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生活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上海,每天可能会吃多少食物?可能会住多大的房间?每个月生活费大概需要多少?这些问题,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是回答不上来的。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人的衣食住行发生了巨大的变迁。近日,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陆晓文研究员做客学习读书会第17期,以数字为视角,为现场观众讲述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市民的生活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一个上海市民大致的生活状况是怎样的呢?
■陆晓文做客学习读书会
读书会上,陆晓文提供了这样一组数据——
他(她)的家庭一般有5个左右成员,有2~3人参加工作;居住面积大概20平方米,有70%可能与邻居合用厨房、厕所;每月收入大约为56.87元,工作很稳定(1983年的失业率只有0.2%);95%左右的钱都要用掉,其中60%的钱用在食品之上,每个月大概要交付10元钱左右的房租费用,水电费用大概在每月10元左右。
他(她)如果是企业职工,医疗费用不花分文,如果是事业单位职工,看一次病要付几毛钱的挂号费;如果孩子在中小学读书,全年的学费和书费总数不会超过20元;每年用在自己身上的费用,大概是衣服50元、交通10元、娱乐电影等10元左右。
每个月有25市斤的粮食,有一斤食用油的供应,大概能吃到1.5市斤的猪牛禽肉,每个月获得半斤鸡蛋。当然上海市民吃鱼会多些,一个人大概是每月1.5斤鱼。
相比过去,现在上海居民生活上的变化可以从哪些数字中看出来?陆晓文从食品、耐用消费品、交通与通讯、教育与娱乐、医疗保健、住房、公共基础设施与环境等各方面一一进行了对比,可以看到上海市政府40年来在这些方面有巨大的投入。
■学习读书会现场
就拿家家户户都在用的燃气来说,1978年上海的煤气用户为55.32万户,如按当时全上海市的户数比例计算,当时只有19%的家庭使用煤气,如果按市区户数计算,大概是36.43%的家庭使用煤气,因为当时的郊区一般都没有煤气供应,市区很多家庭也没有燃气供应。而从2015年起,上海有关统计中已经没有了煤气生产和使用的统计项,人工煤气生产和使用已经在上海成为历史。几乎100%实现了家庭燃气化,全市都拥有了干净、高效的燃气供应。
■观众互动环节
而家用轿车2015年是每100户家庭24辆,现在是28辆,每100户里近三分之一家庭差不多有一辆车,还有很多家庭可能有两辆车。
上海市民怎么评价上海经济社会40年变迁?这也体现在数字上。陆晓文从上世纪80年代直到2016年,每5年对上海市民做一次“对上海未来5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信心”调查,他发现这个数据从来没有降过,一直维持在很高的水平。“这证明上海市民对于40年改革开放的成果,完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他认为,百姓的信心就是希望所在,这是未来上海发展的重要基石和民众心理基础的前提。
据悉,11月4日至30日,作为学习读书会主题月活动之一,40年40个故事主题图片展览在浦东新区南洋泾路555号五峰书院一楼展出。
“学习读书会”由上海浦东新区区委组织部、浦东新区区委宣传部(文广局)主办,上海市作家协会、SMG、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作为特别合作单位,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浦东图书馆、东方财经浦东频道作为承办单位。
“学习读书会”特别邀请上海市作协专职副主席、作家孙甘露担任总策划,定期邀请当代知名学者、作家。每两周一次,周六下午2:00,在浦东新区陆家嘴金融街区五峰书院(南洋泾路555号2A层),展开读书交流活动,免费向读者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