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东莞市虎门中医院党总支书记王莉莉竭力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一直操心着治未病科主任吴治谚的婚恋问题,她把自己亲戚留学归来的女儿都介绍给他,就想着让他早点结婚。
2020年10月,虎门中医院搬进新院区时,刚从湖南中医药大学博士后流动站顺利出站的吴治谚也正式入职,成为该院有史以来引进的第一位博士后,也是东莞镇街公立医院中的首位博士后。
令王莉莉无比感动的是,吴治谚放弃其他更高级别的医院,全心全意、毫不动摇地选择虎门中医院时,看中的是医院朝气蓬勃、无限广阔的发展前景,是想做一番事业,而不是只求一份稳定的工作。
“他连要什么待遇、要多少年薪都没有谈!”王莉莉说。
而吴治谚说,“东莞中医药氛围好,虎门中医院新院区环境优美,上下融洽,来了马上能做自己喜欢的事,能学以致用直接出门诊,用纯中医药诊治患者,薪资待遇之类的做好了自然会有的。”
如今4年过去,吴治谚达到了王莉莉的预期,在东莞滨海片区广为人知,每天都有患者慕名而来找他,每年他门诊的患者人次超过1万人。虎门中医院也达到了吴治谚的预期,给了他腾飞的平台。
吴治谚是江西抚州人,出生于1990年。因为高中时特别喜爱物理,2007年7月,他考入广东工业大学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多年以后,回想自己的高考志愿,吴治谚说,“那个时候不懂事。”
他是在大三时才发现,自己想做的不是一名光学工程师,而是中医。从那开始,他一边学自己的专业,一边自学中药学课程。整整一年,夜以继日、废寝忘食,中医药的种子在他心底茁壮成长。
2011年9月,吴治谚成功进入湖南中医药大学攻读中药学硕士学位。
三年后硕士毕业,2014年9月,他在湖南中医药大学继续攻读中医内科学博士。
2017年博士毕业后,他进入湖南中医药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做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脑血管病,合作导师是湖南中医药大学医学院院长邓常清教授,以及广东省名中医余尚贞主任中医师。
在站期间,吴治谚扎扎实实搞科研,在脑病科研究领域,具备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先后完成了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科研项目,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SCI论文2篇,影响因子分别为4.5和0.8。
回顾吴治谚的学医之路,他深得湖南省名中医陈新宇教授、广东省名中医唐兴荣教授、国医大师熊继柏教授真传。薪火相传,大概就是如此。
而总结自己学医的心得,吴治谚说,“开头很难,但学完之后感觉也不是特别难,到了临床之后觉得还是比较难,看多几个病人之后又觉得也不是很难——有这么一个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过程。”
也是在吴治谚做博士后研究期间,唐兴荣教授带着吴治谚来到虎门中医院,与王莉莉等院领导见了一面。唐兴荣教授对虎门中医院赞誉有加,他告诉吴治谚,“这是一个中医大有可为的舞台。”
王莉莉极力邀请吴治谚来院工作,虎门中医院副院长王活明至今都还记得,2019年10月见面之后,王莉莉就安排她时不时与吴治谚联系,“而他就是认定了要来我们医院,他从来就没有动摇过。”
在虎门中医院,吴治谚快速成长,2022年,他出任治未病科负责人,一年之后正式成为治未病科主任。
虎门中医院治未病科是广东省特色专科、东莞市临床重点专科,以中医治未病理论为基础,根据健康调养咨询为服务对象提供各种中医特色的健康干预方案,将传统中医药外治法与中药汤方、四季药膳食疗、气功导引运动疗法、养生作息等相结合,全面系统地为病患的偏颇体质及亚健康状态提供健康干预与调养服务。
虎门中医院治未病科还与医院医疗服务科室形成有机联系,通过融合各专科介入病前健康管理,实现了中医治未病的“一站式”服务模式。
吴治谚尽其所能,发挥所长。
王莉莉笑着说,吴治谚一来就打开了局面,很多患者来找他,许多政府部门的领导来求医。医院非常重视他,东莞市副市长黎军、市卫生健康局局长张巧利等领导调研时,医院把他推出来隆重介绍。
王莉莉参加有关活动以及朋友、家人聚会,也会把吴治谚等高层次人才带上,帮助他们拓展人脉、建立自己的品牌。她现在最希望的,就是给吴治谚介绍个女朋友,让他早点结婚成家。
“栽好梧桐树,自有凤来栖。”这是吴治谚与虎门中医院的双向奔赴。
一直以来,虎门中医院十分注重人才的培养和积累,把名医名家作为医院高质量发展的一张“金招牌”。他们全力打造中医药特色品牌,柔性引进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专家、广东省名中医以及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中山大学附属医院等三甲医院的中西医专家、教授团队固定来医院带教、查房、坐诊等,每月近100人次。
专家团队雄厚的学科实力和专家优势,不仅为医院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医疗和科研支持,推动了医院医疗技术力量和综合竞争力的提升,也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省级三甲医院的专家诊疗服务,实现“病有良医”的企盼。
东莞镇街公立医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功与否,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高素质人才。现在,虎门中医院已有博士4人,硕士25人,在东莞28家镇街医院中名列前茅,为医院的快速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虎门中医院前进的脚步越走越快!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汪万里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杨洪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