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做生意的,从小耳濡目染。实际进入一个圈子之后,首先是找到在这个圈子中自己的位置。在自己的位置上该做什么事情,把它做好。
进而自己的地位就会稳固。接下来是连接起其他人。与其去取悦他人,更多的是不要去冒犯他人:年轻人不喜欢被评价定义、中年人不喜欢被否定、老年人不喜欢被认为无能、男生喜欢被认可、女生喜欢被称赞…让别人在相处中感受到舒适其实就够了,进入别人的生活往往会惹来一大堆的琐事…其实很多人都很难处理好自己的生活。
有些举手之劳随便就能帮了,但是太过深入就会有些冒犯。在已经获得好感的基础上,举行一些活动,比如一起出游、吃饭、谈心等方式才会事半功倍。一厢情愿的拉拢别人往往别人无法敞开心扉。
在一个圈子中自己的朋友多了,就能逐渐组织起自己的政治势力了。通过一些话术上的引导,这个圈子就能给自己的背景上增添实力,形成实质上的权力。届时需要注意的是能否实质上的做成事情、展现价值,然后以此换得人情来继续增添政治实力。
因为情绪去积极做事别人会获得好感,因为情绪去和别人吵架、撕破脸是做人的大忌。人并不知道未来,当下得罪的人毫无疑问会断自己的一条前路。即使是排除异己,也需要精心策划,而不能让其他人看到自己的丑陋。
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和别人发生无谓的争执,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表达高尚的情感,是混一个圈子的基本策略。做事之前是做人,做人都不行,别人根本不会看得起,被当成畜生一样来使用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关于排除异己的自我表现策略:首先,当打算进行排除异己的行动前,必须要明确这个行为招致的所有影响与自身的动机:自己是出于情绪化的应激反应吗因为情绪化发生的争执往往会显得自身非常的丑陋,无助于自己在一个圈子内建立形象与威望。
在两者政治地位相近时,一定要明确情绪化的争斗其结果必然是两败俱伤的,没有胜者:如果对手过于强大,甚至是蚍蜉撼树、螳臂当车一样的可笑愚蠢。若否,则进入
此时进入了一个相对理性的阶段,那么此时就要冷静衡量对手与自己目前的关系了:
(1)对手目前和我们有什么具体的利益联系明确敌对会造成的潜在损失是什么搞垮对手的潜在收益是否大于损失想不明白这一点就完全是无的放矢,不会有任何好的结果发生。
(2)目前与对手的状态是何种关系公开敌对、潜在敌对、互不干涉、潜在合作、公开合作,在此五类以此寻找到对手和自己在整个争斗局势中的位置。以及进一步局势发展下双方的关系又会进展如何。有时,表明合作也是一种排除异己的优秀手段。
(3)以对手为目标进行一个心理侧写与价值衡量,对手的性格带来的常用手段、对手实际的地位根基、对手的社交圈等等。以用作制定策略的参考方针。进入一个新圈子和人打交道,首先要看清其基本的地位与价值,这是判断一个在社会中的人之根本。
其次是看清人的懦弱,然后对症下药。情绪化越是激烈的人,其需求与痛点就越容易把握。巧妙利用人性的弱点,就很容易拉。
进入新圈子时,尽量让外表上别显得太油滑,而是诚恳的寻求别人的帮助。既有的势力都会很乐意为你提供帮助(因为入场时立场不明确),做相应的利益交换形成信任,很容易建立自己的人脉。
拉拢与对立也对时机把握要求很高,在需要人支持的时候尽可能的拉拢更多人,这时要显得不知廉耻,尽可能的利用人性的弱点为自己造势;在需要蛰伏的时候,把握住最关键的关系就够了,用周旋和低调来保护自己的地位。
另外,自己真的适应不了的圈子不要强求。比如圈子人整体与自己年龄差太大没有引荐人、缺少资源与信息去融入等。有很多友好有趣且对自己有利圈子,里面也有很多好人很乐意帮助到自己去融入并创造价值。
我个人喜欢在谈话上表现为一个爽朗友善的人,对别人的帮助与价值直截了当的表达谢意与回报,但谈事时,要确保自己的表达准确无误,甚至要到一种苛求的地步,尽可能的减少谬误和沟通不完善。当做出来的成果是好的时候,比什么阿谀奉承和笼络人心更能确立自己的地位。
警告各位缺少社会经验、或者在社会中不得志的读者:社交是在社会中唯一赢取地位的方式。与之相对的是:劳动是在社会中唯一创造价值的方式。劳动与社交之间的关系为:劳动产生的价值,用以作为社交的筹码;社交能够表现出劳动的价值以获取地位。
另外,需要特别讨论的是:无用劳动和无用社交都会损害自身的价值与地位。但人仍然可以用社交来包装无用劳动,却只能被动的(重点)以劳动支撑无用社交。人类这种生物的本质是社会性动物。当人在社会中时,人几乎不能在没有社交的情况下生存,却可以在没有劳动的情况下通过社会供养来生存。
人在社会中创造的一切价值必须通过合适恰当的形式(即社交)得以表现、被人认可,其中最典型的表现形式就是【钱】。除此之外还有【信任】【友谊】【人情】等多种不以物质形态存在的认可形式。
好像很多人对【定义】、【否定】【无能】【认可】和【称赞】有一些疑惑,我简单解答一下吧。当然只是泛论,不代表单独个体的独特性:年轻人不喜欢被定义在于:年轻人是不能被说是有才能的或者没才能的,年轻人大多认为自己的潜能是无限的,被别人定义会导致自身的发展空间缩小,进而不喜。
年轻人处于中国社会文化下权力底端的位置,没有发言权导致年轻人大多面对否定是无可奈何的。年轻人相比年长者来说并不害怕冲突,反而乐于从冲突中表现自我,毕竟年轻气盛。
中年人不喜欢被否定在于:中年人往往对自身能力有了一个准确的认知,所以不讨厌被别人定义,甚至如果能准确定义中年人(无论褒贬)反而会高兴。
相对的,中年人开始对权力有了实质性的理解,一旦直接否定中年人的话语会导致其损失威严。另外中年人不再追求深入看透或者了解别人,大多使用表面程度的价值和累积的见识与多验来兴随别去能巧妙地附和中年人的话语大多能因此受益。
如果能和中年人聊得很好,大多会发现中年人虽然嘴上压迫力很强,却意外的在做事方法上很宽容。老年人已经步入晚年,大多已经离开一线岗位,或者在一线岗位上经常感到有心无力。生活的意义离老年人来说越来越虚无。
老年人希望能在人类社会中尽可能的展现自己的价值,即使自己体力与精力大幅减少了,但自认为充足的人生经验会让老年人拥有指导别人的话语权。比较难以对付的是那种仍然试图手握大权的保守老年人,这些老年人多疑而古怪,对新事物保有警惕和敌意的态度,但强在权力与经验丰富,直面挑战往往得不偿失。
身为晚辈请不要直接对抗老年人,无论是出于功利还是道德都是不合适的,而要把重心放在老年人身边寻求变化的中年人甚至年轻人上,寻求间接的影响能更好的影响老年人的想法与举措。男性追求的认可在于做事,如果一位男性在做事上很平稳顺利的做成了,这个时候的称赞就是【认可】。
但拍马屁如果没拍对地方,男性大多会觉得古怪而产生警惕。男性在大体上更务实,并不会太过在乎一个人嘴上的称赞,而更在乎一件具体事情的反馈。女性喜欢的称赞大多无需通过她们具体做事的方式来给予反馈,直接切入她们喜欢的话题并给予【称赞】。
但在一个场合内有其他女性时,称赞会导致其他女性会对自身产生看法,嫉妒心很容易因此而起。在有女性的场合往往言论要更谨慎,她们的神经比男性更敏感,好在称赞大多能让她们消解无谓的怨恨。
在一个社交圈子中获得自己的地位,就是要让这个圈子的核心人物都能感受到对自己位置的价值感,进而秩序就得以建立。这是我认为从感性与政治角度来理解秩序建立的方式。
大多数情况下,在现代文明社会,人和人的交往是平等的。我的意思是,这种平等不在于社会地位上,而是在于人格层面。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非常简单的,就是相互认可。
需要注意的是,相想这个词意味着不能是个人单方面的想法。因此,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请尽量避免一厢情愿的状况发生:这种单方面意愿往往会造成误解,甚至在气氛不好的情况下恶化人际关系,造成比预想还要大的损失。进而,社交的意义在这里需要被重申:沟通。
沟通不仅仅是为了传达自己的信息与情绪,也要考虑对方的立场和情绪。通常意义上来说,对下级表示关怀与亲切、对平级表示友善与豁达、对上级表示稳妥与自信,是相对常规且实在的沟通策略。
如何通过话术来完善自己的沟通,制衡一个局势中的各个关键性人物以达到操纵人心和局势的程度,就势必需要对人物有充足的人性研究,计算每个用词和举止对目标造成的影响。一旦达成人格层面的平等,沟通相对的就会更有效,利益交换上能够相互更坦率,只是这意味着要不断揣测琢磨对方的心思是一件非常累人的事情。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地区性的文化因素(即出身)对人物占非常大的影响。另外,衡量社交价值,适当减少无谓的精力浪费。本质上还是为了优化自己的生活水平,既让自己不难堪地达成目的,也要让目标对此心满意足。达成实际意义上的高枕无忧。
关于人格价值的一个讨论,据前文所述,人格价值是非常重要的概念,用以衡量社交中的自身魅力(影响力)与地位。《群书治要.孔子家语》记载,孔子曰:“人有五仪,有庸人,有士人,有君子,有贤人,有圣人。审此五者,则治道毕矣。”要想让别人看得起,有话语权,就必须要让别人认识到自身的人格价值,反过来也要认识到别人的人格价值以作衡量。
毕竟人都是想相处品行高尚让自己觉得更舒服的人,而不是背信弃义或成天搬弄是非的人。前者往往能让人身心愉悦而带来实质性的利益,后者令人精神紧绷身心俱疲、容易招惹祸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