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进站时,很多人都会遇到“包里有水,喝一口”的麻烦。如果饮料或水本就不多,有的乘客就会选择在进站前喝掉,空瓶则大多一扔了之。
或许你不曾发现,在地铁的不少站点都设立了“饮料瓶回收机”。这种机器既环保还能返钱,似乎把瓶子投进去比扔到垃圾箱要划算不少,但在实际的使用中,却也存在着一些尴尬……
探访
位置很偏僻:“从没注意过那里有个回收机”
晚高峰时段,地铁10号线潘家园站进出乘客非常多。A出口闸机附近放置了一台垃圾箱,半个小时里就有六名乘客向其中扔掉了刚喝完的空饮料瓶。
相比之下,垃圾箱斜对面的一台饮料瓶回收机却十分冷清,半小时内无一人上前查看。这台外形与银行ATM机相仿的回收机所在角落十分偏僻,从A口进站的人如果不是特意向左转头,很难发现还有这样一台机器的存在,而由于闸机的位置离回收机较远,出站乘客也很难看到。
乘客们的反馈也验证了回收机“位置尴尬”的事实:把饮料瓶扔进垃圾箱的六名乘客都表示“从没注意过那里有个回收机”,有的过路乘客则表示“往那边看过一眼,以为那是一个卖饮料的机器”——这台回收机的旁边的确有一台饮料自动贩卖机,从远处看,两台机器相近的外形很容易让人产生误会。
就在潘家园地铁站厅,这样的回收机还有另外两台,位置同样十分“隐蔽”——它们被设置在C口出站闸机外的一个角落,在回收机与闸机之间,还有一根遮挡视线的大圆柱。
设置了回收机的地铁站点不止潘家园一站,在10号线的劲松、十里河,6号线的呼家楼等多站都有这样的回收机。其中,只有劲松站的一台回收机位于乘客进站所经道路上,其他的回收机则大多处于“视野盲区”。
大妈成主力:“收废品的给4分,投到机器给5分”
尽管回收机的位置偏僻,但让人奇怪的是,如果上前查看,地铁内的回收机几乎都显示为“仓储已满”的状态。乘客不知有机器,那又是谁在投瓶呢?潘家园地铁站的工作人员给出了答案:“每天早上都有大妈拿着大袋的瓶子过来投。”
第二天早上七点半,记者再次来到了潘家园地铁站,此时三台回收机仍处于可投瓶状态。在A口等待片刻,果然有一位大妈拿着两个大兜径直朝回收机走了过来。“这儿有回收机是别人告诉我的,我都投了一年多了。”
这位大妈姓郭,就住在潘家园地铁站附近的小区。因为平时有收集废品的习惯,她每两三天就会来一趟地铁站清理“存货”。“我来的次数算很少的了,有勤快的几乎天天来!”郭大妈介绍说,这一台机器一天只能投20个瓶子,多了不返钱。“我认识个老太太,一个站投不完还会坐地铁去别的站投,人家有残疾证,坐地铁不花钱。”
自家门口有收废品的游商,郭阿姨却愿意步行十多分钟来到地铁站投瓶,主要是因为机器收瓶的价格高。“一个小瓶卖给收废品的只给4分钱,这个机器能给5分。”郭阿姨说,像她这样来投瓶的老太太还有很多,基本都是附近的居民。“要是小区里能有这样的回收机就好了,也省得走路,可我们附近的小区都没有,只能来地铁站。”
郭阿姨在电子屏上操作得十分熟练,很快她便投入了十个瓶子。“投多了自然就会了,但刚开始用的时候还挺麻烦,还得用手机注册,我都是让别人帮我弄的。”
尴尬
吞卡瓶故障挺常见来得晚了还投不上
为了方便携带,郭阿姨每次来之前还会提前把瓶子压扁。或许是因为瓶子形状太不规则,郭阿姨在投瓶时会出现卡瓶的情况。“就看着那瓶子卡在里面,我有几次拿手还够不着,得叫别人帮我掏一下。”在遇到类似情况时,另外的一些老太太显然更有准备。“人家还随身带着一个长夹子,卡瓶了一夹就出来了。”
吞瓶损失几分钱,卡瓶了还能掏出来重投,但有时机器出现的故障情况更为严重。“一般是跟着吞瓶一块来的,吞完之后机器就坏了。”说什么来什么,郭阿姨在向第三台机器投瓶时就发生了这种故障——先是吞瓶,机器屏幕随后显示“维护中”,而这时也无法再次投瓶。
设备出问题挺闹心,而为了能投上瓶,郭阿姨每次来地铁站还必须要赶早。“我一般都是早上八点左右过来,下午再来投就晚了,要么满瓶要么维护。”最夸张的一次,郭阿姨七点半过来投瓶时,更早到的一位阿姨就把一台机器投满了。
随后三天,每天下午五点左右,记者再次来到了劲松和潘家园站,总共五台回收机每一天都出现了“仓满”的情况。劲松站的一台机器位置较为显眼,其间有多名乘客拿着空瓶上前查看,但都因为机器满瓶而作罢。
回应
机器设在小区反馈好物业“进场费”成阻碍
记者随后咨询了负责回收机安装和运营的盈创回收公司。对于回收机的位置问题,公司市场部总监冯娟也显得比较无奈。“地铁方面强调回收机不能给乘客通行带来阻碍,我们也只能把机器放在比较偏的地方。”
早在2012年,公司就曾在地铁劲松和芍药居站投放了四台饮料瓶回收机。“最初选择把机器投放到地铁确实是想让更多的乘客投瓶,但没想到这些机器反而这么受周边居民热衷。”
如果能让居民在小区或住家附近就能找到回收机,是否可以减轻地铁内回收机的压力?通过查找,记者在崇文门西大街路南的居民楼下发现了三台饮料瓶回收机,附近居民对于机器的使用反馈相对较好。“很少出现满瓶的情况。”“解决了我们扔瓶子的问题,这里一直没有收废品的,我们以前都只能把瓶子扔到垃圾桶。”
尽管回收机投放在居民区的效果不错,但真正大面积推广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冯娟表示,这其中最大的分歧在于物业索要的“进场费”数额。“有的小区比较支持环保事业,也认为我们的机器能帮助缓解小区的塑料瓶回收问题,谈得比较顺利。但也有物业直接就开出每年5000至6000元的进场费,这对于我们是无法接受的,毕竟公司不能去亏本经营。”
投瓶者郭阿姨时常会遭遇吞瓶和故障,公司技术部的一位工作人员在了解当时情况后表示,这很可能是由于投瓶速度过快导致的系统紊乱。公司已经在机器电子屏上作出了说明:“正在扫条码,请勿再次投瓶。”但如果投瓶者没有注意,下一个瓶子投得太快,还是有可能出现故障。
对于更多人遇到的仓储已满问题,公司负责运输的聂晓鹏师傅表示,这确实是地铁回收机面临的最大难题。“我们收瓶运瓶用的是厢式货车,现在总共十辆车里只有两辆办了可以在白天进五环的车证。这两辆车还得负责去收二环内回收机,地铁站的瓶子要靠其他车辆。”根据规定,没有车证的厢式货车只能在夜里11点到早上7点之间才可以进入五环,想在中午下午时段回收瓶子的难度很大。
冯娟表示,目前公司正在考虑尝试地铁回收机的属地化管理。“理想的状况是找到地铁方或附近居民作为负责人,出现满瓶的情况后先暂时将瓶子保存在附近的地方,这样就能保证之后用户的投瓶,但具体实施还需要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