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学过心理咨询的朋友聊天,不仅不会把天聊死,而且让人感到很舒服。伤心难过的时候,这些朋友有治愈你的魔力。
心理咨询师有什么沟通秘诀呢?普通人能学会吗?
1
秘诀1:做一个忠实的倾听者
这一点很容易理解,却是我们在沟通中最常犯的错误。
我们只要听到一点点就开始说自己的想法,朋友之间尤其如此。
闺蜜说她跟男友分手了,你脱口而出:我早就觉得它是渣男,你们早该分手了。朋友说他辞职了,你不问什么原因就说,再找一家吧,金三银四大家都跳槽。
然后,天就被聊死了。
有经验的心理咨询师常常在会谈中说得很少,听得很认真。
过多的表达可能会打断来访者的思路,也可能使会谈的话题发生不必要的转移,而这两种情况都是咨询师不愿意看到的。
经典的精神分析中,咨询师甚至在前几次会谈中基本保持沉默,这被称为精神分析师的“节制”。
在与朋友的沟通中,你要抵制自己想要表达的欲望,首先做一个好的倾听者。
那么,什么才是好的倾听呢?
你需要保持全神贯注,将全部的注意力放在你对面的这个人身上,不要一边听一边想着回答。
用身体语言表达你正在认真听。你可以身体前倾,拉近你们之间座位的距离,对TA保持微笑,偶尔点头,这些都是不错的身体语言。
你可以用简单的词语来告诉TA你在听TA说,这些词语有“恩”、“是的”、“后来呢”等等。
你的朋友很可能只想找个人说说话,你能倾听,TA就很满意。
2
秘诀2:克制自己想提问的冲动
很多人认为,只有不断提问才能把天聊下去,殊不知如果不提问,聊天会更自然。
朋友对你说:我跟办公室的同事关系不好。你会如何回应?
对话可能是这样的。
TA:我跟办公室同事关系不好。
你:是吗?为什么?
TA:我和他们没有共同语音。
你:他们聊什么呢?
TA:他们喜欢电视里的相亲节目。
你:那你为什么不跟他们聊呢?
TA:我不看这些。
你:你这都不看?
一连串的问题下来,问题没有解决,TA的情绪更激动了。
有经验的心理咨询师不会经常提问,他会用简洁的语言引导对方继续说。做到这一点,最简单的方法是重复对方刚刚说过的话。
同样的问题,对话可能是这样的。
你:你跟同事关系不好。
TA:是的,我们没有共同话题。
你:你们找不到共同话题。
TA:他们每天都讨论电视里的相亲节目,我没看过,根本插不上话。
你:你没看过他们讨论的节目。
TA:是啊。
你不提问,TA自己就全都说出来了,而且TA的情绪也平静了不少。
这就是不提问的神奇力量。
3
秘诀3:说事实和感受,别评判
这档节目捧红了一位调解员柏万青。她的调解特别接地气,深受广大中老年人喜爱,大家都亲切地叫她柏阿姨。
但柏阿姨最大的缺点就是喜欢评判。在一次离婚调解中,她情绪激动地在节目现场直接骂当事人是“人渣”,这使她在网上备受争议。最后,柏阿姨不得不退出节目组。
我们天生不愿意被评判。别人一开始评判,我们就会下意识地防御,天就聊死了。
有经验的心理咨询师经常表述事实和感受,极少评判。
《非暴力沟通》一书的作者马歇尔·卢森堡说,沟通中做到不评判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过于习惯去评判,这使我们搞不清楚事实与评判的区别。我们觉得自己在讲事实,实际上已经在评判了。
我们来做一个小练习,看看下面5句话,哪些是事实,哪些是评判。
1.我挺胖的。
2.我减肥总是不成功。
3.我是一个不爱运动的人。
4.我很贪吃。
5.我这个月比上个月重了5斤。
答案是:1、2、3、4都是评判,只有5是事实。你答对了吗?
第1句中,“胖”是一个主观标准,是对自己身材的评判。
第2句中,“总是”这个词是一种绝对化的非理性的评判。
第3、4句中,“不爱运动”、”贪吃“是给自己贴标签,是一种”简单粗暴“的评判。
只有第5句是事实。
不评判的沟通循环下面的公式:事实+感受
闺蜜说:我跟男友分手了。
你可以说:我听到你说你跟他分手了(事实)。听到这个消息,我感觉有些遗憾(感受)。
朋友告诉你他辞职了。
你可以说:我听到你说你辞职了(事实)。这个消息让我感到有些意外(感受)。
这样说的好处有两点。第一,你没有评判,对方不会产生防御,愿意继续说下去。第二,即使你的感受与对方的不一样,对方也不会反感,因为你表达的是你自己的感受。
一开始使用这种方法会不自然,因为它与我们的习惯相悖。熟练之后你会发现,这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沟通技巧。
聊天高手都是会表述事实和感受的人。
4
有一句玩笑话说:讲点你难过的事情让我开心一下。在真实的沟通中,这一招未必有用。
暴露自己的经历时,你需要特别小心,否则非但达不到沟通的目的,还可能激怒对方。
这里有一个缺乏经验的心理咨询师的例子。
来访者:我的儿子上周出车祸去世了。我现在每天都很难过。
咨询师:我能理解你。去年我们家养了10年的小狗走了,我也难过了好几天。
来访者:(突然站起来大吼)你以为我儿子是你家的够吗!
每个人的生活故事都是独一无二的。即使表面看上去差不多,每个人的感受也不同。
过于随意的暴露自己的“相似经历”,可能让对方觉得你不够认真,喜欢自嗨。
把握谈论个人经历的时机,是非常高难度的沟通技巧。如果你不确定,最好的办法就是尽量别用。
5
秘诀5:聊到最后才提建议
到这里,你大概会有一个疑问。
优秀的沟通需要倾听、要少提问、要表达事实和感受、要少说自己的经历。但是,如果朋友非要问你“我该怎么办”。要怎么说呢?
人们有一种误解,认为心理咨询师是不给来访者提建议的。这种说法不准确。
心理咨询师可以给来访者提建议。不过,大多数心理咨询师会等到一次会谈的最后才给来访者提建议,而且这些建议一定是有针对性的。
什么是有针对性的建议呢?看看下面这些建议你就明白了。
朋友说她与老公的沟通有问题,让你提些建议。你建议她站在老公的角度换位思考。
朋友说想跳槽,让你提些建议。你建议他仔细考虑一下,因为换公司并不可能解决所有的职场问题。
这些建议本身都对,但共同的问题是“假大空”,没有结合对方的具体情况。
评判一个建议是否有针对性,有一个非常简单的方法。
如果去掉这次谈话的中间部分,只留下开头和最后的建议,逻辑上能成立吗?
如果能成立,这就是没有针对性的建议。因为在建议中,对方的具体情况被完全忽略了。
如果这个逻辑不成立,需要加上谈话中的具体内容才能通顺。这样的建议才算是有针对性的建议。
有经验的心理咨询师选择最后才提建议,就是要综合考虑来访者的性格、情绪、观念、内外部条件等,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同样是前面两个问题,咨询师会这样提建议。
咨询师发现,来访者与老公沟通不良,是由于她比较唠叨,而老公特别厌烦她的唠叨。老公越厌烦,她越唠叨,形成恶性循环。
咨询师建议她觉察自己的唠叨。一旦发现自己开始唠叨了,就马上到一个没有人的房间,让自己停下来。
咨询师建议他列出学习这项技能需要看的三本书、做的三件事和加入的三个圈子,为自己制定一份落地的行动计划。
在沟通的最后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6
最后,我们照例来总结一下今天的内容。
第一,在沟通中你要做一个好的倾听者,用身体语言和简单的词语表达你在认真听的态度。
第二,用陈述性的短语引导对方继续说,尽量少用提问。
第三,回应对方时,用“事实+感受”的形式表述,不要评判。
第四,讲自己的相似经历时要谨慎。如果不确定是否合适,就尽量别用。
第五,在谈话的最后才提建议。建议要有针对性,不要提“假大空”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