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盈月|武汉大学社会学院研究生
春节期间,我回到了家乡天津。走亲访友之余,我发现了一些让人感到“不符合常规认识”的现象。这些现象渗透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唤醒了我作为社会学初学者的一些模糊的问题意识。
一、城市女性“成婚难”
“以前在老家只听说过男的找不到对象,怎么现在这个时候女的也会剩下来呢?”
细细想来,朋友妈妈提出的困惑实际上涉及了两个问题。其一是相较于“以前”,“现在”的单身女性比例大幅增加;其二是相较于农村地区男性成婚难,在城市地区则存在大量没有结婚、不想结婚的女性。时代变迁和城乡差异共同造成了朋友妈妈的疑问。那么,在男性人口比率始终高于女性人口比率的当下,为什么会有大量城市女性“成婚难”的问题?为了解决这类难题,人们付出了怎样的努力?这些努力又造成了什么样的后果?
我家位于华北地区的一座新一线城市。在我的家族内部,尚未成婚的单身女性并不占少数。借由春节返乡的契机,我对她们进行了初步的观察,想要为回答上面的问题提供一些思路。经过我粗略的统计,我身边处于23-40岁区间的女性亲属共有14人,其中8人未婚。未婚者中年龄最大的今年38岁,最小的25岁,6人均有三次及以上的相亲经历,且目前都没有固定交往对象。她们大多家庭状况中等偏上,小部分在体制内部工作,大部分在大型企业上班,具备经济独立能力。虽然在交流过程中,我发现她们都有着各自的情况和境遇,但这些境遇背后也存在诸多相似性。
二、当事人的“消极处理”
虽然未婚女青年看似是“找对象”的主体,但交流下来,我发现大多未婚女青年秉持的是不主动、不拒绝、消极配合的态度。对待择偶一事,单身女青年们并不会主动寻求交友的契机,但在周围人向其介绍合适人选时,单身女青年往往不会直接拒绝,而是抱着“随便认识一下”的心态与对方进行非深度接触。产生这一心态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
客观因素:城市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单身女性不愿也不能为交友付出过多精力。
主观因素:交友意愿不高,认为结婚并非人生的唯一选择。
环境因素:现代社会的交友方式成本低、深度低,降低了“消极配合”的成本。
如上文所言,在独身女性既不具备找对象的主观因素、客观因素的条件下,又有了环境与形式的“推波助澜”,“成婚难”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则并不是意外的后果。
三、家长的“积极干预”与“困难设置”
除了大型网站以外,长期为子女寻找合适对象的父母也会在互动中形成自己的“圈子”,掌握一定的“资源”,从而形成新的互助群体。这类群体以年龄、居住地、学历等种种限制条件作为门槛,以便保证参与者的同质性,降低筛选目标对象的成本。甚至我的一位姨妈由于长期忧心于女儿的婚事,目前已经“久病成医”,利用手中的人脉形成自己的婚介生意。一方面通过向他人牵线搭桥赚取中介费,另一方面也通过自己的婚介所吸收用户资源、继续为女儿挑选合适的对象。
即便父母在心态上是着急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父母不会对子代的择偶提出标准,相反,父母设置的“初始标准”往往是重要的、甚至困难的参考指标,即“困难设置”。首先,受女性“向上择偶”的惯例,大多女青年的父母倾向于设置至少不低于自身条件的标准。但独身的城市女性往往自身条件尚佳,因此寻求到适龄、各项指标都能符合要求的男性则显得相对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