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溯过往,为扩大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在国内的规模化应用,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在电价补贴机制的推动下,中国光伏行业迎来了发展的热潮,装机规模开始进入倍增的快车道。与此同时,我国可再生能源补贴拖欠问题十余年仍然未解。
2022年3月24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能源局三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可再生能源发电补贴自査工作的通知》,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可再生能源发电补贴核查工作,进一步摸清可再生能源发电补贴底数,严厉打击可再生能源发电骗补行为。
在第一批合规项目清单公示后,有部分未纳入清单项目被曝出要求退回收到的补贴。同时,2023年1月6日,在公示两个多月后,国家电网与南方电网分别正式发布了《关于公布第一批可再生能源发电补贴合规项目清单的公告》,本次公布的合规项目数仅占比13.4%,绝大部分项目还未核查或结束核查。本次补贴核查应是旨在厘清历史旧账,尽快解决拖欠问题。
刘汉元代表表示,回溯历史,为扩大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在国内的规模化应用,加快产业转型升级,2013年7月15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从价格、财政补贴、税收、项目管理和并网管理等多方面提出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举措。
同年8月,国家发改委根据国务院文件要求,发布了《关于发挥价格杠杆作用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进一步完善了光伏发电项目价格政策,先后制定了三类资源区标杆上网电价(0.9元/千瓦时、0.98元/千瓦时、1元/千瓦时)和分布式光伏电量补贴标准(0.42元/千瓦时),建立了补贴资金向电网企业按季度预拨,电网企业按月转付补贴发放机制。在电价补贴机制的推动下,中国光伏行业迎来了发展的热潮,装机规模开始进入倍增的快车道。
刘汉元代表表示,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普遍为高负债规模、高资产负债率,政策波动将导致大量项目无法取得原计划补贴,致使项目严重亏损,金融机构对发电企业贷款批复的条件将不复存在,项目现金流不能覆盖融资本息进而产生大量的金融债务违约,或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此外,政策反复导致项目已确认的补贴下调甚至取消,大量企业将出现大规模计提坏账,造成资产减值。甚至一些已经出售给国企的项目,民企还有保电价的连带责任,进一步加重了民企负担。原本因补贴拖欠导致的全产业链债务传导将进一步放大,或将出现大量企业破产倒闭,引起资本市场动荡、影响企业投资信心。
为促进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刘汉元代表建议:
一是建议严格执行《可再生能源法》,由国家财政安排专项资金,一次性解决历史上拖欠的全部补贴。对于中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在推动全球能源转型过程中发挥的带头作用、示范效应而言,对于推动我国发展方式实现根本转变,拉动经济增长、带动出口、保障就业而言,这笔资金具有重要意义。
三是对于已纳入补贴清单的项目,及时下发补贴资金。完善各级政府的信用考核考评机制,形成基本的政府诚信支付规则,不断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大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