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相亲无相亲“你觉得我怎么样?”“挺好的。不过我不会充钱的。”“红娘你放我下去吧,我要出门了。”这是PingWest品玩在伊对某直播相亲房间围观时,男女嘉宾的一段对话,牵线红娘百无聊赖地坐在镜头前没有言语,男嘉宾也在女嘉宾下线后退出了这场连线。在伊对上围观碰到这种尬聊的相亲直播是大概率事件,如果运气好一点碰到尽职的红娘和月老,他们在撮合嘉宾维持气氛的同时,还不忘向男嘉宾吆喝两声:“送一个做我的新娘吧,或者新年快乐也行,过年了这些礼物都打折了。”在可以围观的大多数直播间里,时不时能看到不太像相亲的嘉宾:他们有的在床上用被子半遮着脸,有的瘫在椅背哈欠连天,珍爱APP的直播间里甚至还有人正在开车。负责牵线的红娘月老毫无生气的磕着瓜子,听着音乐,看着游戏直播,背景音乐嘈杂不堪。如果这就是“更真实的恋爱模样“,你很难相信一段姻缘能在这里发生。
▲伊对直播相亲间伊对的创始人任喆认为有这样一个恋爱公式:恋爱转化率X机会=结果。他认为,每个人的恋爱转化率是比较恒定的,而社交平台能做的就是创造更多机会,帮助用户不断练习沟通技巧,这一点与目标用户想要去探索、去接触不同的人的心理也是吻合的。所以在伊对上,视频直播相亲拥有了多种产生机会的玩法。一种是红娘、男女嘉宾的3人视频相亲。一种是一两名红娘主持人、多名男女嘉宾的多人“非诚勿扰”。还有一种是私密相亲,需要申请才能进入。其实这些模式并不新鲜,早前直播行业标杆映客就上线了上线了6人连麦相亲的方案,每个房间有一名主持和5名嘉宾,嘉宾上麦自我介绍、互动,主播调动直播间气氛,吸引观众围观打赏。从大面上看直播相亲确实弥补了传统相亲效率低、不便捷的缺陷,大大提高了陌生社交的机会,但实际上具有互联网基因的直播相亲反而降低了机会的质量,让脱单更难。
▲伊对的喜事墙直播相亲变买卖其实挂在直播间里的,也并非都是无心之人,只要肯用心,处处是商机。市面上许多社交产品都在讲大数据匹配的故事,类似“年龄匹配”、“学历匹配”、“三观匹配”、“兴趣匹配”等配对功能都在说,数据能让你更精准的遇到“对的TA”。而在伊对看来,机器匹配是基础,但人为的干预对于用户来说仍十分重要,所以他们选择了中间人“红娘”的连接的方式,一方面调节气氛控制直播相亲进度,更重要的一方面是获得源源不断的现金流。由于伊对的收费项目集中在相亲过程中,利益驱使加剧了红娘月老只为赚钱的倾向,为爱的相亲变成吃相难看的金钱交易。从传统婚恋中介走来的珍爱APP在这方面相对保守,更多以会员服务作为变现方式,并无明显的送礼物鼓励机制,且牵线的3000位红娘来自平台内部。如此一来带来的无疑是相对较高的会员费用,人财两空的风险相对较高。
一位曾申请红娘失败的用户匿名告诉我,伊对对月老也有”综合素质考核”,但此考核就是完成直播时长任务,拥有自己的守榜人。“说白了就是证明自己高人气。认真玩这场游戏的人会让亲朋好友来注册热场,上台消费。有的人相亲久了不成功就改行做红娘了,又能相亲还能挣钱,实现人财两全。”只要成为红娘月老,就可以名正言顺的为单身男女嘉宾牵线,组队自己的相亲团。只要成功让男女嘉宾兑换了礼物或者一方打赏,平台有了收益,红娘月老就有提成拿。这样一来,人工匹配行为就可以产生一个足够大的现金流,保证平台、红娘有足够的动力去推动该模式的运转,且人多力量大。
▲“伊对”红娘团守护专场伊对的消费机制还促生了一个有意思、是价值观相当扭曲且引发过骗局的现象:男性必须消费。由于平台面对下沉市场,且宣传以女性的剩女、相亲、离异为主,吸引来的男性用户较多,且年龄集中在30-45岁之间。这部分男性在进入平台后向女嘉宾发起聊天需要购买会员,而且男性用户在相亲直播间里是被督促送礼物的重点对象,红娘月老会以让其表白为由让其送礼。礼物明码标价,你送的越贵,代表你的心越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