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初,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了2021年版《国家职业资格目录》。
在公布的职业资格里,心理咨询师并未上榜。
这意味着什么呢?
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本次发布的新目录,跟之前有哪些区别。
2021年版国家职业资格目录共计包括72项职业资格。
其中,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59项,含准入类33项,水平评价类26项;技能人员职业资格13项。
与2017年相比,职业资格减少了68项,削减49%。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削减呢?
人社部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谈到:之所以“持续减少职业资格许可认定事项”,是为了“不断降低就业创业门槛,激发市场主体创造活力”。
自2017年后,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便被取消,所以本次未出现在新的目录中。
但要记住的是,退出国家职业资格目录,不是取消职业和职业标准,更不是取消技能人才评价。
而是改变了评价发证主体和管理服务方式,即:
政府主管部门组织制定职业分类、发布国家职业标准或评价规范,用人单位和社会培训评价组织具体实施并颁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也就是说:行业协会、学会等社会组织,可以根据市场需要,按照职业标准自行开展能力水平评价活动。
但是,不得变相开展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也不得借能力水平评价活动设置就业创业门槛。
换句话说:今天市场上流行的各种心理咨询证书,并不具备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的功能——凡是宣称“国家认证”类的证书,基本可以判断是坑了。
而且,截止目前,在人社部和各地方人社部门备案的第三方评价机构中,并没有任何一家机构,获得心理咨询师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的资质。
换句话说,今天各种协会组织、培训机构所颁发的各种“心理咨询证书”,也只能当一份培训证明。
比如:
1.心理教师
在教师职业中,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大中小学从事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疏导服务。
教师职业资格是由教育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等法律规定,进行设定的。
2.精神科医师及心理护理
医师及护士执业资格由国家卫健委及人社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师法》及《护士条例》等法律规定,进行设定的。
3.社工
社会工作既是社会心理服务工作的起点,也能够主动去发现需要社会心理服务特别是心理健康服务的人群。自从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取消后,考取社工证也成为了很多人入行的选择。
社会工作职业资格由民政部及人社部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等法律规定,进行设定。
4.心理治疗师
排在目录中第48位的卫生专业技术资格下,设有心理治疗师职业。
作为社会心理服务的最后把关环节,心理治疗师是社会心理服务体系金字塔尖上的岗位。
心理治疗师不仅能对心理咨询师和社会工作师进行技术指导,而且对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还有进行治疗甚至开药等咨询师所没有的权力。
对于想要从事心理工作的小伙伴么来说,既是一次机会,也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
卫生专业技术资格由国家卫健委及人社部根据《临床医学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暂行规定》等法律规定,进行设定。
当然,大家最关心的问题,还是:心理咨询师,是否还能够回归国家职业资格目录?
自从2017年,心理咨询职业资格被取消后,这个问题就一直萦绕在广大心理从业及爱好者心中。
对此,喜猫也不敢妄下判断,但可以根据现有的一些掌握资料,进行一点小小的分析。
目前来看,心理咨询师依然是社会心理服务市场最活跃的主体职业之一。
根据人社部公布的标准,进入国家职业资格目录的前提是,国务院等有关部门认定某个职业:
同时,心理咨询的“专业性”和“社会通用性”都是较高的,随着国家大力建设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需要,心理咨询也符合“人才队伍建设确实需要”等条件。
所以,从理论上来说,心理咨询师仍有回归国家职业资格目录的可能。
横亘在心理咨询师职业回归之路上最大的问题,可能就是当前国内心理咨询行业的职业化、专业化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行业现状较为混乱。
毕竟,国家职业资格目录采取的是动态优化管理,像之前被剔除在目录之外的精算师、矿业权评估师、职业病诊断医师等职业,随着行业的发展,今年也重新进入了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