的生意,常态化的补贴,是对电商平台综合能力的一场大考。
从商家角度看,首先考验的是平台对供需两侧的把控力。如果低价,是靠一味压缩商家利润换来的,那很容易就会出现“买家开心卖家哭”的结果。
因此,头部电商平台需要针对不同商品品类,调配供需两侧的矛盾,必要的时候,还得下场进行资源配置,才能巩固平台低价心智、帮助商家降本增效两不误。
从拼多多近期投入10亿,继续补贴数码家电的动作来看,强化低价心智的同时,也给商家创造了更多增长机会。数据显示,拼多多百亿补贴“数码家电消费季”,4000元以上的高价位手机环比增幅接近2倍,家电类目全品类销量增长了3倍。
在行业主流的认知中,拼多多百亿补贴的品类丰富,而且能从竞争白热化的3C数码中突出重围,实属不易。但要论电商平台最“啃”的骨头,有一个产业很容易被忽视。它就是传统农业。
在我国,多数消费品已经发展成了一个相对成熟的市场,传统农业是个例外。不同于工业制品,农产品、生鲜类是典型的非标品,因为损耗高、季节性生产、产业链条长等等因素,难以形成规模效应,也因此更需要线上化的改造,但难度的确很大。
拼多多有两个100亿,第一个100亿,是外界熟知的百亿补贴,用于补贴多个品类;第二个100亿是百亿农研,一个专门用于农业的100亿元科技研究专项,资金来自当季及以后任何季度的利润。投入方向主要是乡村社区市场的农产品上行,以及提高农产品供应链效率。
说到底,补贴大战是一场真刀真枪的市场博弈。从竞争维度看,哪家电商平台的补贴大战坚决而深入,谁就能赢得移动互联网时代可能是最为焦灼的一场中国电商战。
站在更高的视角看,电商平台在百亿补贴的基础上,继续真金白银双重补贴,既是促消费政策引导下,对供需两端的提振,实体经济也将受益。拼多多拉动数码家电、农产品的下游需求复苏,将会传导至制造业、传统农业,推动这些实体产业加速回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