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的隐形核武器——科学有效的沟通技巧 作者:周泰戎  来源:周泰戎聊商业(ID:papertg6688) 重视沟通,学习沟通。 最近在跟很多企业家沟通的过程中... 

然而当大家都在谈降本增效的过程中,大多数都是围绕如何通过货比三家降低采购成本、如何通过激励员工减少人工成本、如何提高新技术增加生产效率等等,却忽略了管理中一个非常隐形的成本——沟通成本!

01

先看三个小故事

故事一

一个采购主管给老板做的一个汇报:

A公司的产品性价比很高;我们想采购一批功能好的产品,虽然B公司的产品功能非常完善,但是C公司的产品售后服务特别好,D公司.......

A公司是我们第一次合作的,没有了解过,B公司在西北,距离比较遥远,C公司的老板人品特别好,D公司......

除此之外,还有关于同行的一些信息......

故事二

下属问:领导,关于客户体验方面,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让客户有更大的尖叫点?领导回答:

1

这个事情你要先自己思考下,不能什么问题都来问我

2

我觉得你可以多研究研究宜家是怎么做的

3

遇到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思考下,什么是体验?其次,我们还要思考下客户为什么会尖叫?这些都要先进行思考......

故事三

一个管理者有一次他批评一个下属,这个下属是98年的一个小男生。他在说话时没注意说得稍微重了点,结果下属的情绪瞬间就崩了,赌气要辞职。他在那一刻瞬间蒙了,自己曾经一路从基层走上来,受过无数的委屈才走到了今天的位置,这个下属倒好,稍微说两句就受不了,还要辞职,顿时内心里充满无数矛盾交加的感觉。

最终还好的是因为老板和HR的极力挽留,才让这位下属继续在公司工作。

这个事情发生后的4个月,有一次该下属出色地完成了工作,他真诚地公开表扬了他,没想到就这样一句简单的鼓励让下属的工作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下属因为得到了正反馈,后续工作中开足了马力,接连完美地完成了几项工作。

我相信类似这几种沟通的场景是非常普遍的,无论是什么类型的企业,大大小小的员工日常沟通、工作汇报、上下级辅导、内部培训等等都或多或少存在这种问题。

沟通问题看似看不见摸不着,而实则却在不断消耗管理的成本。对此,我们整理出来了管理中常见的三大沟通问题。

02

常见的三大沟通问题

沟通没逻辑,细节空缺多,最终执行产生巨大偏差

这种类型的沟通,听众一听就会听得云里雾里,稍微有点逻辑的人还会总结个一二,没有逻辑的人听起来就是完全懵逼的状态,因此我认为这种沟通方式存在四点问题:

有内容但是说的不够具体:听众对于这种表达就是听的似乎明白,实则是云里雾里,只是知道了个大概,还是不知道是什么?

说具体了但内容不完整:很多人表达的过程中只是某一个环节讲的比较具体,而其他板块又没有办法去形成闭环表达。

内容说了但不知道目的是什么:听众会想,你这么说的结果是什么?想要表达什么结论?等等

4

知道了目的但不知道如何行动:听众会思考,这样一个表达内容出来了以后,跟我有什么关系?我该做什么?

沟通无情感,冰冷无比,团队感受不到执行的力量

这一类型的沟通也是极为常见,尤其是在很多制造业企业,做技术研发的管理者尤为普遍,像这类沟通问题一般存在三点问题:

沟通一直一个语调,没有形成抑扬顿挫:这种沟通的方式团队听起来虽然有内容,有时候也很完整,但是激发不起大家执行的动力;

沟通无表情,隐藏情绪心没有凝聚在一起:这种方式的表达很多时候是隐藏了自己的真实情感,没有放开,大家的心自然走不到一起去;

沟通不幽默,文字死板生硬:像这种类型的表达就是听起来枯燥无味,大家听着都容易睡着。

沟通无反馈,很多场景讲完一个事情后就石沉大海

不反馈的沟通,很多的沟通问题就最终没有结果,反馈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上级部署完了没有询问:很多上级布置完任务过后,很少有继续进行跟踪,直到发现目标完成不了了才去追问情况如何;

下级对问题没有追问:很多上级布置一个任务,下属不去进行有效跟进和追问细节,就会变成自己最后吃了委屈还没有结果;

团队整体的沟通没有督导:当团队人员多的时候,整体彼此之间的沟通过程,管理者没有时刻去监管,使得很多沟通石沉大海!

以上三大核心问题,如果团队在管理中没有系统解决的话,最终带来的问题巨大,如何解决,这里提供三大解决方案!

03

如何系统科学有效提升沟通技巧?

美国爱达荷大学商学院的JeffreyJ.Bailey教授从顾客与企业之间的关系营销视角出发,将情绪价值定义为顾客感知的情绪收益和情绪成本之间的差值,情绪收益为顾客的积极情绪体验,情绪成本则为负面情绪体验。

消极的情绪体验会增加情绪成本,比如生气、伤心、烦躁、愤怒等等。

所以情绪价值,顾名思义。就是一种能够通过表达情绪,让自身和对方的情绪产生共振,从而让两个人的关系更加亲密,情感更加深刻的能力。

这意味着,想要成功地“提供情绪价值”,一定首先要有“情绪”的高度参与。在其他条件相当的前提下,想要表达同样的情绪,最高效的办法是面对面的相处。

因为有语调,有表情,还有肢体动作,情绪将会最大程度的成为价值。如果想要更好地表达情绪,引起别人的情绪共振。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情绪价值指的是给人带来一切美好感受、引起正面情绪的能力,它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交能力。

情绪价值提供一共包含三大策略:

情绪价值的提供除了言语还要有肢体上的肯定

我们要允许别人有情绪心情不好的时候,当对方心情不好时,不要去矫正他,要允许他人有情绪,你的态度就是不会去改变他,而是思考做些什么去疏解。

然而,现实的情况是很多管理者不但不会允许对方有情绪,而且是在对方产生情绪之后更为激烈的去打压,争吵,非要证明自己是对的,那结果自然很难会有正向的循环。

总有很多个时刻,我们想要安慰对方却不知说什么,或者吵架吵到口无遮拦却又后悔,不知该如何下台阶,那不如给对方一个肢体上的支持吧,比如拍拍肩膀之类的,很多时候这样的一个小动作就能够激发一个人前进的动力。

现如今发现,很多管理者曾经都是在各自的领域有了一定的建树,然后被提拔为管理者,但是这样子晋升上来的过程往往会缺乏同理心,尤其是很多技术岗位晋升上来的管理者。

通过有同理心地倾听,发自真心地关心他人,设身处地地理解事情对对方的意义,真正感受对方的情绪,切实让他们感受到被理解,并给予他们哪怕只是精神上的支持,经常能够抚慰并正确引导对方。

也许这样的交流,并不能真正解决什么问题,但积极倾听可以让他人感受到自己被关心、被在乎、被看见,这就是最深沉的情绪价值。

对于夸赞这件事情,一定要夸的足够具体

我们在过去经过调研后发现,往往能够提供高情绪价值的人,都非常善于赞美他人。

比如,曾经我们一个客户企业中的一个高管就用一个非常具体的夸赞,赢得了人心。

在这样的一个案例发生后,公司的总经理助理就在公开大会上表扬了小林的做法,一五一十的把细节全部描述了出来,最终评为了公司的服务标兵。后面在那样的表彰大会过后,也陆陆续续带动了很多人在组织中的服务意识。

所以,当你用积极的情绪价值影响别人时,你也将得到更多的回馈和惊喜。

提升沟通的逻辑,将表达变得更加完整清晰

提升系统思考的思维能力

系统思考之所以难,更多是因为世界很复杂,每天遇到的问题并不是一时半会能解决得了的。而一个问题的出现总会牵扯到其他问题,就像汽车里一个配件损坏了,并不是单单去维修这个配件那么简单,而很可能汽车就瞬间毫无用处,还得进厂维护。

你会发现:每个人就像汽车里的配件一样,每天到点就开始运作,和其他配件一起运作让汽车前进,让这个社会正常运转着。

在说系统思考前,先普及一下什么是系统?

系统无处不在,路上的汽车、大街上的奶茶店、高楼大厦的办公室,都是一个个的系统。

系统是一堆相互连接的要素(实体)构成的整体,为了一个目标/功能前进。

拿我们常用的电脑举例子,主机、显示器、键盘、鼠标、音响等等单独拿出来不能发挥它的作用,但是整合在一起就可以处理工作、看电影、玩游戏。

一个系统是三个基本点组成:

要素:可能是单个事物,也可能是一群事物组成的子系统,比如键盘、鼠标、音响就是单个事物,而主机、显示器就是子系统。

连接:把多种的要素(实体)产生联系,发挥它的作用。比如键盘,鼠标连接到主机,让我们输入信息,而主机连接到显示器,音响,让我们接受信息。连接是系统最重要的部分,一旦切断或者改变这些连接,就会破坏掉系统,没有键盘的电脑,你拿来也只能干瞪眼。

目标:一个系统的构成,是要实现某一个功能和目的,比如汽车要上路,电脑要工作,公司要上市等等。

这三个基本点是构成系统必不可少的,缺乏某一点系统就不存在,放着一堆要素,没有连接也就是一堆没有用的东西。

了解系统的构成,那么系统思考的是什么?

系统思考是一种思考方式,让你摆脱某一个系统的思考方法。

我们虽为人,但是也属于某一个系统的要素,你和心爱的人组建家庭,生儿育女,在公司做一名职员,赚钱养家。

我们不经意间会站在系统内来看待事物,就像你无法理解老板为什么总是要求996,工资还低,工作就要拼命,享受就是贪图享乐。

在老板眼中,你就是公司里的一颗电池,我只在乎你能否为我供更多的电,而不在乎你的生活情况,所谓的休息、团建、福利、画大饼只不过让你能够一直持续为公司供电。

而系统思考的核心,哪怕身处在系统内,也要脱离系统的思考。

假如把你放在老板的位置,你最终目的肯定是赚钱,大多数老板创立公司,无非是想赚更多的钱,肯定希望用更少成本,获取更多的收益。

系统思考就是上帝视角,不仅清楚要素之间的关系,还要清楚要素之间的关系会造成什么样的结果。

就拿一家公司来说,公司里有研发部门、人事部门、业务部门、运营部门、财务部门等等,你需要理清部门之间的关系才能进一步去发展公司。

那系统思考如何提升?

在《原则》里提到一个原则:把自己想象成一部在大机器里运转的小机器,并明白你有能力改变你的机器以实现更好的结果。

你有你的目标,你实现目标的方式,就是你的【小机器】,你要学会设计自己的机器,通过机器完成自己的目标。

如何打造自己的【小机器】,用五步流程实现你的目标。

制定明确的目标

找到阻碍你实现目标的问题,遵循不容忍原则

分析问题并规划解决方案

开始执行方案,得出结果

根据结果进行复盘,优化迭代自己的解决方案

你需要有一个方向去努力,并且不容忍当下存在的问题。

这意味着你要直面自己的缺点以及带来的痛苦,大胆假设,制定方案,开始行动,最后根据最后结果进行复盘,如达不到目标,继续优化解决方案。

这五步是一个循环,不断获取新的结果,不断制定更高的目标。

理清逻辑表达的四个要素

对于表达的四个要素而言,我认为缺一不可。他们分别是论点—结论—理由—行动,而这四点必须是按顺序进行的。

还是举上述第一个场景为例,按照这四个要素的逻辑进行的话:

论点:我们想采购一批功能好的产品;

结论:B公司的产品好;

理由:B公司的产品功能全、功能多样化、功能满足核心诉求、功能具有创新性等;

行动:我们准备采购B公司的产品,先从基础套餐购买开始。

用这样的逻辑去表达,相信表达出来的内容,任何人都能很容易理解。

重视沟通的反馈,沟通每一个环节都有跟进

1、消除反馈的恐惧

美国总统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在经济大萧条期间说过一句鼓舞人心的话:“唯一值得我们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罗斯福的话说得很清楚,恐惧会让人寸步难移、意志消沉,让团队本该在拧成一股绳面对共同的敌人时却溃不成军。

所以,反馈并不是我们的敌人,而是一扇机遇之门,能让我们迎来更大更好的成果。但长久以来,由于恐惧心理的束缚,反馈没能在我们的职业生涯中发挥其应有的重大作用。因为恐惧,我们无法顺利开展交流,而这交流本应对我们大有裨益;因为恐惧,我们无法向个人或者集体传达好的创意,这很让人沮丧;因为恐惧,反馈双方不但没能加深了解,反倒多了层隔阂。

我们为什么会惧怕反馈,要怎么解决这个问题?这些问题的答案,其实藏在人类演化而来的生物学反应机制中,这种机制决定了我们的身体和精神在面临紧张态势时会作何反应。

我们首先要认识这套繁复的防御机制,弄清它是怎样让我们避开或逃离危险状况的,才能对恐惧感加以克制,并重新思考面对恐惧时该怎么办,然后才能一劳永逸地摆脱面对反馈时产生的恐惧。

2、建立彼此的信任框架

反馈的没有本质也还是因为缺乏信任,信任是让反馈取得成效的最关键的一味药。如果给你提反馈的人,你压根不相信或跟你毫无关系,即便是正面反馈,你也多半会把对方的话当成耳旁风。

如果你给别人提反馈时,对方不信任、不了解你,或跟你的价值观不符,那你收到后的反应多半也就是前面说过的“反抗、逃跑、装死”。信任好比润滑剂,可以让反馈的齿轮不受阻力地良好运转,顺畅地传达反馈信息。

信任的培养无法一蹴而就,需要通过各种有意义的瞬间,由那些把彼此交织在一起的共同经历累积而成。信任得来不易,要丢失却容易。而且,要建立起真诚的信任关系,还需要双方感受一致。

为了学会建立信任关系,我们不妨跟踪记录一下那些有益而无害的反馈谈话。反馈谈话双方有信任基础时,谈话可以达到往复强化的效果,但这种强化轨迹可以是正向的,也可以是负向的。

所以需要在谈话中践行好的反馈方式,规避那些会让我们内心警铃大作的操作,这对于培养信任感至关重要。反馈双方有了信任,便可以共同进步,让反馈更富有成效、利于成长。我们无法强迫任何人来信任自己,但可以采取一些具体可行的办法,让他人逐渐对我们产生信任,这些方法每个人都能加以利用。

3、构建沟通的闭环流程

①首先要阐述事实,要不偏不倚地表述信息,如果夹带偏见,下属便不会心悦诚服

管理者的描述中不要混有主观感情,否则下属会产生抵触情绪,认为管理者有偏见。为了避免这种情况,需要原原本本地说出事实。

②其次要说明问题所在,在对话中明确现状与目标间的差距

视角不同,看待问题的方式也不一样。通常情况下,管理者会认为:自己说得很清楚了,对方自然能够明白,并付诸行动。但事实并非如此。

因此,管理者需要通过对话让下属认识到自己的问题,需要明确指出存在问题的现状与目标之间的差距。在此基础上,管理者需要决定下属接下来应该做什么,也就是进入决定流程。接着,通过对话推进决定流程,逐渐减少对话量,建立共识,做出决定。

③帮助下属自省——找到本质原因,制订今后的工作计划

在这一步骤中,下属需要再次回顾过去和现在的状况,思考如何弥补现状与目标之间的差距,制订未来新的行动计划和目标,并决定今后该怎么做。但这个步骤下属很难独立完成,需要管理者的全力帮助。

管理者需要帮助下属认真回顾过去和现在的状况(What?),引导下属辨别好坏(Sowhat?),思考如何改变自己的行为(Nowwhat?)。

④对下属的行为表示期待,从而提高自我效能

反馈的最后一步,就是向下属表达对未来的期待,推动下属前进。

当管理者和下属就今后应该如何改进的问题达成共识后,反馈流程就基本结束了。说完最后两个要点,就可以正式展开新工作了。

其中一点是明确告诉下属,自己期待对方的表现。如果对方遇到困难,自己将给予最大限度的帮助。这样可以缓解下属接受反馈后的孤独感,帮助他们改正行为。

另外,还要注重提高下属的自我效能,也就是对自我能力的评估。

反馈往往会降低人的自我效能,如果不予以鼓励和期待,而任由下属持续消沉下去,反馈就会无法达到应有效果。

⑤最后是事后跟进,反馈后要及时跟进,来反复检查行为是否有所改正

要想真正改正下属的行为,事后跟进必不可少。管理者需要定期仔细检查下属的改善进度,频率保持在隔周检查一次为佳。

04

最后总结

沟通是一辈子的课题,我们必须要重视沟通,学习沟通,在后天的不断实践中去打磨,最终才能成为一个高水平的沟通达人!

THE END
1.社会中的个性分组伤感与爱情的感悟我一生中只谈三次恋爱最为理想。这样的生活方式让我有机会体验到不同的感情历程,每一次的经历都如同生命中的三个章节,分别是:初遇时的懵懂与无知,一往情深的刻骨铭心,以及最后的一段终老共度。 每个阶段,都有着不同的感受和成长。第一次,是像孩子般纯真的探索,用心去理解这个世界,也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如何被https://www.ybtkezrpj.cn/qing-lv-fen-zu/213750.html
2.不幸的婚姻都是从情感冷漠开始在婚姻中,情感漠视不一定是冷暴力的表现,但一定是一种对伴侣没有关心、没有热情、没有兴趣的表现和态度。表面上,夫妻双方每天一起生活,一起聊天,但生活中却少了一种温馨和幸福的感觉。https://www.sohu.com/a/831888864_716552
3.校心理降教育中心开展“来自不同星球的你”人际关系团辅活动为帮助同学们树立积极向上的交往态度,探索人际交往的方法,提高人际交往能力,调节情绪问题,增强自信心,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开展以“来自不同星球的你”为主题的团体辅导活动,团体由中心实习咨询师王小雨带领。团体活动从10月中旬开始,至11月底结束,每周1次,共进行7次,活动取得良好效果。 https://xsc1.ahnu.edu.cn/info/1047/22997.htm
4.美文摘抄人到中年无怨无悔!人到中年,对于生活的理解,不再是灯红酒绿,纸醉金迷。而是一种随性的从容。月缺你知道你要有教养要有礼貌;克制你的情感,知道再爱也不能当第三者,知道在不爱的人面前,收起你所有1、不要轻易离开团队,否则你要从零做起 。 2、不要老想着做不顺就放弃,哪个团队都有问题,哪个团队https://www.meipian.cn/1lmhyfqs
5.情商的研究心理学家们认为,情商水平高的人具有如下的特点:社交能力强,外向而愉快,不易陷入恐惧或伤感,对事业较投入,为人正直,富有同情心,情绪生活较丰富但不逾矩,无论是独处还是与许多人在一起时都能怡然自得。专家们还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较高的情商,和童年时期的教育培养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培养情商应从小开始。https://blog.csdn.net/qq877507054/article/details/88659895
6.Part8俞朝翎《干就对了》建团队:带团队就是带人心(1)员工是直面客户的,他们最了解客户的动向,如果我们不跟员工沟通,就无法了解客户端的变化,做出的市场决策无异于纸上谈兵,难以符合市场现状。 (2)管理者需要通过员工拿结果,再好的想法、再完善的计划,离开了与员工的沟通都是无法实现的。 (3)如果管理者不与员工经常沟通,对内就无法知道员工的真实状态,不知道他https://www.jianshu.com/p/cc67e6b45c19
7.强化使命担当忠诚履职尽责重庆司法行政戒毒系统1个集体9名连续7年实现安全稳定“六无”目标 重庆市万州强制隔离戒毒所是渝东北唯一的强制隔离戒毒专管所,收治戒毒人员近1000余人,具有13名专职教师、19名心理咨询师、19名康复训练师的专业化团队,实现了多媒体、电化教学系统全覆盖。 万州所始终坚持全面从严管党治警,一支符合“四化”标准的司法行政戒毒铁军初步成型。扎实开展http://wap.cq.gov.cn/ywdt/jrcq/202304/t20230414_11874726.html
8.头条文章同年四月,马化腾以站长身份接待了无业青年丁磊(没错,网易CEO),他和马化腾一样,焦躁但又找不到方向;同年4月,一个叫马云的31岁大学外语教师在杭州创办了“中国黄页”;7月,麻省理工物理学博士学位张朝阳下海创业;1996年丁磊拿出50W积蓄创建了网易,开发了一套中文免费电子邮箱系统,并将其以每套10W美元售价卖出;1998https://card.weibo.com/article/m/show/id/2309404759505056432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