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上半年,中国照明产品出口总额为290.81亿美元,同比增长达49.85%,比2019年同期增长36.51%,两年平均增长率也达到两位数为10.92%。其中LED照明产品出口额209.88亿美元,同比增长达50.83%,比2019年同期增长38.35%,两年平均增长率为11.43%。照明产品出口总额和LED照明产品出口额也双双刷新了照明行业上半年出口的历史记录。另据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我国货物贸易出口总值达到9.85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8.1%,以美元计则达到1.52万亿美元,同比增长达38.6%;其中机电产品5.83万亿元,占出口总值的59.2%,同比增长达29.5%。自去年6月起首度扭负为正之后,照明行业出口表现继续大幅领先于外贸大盘,为提振整体出口做出了贡献。
二、增长原因探讨
中国照明产品出口继经历了2020年先抑后扬的“V”字型反转之后,在2021年上半年维持了高歌猛进的态势。但比起一季度的超高增长,二季度明显呈现增幅逐月收窄的状况。
1.
去年同期的低对比基数。但值得注意的是,2021上半年的大幅增长不单单是因为2020年的低对比基数效应,作为传统的相对淡季,2021年一季度和二季度出口数据不仅远超往年同期,甚至显着高于往年作为旺季的三四季度数据。
2.
欧美各主要经济体疫情虽然未得到有效控制,但在疫苗的逐步推广作用下,承压重启经济,对中国照明出口来说外需边际得到持续改善,同时在诸国货币宽松政策的刺激下,需求端恢复依然强于供给端,消费需求稳定释放。
3.
4.
5.
众多海外客户基于对产业链上游阶段性供需失衡导致“缺芯少料”的预判,普遍提前并超额下单占用中国供应商产能和物料。
三、出口产品情况
1.LED替代循序渐进
从近年来的光源占比情况变化趋势来看,LED产品占整个光源出口比重逐年上升,到目前已近70%,体现了LED产品对传统产品的替换依然稳定地呈现此消彼长的循序渐进态势。传统光源方面,白炽灯以及包含高压汞灯、高压钠灯和金属卤化物灯在内的高强气体放电灯,总体占比相对稳定。卤钨灯之前受2018年9月欧盟ErP指令要求淘汰部分非反射型卤钨灯的影响,出口数量一度“腰斩”,近两年占比则有回升之势。而荧光灯类的紧凑型和直管/环形产品受到性价比不断优化的LED产品直接冲击,占比延续近年明显下行态势。
2.灯具占比持续上升
从照明行业规模以上企业近年来产品营收结构变化情况来看,光源比例逐年下降,灯具比例进一步提升,电器附件产品比例则基本稳定,目前灯具、光源、电器附件比例约为7:2:1。
从出口企业和出口市场的产品结构变化也验证了这一趋势,以出口市场为例,中国LED照明产品出口前25名市场占整体80%以上的份额,图中可见,两年间,出口到各市场的光源占比几乎无一例外都呈现下滑态势,最多甚至有下滑超过15个百分点的情况出现。伴随光源比例下降的同时,灯具占比则不断提升。目前LED照明出口产品中,光源和灯具比重约为13/87。
3.价格下行挤压出口利润
值得注意的是,LED光源出口均价同比来看依然延续了近年来的下行趋势,去年全年就下滑了近10%,随着同期荧光灯产品的价格上升,此消彼长的两者间甚至出现了出口均价倒挂的情况;进入2021年,这一状况并未缓解,并有逐步扩大的态势,自去年下半年以来,LED光源每个单月的出口均价均在下降区间,其中LED球泡和紧凑型荧光灯的价格比已从5年前的1:0.7滑落到如今的1:1.9。在材料、物流等各项成本大幅上涨的同时,LED光源的终端价格却持续下行,利润空间被进一步压缩,这也是头部企业近年来逐步缩减或退出LED光源出口市场的原因。
图中可见,各主要市场的LED光源出口均价也都有着不同程度的下滑。
四、出口市场格局
2020年,新兴经济体为代表的亚太市场表现强于抗疫不力的欧美市场,其中特别是东南亚、东亚、大洋洲等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国家表现突出。而下半年开始,北美市场在货币大幅宽松的助力下整体情况又好于欧洲和南美,截止年底,中国照明产品对美出口已完全恢复至2018年加征关税前的水平。
进入2021年上半年,形势大不一样,欧美发达经济体的新冠疫苗接种率迅速提升,相比之下,疫情风暴中心转至亚洲,打击了亚太市场经济重启进程。此消彼长之下,也可以从数据中看到,北美和欧洲的需求强劲反弹,但去年同期表现突出的东亚、东南亚和西亚市场则相形见绌,市占率同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五、面临挑战
在出口数据繁荣之下,仍需理性看待,谨慎乐观。一方面我们要看到,整体基本面向好的同时,却因材料、物流、汇率等造成生产成本的不断上升,导致了整体繁荣的背后,具体的出口企业却是有订单没利润。另一方面,上半年出口保持增长态势固然可喜,但下半年乃至今后的照明出口,依然面临多项严峻挑战。
1.来自供应端的挑战
(1)材料:大宗商品暴涨,全球芯片短缺:上游原料价格波动本是受大宗商品带动的周期性事件,却在疫情这一突发介入因素的搅动下放大了影响,生产的预期节奏和决策逻辑被彻底打乱,造成了目前阶段性和结构性供需失衡。
原因在于:
通胀影响,在全球宽松货币政策刺激下,无论是原料成本传导还是投资需求推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飞涨并不完全反映市场供需变化,更多反映了世界范围内货币超发后资金的流动性过剩;
供应失序,突发之疫情,加之中美贸易摩擦带来的关税和制裁,以及一些环保限产措施加剧了供应不畅;
囤货惜售,原材料元器件的价格疯涨和供应短缺也自然引发了市场主动或被动以及真伪需求叠加的囤积居奇现象,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涨价缺货;
产能挤兑,照明行业进入LED时代以后,供应链也从电真空时代的专属过渡至电子行业通用,特别是一些汽车和消费电子行业通用的非专属部件,照明行业要和其他高毛利行业争抢产能;
焦虑传导,下游如果预期未来上游还要暴涨,就会形成恐慌式买入,重复下单,多处下单,甚至虚构订单,短期内上游价格就会飙到整个产业链都不能承受之高位;如果下游心态比较平稳,上游价格涨至下游根本无法力承受时,价格传导就会停止。所以讲芯片短缺根源还在于预期,而不在产能。
2.来自需求端的挑战
总结
作为照明企业来讲,聚焦主业,拥抱变革仍是最优选择,以高质量发展为方向:优化产品结构,增加产品附加值,建立高效供应链体系,提升管理水平和运营效率。从产品研发制造商的角度,将产品标准化和应用个性化结合,并逐渐演化为解决方案集成商和环境系统服务商,并抓住设计、智能、健康、低碳,这些赋予了行业更多的附加值和想象空间的未来需求,构建以人为本的健康智慧光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