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运会中国式摔跤比赛收官传统体育焕发生机东北网黑龙江

东北网8月25日讯(记者许诺)日前,黑龙江省第十五届运动会中国式摔跤比赛在哈尔滨道外区中华巴洛克大戏台落下帷幕。历时3天的153场激烈角逐,26枚金牌各归其主。哈尔滨队斩获其中的10枚金牌并获得体育道德风尚奖,成为本项赛事的最大赢家;佳木斯队收获8枚金牌;牡丹江队夺得6枚金牌;双鸭山队收获2枚金牌。

本次比赛设男、女甲乙组共26个级别,来自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双鸭山、鸡西的160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

赏传统国跤品民族文化

在中华巴洛克的古色街道与大戏台比武擂台的交相辉映中,一曲民乐合奏《沧海一声笑》拉开了省运会中国式摔跤的比赛序幕。国跤手们站在擂台上,威风凛凛,仿佛武林高手比武对决。台下不时传来观众们的叫好声和助威声,将比赛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

三天的比赛,吸引了不少观众。有土生土长的老道外人,有闻讯而来的本市市民,还有旅游到此的外地游客。男女老少驻足于此欣赏比赛,乐在其中。

尽管秋风微凉,86岁高龄的赵奶奶依然坐在电动轮椅上观看了两个多小时比赛。作为一个老道外人,赵奶奶对老道外的历史和文化如数家珍,对观看这样的传统体育赛事更是自得其乐。“我小时候,就听说百花园这边总有摔跤的,可热闹了,可惜我没看过,今天终于看到了。希望以后能多举办一些能来到老百姓身边的比赛活动,年轻人也更应该把这个咱们国家的民族体育传承下去。”

育民小学二年级的石钰泽在姥姥的陪同下,每天都来观赛。“看了两天比赛,我也想学习中国式摔跤。因为一下子就把对方摔倒了,真是太酷了。”石钰泽兴奋地说。

观众中,65岁的宋女士操着一口上海话为同伴讲解着比赛。“我们是到这边来避暑的,上海40多度,热死人啦。今天刚好来这边转,没想到这里举办比赛,我们就坐下来看比赛了,我们也是第一次看,这个比赛非常精彩好看,对培养下一代的身心健康和意志品质都很有好处,应该更好地推广普及起来。”

中国式摔跤是省运会唯一一个将赛场置于室外的单项比赛。之所以如此,裁判长宫照麟介绍说:“把赛场设在道外中华巴洛克进行室外比赛,一是中国式摔跤在上世纪30年代来到这里,这里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文化底蕴。二是要让中国式摔跤这项民族传统体育重归到群众中,更加接地气,让更多人了解、喜爱、参与这项运动。三是通过赛事,促进体育、文化、旅游融合,助力经济发展。”

摔跤运动在龙江曾盛极一时

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式摔跤在哈尔滨生根,在老道外巴洛克百花园发芽。在经历了七、八十年代的盛行后,几经沉浮,民族体育、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再一次焕发生机。在此背景下,阔别大赛三十年的中国式摔跤重归全运会等全国重大赛事,并且走向国际赛场。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式摔跤在黑龙江发展得非常好。那时候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牡丹江、鹤岗等地都有非常好的群众基础,也有一大批冠军级的老师傅。”宫照麟说,“当时哈尔滨市总工会经常组织比赛,轴承厂、东安厂、量具刃具厂等这些大厂都有很多练习中国式摔跤的工人,他们很热衷这项运动。那时候,咱们省参加全国比赛,成绩也很好。杨喜滨拿到过四运会的74公斤级亚军,这是黑龙江第一个全运会奖牌。六运会时,姜佰秋拿到了+100公斤级金牌,这是第一块全运会金牌。”

在那个中国式摔跤最火热的时期,在王为学、杨佩龙老师的指导下,黑龙江出现了一大批国跤好手。李忠山、杨喜滨、姜佰秋、王凤来、李铁增、任守滨、韩学忠、兰希波、宝力德等在省内国跤届都很有名望,很多人慕名而来拜师学艺,宫照麟就是其中之一。

1965年,宫照麟出生在哈尔滨,自幼习武,先后师从李文奎、杨佩龙学习摔跤和柔道,对中国式摔跤极为热衷,曾三次参加哈尔滨市中国式摔跤比赛,拿到过冠军。而立之年后,宫照麟转入裁判工作,1988年成为首位中国式摔跤省一级裁判员,编号001;2016年又取得中国式摔跤最高级别——国家级裁判员资质。同时,他也是柔道项目国家级、国际级裁判。

助力体育产业发展

宫照麟现任哈尔滨体育学院的教师,承担柔道和中国式摔跤的教学工作。在他五十年的运动生涯中,始终对中国式摔跤情有独钟,不忘初心。在本职工作之外,他还经常邀请中国式摔跤的老前辈来学校授课指导学生,多次参加中俄桑博等中外传统体育交流大会,促进中国式摔跤的国际间交流。

“企业的经营难题就是我们的科研课题。”宫照麟说,作为一名高校教研工作者,不仅要把课上好、把学生教好,还要研究体育赋能,把体育、文化、历史、旅游、经济等融合起来,助推体育产业和地方经济发展。

2021年,经过赴山西平遥古城和五台山的调研后,宫照麟结合地方特色和项目特点,将擂台搬上舞台。以《水浒传》经典桥段为蓝本,策划组织哈体院国跤学生和国跤爱好者在巴洛克大舞台上演了一台极具民族体育与历史文化特色的舞台剧《燕青打擂》,为建党百年献礼。剧目一经上演,便收到了非常好的社会反响。

为了把赛事办出彩,宫兆麟深入调研、协调各方、统筹赛事、事无巨细。在比赛前一晚,已是疲惫不堪,几近失声。当比赛圆满结束时,宫照麟终于如释重负,准备着赛后总结会。

黑龙江大学有了国跤课

这次比赛,黑龙江大学派出庞浩宇、邓明媛、许洋和王欣一男三女参赛,最终收获一金三铜。

黑龙江大学是我省第一所开设中国式摔跤项目的综合性院校。2015年,黑龙江大学体育老师国梁在体育教学研究部杨颂主任的支持下,开设了中国式摔跤通识必修课和通识选修课。开课伊始,就有近百人报名。“每次上课都有近三十名同学,场地都爆满了,大家的学习热情非常高,尤其是女孩子,现在选择这门课的女生比男生还多。”国梁说,经过七年的发展,一届又一届,累计已有两千余名学生学习了这门课,其中也涌现出一些优秀摔跤手。2017年,学校成立了中国式摔跤运动队。在他和金教练的指导下,同学们在2017年至2020年期间,在中国大学生中国式摔跤锦标赛、“双雄争跤赛”、中国式摔跤美国世界杯保定赛区中国式摔跤比赛中多次取得好成绩。在2019年辽宁辽阳举办的第四届中国大学生中国式摔跤锦标赛中,他又带队取得了男子团体总分第八名的好成绩。

作为本次比赛的裁判员,国梁已于2021年取得了国家B级裁判员证书,除了在学校带学生训练,也参与一些赛事的裁判员工作。如今,国梁与中国式摔跤的结缘已整整十年。

“2012年,金老师在哈尔滨体育学院举办了一次满族‘莫勒真大会’摔跤比赛,就是在那次大会上,我与金老师相识,与中国式摔跤结下了不解之缘。”国梁说,“我本身就很喜欢各种体育运动,足球、滑冰、轮滑、滑雪等项目都很擅长。但是自从了解了中国式摔跤后,就对这项中国的传统体育运动特别痴迷,尤其是被它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民族特色所吸引。像舞龙、舞狮、赛龙舟、中国式摔跤等都是咱们中国的特色传统体育,应该将它们继续发扬光大,希望以后能进入奥运会。我也希望我的学生毕业之后,可以继续推广这些运动,推广给身边人,传给下一代。”

四十余载不忘初心

国梁口中的金老师就是金铭滨。

现年66岁的金铭滨是满族人,从1979年开始跟随赵鸿章练习中国式摔跤。“当时在哈尔滨,中国跤非常盛行。那个时候的年轻人都非常喜欢这个项目,厂子里、公园里、江边广场都能看到有人在练这个。黑龙江省在当时全国来讲,中国跤的水平也是很高的,尤其是有了王为学老先生的指导,可以说把哈尔滨的中国跤水平提高了一个层次。”金铭滨说,王为学称得上黑龙江省中国式摔跤泰斗级人物了,在七、八十年代,很多人都从王老师那里学到了一些技法,金铭滨自己也受益匪浅。

经历了七、八十年代的盛行后,随着1992年中国式摔跤从全运会项目中被“拿”下来,中国式摔跤的热潮也渐渐冷却了下来。“练中国跤的人一下变少了,也没有什么队伍了。”金铭滨感慨地说。

为了能让中国跤在黑龙江一直延续下去,金铭滨始终在坚持着,并组织爱好者一块练习。2009年前后,满怀着对这项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热爱之情,金铭滨开始收徒传艺。“招人、租场地、组织比赛,都是自费的。那时候主要是在轴承厂文化宫训练,中间也搬了好几个地方。”

2012年,金铭滨组织了一次满族“莫勒真大会”,正是在这次活动中,国梁成了金老师的徒弟。“当时,国梁看我们比赛,他就跃跃欲试想上台。虽说他没练过,但是他最后还摔赢了。我看他也非常喜欢,就让他跟我一起练了。”

2015年,金铭滨还在东北林业大学组织了黑龙江省中国式摔跤比赛,为更多爱好者提供了切磋交流的平台。

也正是在这一年,国梁在黑龙江大学开设了选修课,邀请金老师前去指导。每个星期,金老师会去三次,给大学生传传艺。“大学生的接受能力比较强,虽然他们之前没学过,但是他们掌握技术很快。”金铭滨说,“大学生练中国跤,不仅能强身健体,也是一种德育教育。咱们练中国跤讲的是武德,‘点到为止’。摔的时候,彼此之间有个相互保护。再一个,中国跤的技法也非常丰富,几十种技法,讲究‘四两拨千斤’一个巧劲,很适合年轻学生练习。这么好的一项运动,希望各高校都能开展起来,到时候,组织一些高校间的交流赛就更好了。”

从1979年开始接触到如今,四十多年过去了,无论中国式摔跤如何历经波折,金铭滨始终没有放弃对中国跤的推广。“中国跤不能断了!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还要再干上十年。”金铭滨说。

苦苦探寻十一年

中国式摔跤在黑龙江得以延续至今,星火相传,离不开一代代龙江国跤人的执着与付出。如今,80后一代人承前启后,已经成为传承弘扬中国式摔跤的中坚力量,赵永滨便是其中之一,他对中国式摔跤有着一种超乎寻常的痴迷与执着。

1984年出生的赵永滨,从小就喜欢武术,中学时练过吴氏太极拳、八卦掌等。20岁从部队转业后被分配到量具刃具厂工作。

“我在部队时,看过中国式摔跤,到了厂子里,又听到有关中国式摔跤的一些传说,传得神乎其神的,就特别感兴趣想学,可惜打听了半天,也没个结果。”从小对武术痴迷的赵永滨从此开始了探寻中国式摔跤的道路,在他心里一直想要证实一件事,中国传统武术到底行不行?中国式摔跤到底有没有那么神?

终于如愿找到了组织,赵永滨非常欣喜。他潜心练功学艺,以求解存于心中多年的疑惑。2017年,国家体育总局组织裁判员培训班,赵永滨顺利通过考核,取得国家三级裁判员资质。通过深入学习,他对中国式摔跤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更加热爱这项运动了。

“中国式摔跤确实很实用,能一招制敌。它不仅仅是一项锻炼身体的好项目,更是我们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和民族体育,需要更多人去传承和发扬。”赵永滨说。

THE END
1.这群“摔跤大爷”倍儿棒!天津王晖在被称为“跤窝子”的天津,一批当年的优秀选手虽然已不再年轻,但仍保持着热爱。在天津的街头巷尾,每逢周末,这些“摔跤大爷”在大大小小的露天跤场仍一展身手,同时也把看家本领毫无保留地传承给新生代,让中国式摔跤的体育精神得以延续。 今年重阳节前夕,记者来到天津的室外跤场,观看了一场精彩的中国式摔跤表演,https://www.163.com/dy/article/JE84QSJI05346RC6.html
2.摔跤大爷一搭手就见输赢【#摔跤大爷一搭手就见输赢#】#中国式摔跤的传承# 在中国北方,有一门体育运动:中国式摔跤。这项运动曾被列入国家体育竞赛项目,并举行全国比赛。在被称为“跤窝子”的天津,一批当年的优秀选手虽然已不再年轻,但仍保持着热爱。在天津的街头巷尾,每逢周末,这些“摔跤大爷”在大大小小的露天跤场仍一展身手,同时也https://cj.sina.com.cn/articles/view/2810373291/ma782e4ab03302m9cm
3.徒弟向师傅下跪求责罚抽小腿视频在线观看中国式摔跤入门基本功,抽腿的动作要领,一分钟给你讲明白 发布时间:2021-08-25 上传者:精武讲堂 简介:中国式摔跤入门基本功,抽腿的动作要领,一分钟给你讲明白 00:15 看看往年今日,师傅和弟子的练武场面 发布时间:2024-05-01 上传者:武威功夫哥精武武术 http://client.so.pps.tv/so/q_%E5%BE%92%E5%BC%9F%E5%90%91%E5%B8%88%E5%82%85%E4%B8%8B%E8%B7%AA%E6%B1%82%E8%B4%A3%E7%BD%9A%E6%8A%BD%E5%B0%8F%E8%85%BF_ctg_%E4%BD%93%E8%82%B2_t_0_page_1_p_1_qc_0_rd__site__m_1_bitrate_4
4.生不逢时的跤王时尚频道天津跤坛还有个值得一提的人物,就是有跤王之称的跤手张维生。 在一般人看来,在中国式摔跤的全国大赛中,只要夺得了冠军便可冠以跤王的称号。其实,跤王这顶桂冠并非可以随便戴的,如同外国的拳击运动一样,真正的拳王只能在重量级选手中产生,因为只有重量级的拳击冠军才真正称得上是天下无敌,同样道理,跤王这顶桂冠也只能https://fashion.ifeng.com/news/detail_2010_12/15/3518785_0.shtml
5.牛街居民姓氏故事(171)切糕杨:在牛街经营切糕的杨姓人家有:曾家住牛街丁家胡同(牛街三条)路北的杨九巴、其父曾给官宦人家包厨。家住吴家桥二条路北的杨开泰,也以经营切糕为业,他还是民国期间牛街一带享有名气的中国式摔跤的高手。 (172)月盛馆杨:原住牛街以东的法源寺街,家人杨小亭曾在前门大街以“月盛馆”为商号,经营一家https://www.meipian.cn/3e6z2xhd
6.水润雄安北京出来个摔跤名家徐俊卿。徐俊卿北京顺义县人,早年师从摔跤名家扑户,宛永顺,薄二爷,纪四爷和张兴,年轻时摔遍京城和东北三省,徐俊卿在沈阳,会同其他兄弟杨振声生。参加过国内外无数次比赛,获得过全国空军八级别中国式摔跤冠军赛冠军,辽宁省中国式摔跤冠军赛冠军,陕西省中国式摔跤冠军赛冠军,沈阳市中国式摔跤赛多年http://www.xanculture.com/liuzhuxiangchou/feiyichuancheng/2018-08-09/605.html
7.原创中国武术为什么衰败了?溪流游鱼楼主 全科医师 江苏卫视正在直播昆仑决,有人看没?2015-02-08IP广东广东 收藏回复点赞 https://www.dxy.cn/bbs/newweb/pc/post/28656427
8.文化传承——老北京跤艺双德全就像是冥冥中注定的缘分,土生土长在皇城根脚下的双德全打小就着了魔般地迷上了中国式摔跤,从十几岁拜师学艺到如今弟子满堂,从摔跤运动最鼎盛时期的风光到如今全京城不过三四百人从事跤艺的尴尬,从一名获得奖章奖状无数的全国劳模到退休后独自开办免费摔跤培训班的“老”教头……双德全70岁的人生中经历了很http://hbdfxy.cn/basic/detail/36/36/8901
9.京跤史话京民圔年间的择跤武术世家在比跤场开展的数年活动 中,70年代初有一小孩在一旁偷学,当时并没引起大人们的注 意,“后生可畏这话一点不错,这个偷学功夫的小孩就是后来 叱咤北京政坛,为北京在全国第六届运动会上夺取第18块金牌的中国式摔跤82kg级冠军的苏洪涛。关于苏洪涛情况事迹不做过多描述,因为从1984年至1988 年报刊杂志不乏关于他的http://www.wushupeixunban.com/p_116474.html
10.失落的武林:假大师真功夫与江湖乱象封面故事他十岁习练中国式摔跤,一摔十年,13岁他就可以跟任何年龄的人摔。在那振刚门下学摔跤的时候按照专业队的训练强度,急速俯卧撑往地下一趴,咵咵咵,40、60、100做三组,在双杠上做曲臂支撑动辄100个。有这身摔跤的功底,现在对方使绊儿,搁他这没用。 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1706/19/c4923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