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角度如何利用数据分析用户深层次的情感需求?(万字长文+案例)运营派

现今互联网界,不管是研发、产品、设计,还是市场或运营,用户画像这个概念被炒得相当的火。如何构建用户画像的方法论可谓是汗牛充栋,但鲜有能落地生根的,更别提如何将其应用于实践了。

比如,你得到了如下的用户信息/用户画像,小伙伴们能流畅的回答下面的几个问题么?

一些常见的用户信息

那么,我们应该去重点获取和研究哪些关于用户的信息呢?或者是,从哪(些)个角度去研究用户呢?

笔者认为是情感:从情感的角度去洞悉用户的内心世界,挖掘其内在的情感需求,以它为基础进行情感营销,从而对产品设计、营销推广和运营发挥建设性的作用。

本文篇幅较长,分为5大部分,在中间部分有关于心理分析工具的介绍,案例分散在第二部分和第五部分,大家在阅读的时候可以跳过“心理分析工具”部分,直接去看案例,如有不明白的地方,再回去查看理论基础,这样也会提升阅读效率。

本文的行文路线图

在这里,我们先聊聊啥是“情感需求分析”,说说它的概念及重要性,之后再讨论如何去挖掘用户的情感。

对于产品/品牌来说,这种无实效性转化的数字营销已经意义不大了。

此时,企业需要转变思路,采用情感营销打动用户。

情感营销是从消费者的情感需要出发,唤起和激起消费者的情感需求,“诱导”消费者心灵上的共鸣,寓情感于营销之中,让有情的营销赢得无情的竞争。

以下2个图分别从用户和企业/品牌的角度来说情感营销的重要性。

情感是用户最深层的需求

情感定位与营销有助于品牌解决3大困境

要进行情感营销,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挖掘用户的内心真情实感,了解其内在需求,以便“对症下药”,设计出令用户满意的产品和能迎合用户心意的营销方案来。

举个例子,很多70/80后不远千里集聚北京首体,去听“纵贯线”组合的演唱会(2008年由罗大佑、李宗盛、周华健、张震岳组成的乐团),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歌声和乐曲多么的动人,而是听他们的歌声,能触动他们的内心世界,把自己带回到风华正茂的光辉岁月。

这时,问题来了,我们该如何进行用户的情感需求分析呢?

答案是,从微博上去抓取能“折射”出用户情感需求的标签。

在说抓取用户标签之前,先说个旧闻,用来解释笔者为何选择在微博上进行用户情感需求信息的提取。

从该彗星彗核内部获取彗星形成和演变过程的重要信息

获取大量彗核碎片样本

为人类探索太阳系起源提供新的线索

为地球避免与小天体相撞提供有用的数据。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一个疑惑,为什么要通过撞击才能得到这么多有价值的信息呢?

原因在于:

在撞击之前,人类对该彗星已有100多年的了解,比较熟悉它的轨道特征、自转特征、表面状况等情况,而且还知道它正处于中年时期,不会连续地向外喷发气体。

与此类似的是,我们积攒了很多用户,这些用户的一些基本特征(如性别、年龄、地域等)我们可以轻易的获得,但是对于哪些是活跃用户、哪些是流失的用户难以进行辨别,而且,我们对于他们的喜好/兴趣图谱挖掘得不够。

但是,通过一条近期转发量大的微博传播进行分析,我们可以获得忠诚度高、活跃性高的用户讯息,除了可以了解他们的基本信息(性别、年龄、地域等),还能得到直通其心灵深处的一些信息。

所以,对于动态发布的微博进行分析的意义在于:

下面,我将以小米微博作为研究案例,对它旗下微博账号所发布的微博进行用户信息提取。笔者所选取的微博遵循如下几点要求:

②以近期发布的微博为主,保证较强的时效性

③尽量多找几条微博进行分析,得出其中的共性、重合部分,保证信息的稳定和准确

对小米两个微博账号的3条微博进行分析微博传播分析

微博1的传播分析结果(部分)

微博2的传播分析结果(部分)

微博3的传播分析结果(部分)

在这里,我们需要用到心理动力学,主要涉及到1个心理分析方法论(心理投射)和1个心理分析工具(Censydiam消费动机费模型)。

“投射”一词在心理学上是指个人自己的思想、态度、愿望、情绪、性格等个性特征,不自觉地反应于外界事物或者他人的一种心理作用,也就是个人的人格结构对感知、组织以及解释环境的方式发生影响的过程。说得更直白点,就人们把自己心里的内容和感受,放到客观世界中,就如同投影仪一样,让一个事物拥有我心里的内容。正所谓“寄情于物”、“借物传情”、“借景抒情”,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由于投射效应的存在,我们常常可以从一个人对别人的看法、以及自身的兴趣爱好来推测这个人的真正意图或心理特征。

正确运用心理投射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只有掌握符合用户的内在心理特征,才能够进一步得到对方的喜欢,才能让用户支持你、拥戴你,帮助你获得成功;否则,必然会导致失败。

“正确投射”在影响力中的作用,就像射击比赛中运动员一枪打中靶心的作用一样大。射击运动员只有瞄得准,才能射得准。只有射得准,才能取得好的成绩。这一过程运用到企业与用户之间,便是只有完全地了解了目标用户的心理喜好,才能有针对性地通过产品设计和运营策略来影响用户。

在运用心理投射进行分析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它的3个基本假设:

人们对于外界刺激的反应都有其原因而且是可以预测的,不是偶然发生的;

这些反应固然决定于当时的刺激或者情境,但是个人本身当时的心理结构、过去的经验、对将来的期望,也就是他整个的人格结构,对当时的知觉与反应的性质和方向,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人格结构的大部分处于潜意识中,个人无法凭借其意识说明自己,而个人面对一种不明确的刺激情境时,却常常可以使隐藏在潜意识中的欲望、需求、动机冲突等“泄漏”出来,即把一个反映他的人格特点的结构加到刺激上去。如果知道了一个人如何对那些意义不明确的刺激情境进行解释和组织,就能够推论出有关个体人格结构的一些问题。

移动互联网技术正在深度影响今天主流的思维范式、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无论是iPhone还是小米,华为或者魅族,既是一种圈层标签也是在表达自我态度。如莎士比亚口中的衣服,手机屏幕会泄露我们的秘密,起到同样作用的还有智能电视、游戏电脑、iPad、kindle等,这些都是我们理解世界的方式。(吴声,《场景革命》)

我们的生活方式、内心情感状态决定了我们想要的场景。

用户内心憧憬何种场景,我们就需要去营造他们想要的场景,不过,前提是对他们的内心世界有着深刻的理解,洞悉他们的内在情感。如果能切中用户的情感需求,用户就会自动找上门来。

由此,这就需要我们在找寻用户的兴趣图谱和使用场景的同时,深入的去挖掘其内心的情感需求,以此为依据,为其量身定制产品设计方案和营销策略,争取由内而外的打动他们。

心理投射是一种分析用户内心情感和内在需求的方法论,若要实现对用户情感的分析,将这些外化的标签转化成更富价值的用户情感洞察,则需要用到一个心理工具,即营销界应用广泛的Censydiam用户动机分析模型。

传统的用户动机研究往往基于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和比较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这个理论大家也相当熟悉咯,所以下面只简单聊几句,不太明白的可以去网上搜索。

马斯洛需求理论各层次与西游记各人物的对应图

一般来说,马斯洛这一理论将需求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每一个人往往潜藏着这五种不同层次的需求,但在不同时期表现出来的各种需求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五种需求像阶梯一样,按层次逐级递升,某一层次的需求相对满足之后,就会向更高一级发展,而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求就成了驱使行为的动力。马斯洛理论的优点在于人的需求由低向高的发展过程从某种程度上是符合人类需要发展的一般规律的。而缺点在于过分强调一个人各种需求之间的纵向的等级关系,而忽视了一个人在同一时期内往往具有相互矛盾的多种需求。

按马斯洛的理论,那些设计独特,品质精良、定位高端人群的品牌,通常是为了满足人们获得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而在经济萧条时期,人们的温饱受到威胁,其他层次的需求往往退居其后,相应的消费也将紧缩。高端品牌就无人问津了么?

“口红效应”就是一个很明显的反例,在美国,每当在经济不景气时,甚至连吃饭都成问题时,口红的销量反而会直线上升,这是因为口红作为一种“廉价的非必要之物”,可以对消费者起到一种“安慰”的作用。

这时,轮到Censydiam用户动机分析模型出场咯,它可以完美的解决这一bug,可以反映用户在同一时期的各种纵横交错的、相互矛盾的多种需求,而且是来自用户最底层的情感需求。

Ipsos的Censydiam罗盘(Censydiam消费动机分析模型)

这是一个原汁原味的英文版的分析模型,除了语言问题,还在于信息过于简化。下面笔者将下面的讲解中让它“接地气”,以便在实际工作容易使用、灵活运用。

中间会有一个逐渐推进的理论推导过程,如果有小伙伴们觉得这部分冗长,可以直接看后面的实例分析哦。

Censydiam消费动机分析模型是由上世纪几位著名心理学大师的人格理论发展而来,融合了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性本能驱动理论、卡尔·古斯塔夫·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学说和阿弗雷德.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理论,在接下来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在该模型中依稀看到这些理论的“身影”。

Censydiam消费动机分析模型的最终形成,是由Synovate(思纬市场研究公司)的CensydiamInstitute完成的,在其1997年出版的《TheNakedConsumer》一书对该理论有详细的论述。它的主体理论还是基于阿弗雷德.阿德勒(AlfredAdler)的“自卑与超越”学说,阿弗雷德.阿德勒认为:

当个人面对一个他无法应付的问题时,他表示他绝对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时”,自卑就会产生。

然而,自卑感本身并不是变态的,它是行为的原始决定力量。自卑感是一个人在追求优越地位时的一种正常的发展过程,优越感是每个人在一种内驱力的策动下力求达到的最终目标,它因每个人赋予生活的意义而不同。因为人一旦有了自卑感,内心就会产生补偿的需要。

自卑与补偿作用在生活中十分普遍

2.两种补偿倾向

补偿分为两种,一种是顺应和屈服,个体放弃了改变环境,在困难面前彷徨、退缩,此时便产生了追求内心安全与归属的情感需求。

另一种补偿则是奋起一搏,通过不懈的努力去改变自身的境遇,扼住命运的喉咙,达则兼济天下,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也为社会和集体做出贡献,这种积极的心理倾向则表现为对权力、地位和能力的向往。

Censydiam模型能挖掘深层次的人类动机,深入了解消费者价值观。

Censydiam消费动机分析模型经过严谨的学术研究以及实验验证,因而它可以应用于商业化运作。事实上,Censydiam消费动机分析模型可以更广泛地分析人群行为,能挖掘深层次的人类动机,深入了解消费者价值观。

Censydiam消费动机分析模型采用的是“2维度8象限”的分析方法,我将从这两个方面来透彻的分析该模型的内涵,以期对后续的实例分析做一个理论铺垫。

“2个维度”是指自我-适应和释放-压抑。自我适应纬度表明人们在处理个体与社会关系时的态度。释放-压抑纬度体现出个体在对抗自卑情结时的态度。

A.水平维度

社会维度

水平方向的维度描述的是,当人作为社会中的一个个体存在,在面临需求问题时的解决策略。在我稀松平常的生活和工作当中,我们时常在归属群体和做独立的自我之间进行权衡,二者经常是此消彼长的关系。

我们经常在归属群体和做独立的自我之间进行权衡

现今的社会竞争相当激烈:有少数成功的人,他们生在富一代、官一代之家,抑或历经千辛万苦、到达人生巅峰,想从内到外的向众人显示自己的荣耀和地位,作为物化的产品和服务则需凸显“高端大气上档次,限量少款大不同”的气象;有失落的人,当然也有一些闲云野鹤、无意于争权夺利的淡薄之人,他们则会选择比较“中庸”、一般化的产品,跟所属群体保持一致,不做“出头鸟”。

B.垂直维度

个体维度

该模型中的垂直维度则描述的是人们作为个体存在,在面临需求问题时的解决策略。

在表达个人需求时,我们经常在释放和压抑之间摇摆不定

释放往往是发自个人内心的自我肯定与相信,这时个人还会抱有积极、开放的心态。

而压抑,往往是作为心理防御机制形式出现的,它意味着个体对于自身满足需求的能力的质疑和对周遭环境的不确定性导致的。

通过对Censydiam消费动机分析模型2个维度的剖析,我们可以了解到,人们在处理自己的需求/欲望时可能采取的4种策略:

Ⅰ、释放内心欲望,积极享受

Ⅱ、回归内心理性,克制欲望

Ⅲ、表达成功自我,渴望赞美

Ⅳ、寻找群体归属,从众和谐

人们在处理自己的需求/欲望时可能采取的4种策略

对于产品设计者及其运营者来说,水平维度可以帮助理解自己的产品或品牌将如何帮助用户塑造自身与周围社会之间的关系;垂直维度则可以帮助预测用户对产品或品牌满意的潜力。

C.8个象限

当然,人的心理是最复杂、最难预测的,以上四个象限只是构成了Censydiam消费分析动机模型的基础性的框架,为减小在人群行为动机上进行分析的系统误差,还需要在现有的框架上找出经两个相邻象限杂糅而成的行为动机来,最终形成Censydiam消费分析动机模型的完整架构。

在现有框架的基础上,四个象限两两相邻的区域,分别还存在有4个象限,从左上角开始,沿顺时针,依次是:

Ⅰ、活力/探索:就如大科学家牛顿所说,“真理的大海,让未发现的一切事物躺卧在我的眼前,任我去探寻”,拥有活力/探索这一特质的人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他们渴望从未知的世界中汲取新的情感,不断冲破自己的极限,挑战自我,获得激情、冒险和速度所带来的快感。

Ⅲ、舒适/安全:处在这一象限中的人们,总是希望获得内心的平静、放松与安宁,希望自己被呵护、被关怀,很多时候会,他们会通过捕捉如烟往事中的美好时光而得到慰藉。

Ⅳ、个性/独特:处于这一象限的人们,在保持理性的情况下,极力想获得他人的注意,想凸显自己的与众不同,万众瞩目能带给他们极强的的优越感,但要注意的是,这点和“能力/地位”不尽相同,渴望获得“个性/独特”的人们并不会表现出较强的“侵略性”,不会有强势和控制倾向。

以上便是对Censydiam模型的2个维度,8个象限的分析,最终得到完整的Censydiam消费分析动机模型。

Censydiam消费动机分析模型

Censydiam行为分析模型寻求的是个人行为后隐藏的动机和意义,是一个错综复杂、且极为细致的分析模型,所以我们在进行用户分析的时候需要深入到他(们)的生活形态中,甚至是了解他们之前的一些状态(成长环境、教育经历和情感经历/状态等),从细节中把握其进行产品消费时的情感驱动要素。

以下是该模型从用户数据采集,再到分析处理,最后运用于商业实践的流程图。

Censydiam消费动机分析模型的使用流程图

终于,笔者说完了要用到的心理学方法论和工具,算是做了一次大篇幅的理论铺垫,希望“授之以渔”,方便大家在今后的产品设计、营销推广和运营工作中,能灵活运用它们,以期更有效进行用户人群画像分析。

下面,我们回到上述的实例中,接着来聊聊如何用心理投射和Censydiam消费动机分析模型来对这3条微博中的用户信息进行深层次的挖掘。

结合Censydiam消费动机分析模型,再根据我们日常对上述兴趣的理解,即我们能从这些兴趣中满足哪些情感需求。每个标签按照情感倾向度优先级进行选取,采用累计计分的形式进行统计。从而得到如下“兴趣-行为动机”对应表:

①享乐/释放:追求因手机运行速度提升、各种新功能带来的极致体验和流畅的可玩性,如小米提出的“堪比XBOX游戏机”、“双摄像头”等新功能;

②个性/独特:追求个性化的用机体验,不希望“千机一面”,能有自己DIY的空间,如小米自家的MIUI系统(独具特色的MIUIHOME、自由定制的主题风格、及百变可换的手机壳等方面;)

③活力/探索:喜欢手机也能玩出“Geek”的感觉,如MIUI开发版,可以尝试各种不同的玩法,着重于功能尝鲜和快速更迭,抢先体验新功能,认同小米自身所宣扬的“为发烧而生”的产品理念。

所以,对于用户情感需求的挖掘及其消费动机的分析,以此得出的趋势预测显得尤为重要。

这部分看起来很扯淡,因为大家可能觉得星座就是平时沟通时用的一个“引子”,星座分析源自占星学,跟中国古代的“紫微斗数”有异曲同工之妙,也算是算命卜卦的一种,迷信的玩意。

但是,笔者分析的角度则不同,星座是时下较流行的一个常见话题,如生肖一样,绝大部分的人都知晓自己的星座。

不管你信不信,你可能被很多人冠以“某某座人格/性格”的标签,比如处女座“有丰富的知性,做事一丝不苟,有旺盛的批判精神”云云,自己本来不信,但是身处这样的环境,浸淫久了,就会被他人或自己所“心理暗示”,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种种因星座带来的性格/人格标签,甚至将其中的观念“投射”到我们的日常思想和行为之中,最终达成心理学中常说的“皮格马利翁效应”或“自我预言实现”。

摩羯座的心理特征

顺着上面得出的小米用户的情感需求洞察,我们接着分析它们在小米的产品设计、品牌营销及用户运营方面的实际运用。

这部分在小米现有的商业实践当中俯拾皆是。

强调产品自身所拥有的多种“黑科技”,使用户在心理上觉得这部手机与众不同,且众多全新的功能给玩家提供了广阔的探`索空间,在探索玩法中彰显自己的个性。

“高性能”一直是小米的主打宣传语

不同的颜色和不同的材质,使得用户所购买的手机多了些许个性,尽量避免“撞机”。

小米手机的外观设计

“可玩性”、“堪比街机”也是小米主打的一大卖点,打动了不少喜好游戏的消费者。

强调“可玩性”也一直是小米的“惯用伎俩”

下面三张图着重在“探索”这个层面上去“勾引”消费者,3个排比式的“还有什么?”令人期待和向往!

小米2016新品发布会的宣传图

一场群星演唱会,一场年轻人的音乐盛会!在那首悠扬的《光阴的故事》中去找寻青春的美好畅想和青葱色的快意~

小米各种以青春、活力为主题的宣传片

关于用户的性格特征,目前在线下销售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试想小米若像vivo和OPPO那样铺设有大量的线下店铺,一线销售人员则可以对不同性格的用户采取相应的销售策略。

性格象限图谱

由此,各类不同性格类型的销售人员针对分析型用户的不同策略有:

各种类型销售人员面向分析型用户的销售策略

六、结语,用户的情感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笔者抽取的三个微博是关于小米旗下不同的产品,在此次用户情感需求挖掘中合在一起进行分析。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此种做法不太严谨,需要对单个产品的微博进行分析。作为案例分析,只是通过具体case来提供一种考虑问题的思路,所以笔者就没有太过“严谨”。但大家在实际操作时,具体产品具体分析。因为不同的产品往往针对不同细分领域的用户,就像小米Note和红米Note,针对的细分人群就不一样。

a)从性别、年龄或地域等维度,进行分层比例抽样(指按各个层的单位数量占调查总体单位数量的比例分配各层的样本数量的),以提高样本的代表性,避免出现简单随机抽样中的集中于某些特性或遗漏掉某些特性。

消费动机是用户进行购买和使用的原因和动力,一旦我们抓住了用户的情感需求,我们就能“俘获”用户的心,在日趋饱和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THE END
1.情感分析师岗位职责(工作内容,是做什么的)情感分析师工资按经验统计,应届生工资¥4.9K,想知道其他经验工资,请点击查看 情感分析师工资待遇怎么样 薪酬区间: 4.5-50K,其中73.4%的岗位拿¥6-15K/月,年薪¥7-18W 数据统计来自近一年 953 份职位样本,截至 2024-11-23 ¥6-15K 73.4%的岗位拿 ? 月平均工资 情感分析师一个月多少钱?数据统计依赖于各https://www.jobui.com/gangwei/qingganfenxishi/duty/wuhan/size4/
2.分手挽回情感指导收费(情感挽回分析师可信吗)五、如何判断情感挽回分析师的可信度(判断情感挽回分析师的可信度) 要判断情感挽回分析师的可信度,我们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面:看他们的资质和背景,是否接受过相关的专业培训和认证;可以了解他们的成功率和客户评价,是否有真实可信的案例和口碑;我们可以通过咨询其他人的意见和建议,来获取更多关于情感挽回分析师的信息。http://www.wedating.cn/qgwh/8148.html
3.倾听师和心理咨询师的区别(专业心理咨询与情感情感聊天区别)网上有关“倾听师和心理咨询师的区别”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专业心理咨询与情感情感聊天区别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倾听师和心理咨询师的区别如下: ? 心理咨询师和心理倾听师不一样。二者的工作职责不相同,心理咨询师的工作是在倾听的基础之上https://m.shenchuang.com/show/1647005.shtml
4.如何利用社交媒体数据进行情感分析?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人们表达情感和观点的重要平台,其海量的数据包含了丰富的情感信息。情感分析是一种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从文本中提取情感倾向的方法。本文将介绍如何利用社交媒体数据进行情感分析的方法和应用。 一、数据收集与预处理 在进行社交媒体情感分析之前,首先需要收集和准备数据。可以使用API或网络爬虫工具获取社https://www.cda.cn/bigdata/203958.html
5.揭秘小红书招聘分析师岗位,真实可靠性与工作内容全解析1、成为一名优秀的情感分析师,不仅需要掌握情感识别与分析预测的技能,还要具备出色的沟通能力、熟练的数据处理能力以及对相关行业的深入理解,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也是不可或缺的职业素养,面对行业的挑战,情感分析师们不仅要应对政策调整,还要在同行竞争中保持敏锐。 http://lifestyle.zhouchengjiareqi.com/FFddAC557aC9.html
6.机器人也打起“感情牌”,人性也能变成算法吗?尽管情感与审美听起来都是很抽象的概念,但阿里巴巴的实验室正在尝试通过人工智能将“人性”变成算法。从平面海报到短视频,人工智能的加入使得机器更具“人性”,在智能相对论(aixdlun)分析师柯鸣看来,人工智能朝感情计算进军是必然趋势。当机器越来越有感情,会不会有朝一日,机器人也和我们打起了“感情牌”? https://www.tmtpost.com/3227977.html
7.深度复盘TurboTax发展史:解决一个无聊的问题,主导一个110亿美元的当时,分析师罗杰·朗克托(Roger Lanctot)在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表示,Intuit公司在1999年推动的积极的销售策略,抢占了微软和H&R Block的市场,成功击退了Intuit公司的新兴竞争对手,并大大提高了市场份额。然而,Intuit在2000年并没有重复其激进的销售策略,朗克托认为这一疏忽是导致销售额大幅下降的部分原因。https://36kr.com/p/1722723565569
8.残酷的乐观情感的再生产:承诺/期望何以可能,及其成真之感(生产换言之,勃朗特在此质疑的与其说是情感执着对象是否真实存在,不如说是一个浪漫主义的、具有再生产能力的“自我”的存在,而后者的实质其实是自我创作的问题,即如何才能发明一个新情感,或新概念,以产生新的对自我的自我生产。首先,勃朗特提出所有依恋/执着/连接(attachment)都是乐观的,而乐观的本质是对象为我们做出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5214346/
9.从诗歌创作到作曲作画AI能“理解”人类的情感了?2015年,25岁的数据分析师阿文进入了视觉设计行业。在此之后,他使用过可以进行风格迁移的辅助工具,让待处理的图片变换各种风格。而通过输入几个指令就能够绘出一幅画——这种事情他以前想也不敢想。 直到AI作画工具陆续诞生,一次又一次的尝鲜不断颠覆这名设计师的认知。 https://m.dbw.cn/shehui/system/2022/10/31/05900795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