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记者调查发现,这类服务通常收费不菲,有的“一对一包月”收费1万元,还有的以免费为饵,吸引消费者层层上套。不过,这些所谓的情感专家,却没有任何专业的心理学背景或资质。
情感咨询靠剧本收订单
大多对专业资质避而不谈
尽管打着“专业情感咨询”的幌子,但实际上很多博主并不具备心理学专业资质。一些博主会用专业或有亲和力的身份包装自己,比如“心理学专业大学生”“心理咨询师”“宝妈”“大学生军师”,以便获取消费者的信任。北青报记者以潜在客户身份接触了几位情感博主,询问他们的专业资质,对方大多避而不谈。
不过,这类机构也难以被认定是“非法”,另一位心理咨询师表示:“咨询这个词跟心理连起来,心理咨询就是一个专业名词。心理咨询师是有专业门槛的,但情感问题可以找心理咨询,也可以找朋友咨询。这时候的咨询就是顾问的意思。除非某机构明确说自己是心理咨询机构,那它必须配套拥有专业资质的心理咨询师,即便没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认证,至少也得有专业协会认证。如果没有,那就算得上违规。”
层层诱导走向高额付费
北青报记者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博主并未在帖子中说明收费标准,部分博主有在咨询服务介绍中标明服务是“小偿”或“无偿”,少数博主在小红书等平台的橱窗中挂有情感咨询的商品付费链接。
不过,这种以免费或者小额吸引来的用户,最终会被层层诱导进行高额付费。一位消费者表示,自己看到是免费咨询就与咨询师联系,结果对方表示,免费只提供“情感修复规划”,给出的概念非常笼统。而当自己询问具体如何操作时,对方就表示,需要单独联系咨询师购买咨询服务,普通咨询师收费300元一个小时;高级咨询师收费500元一个小时。
咨询最终成为“情感操控”
北青报记者发现,随着情感咨询市场的火爆,一批“情感IP孵化”项目应运而生。这些项目教人如何成为情感博主,实则传授套路,走向了“卖课”。
此外,在网络直播平台,许多情感咨询直播徘徊在灰色地带。有一些博主打着情感咨询的幌子,实则变相输出不良价值观。
北青报记者观察了多场情感咨询直播发现,一些主播以“心理咨询”或“情感咨询”的名义做起了情感生意,通过直播连麦、授课短视频等形式输出不良恋爱观。这些主播的共性在于,教授观众如何利用情感、婚姻等去获取金钱与资源,在此基础上实现引流的同时售卖情感课程、情感咨询服务或其他产品,且收费标准不低,如私下一对一咨询服务的价格约一个月1万元。
警方破获“情感咨询诈骗”案
律师表示,此类行为不仅违背了道德,更触犯了法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专家
心理学专业不存在“情感咨询”分类
资深心理学专家对北青报记者表示,在心理学专业里,不存在“情感咨询”这个分类,打着这个旗号的几乎都是诈骗。不过,在心理咨询中,的确可以把“亲密关系、婚姻情感”等作为议题去讨论,但咨询目标通常指向对关系和自我的探索和理解,不可能承诺达成类似复合之类的结果。心理咨询的任务是帮助存在心理困扰的人更好地理解自己、学习应对情绪和压力等的心理学技巧,或者辅助精神心理疾病的治疗。
为何这么多人愿意相信此类情感咨询?该专家表示:“这个部分可能跟杀猪盘类的诈骗案例类似,其实都是抓住了人在情感层面的需求和弱点,情感类问题很容易让人陷入无法排解的情绪中,这一点会阻碍人的理性,从而容易受人诱导。”
近日,中央网信办专门印发通知,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为期1个月的“清朗·网络直播领域虚假和低俗乱象整治”专项行动。其中提到,重点整治打着“情感咨询”“婚恋军师”等名义歪曲婚姻观念等问题。
“专业的心理咨询,并不只是针对精神疾病,普通人也可以去做。”专家表示,普通人遇到情感问题等其他心理学问题时,有这些正规的渠道可以考虑,第一,前往所在街道、社区询问工作人员是否有社会心理服务;第二,使用政府或医院等官方渠道的心理服务热线,有一些是危机热线,如果确实难以排解,在紧急情况下也可以使用,但长期的咨询还是需要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第三,鉴别靠谱的心理咨询机构,机构有义务提供服务咨询师的个人介绍,要看除抬头之外的培训背景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