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信息技术论文]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对待网络(共5篇),欢迎阅读与借鉴。
[信息技术论文]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对待网络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日益广泛和深入,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网络正在逐步进入人们的生活,许多学校都在努力普及电脑,鼓励学生在信息时代占据有利地位,许多家长给孩子购置电脑,参加各类网络学习班,让孩子到网络上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信息。而另一方面,却又出现许多学生上网痴迷,接受不良信息,导致一系列问题发生。社会各界舆论纷纷,有的认为中学生在网上可以学到更多知识,支持他们上网,而有的则认为网上不健康东西太多,不应该让学生上网;有的不了解网络,听之任之。我们到底应该如何正确对待网络,使网络真正可以行之有效的为我们的生产、生活服务,下面我谈一下我个人的看法:
一、认识互联网
什么是互联网,所谓互联网就是我们平常所讲的internet,从某种意义上讲,internet可以说是美苏冷战的产物,他起源于60年代,当时其主要用于美国国防部搞军事指挥,90年代初,一些企业开始逐步参于,并于1991年组成了“商业internet协会”。商业机构的加入,很快发现它在通讯、资料检索、客户服务等多方面的巨大潜力,继而有越来越多的单位和人个都加入到了这个行列之中。它可以为我们提供以下服务:
1、用来收发信件的电子邮件服务
2、进行用户交流的网络新闻服务
3、信息查询服务
4、远程可视会议服务和多人讲座的实时上网交流
5、网上购物以及信息发布
二、人们对网络的一些看法:
1、不是洪水猛兽,但会“玩物丧志”
一位在IT业工作的陈先生认为,现在学生学习压力较大,生活圈子也比较小,网络的出现无疑是扩大了学生的交际圈,但学生的交际能力也会因沉迷网上聊天而降低。一位学生家长则态度明确,他说:“如果视上网玩游戏为洪水猛兽,一味阻止子女去玩游戏,是偏激的做法。当然,学生若是过分沉迷,没日没夜地玩个不停,结果只会导致成绩下降,玩物丧志。”
2、远离网络,警惕信息时代的电子鸦片
据报道,某少年在网吧一呆就是23个昼夜,玩在网吧、吃在网吧、睡在网吧。当然,钱也不少花,从家里偷出的5000元一扫而光。某中学一女学生由于迷恋上网聊天,而放弃学业和一位远在千里之外的网友见面,结果是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了。像这样的事情已是屡见不鲜,惨案频频发生。正是由于网络具有高度开放性、跨地域性等特征,加上社会对网络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任何人都可以在网上传播信息,包括许多危害中学生身心健康在内的不良信息。如一些迷信、色情、暴力信息,还有许多西方敌对势力利用网络宣扬错误价值观,“FLG”邪教组织更是利用网络宣扬歪理学说。这些都不利于中学生的健康成长,给中学生身心健康造成极大危害。
三、我国目前上网的现状
四、正确认识、看待网络
就上网本身而言,当然并没有错,关键在我们应该如何正确使用网络,在某些方面,上网也就类似鸦片,适量自然可以治病救人,但多了就容易产生依赖性,影响工作学习,但上网与鸦片又不同,前者产生的是生理依赖,后者则是一种精神依赖。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着既然对立又统一的一面,我们要如实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就必须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方法。这就告诉我们,对待中学生上网问题要一分为二,全面分析。
首先,我们应该看到中学生上网的利,肯定网络给中学生带来巨大帮助。互联网具有高度的开放性,跨地域性,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在网上查找到他所要的信息。这大大方便了中学生的学习,因此,就出现了远程教育,我们可以在网上学到更多的知识,感受遨游学海的乐趣。而信息技术时代的来临,中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主人,更需要尽快掌握信息技术,占据有利地位。可见,网络对中学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网络在很多学生眼里还只是一种时尚之物,上网只是一种娱乐和消遣,他们还没有完全理解网络的本来意义。如果说他们如此上网是“玩物丧志”,也许有些过分;但是说他们上网是掩盖在亮丽泡沫下的“不务正业”,恐怕一点也不为过。
现在,学校机房甚至于周围网吧时常是人满为患,网络的便利与发达由此可见一斑。但任何东西都有其两面性,鱼龙混杂的网络更是包罗万象,良莠不齐。对于学生而言,虽然我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鉴别能力,但不得不承认,网上仍然有着太多的诱惑与隐患,时常从报纸上读到关于某大学生沉溺网络爱情,到头来发现是骗局的报道,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
总之,在网络这个大染缸里,中学生要做到“出污泥而不染”,需要国家、社会、家庭、学校几个方面共同努力,更需要中学生加强自身修养,不断提高自己的鉴别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近朱者赤,近墨者未必黑”。
1.帮助学生规范自身的网络使用行为
当前,网络使用人群的低龄化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特别是随着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大量普及,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到网络使用者的行列中来。因此,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融入网络道德培养的内容,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规范自身的网络使用行为,使学生能够做到健康、文明地使用网络,不会因为网络虚拟世界的特性而摒弃道德的约束。
2.加强学生道德意识,提高学生自身免疫力
网络是一个虚拟社会,在这个虚拟社会中,必然有一些不健康的信息,诸如网络暴力、网络色情等内容存在。中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融入网络道德培养,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身免疫力,使他们在面对不道德的网络行为和网络内容时,能够在保证自身不受侵害的同时,拿起法律的武器,对不文明行为和内容进行抵制。
3.用道德的力量帮助学生远离网络“负能量”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融入对网络道德的培养,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并使他们利用道德的价值和力量,分清网络中的正确和错误。因此,教师要利用网络道德的学习和培养,在学生周围树立起一道安全的屏障,让学生自觉地远离网络中的负能量,成为网络中正能量的传播者。
随着网络技术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广泛普及,针对学生开展的网络信息教学成为一项重要的课程。中学生具有较强的探求欲望和自我认知需求,但对事物还缺乏一定的正确认知,特别是在面对浩瀚无垠的网络和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时,往往不能对其进行有效辨别。因此,培养中学生良好的网络道德成为中学信息技术教师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一网络道德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1.谈“网”色变,一味抵制学生上网
2.空谈理论,与实际结合不紧密
3.网络道德教学利用率较低
首先,在当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网络道德教学依然停留在“教师说,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上。其次,网络道德是一种道德上的传授,对网络道德行为的考核无法通过试卷或者分数体现,这样根本无法提高学生对网络道德的重视。最后,在初中信息技术考试中,网络道德教学并不是考核的重点,期末考核以知识技能的操作为主,很少或者根本不涉及网络道德的内容。
1.正确认识网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念
对教师来说,首先自身要对网络有正确的认识和评判。在看到网络负能量的同时,也要正确地认识到网络带来的便利,并且要认识到网络必将成为未来信息发展的重要载体,成为人们知识获取的重要渠道。因此,教师要通过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及时地将这种认知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对网络有正确的认知。学生只有对网络有了正确认识,才能够进一步树立起正确的网络观念,从而自觉地遵守网络道德要求。
2.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认识
遵守网络道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新闻报道中学生不遵守网络道德的事件以及案例,并对其进行深度分析,让学生从这些案例中看到网络道德培养对自身行为的约束,特别是要让学生意识到因玩游戏、过度上网以及肆意传播网络谣言等行为产生的严重后果,从而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自身在网络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认识到遵守网络道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采取多种课堂形式,加强对学生的网络道德培养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对网络道德的接受度。教师可以采取辩论会的形式,设置一些关于网络道德的话题,让学生自由辩论。辩论前,学生会根据自己的需要从网络上搜寻论据来支撑自己的论点。学生的搜寻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对自我网络道德培养的过程。此外,教师还可以播放一些视频资料让学生更好地认识网络道德培养的意义。
四结论
参考文献:
[1]代宪华.如何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网络道德教育[J].考试周刊.(18).
[2]沈贵鹏.网络社会与青少年亚道德——兼谈网络道德教育[J].当代青年研究,200(02).
[3]姜虹.利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促进德育教育的设计[D].保定:河北大学,.
[4]丁余.浅谈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的网络道德教育[A].4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4.
一、网络环境下城市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现状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现状
城市小学生的物质生活水平相对优越,大多数家庭在物质生活方面基本可以得到满足。特别是随着现代化与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网络也逐渐渗透到千家万户当中,成为每一个学生必然会接触的内容。尽管网络包罗万象,可以提供众多有用的信息与资源,但是小学生对于网络的理解与辨别能力毕竟有限,很容易沾染上不良的信息、爱好与习惯,影响其学业以及综合素质的发展。另外,父母吵架、离异,学习跟不上节奏,家庭缺乏监管以及人际关系紧张等各种影响因素同样威胁着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导致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
导致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较多,可以大概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家庭因素
2.学校因素
尽管随着素质教育工作的不断深入,当前学校也陆续开展了健康教育课程,但是其实际效果并不显著。究其原因,主要还是由于学校本身更加重视智育,对于学生的智力以及文化知识掌握水平提出较高的要求,但是对于其精神状态以及心理健康状态却容易忽视。
3.社会因素
当前我国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与冲击,特别是在网络世界里充斥着享乐至上的金钱价值观念,这种价值观念或多或少会影响到学生的价值判断,甚至导致一部分学生厌学,不愿意参与课堂教学,十分不利于其身心健康发展。
二、网络环境下优化城市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具体策略
(一)完善学生的教育环境
(二)构建家校合作模式
(三)做好教学引导以及心理辅导工作
小学阶段的学生心智发育不成熟,在情感上也会表现出脆弱的一面,所以加强心理辅导与教学引导工作十分必要。一般来说,通过每周开展班级会议,畅想理想、引导人生价值取向等方式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树立生活的价值观念,认识到生活的正确态度并树立理想。另外,针对一些家庭条件较为特殊的同学可以采取一对一心理辅导,让其感受到重视与关怀,这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也具有积极的帮助作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网络渗透到生活的各个环节当中,其对于小学生的发展可谓是一把双刃剑。如果能够进行良好的引导与应用,就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以及生活的信心,提升其综合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相反,如果没有加以有效引导与利用,就会导致学生陷入网络陷阱以及沉迷于网络游戏,导致其荒废学业。本文也分别从完善教育环境、构建家校合作模式等角度进行了适度分析,希望能够为顺利开展城市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创设条件。
参考文献
[1]刘帮芬.浅谈网络环境下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C]//全国教育科学学术交流会,2016.
[2]谭芳,刘繁华.网络环境下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家校协同模型构建[C]//全国计算机辅助教育学会学术年会,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