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还是爱情公寓,这是我们的作品,浓缩了每个人的诚意,但我们都没有忘记初心。希望大家看到!”
8月11日晚,汪远转发演员李佳航的微博长文,写下上面这段话。尽管论语法逻辑,那个“但”字稍显突兀。
这个“但”字背后,浓缩了彼时汪远心中的所有焦虑、忐忑、慌乱,以及最后一丝坚信。
作为电影与电视剧《爱情公寓》的编剧与制片人,汪远是这个超级国民IP真正的掌舵者。8月10日电影公映前后,或许是他人生最难熬的几日。一周前,票房尚乐观地直指15亿。公映日,风向开始急转直下。
整个互联网世界,“骗子电影”、“挂羊头卖狗肉”,满屏满眼,骂声震天。
在漫天的讥笑与谩骂中,没有人明白,“爱情公寓”这艘大船的沉没,对汪远意味着什么。
即便没有“爱情公寓”,汪远也注定是世人眼中的那个人生赢家。
1983年,汪远出生在上海一个电影世家。
外祖父徐桑楚,中国电影事业家,作为上海电影制片厂厂长,文革后组织拍摄了《城南旧事》、《芙蓉镇》、《庐山恋》、《天云山传奇》等多部名垂中国影史的影片,一生产出200多部影片,作品等身。时人评价,“没有徐桑楚,就没有上海电影的辉煌”。
父亲汪天云,上海电影集团副总裁,作家、编剧,曾获金鸡奖最佳编剧,同时出版多本影视类著作。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熏陶长大,汪远很难不对影视产生兴趣。虽然天资一般,学习成绩亦不突出,但从很小的时候,汪远便会憧憬自己未来拍电影的样子。
这个电影梦,虽然遥远,却并不突兀。
90年代,上海市首届小学生辩论赛,汪远代表学校参加,担任总结陈词的四辩,成功夺冠。
朋友说起汪远,评价也是,他的想象力与逻辑思维能力让人印象深刻,“他具备80后人群独立思考的普遍特质,并不拘泥于常规”。
高考前一晚,汪远躲在被窝里,用迷你DVD机看了当时大火的《少林足球》。转天考第一门语文前,当其他同学都惴惴不安时,他在走廊上大聊周星驰这部无厘头的热血新作。
这个讲故事的习惯,一直延续到了未来的《爱情公寓》创作中。每写一集剧本前,汪远都会把故事大纲讲给人听,根据反应,随时调整方向。
结识韦正,是汪远的电影梦从零到一的开始。
编剧汪远(左)、导演韦正(右)
两人的第一次合作,是校园喜剧电影《我的太阳》。汪远写剧本,韦正做导演。280多天,成本5万,片长114分钟。灯光、音响、剧务、演员,所有的一切,都由一群21岁上下的年轻人完成。
“我们没有多丰富的生活阅历,干脆别装了,拍个热热闹闹的喜剧,不是很好么。”
如此草台的创作,获得的收效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我的太阳》实现了在全国50多所高校巡回放映的漂亮成绩。第一场在本校上海交大的放映,偌大的礼堂1800人坐得满满当当。
“我那时觉得很骄傲,获得同学们的肯定,对我们来说太重要了。“
“它改变了我的生活方向。”
那一年是2004年,汪远大三,韦正大四。
“写剧本,最好的老师不是父亲,而是《老友记》。”
在编剧上,并非科班出身的汪远自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方法论。
学习三四流,只会变得不入流。要学,就向最优秀的人学。在创作《爱情公寓》开始前,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碟店将《老友记》、《老爸老妈浪漫史》、《人人都爱雷蒙德》等经典情景喜剧租来研习。
像美剧那样讲故事,并像美剧那样,创造一条编剧的流水线作业。或许并未抱着太高的期望,但汪远从一开始,便下定决心,要让“爱情公寓”四个字,尽可能地拥有更长久的生命力,而非简单的一部电视剧。
虽然服务的也是五月天、王力宏这样的一线,汪远想的却是:当赚钱成为第一目标,离电影梦似乎开始愈来愈远。
他的目标始终清晰,建立品牌,才是对公司和创作者最大的价值所在。
汪远从美剧中获得的另一个心得,是“写剧本和文笔如何没有半毛钱关系”。
他选择“用缜密的理科思维搞定喜剧”,将收集来的琐碎笑料,一遍一遍实验、排列组合,内部试看效果,以达到最好的“笑果”。
他坚信:聪明人下笨功夫,是成功的唯一路径。
品牌价值与用户至上的意识已然深入骨髓,汪远的神经开始愈发坚硬起来。很多细节,亦变得模糊而终被轻视。
他半自嘲半总结地说自己是“快乐的搬运工”,因为观众要的是轻松愉快,放声大笑。
至于那些笑料的出处,汪远曾坚定地认为:没人care。
2010年5月23日,汪远发布了自己的第一条微博。
“爱情公寓2杀青,intel网剧ing,婚礼倒计时13天。。。”
在汪远的记忆中,那也是关于“爱情公寓”最开心的两年。
爱2剧本送审,微博名还是@汪小远的汪远发微博祈祷,所有演员都来调侃,王传君大念“南无广电总局”,邓家佳接力“谁不让我们过,就画个圈圈诅咒谁”。
作为制片人与总编剧,看的出来,汪远和演员们的关系异常融洽。
这是真正的,所有人“第一季坐着公交车来面试”的相识于草莽。
当湖南卫视自制的《单身公主相亲记》盗用了爱情公寓第二季的酒吧场景时,所有主创集体站出来,声讨这种偷窃行为。
汪远也发了条微博调侃,“他们就只能山寨山寨场景,哪天山寨一个我贤哥看看?!闹太套。”
这样旗帜鲜明的“反抄袭”过往,如今回看,多少有着一丝吊诡与魔幻。
在那个社交网站与线上互动起步不久的时代,汪远坚信,狂欢的大众无暇顾及这欢乐背后的灰色地带,即便有零星的“质疑抄袭”声出现,也被席卷全国的热度所掩盖。
遮盖住了,或许,就代表不存在了吧。
一如他自己在点评《中国达人秀》时的措辞,
“先别去管它学谁抄谁,请坚定不移地承认——它大大地成功了!”
谈及那些所谓的“借鉴与致敬“,他甚至在采访中语气激烈,
“一些媒体太恶意,我们既不涉及法律,也不涉及道德层面,为什么非要打压我们?”
幸运的,他最终也成功赶上了,这个无限奖励“大大地成功”的黄金时代。
当“爱情公寓”这四个字,以完全超出想象的飙升速度,成为一个真正的品牌。
包括那个,汪远与韦正等待多年的电影梦。
“我们会捍卫自己的品牌,所以决定不用《爱情公寓》的名字,用《终于,又双叒叕回来搞事情了》。”
去年9月17日,在腾讯影业的年度发布会上,汪远介绍了已经启动的电影版《爱情公寓》。说到上面这番话时,他脸上的表情稍显局促。
不是当事人,你很难去轻易揣测片名背后有着怎样的权利博弈,但可以肯定的是——
为了实现电影梦,为了将品牌的价值持续扩大,一些或大或小的妥协,与事后打脸的承诺,是必须果断牺牲的代价。
当可控力超出了自己的管触范围,汪远唯有让自己成为一个赌徒。
而这些赌注合在一起,则共同指向一点:“爱情公寓”这四个字的品牌价值,是继续飙升,还是一落千丈。
成败,在此一举。
电影梦就在眼前,赌徒汪远,选择“Allin”。
8月13日午夜,汪远再发一条微博,转发了电影《爱情公寓》的主创特辑,并写道,
“再发一遍,希望更多人能看见,我们认真在做一部电影,无他。”
这是他目前为止的最后一条微博。在13日当天,《爱情公寓》的票房跌落至2157万,对比首日亮眼的3亿,落差悬殊。
“爱情公寓”的未来,一片混沌。
回过头看,汪远会发现,最终杀死“爱情公寓”这头骆驼的,就是那根被他认定没人care的“抄袭”稻草。
赌徒的世界,唯有愿赌服输。
2014年底,汪远一边第N遍应付着记者“还会拍爱5吗”的提问,一边畅想着自己脑海中“爱情公寓”的未来。
他不想让《爱情公寓》像大多数国产电视剧那样,一次性销售之后,就变成了“贴在墙上的标本”,他希望“爱情公寓”这个品牌长久地活下去,可以持续地实现多个领域的再创作。
“让这个品牌永远有赚钱的能力,这才是最终的价值”。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