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消品》了解到,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10月份我国经济运行稳中有进,主要经济指标显著回升。得益于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的推动及“双十一”促销活动的提前启动,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8%,达到45396亿元,比上月加快1.6个百分点。其中,化妆品、汽车、家电等高端商品销售增速明显加快,升级类商品表现尤为亮眼。今年前十个月,社零总额达398960亿元,同比增长3.5%,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8.3%,占社零总额的25.9%。
消费者心态转变
报告指出,中国消费者正逐步从谨慎消费转向更有目的性的消费模式。尽管部分家庭财务状况有所改善,但仍有超过一半的家庭表示财务状况未见好转。因此,消费者在购买时更加注重性价比,并倾向于选择能带来富足感和幸福感的产品。这种消费态度的变化要求品牌和零售商必须适应新的市场需求,通过提升产品价值与体验感、利用全渠道策略等方式满足消费者的高性价比追求。
“开源节流”成主流
零售市场的新机遇
尽管消费者情绪趋于谨慎,中国快消品市场整体出现量价微跌,但高端及享受型品类仍保持增长势头。截至2024年9月,快消品整体销售额同比微跌0.9%,价格下降1.8%。主要行业如粮油主食、乳品、饮料和家庭护理等均显示价格下滑。然而,价格在121-160元的高端产品占比上升至13.8%,显示出消费者对高品质产品的持续需求。科技消费品销售额增长了3.3%,但价格下跌2.7%,90元以下的超经济及经济型产品占比从41%提升至44%,这表明质价比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随着“以旧换新”等政策的实施,电子消费领域预计将实现复苏。报告指出,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品牌和零售商可以通过以下四个关键策略来驱动细分品类的增长:
1.改变商品包装规格:通过调整商品包装规格,提供高性价比的选择。例如,65%的消费者为了降低每次使用成本会寻求大包装或捆绑装的产品,而60%的消费者则因即时购买成本更低而转向购买小包装产品。这种策略可以在保证质量的同时提高性价比。具体案例包括洗衣凝珠的大包装销售额同比增长40%,大包装即饮茶销售额同比增长243%。
3.提供身心愉悦的使用感受:能够提升满足感或提供功能和健康价值的产品更受青睐。高体验感的产品也可以让消费者支付更高的价格。例如,含有重组胶原蛋白的护肤品类以及含有羟基磷灰石的牙膏品类,在电商渠道的销售额分别同比大增145%和149%。
4.全渠道融合:全渠道融合已成为中国消费者购物的新常态。85%的消费者表示会继续或者更多地在实体店和线上渠道的组合中购物,这一比例高于亚太和全球平均水平。不同渠道有各自的使命和行业侧重,如内容电商引领个护家清品类的线上零售,便利店和小型超市仍然存在门店增长红利,O2O即时零售在饮料、个人护理、食品等品类销售额上重要性仍在提升。全渠道策略可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
新技术驱动消费变革
展望2025年,新技术如人工智能(AI)和健康可穿戴设备将引领新的生活方式。截至2024年9月,健康可穿戴设备的销售额同比增长14%,特别是带有心率、血氧、血压检测功能的产品更是受到青睐。同时,AI技术正在改变消费者的购物决策过程,多数消费者愿意依赖AI推荐,但也有一半以上的消费者希望在购物中减少AI的参与度。
值得注意的是,新二线城市的崛起为消费市场带来了新的增长点。苏州、宁波、无锡、佛山和泉州成为GDP最高的五个B级城市,而四川省的雅安、绵阳、宜宾、内江以及江苏省的连云港则是GDP增速最快的五个B级城市。在这些新兴城市中,现代化快消门店的可触达性显著提升,并且在多个快消品类中的重要性也在增加,为品牌商和零售商提供了新的扩张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