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两岸合拍剧的现状却不如看起来那么乐观。目前两岸合拍剧的数量正在低位徘徊,更多的是属于“外请演员”的大陆剧。而有幸能与观众见面的合拍剧,也再难有当年的雄风。台湾“偶像剧之母”柴智屏对南方都市报记者表示,如今两岸合拍剧正遭遇“信任危机”,过低的成功率令投资人对合拍剧难有信心。面对合拍剧市场的“高投入,低效益”,甚至有不少人提出了“合拍剧将死”的说法——以偶像剧为例,称合拍剧为鸡肋,必将被日渐雄起的大陆自制偶像剧所取代。
在合拍偶像剧的新一轮热潮下,为何合拍偶像剧再难创造品质与效益的双赢?曾经被台湾电视人视为“救命稻草”的合拍剧为何会遭到两岸投资方的集体冷遇?解读两岸合拍剧之殇,南都记者日前独家专访台湾金牌制作人柴智屏、偶像剧导演蔡岳勋、陈铭章,共同问诊合拍剧,为两岸合拍剧市场未来把脉。
合拍剧,说来话长……
从1987年台湾摄制组在大陆拍摄专题片《八千里路云和月》起,两岸影视文化交流合作已走过20多年的历程。与台湾市场相比,大陆电视剧市场发展相对缓慢,所以当时两岸合拍剧多以台湾公司为主导。琼瑶的电视剧《梅花三弄》系列、《还珠格格》、《戏说乾隆》、《老房有喜》……都是80年代末两岸合拍剧的代表。
柴智屏:合拍剧,两岸共同的需求
陈铭章:合拍剧利润相当可观
他表示,选择合拍对导演来说,有利于获得更多投资,将格局做大。从制作成本上来说,目前台湾电视剧每集造价约为100万新台币(约22万元人民币),大陆每集的投入相当于台湾的2-3倍,约200万-300万新台币(约44万-65万元人民币),且光是各省首播和重播就足以回收,利润相当可观。而台湾演员的性价比也远优于大陆。相比大陆广阔的市场、高额的预算、大陆演员天价的片酬,台湾在资金、市场和演员方面处于弱势,但正是这种“弱势”,激发了岛内各大影视制作机构对大陆市场跃跃欲试的情绪。
合拍剧创作“难很大”,成功比例不高
柴智屏对南都记者表示:“现在合拍剧的成功比例不高,让大家不是太有信心。”而合拍剧的颓势,更让不少台湾制作人提出了“大陆偶像剧更适合走电视台自制”的说法,除了合拍剧本身肩负的调和两岸口味的目标难题,在政策法规方面尚存的诸多限制,也直接制约了现阶段合拍剧的发展。
麻烦1:两岸口味难调
麻烦2:行政流程过严
谈到现阶段合拍剧操作过程中的困难,柴智屏表示,一些过于严格的行政流程,让不少制作人对合拍剧望而却步。“比方说,一定要拿到准拍许可证才能拍,等你拿到准拍许可证了,一些好演员的档期可能就过了;再比如,以前我们是边拍边播,现在是非得拿到准播许可证才能播,审片的流程拖很久,对于双方资金的回收,都是一个很不利的状态。我们举‘世博题材’为例,今年申完明年才播,题材就没有时效性了。如果剧本审查可以严格一点,拍出来后,真有超越广电总局尺度的,修剪掉就可以了,如果严重的话,可以不准它播。这样所有的制作单位,都会很慎重地去考虑两岸的尺度等问题。”
麻烦3:两岸演员比例限制
柴智屏说:“规定两岸演员的比例,我觉得可以,但不要规定二十集里要出现多少集数、比例的戏,差几分钟都不行。也不要限制它非得是主角配角,这对创作又是一个限制。”
两岸演员在情怀、演技上的差异,令合拍偶像剧在现行法规的限制下,创作难度大增。导演陈铭章表示,台湾偶像剧就是轻松和生活化,而大陆演员的“紧绷”有时显得与偶像剧格格不入。“大陆演员大多是科班出身,讲话也字正腔圆,跟他聊天明明还很生活,试戏的时候,人就端起来了,表演也制式一点,有点过于专业、精准。偶像剧要的是随意一点的演员,这只能由导演来注意调和。”
对于两岸演员的交流,柴智屏认为,硬性的比例规定并不妥当,这应该是一个让两岸观众逐渐熟悉适应的过程,将资源整合、优胜劣汰的权力交给观众。“演员的限制不那么多,不是硬塞给观众,而是让台湾观众也能接受的大陆演员出现在偶像剧中,大陆演员在台湾建立了知名度后,不需要名额,观众也会乐于看到他们,连带他们主演的大陆剧也会有市场,这样双方的影视市场才会活络起来。”
麻烦4:取景地受限
导演陈铭章认为,虽然台湾偶像剧对取景的要求特别严格,但大陆也有许多风景优美的地方,它们对剧组其实很有吸引力,如果剧情合适,不需要硬性规定,剧组本来也很乐意到大陆取景。“《单身公主相亲记》里的很多场景,看的时候观众就会说:‘这是在哪里拍的?视觉上还蛮唯美的。’其实就在上海。”
案例分析
成功的《转角遇到爱》,失败的《就想赖着你》
在柴智屏看来,言承旭与Ella主演的《就想赖着你》在剧本阶段就已经存在着硬伤,“初期已经没有考虑到我讲的那些问题。它的剧本格式,就是为了符合两岸演员的比例,硬把剧情扯过去。比方说,合拍剧规定要在大陆拍摄,他们无论如何就把剧情硬写去了杭州;比方说,合拍剧规定主角一定要有一个大陆演员,所以就硬放了一个大陆女主角,但她可能并不是观众可以接受的角色,这就是个缺失。他们可能并没有深入了解大陆和台湾观众的看法,就按照合拍剧规定的比例去拍了,可是出来以后,两边的人都不欢迎,反而吃力不讨好,还让两岸的投资人损失。”
“今天如果一个编剧要写合拍剧,他就应该多来勘察大陆的状况,像我比较常在两地跑,写《转角》的时候,已经尽量把大陆的角色,写在一个观众可以接受的位置。所以还是应该尽量鼓励专业并且有能力的制作单位来做出这样的戏。《转角》就是我们合拍剧实验很成功的一个例子。”
未来展望
自制剧已成香饽饽?
柴智屏呼吁整合力量
“合拍剧规定跟法令限制很多,剧本又难写,困难多多!”越来越多的台湾制作团队在本土偶像剧外销不畅又合拍无门的情况下,选择向大陆电视台的自制剧倾斜。“外请演员”的大陆自制剧就成了台湾电视人新的“香饽饽”。
大陆自制剧,放弃台湾市场?
“现在大陆很多电视台,也非常看重两岸的合作,不仅可以在大陆的电视台、卫视播出,还可以做地面发行。他们把台湾的人才引进大陆,虽然我们也希望制作好的台湾偶像剧在台湾播出,但如果我们的制作在大陆市场就可以回收的话,台湾市场就不是非回收不可。”柴智屏对南都记者表示。
现阶段,鼓励合拍剧在台湾拍摄
对于台湾偶像剧输出大陆“无门”,大陆自制偶像剧“难销”台湾,两岸合拍剧操作难的情况,柴智屏表示,在现阶段,还是应当鼓励合拍剧在台湾拍摄,在潜移默化的情况下,让台湾观众接受大陆演员,并借助台湾较为先进的“造星”手法,为大陆培养偶像明星,再外销海外。当大陆演员在台湾拥有市场后,大陆自制剧进军台湾就不是难事。“比方说我在台湾拍戏,放了1-2个大陆演员,他们在台湾红了,以后他们主演的大陆戏,也可以到台湾播了,台湾观众愿意看。因为大陆这边培养明星偶像的制度还没有完全建立好。”
放松限制,整合华人力量
对于两岸合拍剧未来的发展,柴智屏建议:“我觉得要慢慢来。比方现在的时装戏,我们要么以大陆为主,要么以台湾为主,但是加入一点对岸的元素,让观众去适应。一开始就做严格限制的情况下,很容易导致合拍剧失败的比例变高。从电视台的角度,看到合拍剧很少成功,就不做合拍剧了,这很容易打击合拍剧本来很好的利益。”
柴智屏表示,“只要合拍剧在创作主题上是正面、积极的,就应该放松限制,多让大陆演员有来台湾曝光的机会,台湾演员也有到大陆工作的机会,结合一个华人市场的力量,制作出优质戏剧,使两岸合拍电视剧的品质足以抗衡‘日剧’和‘韩剧’,稳固内销,扩展国际,往亚洲其他市场走才是一条更好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