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澎湃新闻的报道:自由恋爱风潮正在悄然退却,90后甚至00后们已“累觉不爱”,“爱不动了”,男生不再追女生,“不主动、不拒绝、不花钱”的“三不”流行。但这不意味着当代年轻人不再找对象,而是选择了相亲方式。尽管多数人并不喜欢“相亲”这个词,更不愿接受“包办婚姻”,但寻找对象的方式却与“相亲”没有本质区别。无论是配对软件、约会APP,还是“985相亲群”、“海归交流群”、“清北复交相亲群”,匹配的标准是外表、年龄、学历、职业、收入、地域、家庭等,与被年轻人排斥的“家长安排”和“公园相亲角”没什么不同,都是把物质基础与现实条件作为考量的重要指标。
在社会经济与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你觉得相亲和自由恋爱哪一种方式更靠谱?
观点交锋现在开始
相亲再流行
自由恋爱(LiberalLove)是男女自发交往中彼此自然吸引,两情相悦;相亲(Matchmaking)则是以条件为前提的筛选,具有功利和目的性,强调理性经济人的匹配与选择的最优化,遵循的不是自然而然,而是计划(Arranged),也称“包办婚姻”(ArrangedMarriage)。
过去,“包办婚姻”代表落后与压迫,是封建社会毒瘤,与之相对的“自由恋爱”甚至“私奔”往往是爱情的代名词。《红楼梦》中的宝玉和黛玉两小无猜、青梅竹马,是爱情典范,宝玉与宝钗被家长安排的相亲结婚则是封建制度对青年的压迫。印度经典电影常以打破包办婚姻、勇敢追爱的故事成就经典,《勇夺芳心》中的男主,就用真挚爱情将女主角从包办婚姻中拯救出来,走上自由恋爱的康庄大道。
▲宝黛间的“自由恋爱”与宝钗间的“相亲结婚”图:《红楼梦》剧照
▲线下相亲活动
与之同时模糊的,还有自由恋爱与相亲间的界限。2020年,美国奈飞(Netflix)出品的真人秀《爱情盲选》(LoveIsBlind)就是一场自由恋爱实验。参加节目的男女展开一场纯粹的恋爱,不仅不知对方的职业、学历、收入,甚至不看长相,紧靠隔墙聊天交流,用柏拉图式精神恋爱寻觅灵魂伴侣,然后再面对经济条件、生活习惯、家庭背景、种族身份及社会阶级的考量,从精神向物质层层加码。这大致是最接近“纯爱”的求偶模式,但最终15对陌生男女里只有2对牵手结婚,成功率仅13.3%。
▲在真人秀《爱情盲选》中,不看脸的纯爱在现实中败下阵来
与《爱情盲选》几乎同时上映的另一档真人秀《印度媒婆》(IndianMatchmaking),则是与自由恋爱相反的包办相亲,把职业、收入、学历、宗教、家庭、阶级作为前提条件,经过筛选符合条件的男女,才能聊感情,可以说是《爱情盲选》的逆向模式,把从精神到物质,变成从物质到精神。但连续三季的节目,13位客户中仅1位通过媒婆相亲牵手,成功率8.3%,并不比《爱情盲选》的纯爱式择偶更容易。
▲真人秀《印度媒婆》的模式,是先见家长再“试谈恋爱”的相亲
自由恋爱,不必然摒弃物质条件,而相亲结婚,也不必然没有感情,两者的区别不是考虑或不考虑条件,而在于条件的出场顺序。前者感情第一,然后再谈条件,条件或适配,或不适配;后者条件第一,先选一波符合条件的候选人池,再在这个划定的池内寻觅感情,或者寻觅不到感情。但共通的是,自由恋爱与相亲都不能保证配对成功,无论哪种模式,牵手成功总是少数,求偶失败才是大多数。
新自由主义爱情:自由选择的暴政
▲一见钟情只发生在天生丽质的人身上,韩剧《春夜》剧照
▲比起忠诚却不善言辞的李大仁,女主一开始更青睐不忠但很“会恋爱”的丁立威图:台剧《我可能不会爱你》
这也导向了自由恋爱的最后一层陷阱,即“自由”带来的风险。自由恋爱天然向擅长“谈”的人倾斜,就给予他们更大的权力和榨取价值的空间。当油嘴滑舌、巧舌如簧的人遇到追求纯爱的对象时,便可施展其PUA技巧和欺骗,自由恋爱模式反而成为信奉真爱者被捕获的猎场。
▲爱情骗子与杀猪盘,《Tinder诈骗王》剧照
▲在同居关系的立法方面,大部分国家仍是空白,同居关系无法获得与婚姻同等级的保护,图源:央视新闻
总体而言,自由恋爱不能保证物质条件,以年少轻狂的爱情为开始,以一地鸡毛为结局的关系比比皆是。自由恋爱也需要一个人有“情感资本”,有足以吸引异性的优势才能加入这场浪漫游戏,否则只有输的份,大部分普通人,如果不是对自身和他者有清晰认知和足够智慧,很难在这场游戏里成功。最后,自由恋爱因其自身属性和缺乏公共治理,尚处于私域自治范畴,交由人性去自发驱动,给不可靠的人性阴暗面留出巨大空间。
滞后的亲密社会时钟与生理时钟错位
▲2024年4月13日,江苏淮安,王婆说媒现场相亲点,不少青年男女前来寻找心仪的另一半。
相亲的回归,也催生了经济产业链,以浪漫为名的生意开始涌现。除婚介服务和婚礼策划外,还有教搭讪聊天技巧的恋爱培训学校,有教人美妆打扮的造型师、亲密关系咨询师、口才训练师、社交训练师、失恋治疗师,风水大师和面相大师也纷纷加入,寺庙也能借助求姻缘来获得捐款。相亲与市场经济相辅相成,互相催化。
自由市场经济时代的“计划婚姻”
爱情在人类历史上非常短暂,因爱成婚是18世纪末以来才发展出来的求偶方式,自由恋爱在中国的历史更加短暂,大致是从民国以来,特别是五四运动以后,才在中国出现,并一度成为婚恋最受推崇的模式。中国人的婚恋方式,也随着时代,特别是社会经济模式的变化,发生多次变革。
▲《金婚》剧照
20世纪80-90年代是自由恋爱的高潮,可以说是爱情黄金期。随着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思想开始解放,爱情被视为人性解放。高考恢复后,走入校园的青年来到一个可以遇见大量异性的场域,适龄男女来到了一个可供交往的自由空间,青年男女坠入爱河,还产生了一批爱情诗歌和外国翻译文学作品。
▲《将爱情进行到底》剧照
一个不容小觑的事实是,这个时期虽然经济发展,但尚未完全脱离“计划经济”,仍保留了计划经济的部分遗产,包括大学毕业“包分配”,单位分宿舍、分房、分户口,单位大院还有医院、托儿所、学校等“从摇篮到坟墓”式的一条龙服务。这就让校园里自由恋爱的情侣们,毕业后无需担心生存问题,他们是社会精英,有定向的工作、分好的房子、迁入城市的户口、美好的前途,甚至配偶的工作也能一并解决。因此,70后和部分80后们的婚姻,很多是大学同学之间的通婚,凡是大学时候相恋的,毕业后基本都结婚了,婚姻也很稳定。在此前几千年,中国也未有这种黄金期,放到40年后的今天看,这种黄金期一去不复返了。
到新世纪大约2008年后,随着房地产狂飙,自由恋爱逐渐消退起来。大学生毕业不再分配工作、户口和房子,自由恋爱的物质条件被抽离掉,像20世纪80-90年代的自由恋爱所享受的社会条件,已是昨日黄花,大学生往往是“毕业就分手”。工作要靠自己找,去哪里找,能不能找到都是未知;买房更是年轻人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大城市的高房价“劝退”年轻人,去哪里安家也不确定。自由恋爱面临的是有爱情没面包的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