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19年决定转码的时候,互联网的情况可比现在好得多。那时候我了解到的情况(因为信息差,19年我了解到实际情况应该是17年左右的情况)是相当好的。国内985厉害的能年薪80万,双非学得好的年薪有的也能40万。美国那边还可以抽h1b,并且可以在各个大厂之间跳来跳去。那时候学计算机软件开发的学长眼睛里都带光。
今年我的几个师兄拿到的offer普遍是35-40万的水平,虽然这个价还是挺不错的,但是相较于我了解到四五年前电子科大硕士的应届待遇来说还是差了很多。当年做软件开发,拿到70万都正常,拼多多当年真能给你开近百万的年薪。
前年我在杭州上班的时候,跟同行聊天,当时有个老哥最喜欢跟我聊他在阿里的叔叔告诉他如何年薪两百万的路径,我当时把他讲的故事都当成了金科玉律。比方说,专科可以进阿里外包,然后一年后成为阿里员工。本科一路实习技术好进阿里,工作三年后能管五六人的小团队,等团队发展到十几人的时候就能年薪两百万了。那个老哥说的话也没有说错,这确实是10年前后阿里上升期的真实写照,成就了大量人的造富神话。可惜的是,这样的造富神话并不是常态。今年我再去见那个老哥,他说他们公司业绩不好,产品线已经在被裁的边缘了,而且这不是他个人的问题,而是行业的趋势。在大势面前,个人努力的作用微乎其微。
软件开发未来几年还有继续往下走的趋势,我认为最终这个细分领域的待遇最终会跌到工科专业的标准值。毕竟入行的人太多太多,现在我们学校校内论坛上动不动就是转java开发,目测电子科大清水河畔论坛里接近一半的帖子,面对就业困境的时候都会选择转软件开发。不敢想象接下来从业者还会增加到什么数量。
前些年入局的人哪怕是低学历低能力也能在浪潮之中爬到不错的位置,他们吃到了行业红利。在行业的发展中逐渐建立起护城河,再通过管理的手段持续获利。试问十五年前学java入行的大专生和现在入局的985211应届生谁的技术能力强,但是十五年前入局的人现在在行业内做到了什么样的位置?不少已经是中层管理了,现在入行哪怕技术能力优秀,也很难复制当年别人的上升路径。因此人需要有大势的观念。
我觉得目前的情况是,大家对于人工智能这一块的探索是一个挖矿的过程。我记得我很早的时候就听说很多人在研究人工智能,但是研究了很多年,经历了好几次的低谷,依然没有出现大的突破。就像人类挖了三十年的矿,却一直没有挖到金子,哪怕一些企业和高校已经布局了很多挖掘机在矿场里面挖挖挖。
但是转折到来了,一个叫OpenAI的公司突然一锤子凿到了金矿,于是整个矿场的人都沸腾起来,所有的人都知道那里有金矿了。原先就在那里提前布局的人肯定是收获最大的:微软、OpenAI、英伟达等,还有一些原先就在从事大模型研究的。但是当时还没凿出金矿,所有人都没有意识到能在这里挖出金子。
比方说深度学习强化学习距离大模型原点一公里,软件技术距离原点三公里,其他信息技术距离原点十公里,非IT技术距离原点100公里。离原点越近,转行大模型的难度就越低。
大家距离原点距离不一样,但是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原点上是几乎没有人的,突然多出来很多岗位和机会。现在是所有人都在向原点跑。我们可以趁行业发展之初去原点抢夺这块蛋糕。(前提是如果这是值得的)
我觉得我一大优势是我收集信息和动态决策能力比较强,能根据不断收集到的信息迅速判断并及时改变策略和行动。
那次经历给了我很多启发和经验。比方说我需要不断地尝试并获取信息,再接收到新的信息之后及时调整接下来的方向,而不是一股脑的一个方向。在你的面前永远是有一棵分叉树的,每个枝丫都有自己的判断语句和权重。每个新收集到的信息都会改变枝丫的判断语句和权重。这样走下去,得到的路径会是比较优秀的。
自从有这个想法之后,我接触到了一些人,他们的路径很有借鉴意义。
成电同届研究生,河畔第一个发大模型转行贴的。他的帖子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因为他不希望自己的信息被传得过多,所以我这里只说个大概。
他严重推荐转行,整体思路跟我类似。
成电上一届研究生,刚毕业,零基础通过两段实习成功转行。他开始是在做java,可惜面试不顺利,当时正好有某中小厂大模型实习offer他就去了,之后又去了另一家公司做大模型实习。他告诉我,他去的地方,所有人包括面试官和领导都不会大模型技术。是因为老板特别看好大模型,所以叫了一些原先做软件开发的工程师过来,大家边干边学,既然大家都不会所以也把他招进来了,大家一起在公司里学。
两段实习之后就是春招了,最终老哥通过这两段实习去了某一线城市某中厂大模型岗,担任AIGC工程师。不过比较难受的一点是,组里没有人带,所以比较痛苦。
1.给我看了一份几个城市发布的关于算力的优惠政策,这些政策的特点是政府反应非常快,补贴力度非常大。
3.他的一个搞AI的朋友通过公司的信息差,去年赚了一台特斯拉mode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