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警惕婚恋交友平台“牵手”背后的陷阱
近日,江苏省消保委发布了《婚恋交友平台服务状况消费调查报告》,通过网络问卷调查和体验员实际体察相结合的方式,深入研究婚恋交友行业现状,并提醒消费者,不要看平台说的“花好月圆”,当中的“坑”着实不少。
人们注册婚恋交友平台,目的就是想找个靠谱的对象“牵手成功”。但实际上,一些线上婚恋交友平台原本的核心服务早就成了“花架子”。平台普遍存在着缺乏审核、身份资料造假的现象,有的网站甚至曝出“杀猪盘”等问题,成了“骗婚者”的展示平台。即使为了提高身份认证“门槛”而提前收取“会员费”,会员也不一定能获得与其消费对等的服务,而且一旦过了服务期,客服人员还会想方设法诱导会员继续消费。
婚恋交友平台为消费者提供的服务,理应包括匹配对象真实有效的身份信息,以及相应的交友活动。倘若用户在这些平台上并没有达到婚恋交友的目的,还面临巨大的财产安全风险,那期待中的“花前月下”就变成了消费陷阱。
为了避免越来越多的线上争议,不少平台将线上业务搬到了线下,还向用户保证线下门店的会员服务更安全、更有保障,成功率也更高,以此来吸引线上会员到其实体门店进行实名认证和服务体验。但是,线下门店仍然摆脱不了“收会员费”“诱导消费”这些简单粗暴的盈利模式。线上平台成了线下实体门店引流的工具,用户也并不一定买账。
说实话,红娘不好当,在互联网上给人搭起“鹊桥”,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定要明确,人员信息真实有保障,是婚恋交友平台用户最基本的要求。一旦对用户做出了承诺,平台就应担负起相应的责任,自觉维护用户的合法权益。
因此,各平台需要尽快堵上审核漏洞,不得“先收费后审核”,更不得以“保证书”等形式代替平台审核义务,将风险转嫁给用户。要引入实名认证制度,要求用户按承诺进行婚姻、财产证明等信息的认证之后再行提供服务,对于暂未认证的用户,应提醒其它用户注意信息虚假风险。此外,有关部门还应明确平台对用户身份信息的保护职责和使用范围。
当然,“单身经济”的发展以及宁缺毋滥的婚恋观也在影响着年轻人对婚恋交友平台的选择。这就要求平台及时更新服务理念,调整服务方向,提高服务水平,最大限度满足用户日益多元的“牵手”需求。否则,越来越僵化的营销模式,只会导致用户与平台的“分手”。(臧梦雅)