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想知道,不扫码坐会怎么样?会咬我吗?”
“共享马扎来了,网友:哈哈哈,承包了我的笑点”
“弱弱问一句:我不扫码,坐上面扎屁股吗?”
如今,在百度上搜索“共享马扎”一词,信息量达到700多条,真是应了那句“越炒越热,越炒越离谱”。真相真是如网友和媒体所报道的那样吗?8月15日,猎云网就来到背后的主角—北京微巴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采访了公司联合创始人郑安莉,试图揭开背后的真相。
从军品售后服务到共享巴士
8月15日早上,猎云网来到位于北京海淀区宝蓝金园国际中心。在标有公司logo的墙角摆放着五把贴有不同颜色的马扎。郑秀莉告诉猎云网,这并不是他们的主营业务,公司主要业务是运用共享巴士提供门到门的机场接送服务。
不过,公司最开始的名字并不叫微巴,而是北京微感科技有限公司,主做军用品的售后服务,由微巴创始人成政一个人经营。
随后,共享巴士服务则于2016年12月进行试运行,并于今年4月1日正式运行。接送范围从北京的任何地方到首都机场的T1、T2、T3航站楼,提供24小时服务。
据郑安莉介绍,目前公司拥有七座巴士车20辆,根据公司业务,月底还将增补10辆巴士车。运营至今,公司平均每天业务保持在500单,服务用户达到5万人次。
天使轮融资bp曾修改37版无专业VC支持
而共享巴士业务能发展如此之快,主要得益于去年的一场融资。那么,是否意味着共享马扎也有资本支持呢?郑安莉回答道,并不是。
据郑安莉介绍,公司种子轮投资是由创始人与联合创始人共同投资。2016年6月,迎来天使轮投资,由个人投资950万,股份占比为23%。之后,再没有新的融资。
但是这次的融资,并非是一直顺畅的。其创始人成政也曾在媒体上公开表示,天使轮的融资也并不是很顺利。“我的天使轮BP一共改了37版,参加了近200余场路演。”成政说。
一提到共享字眼,众人首先想到的肯定是融资。上千万、上亿融资的新闻,比比皆是。但是,这样看来,共享马扎背后的公司却是一支没有专业VC青睐仅靠个人资金支持的团队,更是缺少知名资本的背书。
这也源于微巴的自身故事不那么性感,商业形态也直接决定了可见的市场规模。
运行4月盈收略亏损市场占有率是关键
如今,运行4个多月的共享巴士发展如何呢?郑安莉也一一进行了介绍。
在这种商业模式下,公司如果想要盈利,每辆车的乘客率就得达到3.5人,目前公司大部分都保持在3.5人次,但避免不了极端情况的发生,因为从正式运营只有不到4个月,所以目前经营略亏损,需要在运力上做一定补贴。
她讲道,盈不盈利主要看车辆乘坐人满不满,这就需要看车辆的整合率。而整合率又取决于订单与客户密度,也就是市场占有率。这意味着,拥有更多的用户与市场,才能保证公司达到盈利。
试水边做公益边做推广,不存在商业模式
通过分析共享巴士的商业模式,知道市场占有率的重要性。因此,微巴在发展业务的时候,就在思考如何能更好地获取用户,拥有市场占有率。
这时候,他们发现机场经常会有很多等待车辆的人,在地铁、公交车等场景中,这样的情况更是普遍。所以,他们就商量能不能做一个供大家休息,又能传播公司现有服务与知名度的产品,经过头脑风暴后,便推出了“共享马扎”这项服务。
问及共享马扎投入成本,她表示不方便透露,只是说上千个。但是,根据共享马扎的特征,还是可以推算出来的。首先,共享马扎几乎没有运用到定位系统与防盗设置,就是一个普通的马扎。普通马扎的成本大约在5元至15元不等,按照这样的价格计算,1000个马扎的成本也就是1万元左右,2000个就是2万元左右,以此类推。
在质疑公司炒作的同时,另一种声音则是在分析它是否类似其他共享产品,拥有何种商业模式?
人手有限选择与第三方公司合作
较之于上述两种质疑与分析,此次事件中,最直接指出且具有具体证据的便是,自媒体号“媒媒哒”展示出的策划方案,并指出是微巴请公关公司做的一次营销推广活动。
对于这个问题,她是这么回答的。“我们公司目前是一家创业型公司,团队有20多人,负责市场的只有两个人”。郑安莉指出,因为市场人员有限,所以以往的市场营销活动也会跟第三方公司合作。此次的马扎事件,也是一次普通的合作事件。
事实上,这也是很多创业公司的无奈。既要推广市场,但迫于人手,只能选择与其他专业公司合作。
创业公司想要扩大市场还需谨慎嫁接
而今,事件还在被热议中,但追究其背后的真相才发现,这是一家创业公司在经历业务转型、融资收挫、市场占有率不高的情况下,选择的一种自救或者是试水方式。据郑安莉介绍,他们目前也正在寻求A轮融资。
这不仅让人深思,创业公司发展继而扩大市场,项目选择重不重要?微巴对标的是美国运营的share-ride服务,包括SuperShuttle、PrimeTime、AirportShuttle等。郑安莉表示,今后公司的主营业务还将是机场巴士接送,先把这个项目经营好再说。
回归到此次共享马扎事件,虽然微巴没有想到会产生这样的结果,但营销效果却远远比花上千万投入硬广与软广效果要好很多。
虽然策划性的营销传播并不是第一次出现。之前,在地铁上出现的丢书营销事件,在对书籍进行二次利用的同时,以此提醒人们要增强阅读,但并没有让众人反感。
共享马扎也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进行传播,但因为选择搭上“共享”这架马车,一个尚未有定论的商业课题,迎来质疑与嘲讽也就难免。因此,猎云网想提醒的是,传播营销并没错,但在策划传播方案时,还需谨慎嫁接主题,以免招来谩骂与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