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医药的传承创新发展,多次强调,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甘肃省正在由中医药资源大省向中医药强省跨越。民乐县作为河西走廊地区最大的中药材生产基地、全省中药材标准化生产示范县和“中国板蓝根之乡”,加强中药材资源保护,加快中药材产业发展,对夯实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物质基础、促进农民增收、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中医药发展的方针政策,进一步提升民乐县中药材产业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加快实现由中药材大县向中药材强县转变,依据《民乐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民乐县“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规划》《民乐县关于加快推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结合民乐县实际,特编制本规划。
育繁推种业体系逐步建立。依托中药材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优质种子种苗繁供体系,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开展种子种苗繁育技术协同攻关、加快新优品种新技术试验推广,保证中药材的道地性。截至目前,先后引进黄芪、党参、当归、大黄、独活、羌活等新品种28个,培育种子种苗繁育基地6个,建成优质板蓝根、黄芪等种子种苗繁育基地0.5万亩。
标准化生产水平不断提升。大力推行“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运作模式,引导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及种植大户积极参与中药材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分区域分品种集中连片创建中药材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培育中药材专业合作社162个、种植大户73户,中药材种植由分散种植转为企业带动、合作社组织、专业大户生产的发展新形态。支持诚泰药业与扬子江药业、济川药业、广东白云山等药企建设板蓝根GAP基地1.2万亩,与以岭药业合作共建“连花清瘟”FDA注册版板蓝根规范化种植基地2000亩。扶持亚东生物、亚盛集团等企业建设药食同源基地2.6万亩。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25万亩左右,建成连片1000亩以上种植基地35个,中药材规模化生产基地达到18.8万亩,被评授为“中国板蓝根之乡”、“甘肃省中药材标准化生产示范县”、青藏高原东部高寒阴湿藏药区、河西走廊温带荒漠干旱药区、河西地区唯一的中药材种植主产县等称号
中药材加工能力逐步提升。把中药材加工作为提升附加值的重要途径,实施道地药材全产业链开发工程,积极引进和培育壮大加工龙头企业,支持中药材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发展产地初加工,着力打造中药饮片、中药提取物、中药颗粒、大健康产品等中药材加工产业集群。截至目前,发展中药材生产加工销售合作组织48个,先后引进培育亚东生物、诚泰药业等中药材加工企业12家,培育中药材初加工作坊33户、小型初加工作坊22个,年加工能力达5.3万吨,中药材加工转换率达65%。同时,中药材企业积极开发保健养生茶、药膳等产品,中药材产业发展链不断延伸。
现代化流通体系逐渐完善。建成“西部药都”中药材交易市场,成立中药材行业商会,组建产业联盟,扶持培育中药材营销合作经济组织400多个,支持企业、专业合作社在陇西、亳州等地设立直销窗口13个,发展中药材购销经纪人110多名。持续健全电商物流服务体系,加快推进甘肃广浔智慧物流综合产业园项目建设,支持企业、专业合作社注册商标、统一包装和认证标识,大力推行“互联网+”“短视频”“网红直播带货”等宣传营销新业态。成功举办两届中国(甘肃民乐)中医药产业博览会,品牌营销体系逐步形成。同时,打造了“观药景、品药膳、尝药酒、喝药茶、沐药浴”的大健康旅游产业链,实现中药材产业与文旅康养产业的融合延伸发展。
中药材科技支撑持续增强。强化院地院企合作和试验示范,与省药投、省市农科院、甘农大、河西学院联合建立国家中药材体系兰州综合试验站民乐分站,示范推广水肥一体化、移动喷灌、覆膜垄作、工厂化育苗等中药材种植新技术新成果21项,示范中药材机械化作业面积达20万亩,多项成果获市县科技进步奖。依托县内专业技术人员、农民技术员和外聘专家“三支”专业队伍,培育中药材技术能手80多名,强化技术指导服务,加快中药材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为中药材产业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科技支撑。
绿色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示范推广“地膜覆盖+配方施肥+机械耕作+病虫防控”的高产高效种植技术,支持黄芪、板蓝根等8个中药材品种取得有机产品认证。积极推进GAP质量规范生产,从选种、育苗、移栽、施肥、病虫害防控等环节进行质量规范控制、全程监管,4家企业取得中药材GMP、GSP、GAP认证。
地理区位优越,适合中药材仓储运销。民乐县地处祁连山北麓、河西走廊中段,南通青海西宁、北邻张掖辐射内蒙、东连兰州辐射中东部省市、西接酒泉辐射新疆,属西北干旱半干旱内陆区,境内海拔由北至南在1589—5027米之间,平均日照时数为2592—2997小时,年均降水量155—501毫米、蒸发量1680—2270毫米、无霜期78—188天,气候干燥、冷凉,降水偏少,空气湿度小,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气候条件决定了民乐县是中药材绝佳的运销基地和天然的存储场地。
立体气候特征,是中药材优势产区。民乐县气候温凉、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土壤肥沃、环境污染少、病虫害发生率低,适合多种中药材生长发育,也是理想的中药材制繁种基地,境内野生药材有柴胡、羌活、独活、麻黄、黄柏等87个品种,适宜于人工栽培的有20多个品种。所产的柴胡浸出物含量高达22%,高出药典标准1倍以上;当归阿魏酸的含量高达0.137%,高出药典标准174%。党参浸出物高达76.9%,高于药典标准21.9%。牛蒡子含牛蒡苷高达6.5%,高出药典标准1.5%。板蓝根根条肥大、口白、粉性足,深受客商青睐,其中浸出物高达60%,高于药典标准2倍有余;主要药用成分(R,S)-告依春含量达0.086%,高于药典标准4倍有余。所产黄芪其主要药用成分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含量达0.03%,高于药典标准50%。
种子种苗繁育体系不健全。目前,民乐县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能力明显不足,品种选育基础薄弱,繁育技术落后,种子加工技术研发落后等问题长期存在,大部分种子种苗需从外地调运,质量参差不齐,且价格相对较高,导致种植成本明显增加。
产品加工转化增值能力较弱。民乐县中药材加工企业总体数量少、规模小、实力弱,未形成比较完善的中药材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专门从事中药材产品加工、分级包装、贮藏的企业数量少,且多数企业从事处于产业链上游、科技含量较低的中药饮片初级加工阶段,配方颗粒、针剂等精深加工产品还是空白,产品技术含量不高,附加值低,缺乏核心竞争力。
现代物流流通体系不够完善。民乐县中药材交易市场运营规模相对较小,仓储物流水平不高,市场调控能力相对较弱。大宗优势中药材品牌培育不足,加工的饮片无精美特色包装,缺乏独具特色的“拳头”产品,竞争力不强,市场占有率小,品牌效应不足。
从国际看,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为中药材产业发展提供新动能。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塑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格局,科技创新范式发生深刻变革,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成为重要趋势,应用导向、场景驱动成为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的新模式。同时,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大国战略博弈升级,产业格局发生深刻变革,产业链供应链展现出本土化、区域化趋势,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成为各国重要战略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创新,聚力攻关农业“卡脖子”技术,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科技创新全球竞逐,为中药材产业发展提供新动能,要把握跃升发展机遇,紧盯世界农业科技前沿,加强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体系建设,推广中药材绿色标准化种植,推进中药材产业智慧化应用,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水平,努力塑造中药材产业发展新优势,为加快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
从全国看,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深入推进,为中药材产业发展指明新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中医药工作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从2016年国务院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到2017年中医药法实施;从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全国中医药大会召开,到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从2022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到2023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中医药发展顶层设计加快完善,政策环境持续优化。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成为新使命任务,为中药材发展指明了新方向,要立足“一带一路”区位节点优势,完善市场流通体系,积极承办高端论坛活动,加快“引进来”、“走出去”,推动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和走向世界。
从西部看,西部大开发区域战略加快实施,为中药材产业发展提出新需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提出贯彻新发展理念,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强调要坚定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按照全国主体功能区建设要求,保障好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安全,保护好冰川、湿地等生态资源。西部大开发等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扎实推进,对中药材产业发展提出新需求,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将中药材产业生态化、绿色化发展作为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重要抓手,打造绿色低碳循环产业链,巩固提升生态优势,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以“绿色之变”加快兑现“富足之变”。
从甘肃看,加快中医药强省建设扎实开展,为中药材产业发展带来新机遇。甘肃省作为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和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点示范省,将中医药产业作为全省十大绿色生态产业之一全力推动,颁布《甘肃省中医药条例》,制定《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措施》《甘肃省中医药产业链发展实施方案》《甘肃省大宗地产中药材产地加工(趁鲜切制)工作方案》《甘肃省<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监督实施示范建设方案》等政策文件,印发《甘肃省“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甘肃省“十四五”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规划》和《甘肃省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着力打造中医药强省,并提出将中医药全产业总规模培育成千亿元产业的发展目标。甘肃省聚焦中医药强省建设,为中药材产业发展带来新机遇,要抢抓中医药强省建设机遇,优化道地药材种植布局,大力推行“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提升中药材深加工能力,打造中药材产业强县,有力支撑甘肃中医药强省建设。
综合来看,民乐县中药材产业发展,有利条件和发展机遇累积叠加,制约因素并存,进入建设“产业层次高、产业链条全、产业效益好”的农业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新阶段,应主动应变求变,把握发展大势,紧扣国家需求,提高战略位势,全面提升发展质量,更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落实健康中国战略部署,以甘肃省建设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为契机,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按照全产业链开发、全价值链提升的思路,优化产业结构、加强良种繁育、拓展精深加工、夯实流通基础、强化科技研发、推动产业融合,集成推广一批绿色高质高效生产技术模式,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生产规模大、加工能力水平高、市场营销体系健全的中药材龙头企业,打造民乐“有机、绿色、道地”品牌,全面提升中药材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努力建设集道地中药材育种、种植、加工、仓储、交易于一体的中药材全产业链创新发展先行区,推动由中药材生产大县向中药材产业强县跨越,为加快中医药强省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河西地区中药材全产业链创新发展先行区。充分发挥河西走廊温带荒漠干旱药区、河西地区中药材种植主产县的优势,按照全产业链发展思路,着力构建“育苗研发—规模种植—加工仓储—品牌营销”于一体的中药材全产业链发展格局,努力把民乐县建设成为立足河西、面向西北、辐射全国的中药材生产、加工、交易高地。
甘肃省中药材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以甘肃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为机遇,充分发挥甘肃省中药材标准化生产示范县的优势,推动中药材良种化、药源基地标准化、土壤有机化、产地初加工标准化,着力打造民乐中药材“有机、绿色、道地”品牌,将中药材产业打造成支撑民乐县绿色发展的新兴支柱产业。
西北地区重要的中药材仓储物流集散区。立足“一带一路”的区位优势和戈壁慌滩的土地资源优势,建设标准化、集约化、规模化、产品信息可追溯的现代化中药材仓储物流园和中药材集散基地,培育一批符合中药材现代化物流体系标准的初加工与仓储物流基地,完善流通体系,打造西北地区重要的中药材仓储物流集散区。
国家优质中药原料生产供应基地。依托“中国板蓝根之乡”和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加强道地中药材资源保护和质量提升,以传承发展“板蓝根之乡”为重点,积极试验种植当归、黄芪、党参等道地药材种植,建设一批良种繁育基地,推进陇药“优质优价”,把民乐建设成为全国优质中药材原料生产供应基地,为中医药振兴发展提供优质原料支撑。
到2035年,成为全国重要的道地中药材生产供应基地、加工基地、仓储物流基地,形成充满生机活力的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建成中药材强县。
0.5
-
1
3
新增中药材初加工作坊(户)
5
10
6
65
70
8
中药材产业链产值(亿元)
15
积极生产若干机动品种。紧盯市场行情拾遗补缺,因地制宜,积极开发生产甘草、孜然、羌活、大黄、柴胡、锁阳、羌活、独活、麻黄、黄柏等若干种机动产品,调整优化中药材产品结构,增强市场抗风险能力。
加强中药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积极开展珍稀、濒危、特有中药材种质资源的调查、收集、保存、选育和繁育等工作,支持在沿山冷凉优势中药材种植区建设种质资源圃。争取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农业大学等高等院校支持,依托县域内中药材资源普查数据,建立中药资源数据库,完善中药资源动态监测和技术服务体系,实现中药资源网络监测全覆盖。鼓励中药材企业以及社会力量投资建设一批规模适宜的野生中药资源保护区、药用植园、种质资源库和野生药材繁育基地,打造国家及省、市、县药用动植物种质资源库。
建设工厂化良种繁育基地。积极发展中药材工厂化育苗,建设一批标准化、智能化的设施大棚,逐步提高中药材种苗本土化繁育率。加大科研联合攻关力度,加快现代生物技术在中药材育种领域的应用,选育一批道地性强、药效明显、质量稳定的新品种。加快引进培育一批中药材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支持其开展良种选育、提纯复壮、种苗扩繁和推广应用工作,推动种子种苗标准化、专业化、市场化发展,积极争创国家级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
推进优质优价。推动建立以优质优价为导向的价格形成机制,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示范推广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化肥农药用量,提升药材品质。鼓励中药生产企业自建、共建符合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生产基地,建立一批大企业的优质药源直供基地。支持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开展产地初加工,引导中药材规模经营主体加强质量追溯体系建设,提高质量安全水平。
发展壮大生产经营主体。推动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参与中药材种植生产,加快中药材生产由分散生产向规模化生产转变。引导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积极参与中药材绿色标准化种植,鼓励农民以土地入股等形式发展中药材标准化生产基地。
创新利益联结经营模式。推行“企业+合作社+基地”、“企业+种植大户+基地”、“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等中药材产业化经营模式,以土地流转、资金入股、订单农业、吸纳就业、产品入股、代购代销等方式带动农户增收,推动实现共同富裕。
建设中药材加工园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用足用好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以板蓝根、黄芪、当归、党参等中药材品精深加工为切入点,引进一批科技实力强、辐射带动作用力大的医药企业入驻工业园区。加快实施互联网+中药材产业化服务平台建设、中药材综合服务基地建设、中药材饮片加工等重点项目,建设一批中药材加工专业园区。采取贴息、补助、资本金注入等方式,积极谋划储备一批中药材精深加工项目,支持亚东生物、诚泰药业等县内中药材饮片加工企业升级改造扩大生产规模,建设一批标准化加工车间。
引导发展中药材初加工。制定中药材产地初加工标准,鼓励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开设初加工小作坊开展产地初加工,鼓励合作社引进加工设备,改进技术,改善条件,规范加工过程,不断提高清洗、分选、切片、贮存、包装等全程机械化、自动化水平。
大力发展中药材深加工。鼓励企业扩大精制饮品、配方颗粒、针剂等优质产品生产规模。支持企业装备升级、技术集成和工艺创新,推动经典名方、中药配方颗粒、中成药二次开发、中药新型饮片、药食同源特色中药材、中兽药等创新产品发展。挖掘整理传统中药制剂技术,广泛开展中药传统经典名方研究,创新研制一批中成药制剂及中草药保健品、中药提取物、食品/饲料添加剂、饮料、日化用品等中药材精深加工产品。
完善中药材交易市场功能。完善中药材交易市场,加快建设区域性物流配送和仓储中心,积极探索建立中药材期货市场。改造升级现有中药材专业市场,通过仓储管理、网上交易、代码识别、射频识别、快捷配送等系统整合,提高线上线下协同交易能力,构建集仓储物流、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为一体的现代化中药材交易市场体系。
加快发展中药材电子商务。推进“互联网+中药材”营销工程,打造中药材产业电子商务平台,实现线上线下协同交易。鼓励中小微中药材经营企业利用第三方平台开展在线交易、在线支付及物流配送的集成应用。支持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以网络销售与实体经济协同发展的中药材营销模式。创新“互联网+药材+基地”新模式,提升现代流通力。
完善中药材技术创新体系。支持县内中药材企业加强与国内医药领域优势企业和科研院所合作,建设高水平的产业研究院、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产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构建以龙头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中药材科技创新体系,实施一批中药材产业重点科技项目,开展中药材全产业链科技攻关,研发突破一批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高效裁培、中药材加工、中药养生保健和食疗药膳等技术和工艺。
加快中药材创新成果转化。针对中药材产业急需的关键技术和核心环节,创新体制机制,强化产学研结合,集中优势资源和力量,支持骨干企业在省内外遴选一批科技含量高、带动作用大、产业化条件成熟、知识产权清晰的中医药创新技术成果在民乐孵化转化。打通创新链、教育链、人才链、资金链和产业链,让静态科研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力争在中药经典名方研发、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开发、中药保健产品研发等方面取得突破,转化一批产业化创新成果。
加快数字技术集成应用。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手段,推进中药材数字化发展。加快人工智能、环境监测控制、物联网等信息化技术在道地药材生产的应用,提升中药材生产信息化水平。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运用现代传感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和智能装备等,建设数字化车间。构建“互联网+”信息服务体系,提升专业市场中药材溯源与质量保障水平,促进企业、合作社、农户、市场流通主体等信息交流,逐步形成长期稳定的现代化产、供、销合作机制。
加大品牌宣传力度。加大对名牌产品认证和宣传推介力度,大力发展绿色有机中药材,巩固提升“中国板蓝根之乡”品牌优势,提高市场占有率。组织县内中药材生产加工企业参加各类中医药博览会、中药材展销会,强化中药材宣传推介力度,进一步提升民乐中药材对外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打造绿色有机品牌。大力发展绿色有机药材,支持经营主体创建GAP、GMP、GSP示范基地和商标注册,依托中药材行业协会和商会,积极创建板蓝根、黄芪等中药材公共品牌,加快品牌拉动生产和销售的可持续发展步伐。到2028年,力争创建1个中药材“甘味”知名农产品区域品牌和3个“甘味”知名农产品企业品牌。
推进中药材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发展药旅、药膳、药养、药浴等新模式新业态,建设一批特色小镇、乡村康养旅游示范村、休闲旅游区、网红打卡地、研学基地,实现中药材产业与文化、旅游、康养等产业融合发展。创新研发生产中药新药、保健食品、功能性食品、药膳、普通食品等中医药大健康新产品,探索研制中医药美容、护肤、洗发护发等系列产品和中医医疗辅助产品,积极开展防治重大、难治、地方常见疾病和新发突发传染病等临床研究,争创以中药材为主导产业的农业产业强镇、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加快形成全国中药材产业融合发展高地。
强化中药材资源综合利用。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支持企业开展药材非药用部位及下脚料等深度开发,促进中药材资源循环利用。加强中药材废弃植物根系、地上茎叶等传统非药用材料的循环利用,推动中药废渣在农、牧、渔、畜、禽等领域的食物补充、疾病防治、生物农药、土壤改良与修复等方面的有效转化应用。引进培育循环生产及药渣开发类企业,构建“中药材—中药材加工—药渣—有机肥—农业种植基地”循环经济产业链。
打造人才智库,培育一批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落实《民乐县引进高层次急需人才办法(试行)》等人才引进政策,吸引高层次人才来民乐县创新创业和民乐县籍人才回流。支持甘肃农业大学、甘肃中医药大学、河西学院等高等院校强化校地合作、校企合作,培育一批创新型、复合型、专业化人才。加强农技推广“三支队伍”服务体系建设,强化中药材产业公益性服务,为中药材产业发展提供有力人才保障。加强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负责人、技术骨干培训,培养一批具有较强实际操作能力和技术水平的中药材产业发展带头人,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主办:民乐县人民政府办公室承办:民乐县信息服务中心网站标识码:620722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