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双11”电商购物节,不少消费者趁着商家打折促销,准备给家里的电器来一次更新换代。
中国城市报记者注意到,在电器销售商家各种优惠方案中,出现了一项贴心且环保的服务——以旧换新。这一措施不仅方便消费者处理旧家电,还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家电市场的消费活力。
当大量旧家电被置换,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也随之浮现:这些被淘汰的旧家电最终流向何方?它们是否得到了妥善处理?
家电更新需求
进入集中释放期
同样,中国城市报记者也发现一些电商平台的配送员在配送新家电时,还负责上门拖走旧家电。
“我们家最近换了个新空调,旧机器抵了200元。在最终支付时,这笔抵扣金额直接就从总价里减去了。”北京市民蒋先生说。
近日,在生态环境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司司长郭伊均表示,我国是电器电子产品生产和消费使用大国,每年都有大量废弃的电器电子产品,如果对其回收处理不当,不仅将严重污染环境,而且会造成资源浪费。
根据中国家用电器协会发布的《家用电器安全使用年限》系列团体标准,空调、洗衣机、油烟机、电热水器等产品的安全使用年限均不超过10年。
基金补贴纾解
回收处理企业成本困境
回收后的旧家电去了哪里?“我们运到指定地点,会有专业的回收处理公司来收。”一位京东快递小哥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
《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资格许可管理办法》要求,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经营者要取得废弃电器电子处理资格证书。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具有家电拆解回收资质的企业有近百家。然而,中国城市报记者在调研中发现,即便回收渠道逐步丰富,回收效率日渐提高,部分企业将废旧家电从消费者处回收后,也未将其流向后端拆解的“正规军”。
究其缘由,绕不开“经济成本”四个字。“拆解成本挺高的,一般我们就直接转卖给‘收废铁’的了。私人回收站给的钱比正规拆解企业高。”一家电器卖场工作人员说。
厦门某环保企业负责人透露,每拆一台电器,真正的终端拆解产物的价值并没办法达到前端回收拆解的成本。
“经济成本过高是正规企业竞争不过小商贩的主要原因。”同济大学生态文明与循环经济研究所所长杜欢政曾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分析说,“正规的企业要负担运营成本、消化环境成本,付出更多的人力、运输等费用。由于不按环保规范操作,非法拆解企业比正规企业的拆解成本普遍低30%—40%。”
为了扶持“正规军”,《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于2009年公布,并于2011年1月1日起实施,建立了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基金制度。
2012年,国家出台了《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基金征收使用管理办法》,通过对处理企业按照实际完成拆解处理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数量给予定额补贴,有效促进废弃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空调、微型计算机等“四机一脑”进入正规企业拆解处理。具体的基金补贴标准为:电视机85元/台、电冰箱80元/台、洗衣机35元/台、房间空调器35元/台、微型计算机85元/台。
“据统计,2012年至2023年,累计超过9亿台‘四机一脑’进入正规企业进行规范拆解处理,拆解产物总量约2100万吨,其中塑料约443万吨,铁铜及其合金约472万吨,CRT玻璃约715万吨等,全部交由具备相应资质企业规范处理或者利用,既有效防范环境污染风险,又促进资源回收利用。”郭伊均说。
“以奖代补”
设立专项资金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有补贴,但现状是不少企业仍然“饿着肚子”。
这就意味着,这一“超支”现象,直接导致了基金收支不平衡。
“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基金已于今年1月1日起停征。不过,仍由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继续支持废电器规范拆解处理活动。”郭伊均说。
近期,财政部、生态环境部联合印发《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明确设立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专项资金,对资金支持范围、分配和使用管理等作出明确要求,体现国家对废电器规范拆解处理工作的重视和支持。
根据《办法》,具有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资格、满足申领专项资金标准和条件的企业回收处理列入《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目录》的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空气调节器、微型计算机等五类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的,可以给予支持。有关标准和条件由生态环境部会同财政部另行规定。专项资金实施期限为2024年至2027年。
深度资源化利用
或是未来方向
根据生态环境部数据,截至今年9月底,全国95家正规处理企业共回收处理废电器近7600万台(套),产出约37万吨废塑料、52万吨废铜铁铝及其合金等,均进入下游企业再生利用,各类拆解处理产生的危险废物与其他环境风险物质均得到规范利用处置,全国废电器规范回收利用态势持续回升向好。
虽然成本困境仍没有被完全突破,但令人欣喜的是,国内一些拆解回收企业开始尝试通过降本增效,以及向下游拓展精深加工业务来提高产品附加值和收益。
比如一些企业通过深加工来提升回收物如废塑料的价值,此外还通过新产品的研发,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