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姜楠(化名)来到“家事和姐”工作室,称自己36岁了,已经是大龄剩女,是否应该和一个只见了几面的男人闪婚?尽管对方条件比她逊色许多,但多次相亲失败的经历和强烈的生育焦虑,她觉得自己已经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不知道该如何选择。一方面,她渴望拥有一段稳定而幸福的婚姻,渴望能够拥有自己的孩子,享受家庭的温暖;另一方面,她又害怕因为一时的冲动而做出错误的决定,最终导致婚姻的不幸和生活的痛苦。
在父母催婚压力和社会传统观念下,大龄单身女青年究竟是应该凑合结婚还是宁缺毋滥?
二十五岁研究生毕业之后,雪儿(化名)就在家里安排下将相亲提上了日程。可是几年过去,见过无数的相亲对象,却没有一个能打动她的芳心。晃晃悠悠过了三十岁,父母急红了眼,雪儿自己也坐不住了。恰巧这时遇见了欣洋(化名)。欣洋在一机关事业单位工作,比雪儿大3岁,长得白白净净、斯斯文文。尽管对欣洋并不十分满意,但考虑到自己的年龄和欣洋尚可的条件,雪儿还是决定与他结婚。
婚后不久,欣洋的父母搬来同住,理由是方便照顾儿子。雪儿很快发现,已经三十多岁的欣洋在父母面前依然像个孩子,什么家务都不会做,完全依赖他人。雪儿对此感到不满,偶尔抱怨几句,婆婆总是立刻反驳,认为家务本就是女性的责任,欣洋是做大事的人,不应被琐事牵绊。
雪儿怀孕期间,身体状况非常糟糕,经常因孕吐而虚弱不堪。有一次,她请求正在打游戏的欣洋帮忙倒杯水,欣洋头也不抬地说:“我正通关呢,你自己倒不行吗?”这样的态度让雪儿彻底心灰意冷。她常常后悔,如果当初没有因为年龄压力而草率结婚,也许现在的生活会完全不同。离婚的念头在她心底愈发坚定。
在求助个案中,郑阿姨的案例让“家事和姐”调解员印象深刻。“我女儿因一时赌气,和交往不深的男友随意决定了终身大事。”郑阿姨希望通过“家事和姐”的劝导,让女儿及时悬崖勒马,在订婚前取消这桩婚事。
“看见我的朋友接连结婚生子,我妈简直‘走火入魔’了!”艺菲说,“前两年,母亲见谁都是一句话,能给我们家艺菲找个男朋友吗?”
女儿年近三十还没结婚,成了妈妈最大的心病。艺菲说,妈妈总用“无可救药”的眼神凝视着她,两人稍有口角,妈妈就哭哭啼啼嚷着“教女无方、没脸见人”。别无他法,她只能顺从地去和一个个男生见面,但又偏偏一直没有遇见合眼缘的。
艺菲委屈地告诉调解员,妈妈始终不理解她。终于有一天,妈妈脱口而出:“求你别太挑了,有合适的就结了吧!”这话深深地刺痛了艺菲,母女俩彻底爆发,开始了长达一个月的冷战。
回忆起那段冷战的时光,艺菲咬咬牙表示:“我当时就想着,无论下一个相亲对象怎么样,我都立马结婚,就算是火坑,我也要闭着眼往里跳。”果然,今年9月底,她和一位男生接触不久,就飞快确定关系,准备订婚。当调解员问起时,她态度坚决,同时又摆出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反正我结婚不是为了自己,只是为了满足我妈。即便要后悔,也是她后悔。”
◎记者手记>>>
相亲有时就像购物一样,见过的相亲对象越多,失败的次数越多,对人的意志力越是一个艰巨的考验。当突破了理性的极限之后,就会想要“认命”,抓住自己能够抓住的最后一个选择。至于这个人适合不适合自己,此时已完全不在理性的考虑范围之内。对于背负了太多婚恋压力的“剩女”们而言,她们只想尽早完成结婚的使命。
在“女大当婚”的社会背景下,大龄未婚女性面临多重压力:一方面,家庭长辈不断催婚,施加无形的压力;另一方面,身边朋友相继步入婚姻殿堂,社交圈逐渐缩小,内心的孤独与焦虑加剧。
为了增加成功概率,不少人采取“广撒网”策略,频繁相亲。然而,这种方法可能导致“决策疲劳”,最终选择的对象未必真正合适。年轻时,许多女性对伴侣有着较高的期望,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面对外界的压力和质疑,她们的心态可能发生巨大转变,从最初的挑剔变为后来的“破罐子破摔”,即“凑合凑合”就行,快速进入婚姻状态。
然而,基于“凑合”心态建立的婚姻,往往难以持久,最终可能以离婚收场。因此,即便是在高压之下,大龄未婚女性在婚恋中还是要多一份理性,多一份包容,毕竟十全十美的恋人和婚姻都是不存在的,这样或许才不会错过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