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讯第161期(第160期增刊)
目录
换届改选文件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届十三次常务理事会会议纪要
会议审议通过以下内容:
1.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议程;
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一届理事会领导机构候选人名单;
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章程修订说明(草案);
4.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章程(修订草案);
(学会秘书处)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届第十四次秘书长会纪要
2022年10月18日,我会以线上的形式召开了第十届第十四次秘书长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的秘书长、副秘书长共计10人出席了会议,有两位秘书长因故请假,学会秘书处工作人员列席会议。本次会议主要内容有:1、评选第十届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2、讨论学会换届改选有关文件;3、审议学会各奖项评审结果;4、2022年第十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各秘书长工作安排。会议由郭建秘书长主持。
按照《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章程》规定,我会的换届方案已报中国科协并获批准,我会第十一次会员代表会议拟定于2022年11月16日至17日在福建福州召开。学会党委及理事会高度重视第十一次会员代表大会的各项筹备工作,目前各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郭建秘书长对即将召开的第十一次会员代表大会的重点工作进行了部署,并强调各位秘书长要加强合作、全面做好服务,切实做好会议各项筹备工作,以确保我会第十一次会员代表大会的顺利召开。与会秘书长纷纷建言献策,表示要以积极态度、饱满的热情,完成学会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
会议方式:网络通信
会议审议并通过以下各项内容:
一、审议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换届改选文件
1.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一次会员代表大会文件
(1)第十届理事会工作报告(草案);
(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财务工作报告(草案);
(3)第十届理事会换届改选工作报告(草案);
(4)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章程修订说明(草案);
(5)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章程(草案);
(6)并于授予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荣誉理事的建议(草案);
(7)关于表彰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决定(草案)。
2.审议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拟任第十一届理事会理事、常务理事、领导机构及第二届监事会监事候选人名单;
二、审议2022年度中国地球物理科学技术奖评审结果
三、审议2022年度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物理工程奖评审结果
四、审议2022年度傅承义奖、顾功叙奖、陈宗器奖推荐评审情况
五、关于成立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震学专业委员会的建议
(学会秘书处)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届理事会工作报告(2017—2022.10)
各位代表:
大家好!我受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届理事会的委托,向大会报告第十届理事会期间学会主要工作情况,并对今后工作提出建议,请各位代表审议,并请列席会议的同志们提出意见。
一、第十届理事会期间学会主要工作
2018—2022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届理事会在中国科协的领导下,在民政部的指导下,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所属的各分支机构及广大会员,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和六中全会精神和中国科协八大、九大及十大精神,着力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增强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深化开放合作发展、提升学会能力建设,五年来,我会积极响应中国科协的各项改革指示精神,积极推进学会治理结构和治理方式改革,按照“抓改革、提能力、促发展”的工作思路,在我会各主要支持单位、地方学会、专业委员会、工作委员会及单位会员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发扬团结、求实、开拓、奋进的精神,坚持独立自主、民主办会的宗旨,第十届领导班子带领全体会员团结奋进,根据学会的性质、宗旨和任务,着力抓好学术交流、科学普及、科技咨询、科技奖励、人才举荐、科技培训、期刊编辑、社会创新服务和宣传出版等各项工作,引导广大地球物理科技工作者勇做新时代追梦人,为促进我国地球物理事业科学技术水平发展做出了一定的成绩。
(一)民主办会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是一个跨学科、跨行业、跨部门涉及面非常广的学会,多年来坚持民主办会的宗旨,按时召开工作会议,常务理事会讨论做出决议后,秘书处和职能部门执行,并在《会讯》和学会网站上向全体会员通报,接受会员监督。
2018—2022年,学会每年按时召开常务理事会议、秘书长会议、全国秘书长联席会、理事扩大会、学会工作会等会议。这些会议是宣传落实国家及行业政策,贯彻上级思想的有效方式,也是学会内部加强凝聚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强组织工作的有力抓手。
根据常务理事会讨论通过的计划,2018—2022年财务完成情况均实现了在收支基本平衡的基础上,略有盈余。
根据中国科协要求下移工作重心,走访基层一线科技工作者的精神,我会保证每年有一次常务理事会在基层会员单位召开,十届理事会期间,我会常务理事会先后在南方科技大学、山东大学、西北有色地质矿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和中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等会员单位召开,既加强了与会员单位联系,也让常务理事们对会员单位的工作性质有所了解。根据中国科协的要求,学会自2009年首次开展中国科协“会员日”活动开始,每年坚持积极开展“会员日”活动,将学会工作与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相结合,加入学术研讨、工作座谈、会议管理、科普宣传、社会服务等内容,请会员、领导、专家、科技工作者、学会工作人员及志愿者参加,听取意见和建议,改进学会工作,将“三服务一加强”落到实处。2018—2022年学会组织工作会议情况
年份20182019202020212022常务理事会议23223秘书长会议24223全国秘书长联席会11/1/理事扩大会1121/学会工作会议1111/党委工作会22212小计912998(二)组织建设
在完成中国科协部署的各项任务的同时,2018—2022年我会主要完成了以下几项组织工作:
1.党委组成
2017年10月13日下午,我会召开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届理事会党员专题会议,会上向到会理事中的全体党员就第十届理事会学会党委委员组成人选进行征求意见,在广泛征求意见后,推选产生了中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届理事会党委委员7名,我会第十届第一次理事会审议通过了党委委员人选。党委书记由赵殿栋担任,党委副书记由郭建担任、纪检委员由李貅担任,委员由刘元生、周坚鑫、薛国强担任。中共中国科协科技社团委员会于2018年1月9日给予了批复。
2.组织机构和人事调整
2018年因工作需要,经第十届第三次常务理事会讨论并通过,增补理事12名,增补常务理事1名。
2019年因工作需要,经第十届第六次常务理事会讨论并通过,增补理事4名,增补常务理事1名。
2020年因工作需要,经本人工作单位推荐,第十届第八次常务理事会讨论研究,决定增补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副所长底青云研究员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经第七次、第八次常务理事会研究,增补理事13名,增补常务理事6名。
2021年因工作需要,经第十届第十次常务理事会讨论并通过,增补理事4名,增补常务理事2名。2018—2022年度理事(常务理事)增补情况信息一览表
年度单位姓名增补类型理事常务理事
从2014年开始,(民发〔2014〕38号)民政部和中国科协下放了学会分支机构的审批权,根据有关规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出台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分支机构管理条例》、《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分会管理条例》、球会字(2013)第3号文件《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分支机构换届改选的通知》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分支机构财务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明确分支机构的责任、权利和义务,规范加强了对分支机构的管理。
分支机构按制度陆续开展了换届改选工作,专业委员会逐渐年轻化,新老交替、传承发展,有利于学科发展和开展活动。2018—2022年分支机构换届信息统计
2018至2022年第十届理事会期间,根据工作需要,经常务理事会审议和理事扩大会确认,先后成立了工作委员会2个、专业委员会9个、分会2个、办事处5个。2018—2022年第十届理事会新成立分支机构汇总表
序号分支机构名称成立大会
截至2022年11月底,我会共有在册会员23799人,2018—2022年5年新入会会员为5380人,与九届同期相比,个人会员入会增长率为29.2%;其中男会员为4421人,女会员入会人数为959人。截至2022年11月底,我会共有单位会员236家,与九届同期相比,单位会员入会增长率为171.26%。各单位会员都指定了联系人,联系人负责接收学会为单位会员提供的各项服务及信息,反馈本单位会员变动信息及需求,增强了学会与单位会员之间的沟通。会员人数的不断增加体现了学会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是广大会员对我会工作的肯定,学会的发展离不开广大会员的支持帮助,只有理事会和广大会员齐心合力、才能使学会壮大发展,才能使学会工作更上一层楼。同时,单位会员机制的建立,为广大单位会员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平台、高层次的交流平台、共享的资源平台、专业的展示平台、广阔的发展平台。学会也充分利用社会和行业资源,做强、做大学会的工作平台,努力调动广大会员的积极性,凝聚会员的力量,为学会工作奠定深厚的根基。2017—2022年11月单位会员统计表
序号年度普通单位会员理事单位会员常务理事单位会员小计120172722318022018181323332019167831420202761345202110521762022325441合计13058482362017—2022年11月个人会员统计表
序号年度新入会员男会员女会员当年会员总数1201722611811450184192201821111659452205303201977566710821305420207556441112206052021838698140228986202290175314823799六年小计7641623214095.疫情防控
为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系列讲话精神和《中国科协社团9号文》文件要求,2020年3月1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处临时党支部积极组织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自愿捐款支持疫情防控工作,全体支部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踊跃响应号召,并将募集捐款通过支付宝转账给中国科协科技社团党委。68家会员单位共捐款917.404万元,共捐出护目镜7580副、防护服12230套、各类口罩159820个、正压头罩100个、红外测温枪30个、方便食品121件、酒精1.5吨、蔬菜2.5吨等一系列物资,折合人民币436.1388万元。
(三)学术交流和学术研究项目
1.学术交流
为地球物理科技工作者搭建学术交流的平台,开展学科交叉、形式多样的学术活动是学会的主要工作,第十届理事会坚持办好每年的学术年会,各专业委员会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学术交流活动,学会每年均举行30次以上的学术活动。据不完全统计,2018—2022年11月底共举办各类学术会议155次,参加交流人数约达37779人,交流论文约13862篇,出版学术交流论文集20种,继续教育培训班21个,继续教育受众人数33147人次。2018—2022年学术活动情况汇总
2018—2022年继续教育活动汇总
年度培训班数(个)培训规模(人)201823972019815138202041448520215877202222250合计2133147(1)国内交流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学术年会/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从2014年起,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组委会、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区域地质与成矿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与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共同承办“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年会主题为“面向科学前沿和国家需求、深化学科交叉融合”。
在十届理事会的领导下,2018—2021年参加年会的人数逐年增长,人数由2000余人上升到4000余人,论文也由1800余篇上升至3700余篇,会议内容涉及地球科学领域的基础理论及应用研究的最新成果,体现了学科的交叉和渗透。年会期间,开展了成果和新产品、新技术展览,参展单位包括地震仪器厂商、地质仪器厂商、地质与地球物理勘探公司等,与会代表对参展产品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不仅繁荣了学会的学术交流,同时又为广大地球科学工作者在创新发展中提供了平台,激发了广大地球科学领域的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活力,从而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对于推进地球科学领域的科技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2018—2021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学术年会/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基本情况一览表
第6届(2019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三十五届学术年会于2019年10月27日至30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地震学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等6家共同发起,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承办,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协办,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35届学术年会同期召开。此次联合学术年会设立1个主会场、23个学术报告分会场,开设专题88个(含1个国际英文专题),其中地球物理专题41个(含1个国际英文专题),报告内容包括6个大会特邀报告、88个分专题报告、9个2019年傅承义青年科技奖获奖人报告等。会议共提交报告1851篇。其中口头报告1400余篇,张贴报告400余篇。此次会议吸引了我国地球科学领域内的2300多位科技工作者参会,101位学生获此次学术大会的学生优秀论文奖。
第7届(2020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36届学术年会于2020年10月18—21日在重庆悦来国际会议中心召开,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地震学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等6家单位共同发起,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承办,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协办,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36届学术年会同期召开。此次年会设立1个主会场、31个学术报告分会场,开设专题92个(含1个国际英文专题),其中地球物理专题51个(含1个国际英文专题),报告内容包括6个大会特邀报告、5个地球物理学前沿报告、8个2020年傅承义青年科技奖候选人报告以及92个分会场专题报告等。会议共提交报告3200篇。其中口头报告2150余篇,张贴报告950余篇。此次会议吸引了我国地球科学领域内4000多位科技工作者参会,80余家展商参展。年会规模再次刷新了历史记录,达至巅峰。184位学生获此次学术大会的学生优秀论文奖。
2021年10月11—13日举办了“首届全国矿产勘查大会”。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常印佛,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晓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侯增谦,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经绥、安徽省自然资源厅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王峰、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副局长施申轶,学会秘书长郭建出席了本次大会,共设置14个专题,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450余篇,现场交流学术报告341篇。会议论文报告涵盖了成矿理论、勘查技术方法和找矿突破成果方方面面,内容极为丰富,汇编为《首届矿产勘查大会论文集》,评选了28篇优秀学生论文。来自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地勘单位的代表1000余人参加了会议。自然资源报、中国矿业报,安徽日报,安徽电视台和科学网等媒体记者到场采访并进行了宣传报导。
(2)国际合作交流
①第八届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国际会议(ICEEG2018)于2018年6月10日至6月14日在杭州举行。来自国内外专家学者共300余人参会。大会邀请来自中国、美国、欧洲等在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领域中的16位杰出学者作大会报告和专题特邀报告。浙江大学杨文采院士、中国地质科学院毛景文院士及我国地球深部探测专项首席科学家董树文教授分别作大会特邀报告。会议完成108个口头报告和13个张贴报告。
②2018年10月15日,AGU(美国地球物理学会)主席EricDavidson,首席执行官/执行董事ChristineW.Mcentee,战略及组织优化执行副总裁JaniceLachance,科学执行副总裁BrooksHanson;全球知名出版Wiley集团董事、Wiley家族第七代继承人JesseWiley,Wiley集团全球政府事务副总裁AndrewTein代表团一行8人到我会进行访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国际联络部双边合作处副处长孙林出席了会谈,副理事长赵殿栋教授代表学会致欢迎词并就学会的学术活动、国际合作、人才培养、会员发展、期刊建设及创新服务等方面情况向来宾做了介绍,并就未来合作事宜双方进行会谈。
③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和美国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学会(SEG)联合主办的重磁电方法及应用国际研讨会(GEM2019Xian)于2019年5月19日至5月22日在西安举行,本次会议由长安大学承办。会议涉及重磁电方法原理与技术、油气勘探与生产、矿产与地热资源、地下水资源、环境与工程等专题。来自全球14个国家和地区的280余位代表参加了会议。共收到来自世界各地的稿件180余篇,最终录用并在会议上报告交流的口头报告、张贴报告近120篇。
④2019年6月1—7日,组织2016—2018年度青托人才参加第81届欧洲地质学家与工程师学会年会(The81thEAGEAnnualConference&Exhibition),通过本届EAGE年会,两位青托人才深入了解了油气勘探开发领域的最新理论技术成果,深化了对行业发展趋势的认识,进一步拓宽学术视野。
⑤2019年6月26日,由EAGE主办、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承办的第11届EAGE巡回讲座在北京举行,来自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近40余名科技工作者参加了此次讲座。本次巡回讲座主题为油气、矿产勘探和开发中重力和磁力方法的定量解释,授课老师为科罗拉多矿业学院地球物理系教授李耀国。
⑥第九届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国际会议(9th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EnvironmentalandEngineeringGeophysics,简称ICEEG2020)于2020年10月11—14日在吉林省长春市华天酒店胜利召开。会议主题为“智慧城乡与工程环境地球物理(EngineeringandEnvironmentalGeophysicsinSmartUrbanandRuralAreas)。美国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协会(SEG)主席RickerMiller教授发来线上致辞,大会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来自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德国,日本,瑞士,澳大利亚等国家的专家在线参会,实现全球范围的广泛学术交流。本次会议收到稿件161篇,录用了158篇,张贴海报有63个,口头报告有81个(其中特邀报告10个)。共设立13个专题,11个分会场。来自科研院所、高校、水利水电、铁路、城建交通、煤田、地勘等行业系统30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
⑦第十五届中国国际地球电磁学术研讨会议于2021年7月17—19日在吉林长春召开。来自意大利等国内外地球电磁学者参加了会议,参会代表达到600多人。收到中、英文学术论文共400多篇,共设三个分会场,13个专题,张贴报告230篇。
2、学术研究项目
(1)由国务院立项、中宣部牵头组织的《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编纂工作于2015年1月在北京启动。《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定位于新型的网络百科全书,是基于信息化技术和互联网,进行知识生产、分发和传播的国家大型公共知识服务平台。第三版的最大特点,是同时拥有网络版与纸质版。第三版地球物理学科编委会主任由陈运泰院士担任,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承担组织工作。截止2022年8月底,12个分支学科学科组计划条目数1156条,目前已回稿并上线平台词条945条,目前正按照预定的目标加以推进力争年底完成编纂任务。具体回稿基本情况如下。《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地球物理学完成情况一览表
序号地球物理学分支计划条目数回稿条目数已在平台条目数1综论1361201202地震学15583833地球内部物理学3813134地球动力学6148485地球重力学1391181186地球电磁学10985857地球热学12095958流体地球科学7469699应用地球物理学14114114110空间物理学11010810811海洋地球物理学33252512构造物理学404040汇总1156945945(2)我会于2015年启动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史》撰写工作,并得到各分支机构和地方学会组织积极响应,撰写各自的专业委员会史、工作委员会史和地方学会史,这将作为史料的一部分编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史》。目前初稿工作已完成。
(四)承担的科协项目
序号项目年度项目名称资助单位12018天波勘探在河南泌阳油田构造的应用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2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国际前沿的地球物理团体标准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3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第四届(2018-2020年度)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4中国科协重点学术交流活动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52019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第五届(2019-2021年度)项目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6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项目(地球与行星物理(英文)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7中国科协九大代表调研项目中国科协人才服务中心82020分领域发布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项目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9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第六届(2020-2022年度)项目中国科协科学技术创新部102021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第七届(2021-2023年度)项目中国科协培训和人才服务中心11科协党建强会特色活动项目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
(科技社团党委)122022中国地球科学领域基础学科研究整体水平和国际影响力评估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13复杂深地油气及非常规能源智能地球物理探测领域专业技术转移转化能力提升中国科协科学技术创新部14黄河下游地质环境监测与承载力评价中国科协战略发展部15深地探测前瞻分析与技术预测研究中国科协战略发展部(五)科普教育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按照中国科协对科普工作的要求,在中国科协的指导和大力支持下,以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和弘扬科学精神为目的,广泛开展群众性、基础性、社会性科普活动,加大科技知识在全社会的传播速度和覆盖广度。2018—2022年,经学会推荐,吉林大学黄大年纪念馆成功入选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学会的两家科普基地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和中国地质大学博物馆(北京)成功入选2021—2025年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组织科普宣传讲座245余次,发展科普教育基地2个,科普宣传讲座受众人数73.5万人次,组织科普传播专家团队科普活动受众人数10380万人次,组建科普传播团队2个,学会组织的科普教育活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创新活动形式,内容与时俱进,在进一步推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方面,取得了突出和显著的成效,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的肯定,2018—2021年连续4年被中国科协授予“全国学会科普工作优秀单位”。
1.重要科普成果
一是推进科学传播专家团队建设,提升科普公共服务能力。学会现已组建科学传播专家团队8支。近5年来,各团队共开展科普讲座、线上科普问答等各类科普活动300余场,累计科普受众超亿人次,科普成效显著。2021年6月10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首场“院士专家校园行”活动在徐州举行,院士专家们带领同学们经历了一次精彩的地球物理之旅。
三是在科普主题日期间,与百度百家号、腾讯浏览器和今日头条等网络平台合作,举办“资深地学专家在线解答”、“上天入地看世界”、“地球物理谱华章”等线上科普活动,对重大科技成果和社会热点宣传解读,使科普知识更贴近生活,扩大受众群体范围。
四是加强科普基地建设,依托基地开展地球科学普及工作。目前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现有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吉林大学黄大年纪念馆)1个,2021-2025年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2个(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和中国地质大学博物馆(北京)),在学校和企事业单位共设立了12个科普教育基地。近五年,学会新增设广州气象卫星地面站、青岛海地质研究所和中山大学天琴中心二家科普教育基地。科普基地积极吸引大、中、小学生和社会各界人士集体来基地参观,结合基地科普资源,由团队专家和科普志愿者讲解地球科学知识。在重大科普节日期间,举办讲座和临时展出,开展特色科普活动,成为学会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的重要力量。
2.科普资源包
2018年,前理事长陈颙院士领衔开发制作了科普图书《院士谈减轻自然灾害系列丛书》,丛书包含《地震灾害》、《火山灾害》、《空间灾害》和《海啸灾害》四册,是教科书式的科普图书,适合广大读者阅读。图书已通过赠送和公开发售等渠道传播。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联合学会科普教育基地创作的科普产品类型多样,包括新型水合物分子结构3D打印模型、海洋地质科普虚拟现实VR系统2.0、科普图书1部、研学课程4个、科普视频2个。
学会联合中国地质调查局等单位编制了地质灾害预防知识手册及地质灾害应急科普视频系列产品,系统介绍了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成因、表现形式与危害、发生前兆、监测预防方法和应对方案等内容,可为公众防灾减灾提供科学指导。
3.主题活动
“世界地球日”、“全国科普日”、“全国科技周”、“世界湿地日”、“中国节水周”、“世界气象日”、“全国防灾减灾日”、“国际减灾日”、“全国土地日”等。2018—2022年7月学会科普教育开展情况
年份科普宣传讲座发展科普教育基地科普传播专家
9月19日,地球与行星科学首席传播专家杨志根研究员在上海中学国际部作了《从托勒密的地心说到首次“看见”黑洞——人类认识宇宙的历程》的科学讲座,航空地球物理首席传播专家吴海成教授在科普日活动周期间分别前往首都图书馆的首都科学讲堂和自然资源部老干部活动中心,为社会公众及老干部作《礼赞共和国智慧新生活——自然资源探查70年纵横谈》及《新中国成立70年——科技创新地质找矿立功的故事》科普讲座,报告讲述了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等技术在探查自然资源、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灾害预测和防治等领域发挥的重要作用。
在科普日活动中,学会科普基地自然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举办了以“决胜全面小康,践行科技为民”为主题的全国科普日自然资源科普知识网络竞答活动,活动得到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取得了良好效果。参与本次科普日网络竞答活动共计2478人次。通过网络竞答活动,进一步弘扬了科学精神,普及了科学知识,引导社会公众特别是青少年群体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达到了预期目的。
在世界地球日活动期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联合“腾讯看点”、《知识就是力量》杂志等媒介举办三场线上科普问答活动。活动邀请了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地震局、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大学、南方科技大学、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辽宁省地球物理学会等单位的13位地球物理、地质、海洋和天文等方面的国内知名专家,其中包括我会7位科学传播专家团队首席专家。活动期间专家们回答了网友提出的300多个科学问题。活动当日总计曝光量约为2200万人次,三场问答页面累计180万次阅读。
2022年5月12日是我国第14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是“减轻灾害风险,守护美好家园”。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等应急管理重要论述精神,“上天入地”公众号编辑《新冠疫情—地球生物圈的灾害》专辑,呼吁公众建立生物圈灾害意识。2022年5月30日是第六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为致敬科技工作者,弘扬科学家精神,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联合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吉林大学黄大年纪念馆、吉林省地球物理学会等单位开展“走进黄大年数字纪念馆,重走战略科学家的报国之路”直播活动,共计1362人次通过网络收看了此次直播。
9月17日上午,2022年全国科普日活动期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教育科普基地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与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浙江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青岛海洋科技馆共同推出全国科普日科普直播活动“生态新长城探究海岸带”。近10万人次通过科创筑梦北京科技报客户端、今日头条、百度APP、山东教育电视台、青岛海洋科普联盟等直播平台观看,活动点赞超20万,留言500多条。活动期间,青岛海洋所曹珂高级工程师做客直播间,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海洋强国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紧密扣合“喜迎二十大科普向未来”的全国科普日主题,从探究海岸带、构筑生态新长城和科普基地介绍三个模块进行了科普宣传。
2022年,经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推荐,吉林大学黄大年纪念馆成功入选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2022年,经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推荐,学会的两家科普基地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和中国地质大学博物馆(北京)成功入选2021—2025年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2022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增设1家科普教育基地——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目前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在学校和企事业单位共设立了12个科普教育基地,学会科普教育基地通过举办科普展览、专家讲座、建设科普公众号等线上线下多种形式的科普宣传活动,对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提高公众科学素养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六)社会创新服务
1.职称评审
2002年经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六届第十次常务理事会审议,决定启动与地球科学有关的职称评定工作,中国科协对此予以批准并将其作为试点。2002年我会作为中国科协首批改革试点单位,根据学会评审、社会认可、不与工资直接挂钩的专业职称技术评审改革的社会需求,开展职称资格认证(试行)工作,2018—2021年为会员单位评定人才125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7人,副高级职称43人,中级职称62人,初级职称3人。学会将继续完善此项工作,逐步得到行业认可和社会认可,使职称资格认证工作更加符合社会发展和会员的需要。2018—2021年职称评审汇总
年度教授级高工
(研究员)高级工程师
(副研究员)中级初级小计201841013/2720194519/2820204811/23202131114331小计15345731092.注册地球物理工程师认证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中国科协所属学会有序承接政府转移职能扩大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围绕推进科技人才评价专业化、社会化的总体要求,突出学会专业属性和技术优势,重点开展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水平评价类而非行业准入类职业资格认定。根据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常务理事会审议通过的《中国注册地球物理工程师资格管理工作暂行办法》的精神和实际工作需要,2018-2021年五年里举办注册地球物理工程师考前培训班4期,培训人员372人。2018-2020年进行注册地球物理工程师考试、考核答辩三场,经笔试、考核答辩,评审专家仔细阅读参评人员的申报材料并对其进行评议、打分,共有158人通过评审。2021—2022年因疫情影响暂停此项工作。第十届理事会期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注册地球物理工程师培训及评审汇总信息统计及2018—2020年中国注册地球物理工程师任职资格名单见下表。2018—2021年注册地球物理工程师培训及评审汇总
2018—2020年中国注册地球物理工程师任职资格名单
序号年度姓名单位1
2018
2019
2020
序号类别年度单位名称1地球物理院士专家工作站
2018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2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32019安徽省勘查技术院4东方地球物理公司5山东正元地球物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山东烟台鑫泰黄金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分站62020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72021西北有色地质矿业集团有限公司西藏珠峰资源股份有限公司分站1重点实验室
2018山东省煤田地质规划勘察研究院“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煤田地球物理重点实验室”2长江地球物理探测(武汉)有限公司“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工程物探检测重点实验室”32020长安大学“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物理场多参数综合模拟实验室”42021中国矿业大学“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下空间智能探测与监测重点实验室”1科技推广试点单位
2018湖南继善高科技有限公司2核工业航测遥感中心32019江苏省地质勘查技术院4陕西地矿物化探队有限公司52020山东省物化探勘查院6内蒙古有色地质矿业(集团)综合普查有限责任公司7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第七地质大队82021北京探创资源科技有限公司9湖南奥成科技有限公司10湖北省地质局地球物理勘探大队112022四川中成煤田物探工程院有限公司12宁夏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调查院4.科技成果评价
序号年度项目名称申请单位地点12018数据驱动的非线性智能地震储层预测技术研究及应用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2复杂构造地震成像核心理论与关键技术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北京3煤矿槽波勘探新技术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4极低频探地(WEM)工程资源探测方法与应用研究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52019工程与地质灾害探测关键技术及应用1.东华理工大学
2.江西省煤田地质局普查综合大队北京6MCAS-22磁通门磁强计1.中科(海城)科技有限公司
2.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7DCAS-01数据采集系统1.中科(海城)科技有限公司
2.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8海上中深层宽照明地震勘探关键技术创新与实践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9隧道激发极化超前探水方法、关键技术与应用山东大学北京10节点自主采集系统1.中石化地球物理有限公司
2.芯元(浙江)科技有限公司北京11宽频加速度检波器研制中石化石油工程地球物理有限公司北京122020陆相页岩油地球物理评价关键技术及应用成效中国石油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13多分量地震数据的矢量处理与反演关键技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14海洋多波地震关键技术1.中科(海城)科技有限公司
2.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5
2021
2022
等值反磁通瞬变电磁法与装备中南大学北京33深水碎屑岩油气储层描述与预测技术及应用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地质研究院北京34致密油气勘探高分辨率反演与多维度表征技术创新与应用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北京研究中心北京35超深断控缝洞体地震勘探技术与工业化应用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北油田分公司北京36探地雷达正演及全波形反演关键技术中南大学北京37页岩气储层品质测井评价与甜点开发关键技术及工业应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38电离层非相干散射探测关键技术及应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39深地结构与资源:高精度重磁电探测理论与方法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北京40塔国阿尔登托布坎铅锌矿综合地球物理勘查及找矿突破西安西北有色物化探总队有限公司北京41青藏高原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地球物理勘探关键技术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北京42固态谐振陀螺仪组合系统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5.团体标准
为快速响应创新和市场对标准的需求,我会自2018年启动了团体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截止2022年7月我会批准立项15个团体标准,其中完成出版团体标准发行3项,批准发布团体标准9项,完成送审稿评审团体标准1项,完成报批稿评审团体标准1项,准备征求意见稿团体标准1项。2018—2022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团体标准制修订汇总
意见6.智库建设
聚集产学研资源,推动科研成果及时转移转化,服务科技经济深度融合。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积极参加“科创中国”“样板间”活动,在中国科协第22届年会期间,在“中国科协服务山东创新发展现场交流会”上,济南市副市长孙斌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郭建分别代表济南市政府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服务助力山东创新发展,为山东省地球物理事业创新发展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东方应用地球物理暑期学校成立签字仪式2018年5月27日在北京举行,暑期学校是由南京大学牵头,邀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武汉大学等五所国内院校,与东方地球物理公司共同组建,是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东方地球物理公司院士专家工作站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希望通过暑期学校的合作,搭建产学研相结合的平台、科技创新的平台、年轻人成长(就业)的平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平台,东方应用物理暑期学校的成立,也将进一步推动产学研紧密结合,更加有效地提升地球物理技术人才质量和水平,这对培养和发现一流的技术人才、激发积极创新科技,必将发挥重要的助推作用。第一期东方应用地球物理暑期学校开班于7月23日在河北涿州举行,同期举行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继续教育培训基地揭牌仪式,东方暑期学校至今已连续举办三期。
在每年科技者工作日来临之际,我会都会为会员送上学术盛宴。2020年5月30日中国科技工作者们迎来了第四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为响应中国科协、科技部号召,服务广大会员,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发起主办了“航空地球物理探测新技术”主题活动,并被科协列为“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线上特色亮点活动之一,以高水平的主题报告献礼科技工作者自己的节日。活动特邀国家特聘教授、吉林大学教授、我会理事殷长春,国内知名学者、长安大学教授、我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李貅分别作了线上专题报告。活动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技推广工作委员会、西北有色地质矿业集团有限公司承办,吸引产学研单位地球物理科技工作者及学会会员530余人参加了本次线上活动,部分单位集中组织本单位会员参加了线上活动。
2021年5月11日,在第五个科技工作者日来临之际,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物理科技推广工作委员会、江苏省地球物理学会、江苏省地质学会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主办,江苏省地质勘查技术院承办,北京劳雷物理探测仪器有限公司、北京迪普瑞达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协办的中国地球物理科技推广专家大讲堂暨2021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我为群众办实事主题活动于2021年5月11日在江苏省南京市拉开帷幕,本次大讲堂的主题是“地球物理与城市生态环境”。活动采用线下报告会和线上直播相结合的形式。线下报告会在江苏省地质勘查技术院7号楼会议室举行。来自城建、市政、交通、环境、水利、有色、地矿、煤炭、核工业、冶金、石油、科研院所、高校等行业系统50家单位的120余位专业技术人员参加了线下报告会;线上采用腾讯视频会议的形式对现场报告进行直播,会议期间线上人数基本上稳定在180—200人。
7月27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院士专家团队来到鄂尔多斯市,参加院士专家内蒙古行-鄂尔多斯站活动,并参加了由鄂尔多斯市委组织部、鄂尔多斯市科协组织大讲堂活动,中国科学院院士滕吉文、中煤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有限公司研究员冯宏做了精彩的主题学术讲座。此次院士专家走进内蒙古的系列活动是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首次与地方科协协同办会的一种新合作模式,旨在紧扣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地方广大科技工作成长需要,与地方政府建立联系服务机制,推进院士专家等高层次人才向地方汇聚,充分发挥了院士专家智力优势,为地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的跨越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022年5月30日是第六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学会党委和第十届理事会联合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吉林大学黄大年纪念馆、吉林省地球物理学会等单位开展“走进黄大年数字纪念馆,重走战略科学家的报国之路”直播活动,通过数字馆中展示的黄大年同志科研成果、生前用品、图片和视频,展现了黄大年同志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敢为人先的敬业精神和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共计1362人次通过网络收看了此次直播,引领听众从自己做起,学会党委和第十届理事会深入挖掘做好地球物理领域科学家精神传承,团结引领广大地球物理科技工作者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使命,引导广大地球物理科技工作者从本职岗位做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8.“创新杯”全国大学生地球物理知识竞赛
我会积极探索新形式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国际化人才创造条件。在第十届理事会的领导下,由我会主办的全国大学生地球物理知识竞赛在促进全国各大高校间的相互交流,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运用勘探地球物理专业知识的能力,丰富和发展地球物理专业人才培养及教育教学的模式,推进地球物理事业的普及与发展,在全国地球物理专业大学生中营造热爱学习、勇于创新的氛围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年度院校
(个数)参赛队
总数
(支)重磁电地震
测井固体地球物理参赛
人数地点承办单位201824412120/300西安长安大学20193068262319400武汉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202459232016300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212863232317400深圳南方科技大学小计137306123111721800(七)宣传出版
我学会宣传出版工作在2018—2022年7月也同样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我会主办的期刊:《地球物理学报》(中英文版)、《地球物理学进展》(中文版)、APPLIEDGEOPHYSICS(英文版),EarthandPlanetPhysics(EPP)(英文版),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学术年刊)。五年来,在各期刊编辑部、各位编委们的共同努力下,学会五种学术期刊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讯》均按时完成全年出版计划,助推了我会期刊的快速发展。
先后获得中国科协“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项目-D类”(2018-2019年)、“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梯队期刊”(2019-2023年)项目资助;中国科学院“新刊创办支持”(2019-2020年)项目资助。
Appliedgeophysics的文摘与索引(A&I)的覆盖范围在海内外超过35种,被Springer出版公司列入前20种被引用期刊排行榜,2019年起Appliedgeophysics每年优秀论文将被遴选在线Springer-Nature平台,影响因子有较大提升。
2017年SCI的影响因子为0.838;
2018年SCI的影响因子为0.994;
2019年SCI的影响因子为0.993;
2020年SCI的影响因子为0.795;
2021年SCI的影响因子为0.665;
5年SCI的影响因子为1.024.
年份SCI
影响因子JCR统计CJCR统计CSCD影响
因子总被引
频次影响因子总被引
频次影响
频次20170.8800.88040521.60981421.443740420180.8290.82944871.52087791.195714020190.8110.81147681.21075371.121678020200.8470.84754641.32980531.180692620211.0591.0595845////《地球物理学进展》作为地球物理学科的综合性学术刊物,五年来主要报道国内外地球物理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和成果,探讨地球物理学的发展战略,评价地球物理学科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其内容新颖,信息量大,是迅速、准确反映我国地球物理学科整体发展水平的代表性刊物之一。面向从事地球物理、高空及大气科学等研究领域及油气勘探、固体矿产资源探查、环保、工程、国防等部门的广大读者和大专院校师生,是从事地球物理和相邻学科研究的必备刊物之一。连续被中信所CSTPCD“中国科技引文数据库”、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CS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等知名数据库收录。获2018年中国知网“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总分44.3分,列地球物理学期刊第3位(根据中信所2021年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2017—2020年《地球物理进展》有关数据统计
年份CJCR统计
影响因子CSCD年份总被引频次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20170.675298120170.675298120180.68326420180.68326420190.865334420190.865334420200.976372320200.9763723几年来我会刊物均按时完成了出版计划,保质保量超额完成预定任务。除了常规出版刊物以外,我会每年还出版大量的会议论文集,汇总国内外各类有关地球物理会议的学术成果,统计数据显示,五年来每年收录的论文数量逐步增加。正是因为这些期刊类和会议论文集的出版发行,形成了学会上下浓郁的学术氛围,充分调动了会员参与学会活动和学术交流的积极性,有力地推动了我学会学术活动的发展,出现了大量有见地的新学术成果。2018—2021年学会宣传出版刊物出版总量、论文总量汇总
出版物名称2018年2019年2020年2021年组织单位次数(期)总印数(册)次数(期)总印数(册)次数(期)总印数(册)次数(期)总印数(册)《地球物理学报》12120001210800610800610800地球物理学报编辑部ChineseJournalofGeophysics6网络版6网络版6网络版6网络版地球物理学报编辑部《地球物理学进展》66000660003600036000地球物理学进展编辑部AppliedGeophysics44000440002400024000应用地球物理编辑部EarthandPlanetaryPhysics65400648006480064800EPP编辑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讯》412000460004600046000会讯编辑部中国地球物理-(学术年刊)12000120001200011500年刊编委会国内学术会出版论文集3410347034803400各专业委员会(八)表彰奖励及人才举荐
1.院士推选工作
根据中国科协推荐(提名)院士候选人工作实施办法(试行)的规定和要求,我会完成了2019年、2021年两院院士推荐工作,2019年我会向中国科协推荐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1人;2019年我会向中国科协推荐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4人,其中1人顺利通过中国科协的推荐;2021年我会向中国科协推荐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3人,其中2人顺利通过中国科协的推荐,其中一人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有效候选人(进25名)。
2.中国青年科技奖
第十五届、十六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完成第十五届、完成第十六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候选人推荐与评选工作,推荐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魏勇研究员为第十五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候选人,并成功入选;推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姚华建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毛竹教授为第十六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候选人,并成功入选;2022年推荐两位青年科技工作者为第十七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候选人,目前正在待评中。
3.各类人才举荐
第十届理事会期间,我会向各部委共计推荐各类人才92人,其中2018推荐中国科协优秀论文推荐专家50人,评审专家2人;2019年推荐中国科协学会党建宣讲专家库专家2人;2020年推荐教育部科技管理信息系统专家库专家13人;2021年国家层面科技报道专家库科技报道专家库入库专家推荐9人,推荐科协十大代表2人;2022推荐中国科协科技人才奖项评审专家26人。
4.全国创新争先奖推荐
根据人社部函〔2020〕27号《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科协科技部国务院国资委关于评选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的通知》精神,经候选人所在单位履行民主推荐、专家评议、集体研究,我会向中国科协推荐: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海洋地质发展战略委员会主任张训华,中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公司/首席技术专家邓志文,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实验室副主任薛国强,长江地球物理探测(武汉)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张建清,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钱学森空间技术实验室/首席研究员郑伟等五人为全国创新争先奖候选人人选;同意向中国科协推荐超大型油气地球物理勘探软件GeoEast研发团队为先进集体候选团队。
5.中国科协“最美科技工作者”候选人推选
经会员单位推选、组织专家遴选,我会在第十届理事会期间完成了“最美科技工作者”的推选工作。共向中国科协推荐出我会“最美科技工作者”候选人6人(2019年2名,2021年2名,2022年2名),经中国科协组织专家遴选,以上同志未入选。但这6位同志荣获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另外还有6名同志也获得我会“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
6.中国地球物理科学技术奖评审
2012年在中国科协的大力支持下,经科技部奖励办审查批准,同意设立“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学技术奖”。2018—2022年共评选出中国地球物理科学技术创新奖一等奖3个,二等奖6个;评选出中国地球物理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4个,二等奖43个,三等奖6个,初评及终评结果均在学会网站进行了公示。此奖项的设立为地球物理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展示构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进一步调动了广大会员和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为促进地球物理行业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的交流和推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第十届理事会期间,中国地球物理科学技术奖信息统计及获奖项目及获奖人详细名单见下表。2018—2022年中国地球物理科技奖获奖信息统计序号年度科技奖创新奖当年小计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1201817311/132201938211/153202048//2/144202131011//1552022310//2/15合计1443636/722018年中国地球物理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
项目名称主要完成人申报单位奖励
赵爽白俊雨司文朋王辉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物探技术研究院二等奖变质岩区深反射地震方法研究及在胶东金矿成矿构造探测中的应用王怀洪田思清王秀东巩固孙超山东省煤田地质规划勘察研究院三等奖中西部复杂条件煤矿致灾水源电磁探测关键技术冯西会刘江于景邨马丽苏本玉1.陕西省煤田地质集团有限公司2.陕西省煤田物探测绘有限公司3.中国矿业大学三等奖中石化西部巨厚沙漠区地震勘探关键技术研究及实践吕公河宋明水陈本池邸志欣于静中石化石油工程地球物理有限公司三等奖科技创新奖熊盛青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一等奖科技创新奖马坚伟哈尔滨工业大学二等奖2019年中国地球物理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
获奖项目名称主要完成人申报单位奖励
等级高密度宽方位资料的叠前五维解释技术研发与应用詹仕凡陶春峰李磊万忠宏刘永雷
赵小辉杨平赵佳瑜李相文郭锐
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一等奖数据驱动的非线性智能地震储层预测技术及应用郑晓东杨昊李萌李艳东孙夕平
隋京坤李凌高李劲松于永才张昕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一等奖大沙漠区超深碳酸盐岩断溶体油气藏地震关键技术与应用漆立新李宗杰饶莹杨子川李海英
吕秋玲顾汉明马学军刘军龚伟
1.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北油田分公司2.中国石油大学(北京)3.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物探技术研究院4.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一等奖复杂油气藏波动方程速度建模与地震成像软件系统刘定进杨勤勇张永升何兵红邓光校蔡杰雄胡光辉李博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物探技术研究院二等奖海上中深层宽照明地震勘探关键技术创新与实践杜向东张金淼周东红袁全社翁斌朱振宇张志军王建花1.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2.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3.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二等奖四川盆地复杂碳酸盐岩小尺度缝洞型储层地球物理评价技术陈康晏信飞尹成吴仕虎龙隆金燕张红英杨志芳1.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2.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3.西南石油大学二等奖深水浊积砂岩油田全寿命周期时移地震监测关键技术及成效范廷恩张会来张迎春张显文田楠高云峰王宗俊乐靖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二等奖低品质资料驱动下高精度地震成像关键技术李振春曲英铭张凯宋建国黄建平
李钟晓曹文俊孙小东
1.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物探研究院二等奖高精度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在煤矿安全开采工程中的研究与应用徐礼贵张建军金学良黄元溢王学军
李幸运朱永山何向东
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二等奖不同类型储层地震物理模拟技术及应用薛诗桂司文朋张卫华刘东方周中彪
王辉明焦艳艳邢廷栋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物探技术研究院二等奖复杂条件金属矿综合电法立体探测方法技术与应用郭文波戚志鹏樊金生秦西社刘银爱高菊生岳昆许小峰西安西北有色物化探总队有限公司二等奖三维RVSP技术研发与应用潘冬明张鑫王扬州邢涛胡明顺
1.北京探创资源科技有限公司2.中国矿业大学三等奖多层积水采空区瞬变电磁探测技术研究邱卫忠薛国强闫述孙金礼李海
1.山西省煤炭地质115勘查院2.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三等奖科技创新奖印兴耀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一等奖科技创新奖郑伟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钱学森空间技术实验室二等奖2020年中国地球物理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
等级深地探测地球物理多维多参数协同创新技术及应用王绪本刘云祥刘展何兰芳梁春涛
胡祖志高嵩曹辉龚灵明李军
1.成都理工大学
2.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
3.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4.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四0三地质队一等奖超远探测反射横波测井理论技术突破与装备工业化唐晓明苏远大刘西恩卢涛周军
张波陈文辉张晋言许孝凯孙志峰
2.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
3.中国石油集团测井有限公司
4.中石化胜利石油工程有限公司测井公司一等奖微动探测理论方法、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徐佩芬凌甦群孙成禹姚金田忠斌
李志华李坚刘铁唐杰李世豪
1.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北京中科吉奥能源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4.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5.山西省煤炭地质物探测绘院
6.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地质勘察设计研究院
7.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地勘岩土工程设计研究院
8.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一等奖海洋多波地震关键技术王赟王祥春李维新刘劲松
陈天胜薛东川芦俊黄小刚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
3.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4.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一等奖大功率时频电磁技术装备配套及工业化应用刘雪军何展翔王志刚庞恒昌
余刚周印明赵国罗凤强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二等奖航空电磁理论与勘查技术殷长春刘云鹤任秀艳苏扬
张博齐彦福邱长凯黄鑫吉林大学二等奖近地空间磁场卫星探测载荷技术周斌程炳钧王劲东李磊
张艺腾陶然薛永亮翁成翰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二等奖老挝呵叻盆地钾盐形成理论与勘探开发技术创新应用梁光河赵思俭朱日祥高红波吴燕冈徐兴旺张宝林徐善辉1.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2.吉林大学
3.四川开元集团有限公司
4.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二等奖陆相中高成熟度页岩油甜点地球物理评价新技术及应用成效曹宏卢明辉李长喜杨志芳
李凌高胡法龙晏信飞贺佩中国石油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二等奖基于全方位各向异性成像及反演的裂缝型油藏综合定量表征技术与应用孙振涛姚晓龙丁圣王鹏燕
李弘齐鹏张如一郑浩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物探技术研究院二等奖中国近海斜井井中地震关键技术创新与实践范廷恩刘洋胡光义孙渊
高云峰张显文马淑芳范洪军1.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
2.中国石油大学(北京)3.长安大学二等奖陆上超高密度高效可控震源采集技术及工业化应用汪长辉张慕刚刘进宝梁晓峰
张翊孟骆飞郭善力夏颖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二等奖科技创新奖吴时国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二等奖科技创新奖裴顺平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二等奖2021年中国地球物理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
项目名称主要完成人完成单位奖励
等级计算地球动力学数值模拟关键技术及地震灾害领域应用张怀石耀霖陈石张贝孙玉军严珍珍张振徐伟民郑亮周元泽
1.中国科学院大学2.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3.中国地质科学院4.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5.成都超算中心运营管理有限公司一等奖海底地震探测装备技术郝天珧游庆瑜郭永刚黄松徐亚
丘学林赵春蕾张妍徐锡强王元
1.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3.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一等奖球形地球模型的地震位错理论及其应用孙文科付广裕周新徐长仪唐河
董杰周江存杨君妍王武星刘泰
1.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
2.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
3.应急管理部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
4.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5.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6.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7.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一等奖海上中深层复杂油气藏宽频地震勘探技术创新王建花陈小宏张金淼张振波
李景叶刘军王艳冬王清振1.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2.中国石油大学(北京)3.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二等奖各向异性复杂介质高精度成像方法研究及应用王华忠胡书华周阳伍敦仕
徐兴荣刘守伟冯波吴成梁1.同济大学2.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二等奖渤海中深层岩性油气藏地震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周东红明君张志军谭辉煌
郭涛张生强郭乃川徐德奎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二等奖海洋地震勘探关键技术及南黄海中-古生界海相油气发现张训华吴志强林年添宋鹏
张晓波邢磊谭军尉佳1.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2.中国海洋大学3.山东科技大学二等奖大斜度井/水平井随钻电测井方法、装备研制与产业化应用范宜仁王磊朱军李潮流
杨震巫振观王浩尹中旭1.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中国石油集团测井有限公司随钻测井中心3.中石化经纬有限公司地质测控技术研究院4.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二等奖艰险山区铁路隧道航空电磁勘察关键技术赵思为于生宝尹小康毛立峰
张利国李怀渊徐正宣冯涛1.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吉林大学3.成都理工大学4.核工业航测遥感中心
5.川藏铁路有限公司二等奖胶东深部矿产资源探测地球物理技术创新与找矿突破宋明春刘洪波邹安德林少一
陈卫营陈宏杰王洪军贺春艳1.山东省物化探勘查院2.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六地质大队3.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二等奖深层岩溶古河道地质要素的地震定量表征技术与应用朱立华刘定进吕慧田建华
唐金良文欢马灵伟谢玮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物探技术研究院二等奖深度域各向异性快速建模技术与工业化应用张旭东刘涛然耿伟峰杨哲
李桂芳曾天玖刘增强王雪梅1.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
2.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二等奖开发地震精细解释技术创新突破及高含水油田深度开发规模应用刘文岭韩大匡胡水清王玉学
侯伯刚沈忠山周辉周新茂1.中国石油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2.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大港油田分公司3.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四采油厂4.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二等奖双复杂地区地震数据采集及处理关键技术与规模化应用黄建平曹国滨谷丙洛杨德宽
杨继东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三等奖科学技术创新奖吕庆田中国地质科学院一等奖2022年中国地球物理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
等级多震相地震波正反演理论及其应用倪四道储日升曾祥方李志伟王伟涛
张宝龙郭爱智何骁慧危自根包丰
1.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2.中国科学技术大学;3.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一等奖电离层非相干散射探测关键技术及应用乐新安万卫星宁百齐金林丁锋
赵必强曾令旗柯长海邓晓华陈卫平
1.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2.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
3.南昌大学一等奖uDAS光纤井中地震采集系统研制及应用苟量张少华余刚饶云江安树杰
冉曾令王熙明吴俊军陈沅忠张仁志
1.中油奥博(成都)科技有限公司;
2.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一等奖重磁电深地结构与资源精细探测关键技术及应用胡祥云李建慧刘双左博新
蔡红柱张恒磊彭荣华徐珊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二等奖国产船载重力梯度测量装备技术周坚鑫高宏伟李瑞张宇飞
舒晴刘红光杨晔蔡体菁1.中国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2.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〇七研究所;3.东南大学二等奖超深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地震各向异性成像与多维定量表征理论方法和软件朱立华蔡杰雄孙振涛郭恺
唐金良白英哲马永强郑浩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物探技术研究院二等奖等值反磁通瞬变电磁法与装备席振铢周胜龙霞陈兴朋
亓庆新王亮王鹤侯海涛1.中南大学;2.湖南五维地质科技有限公司二等奖深水碎屑岩油气储层描述与预测技术及应用吴时国范国章鲁银涛邵大力
孙启良叶月明王大伟吕福亮1.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地质研究院;2.中国科学院深海所科学与工程研究所;3.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二等奖人工智能地震勘探数据处理、反演与解释的关键技术马坚伟伍新明王文龙于四伟
杨芳舒毕钲发李亚星1.北京大学;2.中国科学技术大学;3.哈尔滨工业大学二等奖低孔渗储层高分辨多维度表征技术创新与工业化应用张金淼王建花高静怀姜勇
王清振史浩牛聪王迪1.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北京研究中心;
2.西安交通大学;
3.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
4.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5.海洋油气勘探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二等奖页岩气储层品质测井评价与甜点开发关键技术及工业应用谭茂金魏斌邹长春徐敬领
赵国英肖亮吕世全彭诚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中国石油集团长城钻探工程有限公司二等奖探地雷达正演及全波形反演关键技术冯德山王珣杨军赵明哲
戴前伟李广场张彬梅卫锋1.中南大学
2.广州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3.中交第三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
4.浙江华东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二等奖青藏高原永久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地球物理勘探关键技术方慧裴发根钟清徐明才
梁德青吴小平叶盛波林振洲1.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
2.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4.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二等奖科学技术创新奖姚华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二等奖科学技术创新奖张建清长江地球物理探测(武汉)有限公司二等奖7.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物理工程奖评审
为推动地球物理技术创新,加快科技成果应用推广,引导、鼓励地球物理勘探单位和技术人员创作出更多质量优、水平高、效益好的地球物理勘探项目,根据《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学技术奖奖励办法》的有关规定,经我会十届五次常务理事会审议并经我会十届三次理事扩大通过,决定设立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物理工程奖,并于2019年开展推荐评选工作。2019—2022年共评选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物理工程奖金奖8个,银奖24个,铜奖4个;初评及终评结果均在学会网站进行了公示。第十届理事会期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物理工程奖获奖信息统计和详细获奖项目名单见下表。2019—2022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物理工程奖获奖信息统计
序号年度工程奖获奖项目小计金奖银奖铜奖1201925182202035210320211719420222709合计824436
2019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物理工程奖获奖名单
等级沁水煤田海陆过渡相深部煤层气页岩气地震关键技术及应用申有义张胤彬田忠斌任斗金张庆辉
黄捍东杨晓东张淑婷王建青李莲英
山西省煤炭地质物探测绘院金奖糯扎渡水电站施工质量物探检测新技术应用及推广张建清蔡加兴马圣敏马其张智
张志杰徐梦璇任丽平李道永况碧波
长江地球物理探测(武汉)有限公司金奖“犁式”斜缆地震资料采集焦叙明刘春成宋鑫徐强
叶云飞张鹏王海昆唐进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物探事业部银奖渤海渤中34-1油田群海底电缆四分量高密度地震采集李江周东红张建峰明君
张鹏邓元军王建花夏同星1.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
2.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银奖东珺铅锌银矿及外围地球物理勘探柳建新刘春明郭振威郭荣文
麻昌英曹创华汤文武王贵财1.中南大学地质调查研究院;
2.湖南丰源矿业有限公司银奖宁209井区三维地震勘探邓小江杨晓杨柳黄诚
曾珍王小兰丁登碧蒋波1.中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西南物探研究院
2.西南物探分公司银奖宁波-舟山港主通道(鱼山石化疏港公路)工程综合地球物理勘察罗传根黄仕茂王军成安好收
邹勇江苏省地质勘查技术院银奖东五盘区复杂地质条件下综合探测技术研究师素珍邹冠贵翟慧兵赵惊涛
卢勇旭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铜奖202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物理工程奖获奖名单
等级北方沉积型铝土矿综合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及应用郭文波樊金生秦西社武欣王宏宇
张三敏陈靖王美丁刘银爱雷振
西安西北有色物化探总队有限公司金奖浅海区海底高精度重力测量技术及莱州湾海域应用刘洪波吴治国李秀章臧凯王玉敏
胡蕾王金辉胡雪平王恩强何玉海
山东省物化探勘查院金奖2018年度鄂尔多斯盆地石油预探项目演武北地区三维地震采集工程姚宗惠史庆阳邹雪峰杜中东高强
伊鸿斌张西灵袁鹏姜吴斌裴晓明
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金奖沪昆客专长昆段综合地球物理勘探——以CKGZTJ-12标为例赵思为魏栋华尹小康甄大勇
周超章丹贵蒋良文马文德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银奖四川盆地川西北部双鱼石-河湾场地区三维地震勘探梁虹段杰徐敏刘属闵
王晓阳徐宝亮周祺司阳涛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银奖渤海渤中29构造区海底电缆“两宽一高”地震勘探关键技术及应用张鹏张金淼张建峰吴尧
朱振宇王建花刘志鹏邓元军1.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
2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
3.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银奖胜利油田罗家-2017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采集项目于富文曹国滨张光德段俊涛
杨德宽任立刚刘斌张剑中石化石油工程地球物理有限公司胜利分公司银奖新疆1:5万板房沟等四幅地质填图地球物理勘探陈超王国灿徐义贤罗银河
夏江海汪利民胡正旺杜劲松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银奖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纪煤田矿井安全生产综合地球物理探测关键技术王秀东田思清周明磊朱裕振
王明山东省煤田地质规划勘察研究院铜奖武汉城市地质综合地球物理调查专项李成香王斌战刘光强梁龙飞
余文杰湖北省地质局地球物理勘探大队铜奖2021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物理工程奖获奖名单
等级山西省阳高县-天镇县一带干热岩地热资源预可行性勘查地球物理勘探胡祥云周文龙韦梅华杨博
彭荣华韩波黄国疏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金奖新建川藏铁路昌都至林芝段初测阶段航空物探韩永琦王志宏杜世回李俊青
王杜江冯威胡清波王睿1.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2.核工业航测遥感中心;
3.中国铁路经济规划研究院有限公司;
4.川藏铁路有限公司银奖I-Nodal节点仪器研发与工业化应用吴学兵隋荣亮陈本池杨志强
赵军才李彩文王登云徐雷良中石化石油工程地球物理有限公司银奖松辽盆地大陆科学钻探松科2井测井工程邹长春彭诚林峰赵金环
胡丁玉肖亮孔海军刘俊东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银奖渤海旅大16-3油田中深层OBN高密度地震采集张建峰周东红明君刘传奇
李江夏同星王志亮崔攀峰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银奖2017年冀中探区杨税务-泗村店三维地震采集处理解释刘旺王瑞贞杜武智袁胜辉
李海东崔宏良张品王伟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银奖松散层覆盖区煤层开采导水裂隙带三维地震探测冯西会马丽汶小岗袁峰
薛海军常宇飞郭强陈同俊1.陕西省煤田物探测绘有限公司;
2.陕西省煤田地质集团有限公司银奖柯坪山前带地震勘探一体化项目徐雷良曹国滨冯刚杨德宽
何京国赵国勇刘丽娟卢湘鹏中石化石油工程地球物理有限公司胜利分公司银奖中国沿海绿色能源项目海域地球物理勘探成果综合研究安好收刘建东王军成罗传根
黄仕茂江苏省地质勘查技术院铜奖2022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物理工程奖获奖名单
等级TBM搭载的综合超前探测技术及吉林引松工程应用刘斌刘征宇陈磊张凤凯许新骥
郭谦任玉晓传武王瑞睿范克睿
山东大学金奖珠峰地区航空重力与遥感综合测量陈斌熊盛青栾晓东高子弘李展辉
周锡华乔扬孙承志安战锋王建超
中国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金奖海洋地震勘探小道距拖缆采集装备产业化研究与应用周滨刘振江袁全社李列
张建峰阮福明张昊楠邱永成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物探事业部银奖2020年度塔里木盆地富满油田II区三维地震采集工程白旭明刘帆王彦峰周鸣
岳宏段孟川马川朱运红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银奖导水通道空-地-孔综合地球物理精细定位关键技术与应用程久龙林婷婷王鹏温来福
李飞胡明顺杨思通王辉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银奖塔国阿尔登托布坎铅锌矿综合地球物理勘查及找矿突破王宏宇郭文波任小华李红军
刘樟乐冯凡柳卓徐毅1.西安西北有色物化探总队有限公司;
2.西藏珠峰资源股份有限公司;
3.中南大学地质调查研究院银奖秦岭及天山等重点成矿区带航空物探调查范正国余学中赵廷严贾志业
杨雪冯磊王卫平曹学峰中国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银奖川藏铁路拉林段长大深埋隧道多维度综合地球物理探测关键技术刘康王凯甄大勇高树全
尹小康李星汪文强蒋良文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银奖2022年冬奥会延庆赛区外围配套综合管廊工程张琦伟刘勇林万顺栾明龙
袁鸿鹄马国凯刘爱友魏定勇北京市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银奖8.傅承义青年科技奖评审
2018—2022年度“傅承义青年科技奖”推荐的候选人共有125人,经评审委员会评审,共有42位青年科技工作者获得了该奖项,理事会通报后鼓掌通过,并到年会做了专题报告,在年会闭幕式上颁发了奖金和证书,第十届理事会期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傅承义青年科技奖获奖信息统计及获奖名单见下表。2018—2022年傅承义青年科技奖获奖信息统计
序号年度申请人数入选人数120181852201926932020218420212810520223210五年人数小计125422018—2022年傅承义青年科技奖获奖名单
年度姓名单位
2018史全岐山东大学孙伟家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张振国南方科技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系杨宏峰香港中文大学杨涛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2019蔡书慧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郭良辉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韩鹏南方科技大学韩同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黄狮勇武汉大学石颖东北石油大学韦伟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张勇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周猛南昌大学2020黄炜霖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冷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张固澜西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于有强同济大学姚刚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王华电子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刘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苏远大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21王本峰同济大学李静吉林大学胡岩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何建森北京大学芦俊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常燎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储日升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胡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黄建平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赵峦啸同济大学
叶玲玲南方科技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系曹丹平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王新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刘斌山东大学高永新合肥工业大学徐世庆南方科技大学刘晶山东大学王慧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空间物理系徐敏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陈石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9.顾功叙地球物理科技发展奖评审
2018—2022年,经推荐、资格审查、评议、候选人大会报告、理事扩大会通过,圆满完成了“顾功叙地球物理科技发展奖”的评审工作,共有7位同志获得了“顾功叙地球物理科技发展奖”。第十届理事会期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顾功叙地球物理科技发展奖获奖信息统计见下表。2018—2022年顾功叙地球物理科技发展奖获奖名单
年度姓名单位2018王妙月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9陈运泰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20滕吉文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21王仰华英国帝国理工大学地球物理学院苟量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2022陈颙南京大学夏江海浙江大学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优秀博士论文奖
2019—2022年度“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优秀博士论文奖”推荐申报论文有85篇人,经专家两次评审,网上公示,常务理事会审议后确定最终获奖名单,十届理事会期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优秀博士论文奖获奖信息统计及获奖名单见下表。2019—2022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优秀博士论文奖获奖信息统计
序号年度推荐论文篇数入选论文篇数1201920922020//320213915420222315三年计85392019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获奖名单
姓名毕业院校论文题目奖励等级张瑞龙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低纬电离层电动力学过程及机理研究杰出博士学位
论文奖党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热层电离层耦合过程的模拟研究杰出博士学位
论文奖易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基于流星雷达的中间层-低热层天气与气候现象的研究优秀博士学位
论文奖余雄东武汉大学地球内磁层中等离子体波动的卫星观测及动理学激发机制研究优秀博士学位
论文奖武绍江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主动源地震结构成像与被动源微地震震源位置成像优秀博士学位
论文奖何骁慧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等强度地震的破裂方向性测定研究优秀博士学位
论文奖王磊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深探测多分量随钻电磁波测井理论与正反演研究优秀博士学位
论文奖曲英铭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可控震源特征噪音压制及混叠数据成像研究优秀博士学位
论文奖2021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获奖名单
姓名毕业院校论文题目奖励等级许松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各向异性地层声速测井理论与应用研究杰出博士学位
论文奖李坤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相驱动叠前地震概率化反演方法研究杰出博士学位
论文奖刘成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地球磁尾偶极化锋面的多尺度动力学杰出博士学位
论文奖王大阳天津大学油气水三相流电学传感器组合测量方法研究杰出博士学位
论文奖滕尚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内磁层中等离子体波动的观测研究杰出博士学位
论文奖刘倪纲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内磁层等离子体波动对太阳风动压脉冲的即时响应优秀博士学位
论文奖李彦川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基于空间大地测量的断裂耦合特征及机制研究优秀博士学位
论文奖姚淑涛山东大学近地空间小尺度磁结构的观测研究优秀博士学位
论文奖张琳河海大学基于孔隙介质波传播理论及岩石物理模型的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优秀博士学位
论文奖钟志宏南昌大学伴随磁场重联的多尺度结构研究优秀博士学位
论文奖帅达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裂隙参数对地震波传播影响分析和复杂裂隙介质模型构建优秀博士学位
论文奖唐河中国科学院大学黏弹地球的地震变形和负荷变形的理论研究优秀博士学位
论文奖郭汝梦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大地震周期形变研究优秀博士学位
论文奖郭江峰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致密砂岩核磁共振响应数值模拟及数据反演方法研究优秀博士学位
论文奖龚飞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页岩岩石物理特征及储层脆性评价研究优秀博士学位
论文奖2022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获奖名单
姓名毕业院校论文题目奖励等级花漫武汉大学内磁层波动对辐射带电子的联合散射效应研究杰出博士学位
论文奖王璞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致密砂岩储层地震预测方法及应用研究杰出博士学位
论文奖刘敏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基于模板匹配和机器学习的小震监测技术发展及应用杰出博士学位
论文奖吴思弘北京大学基于深度学习方法的瞬变电磁数据去噪与反演杰出博士学位
论文奖任卫凯天津大学超声双模式传感器油气水三相流持气率测量方法研究杰出博士学位
论文奖赵广东中南大学球坐标系下重力场快速正反演方法与月球三维密度成像优秀博士学位
论文奖刘浩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幔柱和俯冲带与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相互作用优秀博士学位
论文奖杨博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美国大陆上地幔电性结构及深部水含量和温度变化研究优秀博士学位
论文奖金国文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核磁共振测井应用基础与反演方法研究优秀博士学位
论文奖赵德政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基于时序InSAR技术的断裂带同震-震后-震间形变场观测和模拟研究优秀博士学位
论文奖王奉伟同济大学基于卫星重力的质量海平面变化及其闭合度研究优秀博士学位
论文奖许家旗哈尔滨工业大学井孔远探测声场的解析与数值模拟研究优秀博士学位
论文奖薛祖祥武汉大学内磁层电磁离子回旋波的激发及其对等离子体场线分布影响的研究优秀博士学位
论文奖于婷婷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热层大气变化性研究优秀博士学位
论文奖张岚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重力卫星GRACEMascon产品及其应用研究优秀博士学位
论文奖11.陈宗器地球物理优秀论文奖评审
2018—2021年度“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共推荐人选125人,经学会申请承担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答辩后,均获立项,4年共托举青年才俊20人,其中科协经费支持8人,自筹经费支持12人。2018—2021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项目人选信息统计
序号年度申请人数科协经费支持科协经费支持入选人数小计1201844224220194624632020432464202126224四年人数小计159812202018—2021年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项目人选入选名单
年度姓名工作单位2018王本锋同济大学黄炜霖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孔祥良山东大学黄帅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2019李静吉林大学陈克杰南方科技大学许松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无丁拼搏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强正阳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赵博中石油东方物探公司研究院库尔勒分院2020王新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胡佳顺南方科技大学黄兴国吉林大学曲英铭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赵培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张全浩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2021陈磊山东大学朱林奇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林红磊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李坤中国石油大学(华东)1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讯》优秀通讯员奖
2017—2021年学会《会讯》优秀通讯员名单
年度单位2017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2018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2019地方学会: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
分支机构: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
会员单位:安徽省勘查技术院、中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公司2020地方学会: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
分支机构: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
会员单位:吉林大学2021地方学会: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
分支机构:地球电磁专业委员会、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
会员单位:东方地球物理公司二、对新一届理事会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当前,学会工作面临新形势和新任务,对做好学会的各项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一届理事会即将产生,学会事业发展即将拉开全新序幕,面对新的形势和挑战,对第十一届理事会今后的工作提几点建议,仅供参考。
1.围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这条主线开展工作,推动学会各项事业取得新发展。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在中国科协的指导下,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术交流活动,聚集行业热点,提供精准技术咨询服务,努力提升学会影响力,凝聚力、社会公信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在学习和贯彻落实上级部门重要精神中寻找新机遇,制定新措施,谋求新发展。
2.要围绕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这个重点,加强学会组织建设。创新学会发展方式,不断增强学会的活力、吸引力和凝聚力。要探索建立会员发展与服务新机制、新模式;探索建立分支机构进退机制、工作评价机制,加强学会秘书处能力建设,增强为会员服务、为科技工作者服务的能力。3.针对新时期新形势对学会提出的新的要求,我们要不断强化学会功能建设,拓展职能,提升学会服务能力,要加大科技成果鉴定评审力度、提高学会编制团体标准影响力、公信力,做好职称评审工作,更好地会员服务,力争在科技创新、科学普及、产学研合作平台、人才培养和科技评价等方面凸显作用。
4.要围绕科技创新和人才强会这个着力点搭建平台,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加强学术引领,打造学术交流精品,推进地球物理科技期刊质量建设,加速地球物理科技期刊国际化进程;加强创新人才的培养、科技人才的举荐,优秀人才表彰奖励的进程,为科技人才成长特别是青年科技人才成长创造条件。
5.要强化学会智库功能建设,发挥学会专家作用,在为推动地球物理事业发展聚集高质量的专家建议方面有所贡献;
6.要紧密围绕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长期战略,创新科普工作机制,要广泛吸纳社会资源,壮大科普志愿者队伍,为会员参与科普活动提供更多的机会和途径。要创造群众喜闻乐见的科普形式,着力搭建面向全民科普的服务平台。
7.学会党委要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抓手,深入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充分发挥党的政治引领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党建活动,以党建促强会。
同志们,第十届理事会尽职尽责,光荣完成了历史使命。我坚信新一届理事会一定能抓住新的发展机遇,团结一心,开拓进取,依法办会,科学管理,服务优质,谱写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新篇章,为地球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一届监事会工作报告
大家好!我受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一届监事会的委托,向大会报告第一届监事会期间学会监事会履职情况,并对今后工作提出建议,请各位代表审议。
一、第一届监事会期间学会监事会履职情况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一届监事会成立五年来,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支持和全体监事的共同努力下,依照监事会工作条例,恪守监事会工作原则,履行职能、维护大局、注重社会团体工作的监督与发展的有机结合,取得了显著工作成绩,为促进学会健康稳定发展做了创新性贡献。本届监事会始终遵照监事会工作条例和细则,在实践中完善机制、承担义务、履行职责、总结规范,探索学会建立监事会后的工作样的思路和新方法。
1、完善会议机制,强化监事工作
为保证监理会工作正常开展,监事会完善并坚持了监事会会议机制,定期举行全体工作会议。每次会议都认真中央有关政策方针和传达上级指示精神;听取学会主要领导关于学会重点工作情况和重要工作事项通报;听取审议学会财务预算及执行情况,面对面提出建议意见;与会同志畅所欲言,会议气氛民主热烈。
2、监督学会工作,参与会议活动
监事会认真履行“监督学会理事会、常务理事会全面工作”职责,利用各种形式监督学会工作,而参与学会各类会议是必要的形式之一,五年间,监事会领导及监事列席学会常务理事会、理事扩大会、会员代表大会、秘书处工作会及各类专业会议50余次,通过参与各类会议,得以及时了解学会工作,提出意见建议。监事会恪守职责,做到明确提出建议意见,不越位、不干预学会正常工作。学会与监事会确定的由学会副秘书长与监事会监事长建立常态化联系机制,成为双方密切联系日常工作的重要渠道,保证了各项工作沟通迅速顺畅。监事会还积极支持学会建立起各项议事、选举、财务和人事管理,学会内部建设得到了持续完善和规范。
3、对学会的财务管理和收支进行了审核监督
2017年8月至2022年7月,学会总收入为61,547,807.72元,总支出57,402,782.38元,本届理事会任职期内净资产总额增加了4,173,189.56元。监事会认为:学会的各项开支合理,在经费使用过程中做到了严格控制,坚持了审批原则,到目前为止,未发现违规违纪等现象。
二、对下一届监事会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1、监事会要围绕学会的工作计划,认真履行监督职能,要不断完善监事会的工作机制及运行机制,促进监事会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加强落实监督职能,依法列席各类会议,及时掌握学会大决策事项和各项决策程序的合法性,从而更好地维护会员的权益。
2、加强对学会资金运作情况的监督检查,保证资金的使用效率和安全。以财务监督为核心,继续完善大额度资金运作的监督管理制度。强化监督管理职责,使学会资产不受损失。
3、加强监事会的自身建设、监事会成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严格依照法律法规和学会章程,认真履行职责,更好地发挥监事会的监督职能,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切实起到维护全体会员权益的作用。
各位代表,五年来监事会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离会员的要求还有差距,希望下一届监事会继续努力,切实履行监督职能,为学会的规范运作和健康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届理事会换届改选工作报告
第十届理事会换届改选工作,自2022年2月正式启动以来,至今已历时十个月。这十个月来,在中国科协和民政部的指导下,首先成立了换届改选工作委员会。在常务理事会的直接领导下,换届改选工作委员会根据会章和我会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分级差额推选代表、理事以及名额分配办法,并进一步明确了理事会的组成原则和理事候选人的条件,除在学会网站上公布外,还以文件形式下达各推选点——副理事长单位、各单位会员、各专业委员会等。为保障各推选点推选代表和候选人工作开展的民主与公正,换届改选领导委员会指派专人参与、监督并检查部分推选点的选举过程。
为了更广泛征求会员对常务理事、正副理事长和秘书长候选人提名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要求各推选点尽可能予以提名,供理事会投票选举参考。
为了保证各推选点所推选候选人的合法性,专门设立资格审查组对会员代表和理事候选人作进一步资格审查,再经过提名工作组汇总,分别送会员代表大会和理事会投票选举。
本次由179个推选点推选理事候选人171人,会员代表213人。共有384名会员代表参加本次会员代表大会,经会员代表投票,选举产生理事171人。
在理事会上由全体理事无记名投票选举产生60名常务理事。在选举出常务理事的基础上,提出理事长、副理事长候选人名单,再由全体理事无记名投票选举产生理事长、副理事长。并由理事长提名新一届理事会秘书长,理事会聘任秘书长,并将理事长、副理事长及秘书长人选报中国科协审批。
根据多数推选点建议:换届改选委员会按照学科的分布,单位会员情况,候选人的学术、社会地位,自愿服务学会的意识,以及方便参与学会各项活动等原则,结合推选点推选出的人选,综合提出一个名单,供代表大会和理事会讨论、投票参考。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章程》修订说明
为了更好地促进学会自身建设和发展,适应新形势下学会发展需要,根据民政部和中国科协的有关规定,经2022年4月7日十届十二次常务理事会讨论提议,对《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章程》做如下修订:
一、修订必要性
现行的《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章程》自2017年10月中国地球物理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修改通过,至今已经五年。五年来的实践证明,现行《章程》总体上适应指导我会工作的要求,对推动地球物理事业起到了积极作用。
为适应我国地球物理事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新任务和新要求,规范学会的活动,促进学会的发展,更好地发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作用,对《章程》进行适当修改十分必要,且具有重要意义。
二、修订过程
三、修订主要内容
章程修改26处,具体修改如下:
第一章总则
1.第二条删除:“,是党和政府联系广大地球物理科技工作者的纽带和发展地球物理科学事业的重要社会力量,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团体会员”等内容。
2.第三条第(一)款增加:“本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加“团结和动员广大会员和科学技术工作者,认真履行为科学技术工作者服务、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的职责定位,促进科学技术的繁荣和发展,促进科学技术的普及和推广,促进科学技术人才的成长和提高,反映科学技术工作者的意见建议,维护科学技术工作者的合法权益,营造良好科学文化氛围,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团发展道路,不断增强政治性、先进性和群众性,建设开放型、枢纽型、平台型科协组织,真正成为党领导下团结联系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人民团体,提供科技类公共服务产品的社会组织,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广大科学技术工作者更加紧密地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等内容。
第(二)款增加:“本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道德风尚、自觉加强诚信自律建设”等内容。删除“;团结、组织中国地球物理科技工作者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活动,促进地球物理学科的发展,出成果、出人才,为推动科技进步、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等内容。
3.第四条删除:“本会接受业务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登记管理机关国家民政部和有关部门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等内容。增加:“本会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的规定,设立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开展党的活动,为党组织的活动提供必要条件。”等内容。
4.第五条增加:“本会接受业务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社团登记管理机关民政部和有关部门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删除:“本会的住所设在北京市”。
5.第六条增加:“本会的住所设在北京市。网址:www.cgs.org.cn”等内容。
第三章会员
6.第八条增加:“可授予荣誉会员、名誉会员、外籍会员称号”,删除:“包括高级会员、普通会员、学生会员、和外籍会员”等内容。
7.第九条第(二)款增加:“热爱地球物理事业,遵纪守法、恪守科学道德和诚信,承认和遵守本会的各项规章制度”等内容,删除“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地球物理科技工作者入会,参照外籍会员办理”等内容。
8.第十条第(一)款删除:“经两名以上本会会员介绍”等内容。
第(三)款删除:“高级会员、普通会员、学生会员”等内容,增加:“个人会员”等内容;删除“其中外籍会员须报中国科协备案”等内容。
9.第十一条增加:第(六)款“本会章程规定的其他权利”等内容。
10.第十二条增加:第(六)款,内容为“本会章程规定的其他义务”等内容。
第四章组织机构和负责人产生、罢免
11.第十五条删除:“全国”等内容。
第(二)款增加:“和监事”等内容。
12.第十六条删除:“全国”等内容,增加:“制定和修改章程,须经到会会员代表三分之二以上表决通过,不得以鼓掌方式进行表决。”等内容。
13.第十八条删除:“全国”等内容,增加:第(一)款内容“理事会应通过充分酝酿协商,采用无记名投票选举方式产生”。
增加:第(二)款内容“理事会成员每届更新不少于1/3;理事必须是学术上有成就、学风正派、能参加本会实际工作的科学家、专家和中青年科技工作者,以及热心本会工作并从事有关学科组织管理工作的人员;理事会成员中应有相当比例的中国共产党党员;理事会组成要体现老、中、青梯队结构,人员须3/4为基层一线科技工作者;年逾70周岁者,一般不再作为理事人选。”
14.第十九条删除:“全国”“注销”等内容,增加:“终止”等内容。
15.第二十二条删除:“十一”等内容。
16.第二十七条删除:“全国”等内容,增加:“聘任的秘书长任期不受限制,可不经过民主选举程序”等内容。
17.第二十八条增加:“聘任或向社会公开招聘的秘书长不得担任本团体法定代表人。”等内容。
18.二十九条删除:“全国”等内容。
19.第三十条第(三)款增加:“设立分支机构须报业务主管单位备案”等内容。
增加:“秘书长由理事长提名、理事会同意后方可聘任,并按要求到业务主管单位和社团登记管理机关办理备案手续”等内容。
20.新增:“第五章监事会”,内容为:
第三十一条本会设立监事会。监事会是本会的监督机构,对会员代表大会负责;理事长、副理事长、理事、秘书长及本会专职工作人员不得兼任监事。监事会人数一般不超过九人,不少于三人。
监事会设监事长1名,由监事会推举产生。监事长和副监事长年龄不超过70周岁,连任不超过2届。
本会接受并支持委派监事的监督指导。
第三十二条监事由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或罢免。监事任期与理事任期相同,期满可以连任。
第三十三条监事会行使下列职权:
第(一)款选举监事长、副监事长;
第(二)款出席会员代表大会,向会员代表大会报告监事会的工作;
第(三)款列席理事会、常务理事会;
第(四)款监督理事会、常务理事会履职情况;
第(五)款监督本会财务运行管理情况;
第(六)款履行会员代表大会赋予的其他职责。
第三十四条监事会每半年至少召开一次会议。监事会会议须有2/3以上监事出席方能召开,监事会决议须经到会监事1/2以上通过方为有效。
第三十五条监事列席理事会、常务理事会会议时不参与理事会、常务理事会表决。
第三十六条监事应当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本会章程,忠实、勤勉履行职责。
第三十七条监事会可以对本会开展活动情况进行调查;必要时,可以聘请会计师事务所等协助其工作。监事会行使职权所必需的费用,由本会承担。
第六章资产管理、使用原则
21.四十三条删除:“全国”等内容。
第七章章程的修改程序
22.四十七条删除:“全国”等内容。
23.四十八条删除:“全国”等内容。
第八章终止程序及终止后的财产处理
24.五十条删除:“全国”等内容。
第九章附则
25.删除原第四十六条“本章程经2017年10月13日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表决通过。”修改为现第五十四条“本章程经2022年12月4日第十一次会员代表大会表决通过。”
26.除上述之外,还对章程中的个别词句和文字进行了修改,如“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修订为“会员代表大会”。
此外,因在总则中增加了第六条,所以对原来第二章至第四章的第六条至第二十九条顺序进行了调整;因新增了第五章监事会内容,所以对原来第六章至第八章的顺序、第三十条至第四十八条的顺序进行了调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章程》
(2022年12月4日会员代表大会通过)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本会名称是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英文译名:ChineseGeophysicalSociety,英文名缩写:CGS)。
第三条本会的宗旨
(一)本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改革开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民主办会的方针;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发扬学术民主,树立良好学风;提倡尊重真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风尚;倡导献身、创新、求实、协作的精神;团结和动员广大会员和科学技术工作者,认真履行为科学技术工作者服务、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的职责定位,促进科学技术的繁荣和发展,促进科学技术的普及和推广,促进科学技术人才的成长和提高,反映科学技术工作者的意见建议,维护科学技术工作者的合法权益,营造良好科学文化氛围,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团发展道路,不断增强政治性、先进性和群众性,建设开放型、枢纽型、平台型科协组织,真正成为党领导下团结联系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人民团体,提供科技类公共服务产品的社会组织,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广大科学技术工作者更加紧密地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二)本会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遵守社会道德风尚,自觉加强诚信自律建设。
第四条本会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的规定,设立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开展党的活动,为党组织的活动提供必要条件。
第五条本会接受业务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社团登记管理机关民政部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
第六条本会的住所设在北京市。网址:www.cgs.org.cn。
第二章业务范围
第七条本会的业务范围:
(一)积极开展国内及国际学术交流,组织学术探讨和科学考察,活跃学术思想,交流工作经验,促进学科的交叉渗透,提高学术水平,推动本学科的发展,加强国内地球物理工作者的联系和团结,加强同国外地球物理科技团体和个人的友好联系;
(二)根据国民经济、社会及地球物理学科发展需要,组织本学科有关专家对有关国家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战略、政策等重大问题提出积极的建议或决策性意见,努力发挥本学科在国家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学科发展中的作用;
(三)依照国家有关规定,编辑出版《AppliedGeophysics》、《地球物理学报》、《CHINESEJOURNALOFGEOPHYSICS》、《地球物理学进展》、《EarthandPlanetaryPhysics》、《会讯》、《中国地球物理》(年刊)等学术书刊和音像制品。利用多种形式推进科技进步,促进知识更新,提高会员学术水平,协助会员开拓更广泛的活动领域;
(四)发现并推荐人才,依照有关规定经批准,奖励和表彰在科技活动中取得优秀成绩的会员;
(五)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地球物理科学技术的普及和推广;
(六)积极开展与地球物理有关的科技项目的技术开发、咨询、技术培训、技术中介、技术服务。受政府部门委托承办或根据市场和行业发展需要,进行与地球物理有关的科技项目的论证、科技成果的评价与推广、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评审、科技文献和标准的编审等,促进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
(七)维护会员的合法权益,反映会员的意见和呼声,举办为会员服务的各种事业及活动;
业务范围中属于法律、法规等规定须经批准的事项,依法经批准后开展。
第八条本会的会员包括个人会员和单位会员。个人会员可授予荣誉会员、名誉会员、外籍会员称号。
第九条申请加入本会的会员,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拥护本会的章程;
(二)热爱地球物理事业,遵纪守法、恪守科学道德和诚信,承认和遵守本会的各项规章制度,有加入本会的意愿;
(三)个人会员是具有中级或相当于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获得学士学位以上的科技工作者,以及热心参与和积极支持学会工作,并具有相应专业知识的科技管理工作者;
外籍会员应是在地球物理科技领域上有较高学术造诣,对我国友好,并愿意与本会联系、交流和合作的外籍科技工作者。
第十条会员入会的程序是:
(一)提交入会申请书;
第十一条会员享有下列权利:
(一)本会的选举权、被选举权和表决权(外籍会员除外);
(二)优先、优惠参加本会的活动;
(三)获得本会服务的优先权;
(四)对本会工作的批评建议权和监督权;
(五)入会自愿、退会自由;
(六)本会章程规定的其他权利。
第十二条会员履行下列义务:
(一)遵守本会的章程,执行本会的决议;
(二)维护本会合法权益;
(三)完成本会交办的工作;
(四)按规定交纳会费;
(五)向本会反映情况,提供有关资料;
(六)本会章程规定的其他义务。
第十三条会员退会应书面通知本会,并交回会员证。会员如果1年不履行义务,本会应予提示。如第2年仍不履行会员义务,视为自动退会。
第十四条会员如有严重违反本章程的行为,经理事会或常务理事会表决通过,予以除名。
第十五条本会的最高权力机构是会员代表大会,会员代表大会的职权是:
(一)制定和修改章程;
(二)选举和罢免理事和监事;
(三)审议理事会的工作报告和财务报告;
(四)制定和修改会费标准;
(五)决定终止事宜;
(六)决定名誉职务的设立和人选;
(七)选举产生监事会;
(八)审议监事会工作报告;
(九)决定其他重大事宜。
第十六条会员代表大会须有2/3以上的会员代表出席方能召开,其决议须经到会会员代表半数以上表决通过方能生效。制定和修改章程,须经到会会员代表三分之二以上表决通过,不得以鼓掌方式进行表决。
第十七条会员代表大会每届5年。因特殊情况需提前或延期换届的,须由理事会表决通过,报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并经社团登记管理机关批准。延期换届最长不超过1年。
第十八条理事会是会员代表大会的执行机构,在会员代表大会闭会期间领导本会开展日常工作,对会员代表大会负责。
(一)理事会应通过充分酝酿协商,采用无记名投票选举方式产生;
(二)理事会成员每届更新不少于1/3;理事必须是学术上有成就、学风正派、能参加本会实际工作的科学家、专家和中青年科技工作者,以及热心本会工作并从事有关学科组织管理工作的人员;理事会成员中应有相当比例的中国共产党党员;理事会组成要体现老、中、青梯队结构,人员须3/4为基层一线科技工作者;年逾70周岁者,一般不再作为理事人选。第十九条理事会的职权是:
(一)执行会员代表大会的决议;
(二)选举和罢免理事长、副理事长、常务理事;
(三)筹备召开会员代表大会;
(四)向会员代表大会报告工作和财务状况;
(五)决定会员的吸收和除名;
(六)决定办事机构、分支机构、代表机构和实体机构的设立、变更和终止;
(七)聘任或罢免秘书长,决定副秘书长、各机构主要负责人的聘任;
(八)领导本会各机构开展工作;
(九)制定内部管理制度;
(十)筹措学会活动经费并监督其使用;
(十一)决定奖励和表彰事宜;
(十二)决定其他重大事项。
第二十条理事会须有2/3以上理事出席方能召开,其决议须经到会理事2/3以上表决通过方能生效。理事不能到会,可委托代表参加,委托代表享有委托投票权。
第二十一条理事会每年至少召开一次会议,情况特殊的,可采用通讯形式召开。
第二十二条本会设立常务理事会。常务理事会由理事会选举产生,在理事会闭会期间行使第十九条第一、三、五、六、七、八、九、十项的职权,对理事会负责。常务理事人数不超过理事人数的1/3。
第二十三条常务理事会须有2/3以上常务理事出席方能召开,其决议须经到会常务理事2/3以上表决通过方能生效。
第二十四条常务理事会至少半年召开一次会议;情况特殊的,可采用通讯形式召开。
第二十五条本会的理事长、副理事长、秘书长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政治素质好;
(二)在本会业务领域内有较大影响;
(三)理事长、副理事长最高任职年龄不超过70周岁,秘书长任职时年龄一般不超过62周岁且为专职;
(四)身体健康,能坚持正常工作;
(五)未受过剥夺政治权利的刑事处罚的;
(六)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第二十六条本会理事长、副理事长、秘书长如超过最高任职年龄的,须经理事会表决通过,报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并社团登记管理机关批准后,方可任职。
第二十七条本会理事长、副理事长每届任期5年,连任不超过两届。因特殊情况需延长任期的,须经会员代表大会2/3以上会员代表表决通过,报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并经社团登记管理机关批准后,方可任职。
聘任或者向社会公开招聘的秘书长任期不受限制,可不经过民主选举程序。
第二十八条理事长为本会法定代表人。因特殊情况,经理事长委托,理事会同意,报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并经社团登记管理机关批准后,可以由副理事长担任法定代表人。聘任或向社会公开招聘的秘书长不得担任本团体法定代表人。
法定代表人代表本会签署有关重要文件。本会法定代表人不兼任其他团体的法定代表人。
第二十九条本会理事长行使下列职权:
(一)召集和主持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和常务理事会;
(二)检查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和常务理事会决议的落实情况;
(三)提名秘书长。
第三十条本会秘书长行使下列职权:
(一)主持办事机构开展日常工作,组织实施年度工作计划;
(二)协调各分支机构、代表机构、实体机构开展工作;
(三)提名副秘书长以及各机构主要负责人,交理事会或常务理事会决定;设立分支机构须报业务主管单位备案;
(四)决定办事机构、代表机构、实体机构专职工作人员的聘用;
(五)处理其他日常事务。
秘书长由理事长提名、理事会同意后方可聘任,并按要求到业务主管单位和社团登记管理机关办理备案手续。
第五章监事会
(一)选举监事长、副监事长;
(二)出席会员代表大会,向会员代表大会报告监事会的工作;
(三)列席理事会、常务理事会;
(四)监督理事会、常务理事会履职情况;
(五)监督本会财务运行管理情况;
(六)履行会员代表大会赋予的其他职责。
(一)会费;
(二)捐赠;
(三)政府资助;
(四)在核准的业务范围内开展活动和服务的收入;
(五)利息;
(六)其他合法收入。
第三十九条本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会员会费。会费标准须经会员代表大会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通过。本会开展表彰奖励活动,不收取任何费用。
第四十条本会经费必须用于本章程规定的业务范围和事业的发展,不得在会员中分配。经费收支使用情况接受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监督,并向会员公开。
第四十一条本会建立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保证会计资料合法、真实、准确、完整。
第四十二条本会配备具有专业资格的会计人员。会计不得兼任出纳。会计人员必须进行会计核算,实行会计监督。会计人员调动工作或离职时,必须与接管人员办清交接手续。
第四十四条本会换届或更换法定代表人之前必须接受社团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认可的审计机构组织的财务审计。
第四十五条本会的资产,任何单位、个人不得侵占、私分和挪用。
第四十六条本会专职工作人员的工资和保险、福利待遇,参照国家对事业单位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十七条对本会章程的修改,须经理事会表决通过后报会员代表大会审议。
第四十八条本会修改的章程,须在会员代表大会通过后15日内,报业务主管单位审查,经同意,报社团登记管理机关核准后生效。
第四十九条本会完成宗旨或自行解散或由于分立、合并等原因需要注销的,由理事会或常务理事会提出终止动议。
第五十条本会终止动议须经会员代表大会表决通过,并报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
第五十一条本会终止前,须在业务主管单位及有关机关指导下成立清算组织,清理债权债务,处理善后事宜。清算期间,不开展清算以外的活动。
第五十二条本会经社团登记管理机关办理注销登记手续后即为终止。
第五十四条本章程经2022年12月4日第十一次会员代表大会表决通过。
第五十五条本章程的解释权属本会的理事会。
第五十六条本章程自社团登记管理机关核准之日起生效。2022年12月4日
关于授予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荣誉理事的决定
根据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章程第四章第十五条第六款规定,经第十届第十四次常务理事会讨论、提名,我会第十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审议通过,授予:常旭、陈海弟、方慧、高菊生、郝会民、李术才、刘财、刘杰、施和生、田忠斌、谢玉洪、邢文宝、杨举勇、姚振兴、张东宁、张金城、赵殿栋、朱向泰等18位同志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荣誉理事。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2022年12月4日
关于表彰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的决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自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以来,在我会各级组织和全体会员的大力支持与共同努力下,团结广大科技工作者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推进学科发展,积极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大力培养科技人才,提高全民科技素质,搞好会员之家,为促进科技事业的繁荣与发展,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应有贡献。
为充分调动学会各级组织和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团结协作、开拓进取、拼搏奉献,进一步做好学会的各项工作,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届第十四次常务理事会讨论决定,对在学会各项工作中做出优异成绩的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等24个先进集体和陈会忠等74名先进工作者予以表彰。
受表彰的集体与同志,是我学会的优秀代表,他们兢兢业业、恪尽职守、顽强拼搏、无私奉献、认真履行职责,全心全意为科技发展和科技工作者服务,努力建设“会员之家”,为发挥学术交流主渠道、科普工作主力军、国际民间科技交流与合作主要代表的作用,做出了突出成绩与显著贡献。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届常务理事会号召:各级组织和广大会员要学习他们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科技事业,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做贡献,竭诚为科技工作者服务的奉献精神,学习他们努力工作、团结协作、积极进取、无私奉献、奋发图强的精神,努力开创学会工作的新局面。
希望这次受表彰的集体和个人,再接再厉,继续发扬“献身、创新、求实、协作”的精神,与各级组织及广大会员一道,紧紧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奋勇拼搏,开创科教兴国新业绩,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新的贡献,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事业而努力奋斗。
附: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名单
附件: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名单
一、先进集体24个(以汉语拼音为序)
(一)16个分支机构
1.科普工作委员会
2.地球电磁专业委员会
3.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
4.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
5.继续教育工作委员会
6.金属矿勘查专业委员会
7.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
8.科技推广工作委员会
9.流体地球科学专业委员会
10.水电分会
11.铁道分会
12.团体标准工作委员会
13.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
14.行星物理专业委员会
15.油气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
16.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
(二)8个地方学会
1.安徽省地球物理学会
2.北京市地球物理学会
3.海南省地球物理学会
4.河南省地球物理学会
5.湖南省地球物理学会
6.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
7.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
8.陕西省地球物理学会
二、先进工作者52名(以汉语拼音为序)
(一)分支机构35名
陈会忠程久龙丛健生邓明杜启振高原郭文波孔彦龙况碧波李夕海
李学军刘铁刘根深孟小红牛兴国申旭辉宋强功宋玉环苏增臣唐旭
田忠斌万建华汪青松王贵平王怀洪王金海王秀娟王绪本魏新建肖晴侠
徐涛许传建杨正刚杨志芳张少华
(二)地方学会17名
冯德山冯西会韩立国贾宇鹏李敬宇刘斌裴顺平秦绪英盛勇石红
石殿祥孙和平王军成王天意吴时国许瑜杨志根
三、优秀分支机构主任(11名)
李貅刘元生吕古贤欧光习王一博夏江海薛国强印兴耀张玮张建清
赵国泽
四、优秀分支机构秘书长(11名)
曹宏陈维升何丽娟何贤明李惠民楼加丁沈萍汤吉谢绍晖徐佩芬
周坚鑫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一届理事会成员名单
前任理事长陈晓非
理事长底青云
副理事长(按姓氏拼音排序)
段建华苟量郭建黄清华李丽柳建新倪四道徐学义徐长贵杨勤勇
杨占东赵邦六
秘书长郭建(兼)
常务理事(按姓氏拼音排序)
曹宏曹俊兴陈晓非底青云杜向东段建华冯西会高辉高才坤高静怀
苟量郭建韩若飞胡祥云黄清华嵇艳鞠金胜李丽李貅李振洪
李宗杰林君刘斌刘怀山刘建东柳建新罗小南倪四道彭苏萍宋明水
孙和平王赤王建平王兰民王瑞廷王永国魏勇吴时国肖都肖立志
徐卫徐学义徐义贤徐元璋徐长贵徐正宣许传建杨勤勇杨占东殷长春
印兴耀岳建华曾昭发张怀张建清张俊锋张少华赵邦六郑丰收周寅伦
理事(按姓氏拼音排序)
艾印双巴晶白亚东曹宏曹丹平曹静杰曹俊兴曾昭发陈斌陈刚
陈波陈九辉陈维升陈小斌陈晓非程彦程纪星邓明邓勇邓居智
底青云丁志峰杜向东段建华方波冯德山冯西会冯许魁冯学尚高辉
高原高宝龙高才坤高静怀耿建华苟量郭建郭文波韩立国韩若飞
何彬何丽娟侯伯男胡敏胡祥云黄乘利黄清华嵇艳鞠蒋长胜金胜
金双根雷建设李俊李丽李貅李电波李建平李夕海李振洪李志华
李宗杰林君林少一刘斌刘祜刘亮刘洪波刘怀山刘建东刘正荣
柳建新罗聪罗小南吕庆田马坚伟孟军海明君穆建强倪四道牛兴国
欧光习彭苏萍彭伟斌祁民钱荣毅秦绪英邱卫忠冉崎饶莹戎昭金
邵志刚施海峰石颖史建魁宋海斌宋明水宋强功孙和平汤毅汤国兴
唐新功汪洋王赤王怀洪王槐仁王建平王兰民王瑞廷王秀明王绪本
王彦宾王一博王永国王志豪王志宏魏嘉魏勇吴荣新吴时国吴小平
肖都肖立志谢向文熊彬熊盛青徐卫徐佩芬徐学义徐义贤徐元璋
徐长贵徐正宣许传建薛国强薛海军严加永颜廷杰羊春华杨顶辉杨嘉明
杨勤勇杨午阳杨占东杨正刚姚德兀殷长春尹成印兴耀袁全社岳建华
张怀张宝林张光大张建清张俊锋张善法张少华赵亮赵镨赵邦六
赵俐红赵晓鹏赵育刚赵志军郑伟郑丰收郑向光周家雄周坚鑫周寅伦
邹长春
第二届监事会
监事长孟小红
监事(按姓氏拼音排序)
孟小红陈小宏李莲英沈萍盛勇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总结2022年12月4—5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一次会员代表大会以线上方式召开,大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会。中国科协党组成员、国际合作部部长罗晖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视频讲话,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届理事会领导、第一届监事会监事和来自全国各地的会员代表等400余人线上参加了会议。有近百家全国学会发来祝贺。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一次会员代表大会线上会场
百家学会祝贺名单节选
第十届理事长陈晓非院士致辞
中国科协党组成员、国际合作部部长罗晖代表中国科协向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向学会会员及地球物理学领域广大科技工作者致以诚挚问候,向长期支持关心支持学会发展的社会各界表示衷心感谢。她在致辞中指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是我国地球物理学发展的见证者和推动者,在第十届理事会的带领下,学会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举办以学术年会为龙头的系列交流活动;开展重大科协问题遴选、扎实推动一流期刊建设;积极开展科技公共工作服务,影响广泛;广泛开展群众性、基础性、社会性科普活动;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注重人才举荐,学会发展成效显著,得到广大地球物理科技工作者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中国科协党组成员、国际合作部部长罗晖讲话
罗晖特别指出,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要把握机遇,主动作为,积极引导广大地球物理科技工作者为实现党的二十大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创新争先。
一是紧扣团结奋斗,确实履行好桥梁纽带职责。要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科技社团发展的道路,牢固树立党建与业务融合发展的理念,发挥学会的党组织的政治保障作用,不断建全联系广泛、服务会员的工作体系,切实打造有温度、可信赖的科技工作者之家,筑牢地球物理学界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二是聚焦科学前沿,不断提升服务高质量发展能力。坚持问题导向、应用导向,不断深化地球物理学科前沿探索,组织开展关键核心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产业共性技术等方面集智攻关,打造学术交流品牌集群,培育一流科技期刊,提升优质普惠科普产品,建设高水平的科技智库,不断完善人才成果鉴定、评价、标准研制等公共服务体系,在服务中心大局中彰显学会价值。
三是持续开放发展,争创中国特色一流学会。要坚持持续深化改革,加快数字化转型,以“智慧”赋能推进学会治理现代化,建设网上“会员之家”,提升学会的服务项目,要深化国际交流,积极吸纳外籍人才参与学会治理,支持我国科学家到国际组织竞选、任职、履职,支持我国科学家牵头发起国际科技组织,在国际组织框架下组织开展国际科学研究,积极拓展全球的伙伴关系,参与国际全球的国际治理,着力凝聚高水平人才。按照总书记的要求,促进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增进国际科技界的开放、信任、合作,不断的优化创新生态,服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罗晖最后讲到,中国科协将一如既往支持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改革创新发展。让我们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忘初心,守正创新,自信自强,勇攀高峰,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做出更大的贡献!
副理事长单位代表、航空物探遥感中心首席科学家熊盛青线上致辞
胡敏副秘书长宣读了中国科协批复文件。
郭建秘书长受第十届理事会的委托作第十届理事会工作报告、财务报告及第十一次会员代表大会选举办法说明;第一届监事会监事长孟小红作第一届监事会工作报告;胡敏副秘书长作《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章程》修订说明;随后进行大会讨论,代表发言踊跃,讨论热烈,持续到12时才结束了上午的各项议程。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届理事会秘书长郭建教高向全体会员代表作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届理事会工作报告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一届监事会监事长孟小红教授向全体会员代表作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一届监事会工作报告
下午2时,第十一次会员代表大会继续进行。会议由胡敏副秘书长主持,代表们认真讨论并审议了第十届理事会工作报告、财务报告、第一届监事会工作报告、第十一次会员代表大会选举办法、新章程及修订说明,经投票表决,一致通过了第十届理事会工作报告、第十届理事会财务报告、第一届监事会工作报告、第十一次会员代表大会选举办法、学会新章程及修订说明。
根据会议主持人的提名,大会通过了理事选票的总监票1人、监票2人(本监票人名单适用于理事会、常务理事会、监事会等工作选举),经会员代表投票,选举产生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一届理事会理事171名,根据投票统计报告,参会人数370人,有效选票318张,171名候选人的同意票数超过参会人员1/2,全部当选理事。选举过程符合章程规定。
经会员代表投票,选举产生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届监事会监事5名,根据投票统计报告,参会人数370人,有效选票310张,5名候选人的同意票数超过参会人员1/2,全部当选监事。选举过程符合章程规定。
经第二届监事会监事投票,孟小红教授以全票当选为第二届监事会监事长。
下午2时50分,按照大会议程召开第十一届第一次全体理事会。会议由第十届副秘书长胡敏主持会议,根据章程规定,分别投票选举常务理事、理事长、副理事长和聘任秘书长。
首先确认了出席会议的171名理事资格,本次会议,应到理事171人,实到理事170人,符合《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章程》规定的有效人数,会议有效。按照选举常务理事程序,首先通过大屏幕对60位常务理事候选人进行了简单介绍,然后开始投票选举常务理事,经到会理事投票,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一届理事会常务理事60名,根据投票统计报告,参会人数170人,有效选票154张,60名候选人的同意票数超过参会人员2/3,全部当选常务理事,选举过程符合章程规定。
按照选举学会负责人程序,首先通过大屏幕对第十一届理事会主要负责人进行简单介绍,然后开始投票选举负责人,经到会理事投票,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一届理事会理事长1名、副理事长12名,根据投票统计报告,参会人数170人,有效选票151张,13名候选人的同意票数超过参会人员2/3,选举过程符合章程规定。底青云当选为学会第十一届理事会理事长,李丽、徐学义、苟量、杨勤勇、徐长贵、段建华、杨占东、赵邦六、倪四道、黄清华、柳建新、郭建等当选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一届理事会副理事长,郭建兼任学会法定代表人。
经新当选理事长底青云提名,郭建由第十一届理事会聘任为秘书长。根据投票统计报告,参会人数170人,有效选票154张,同意票数超过参会人员2/3,聘任过程符合章程规定。
经新当选秘书长郭建提名,第十一届理事会聘任了13位副秘书长。根据投票统计报告,参会人数170人,有效选票152张,同意票数超过参会人员2/3,聘任过程符合章程规定。
下午3时15分,按照大会议程,新当选理事长底青云主持召开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一届理事会第一次常务理事会。会议审议通过了《第十一届常务理事会会议制度》、《第十一届理事会工作安排》。
下午3时40分,按照大会议程,召开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一届常务理事党员扩大会,学会纪委委员李貅主持了会议。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一届常务理事会党员大会常务理事中共党员、监事中共党员共57人,实到57人。参会人数符合要求,会议审议并通过了第十届理事会党委工作报告。根据投票统计报告,参会人数57人,有效选票48张,同意票数超过参会人员2/3,表决过程符合规定。
我会监事对会议全程进行了监督,本次选举和聘任符合程序,选举和聘任有效。
12月5日上午9时,由我会前任理事长陈晓非院士主持召开第十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学会副秘书长胡敏宣布了选举及聘任结果;陈晓非院士对新一届理事会给予寄语,他讲到: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经历了75年的历程,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学会取得现有的成就,得益于广大会员和全体理事的支持。学会为广大地球物理科技工作者创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自由的学术环境,学会上下团结和谐,是会员喜欢的家园。相信新一届学会领导班子在新一届理事长底青云院士的领导下,一定能够不负重托,再上一个新台阶,带领中国地球物理科技工作者,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做出应有的贡献!
新当选的学会副理事长李丽、徐学义、苟量、杨勤勇、徐长贵、段建华、杨占东、赵邦六、倪四道、黄清华、柳建新、郭建和监事长孟小红也相继做了自我介绍,并就其任职期间如何推进学会工作创新发展进行了简短发言。
会上,授予常旭等18位同志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荣誉理事;表彰了科普工作委员会等24个先进集体及陈会忠等74名先进个人。
中国地球物理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获奖项目代表倪四道、乐新安、苟量发表获奖感言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物理工程奖金奖获奖项目代表刘斌、陈斌发表获奖感言
顾功叙地球物理科技发展奖获奖者之一夏江海教授发表获奖感言
底青云理事长在会议最后做了总结发言,她表示:本次大会的成功召开是和广大会员的积极参与、学会领导及办事机构工作人员的努力分不开的,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一次会员代表大会的召开以及新一届理事会的产生,进一步明确了今后五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主要任务和工作目标。会后将适时召开第十一届理事长办公会议和学会秘书长会议,对未来工作进行统筹安排,新一届领导班子将尽心尽力,团结一心,争取让地球物理学科在国家需求方面做出新的贡献。
新一任理事长底青云院士发言(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会场右前一)
5日上午12时,第十一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圆满落下帷幕。
中科科界(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为本次大会召开提供技术支持,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一届一次常务理事会议纪要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一届一次常务理事会议于2022年12月4日下午召开,第十一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共计60人,实到60人;学会秘书长及副秘书长列席会议。出席会议人数符合学会章程规定,会议由新当选理事长底青云院士主持。
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郭建宣读了《常务理事会议制度》《第十一届理事会工作安排》,根据投票统计报告,参会人数60人,有效票数57张,同意票数超过参会人员2/3,表决过程符合章程规定,会议审议通过了《第十一届常务理事会会议制度》《第十一届理事会工作安排》。
(学会秘书处)
热烈庆祝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成立75周年
(1947—2022)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ChineseGeophysicalSociety)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一级学会。自1947年2月起,陈宗器、顾功叙、王之卓、翁文波四位科学家发起创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1947年8月在上海宣告成立。
至2022年,我会已成立75周年。12月5日,我会召开庆祝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成立75周年线上会议,与新老会员回顾学会磅礴历史、畅谈学会发展创新、探讨学会未来机遇,共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成立75周年华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